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如史如畫

    趙括紙上談兵是不假,史書上說趙括曾經多次和他父親趙奢爭論兵法,趙奢經常被他辯得啞口無言。所以趙括是個很多說話的人,但是長平之戰的失敗跟趙括的紙上談兵關係很大嗎?我看不然。

    趙括其實也是一位不錯的將領,為什麼這樣說?我們知道,長平之戰發生前,秦軍和趙軍已經對峙了很久。趙軍當時的統帥是廉頗,趙國經濟實力其實遠遠落後於秦國,再這麼對峙下去,趙軍很有可能得不到充足的後勤補給而垮掉。而廉頗呢,他是一個非勝仗不打的人,寧願毫無生機地耗下去也不願出手賭上一把,這讓趙王感到非常苦惱。

    於是趙王不得不臨陣換帥,由於秦人在趙國實施了反間計,讓趙王選中了趙括。臨走前,趙王告誡過趙括,一定要反守為攻,不能一拖再拖。趙王的告誡自然成了趙括心中的一道坎,讓趙括不能在戰爭中隨心所欲,自由發揮。

    再有,臨陣換帥本來就是行軍打仗的一大忌。而且秦國的軍事力量也要強於趙國,秦國經歷過商鞅變法,長平之戰有六十多萬虎狼之師,趙國只有四十萬五軍隊。加強秦國有“殺神”白起坐鎮指揮,所以趙國是必敗無疑的。

    然而,就算敗了,趙括也在被困中組織過五次突圍,這時的趙軍應該是軍心渙散的,由此可見趙括的統帥能力也是不錯的。長平之戰的結果是趙軍四十五萬軍隊全軍覆沒,秦國也死了三十萬軍隊。初出茅廬的趙括能和白起打成這個戰績,再加上以上幾點原因,故可以說趙括自身能力還是不錯的,不能說他只會紙上談兵。

  • 2 # 衣賜履讀通鑑

    肯定不是紙上談兵啊!趙括的時代,還沒有紙。如果非要說他是個笨蛋,那也只能說是“簡”上談兵啊!呵呵

  • 3 # 浮沉的歷史

    趙括是中國歷史一個最悲劇的將領,他紙上談兵的光榮事蹟被世人所熟知,在長平之戰中遭到慘敗,但是從歷史的細節中,我們會發現趙括在長平之戰中已經很努力,而之所以最終戰敗一是秦將白起的策略實在是高超,二來是己方軍隊的戰鬥力實在是堪憂。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從小就熟讀兵書,與其父談論軍事時,趙奢也不能戰勝趙括。而就是這麼一個軍事理論知識十分高超的人,在秦趙兩國關鍵的長平之戰中在他的領導下趙軍卻遭到了慘敗。那麼長平之戰的戰敗真的就只是趙括一人的問題嗎?

    第一責任人廉頗

    長平之戰的爆發時,趙軍的主帥是廉頗。廉頗帶領的趙軍在韓上黨太守獻出上黨十八個城邑後,就已經駐紮在了附近的長平地區。在有充分的準備時間情況下,秦趙兩軍一接觸趙軍副將趙茄就被秦軍斥候所殺,廉頗還是在遭受秦軍的攻擊時,也很快就敗下陣來。這些情況充分說明廉頗備戰不力和趙軍戰鬥力的不足。由於廉頗的連續失利,使得趙軍計程車氣遭受了極大打擊,趙孝成王此時就有了換掉主帥的想法。

    換將趙括

    臨陣換將,這是一個兵家的大忌,但是求勝心切的趙孝成王已經管不了這麼多了。趙孝成王已經下定決心要撤掉廉頗了,那麼就得看看誰可以取代廉頗的位置。趙國此時可以那得出手的將領,已經不能和趙惠文王時期相比了。

    對秦國有勝利記錄的趙奢此時已經病死,第二人選藺相如此時也因病臥床不起,沒有人了,這個問題很大。正在趙國君臣苦惱之際,秦國在趙國的間諜卻指出趙奢之子趙括可擔次大任,並且還說秦軍最擔心的就是趙括擔任主帥。就在趙孝成王決定趙括為趙軍主帥時,藺相如、趙括母親卻紛紛認為趙括此去趙軍必敗無疑。(不過我認為這些記載是後人所新增的可能性比較大。)

    趙括就這樣被推上了長平前線指揮作戰,趙括一上陣立馬就把長平前線的指揮層換了一遍,是為“悉更約束,易置軍吏”。趙括這麼做都是為了發動對秦軍的反擊做準備,無論如何趙軍的反擊行動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這是來自最高決策者趙孝成王的決定。憑著趙括的資歷是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反對趙王的這個決定,不管前方有多大的威脅,趙括能做的只是盡力去反擊、反擊還是反擊。

    突圍還是堅守

    秦軍方面在得知趙括上任的訊息,同時肯定也已經探明瞭趙軍即將會發動反擊作戰後,暗地裡也把白起派到了前線。趙軍在茫然上反擊,而白起則已經充分了解到趙軍的一舉一動,在趙軍全線出擊的時候,佯裝敗退最終切斷了趙軍退路,並且包圍住了趙軍。

    當小鮮肉趙括在明白過來自己已經中了老臘肉白起的奸計後,在突圍還是堅守待援中左右搖擺。突圍,趙括的軍隊此時還是有具有這個能力,但是這裡卻有個問題,那就是所謂的“四十多萬趙軍”成為了他突圍的累贅,這些人的戰鬥力從後來看是根本沒有戰鬥力的。這些沒有戰鬥力的人最終迫使趙括選擇了堅守,援軍還有嗎?

    有,應該還有。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有“遮絕趙救及糧食”的記錄,這說明還有趙軍會來救援趙括軍,而且在之後的邯鄲之戰中,趙軍與秦軍激戰近一年,說明趙軍在長平之戰後還是有一定的力量。因此趙括被圍後,趙軍沒有理由不去增援趙括,但是趙國援軍有沒有真正過來增援,歷史就沒有更加明確的記錄了。

    戰敗

    在被圍四十六天後,趙括帥趙軍進行了最後的突圍行動,“以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趙括一戰死,趙軍軍心立刻就大亂了,很快都投降了秦軍,投降的趙軍人數居然還有四十萬之眾。這是什麼軍隊,人這麼多、戰鬥力這麼垃圾,真的是正規的趙軍嗎?根據我的推測,這些人大部分根本不是真正的趙軍,實際上可能是南韓上黨難民、當地百姓和後勤人員組織起來的軍隊,真有沒有四十多萬人不知道,反正戰鬥力是真的很差勁。

  • 4 # 扎心君

    1現在,流行翻案風。這是個好事,大家暢所欲言。真理像燧石,欲敲打,越辯越明。

    2趙括紙上談兵。本來秦國用反間計。派間諜用重金活動。造謠趙括如何如何厲害,引誘趙王用趙括換下廉頗。趙括肯定不行,至少不如廉頗。不然,秦國廢這個勁,幹嘛,難道閒的蛋疼。秦王難道是白痴嗎。

    3趙括,學兵法。和爸爸,就是名將趙奢,討論軍事。高談闊論,口若懸河,連他爸爸都辯不過趙括。但是,趙奢並不看好這個天才的兒子。母親問為什麼。趙奢說,打仗是國家的大事。是玩命的事。趙括說起來,輕鬆無比。將來,趙國不用趙括而已,用的話,破趙國的是趙括,必須的。

    有一次,秦國入侵,趙王問廉頗和趙奢,廉頗不敢去救。趙奢說,兩軍相遇,勇者勝。我去。後來,果然趙奢大勝秦軍。趙奢水平應該超過廉頗。後來,趙王用趙括的時候,趙奢已經故去,趙括母親把這個話,帶給趙王。表示將來,出了事,不背鍋。趙王同意。後來,兵敗,木有連累趙括母親。

    趙括一接廉頗的班,新官上任三把火。換了許多中層幹部,改了很多條令。搞得士兵無所適從,一頭霧水。

    趙括把趙王的賞賜,通通送回家。而趙奢帶兵,與士兵同甘共苦。所有賞賜分給將士。父子天地之別。也不知道是不是隔壁老王家的。

    有人說,趙軍被圍,依然不亂,堅持戰鬥。是趙括的本領。其實不然,這是久經沙場的趙國軍隊的優良傳統和過硬素質。我更為這樣優秀的軍隊,被趙括禍害掉而萬分惋惜!

  • 5 # 填哥嗑歷史

    大家好,我是小甜甜,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趙括,並非只會紙上談兵。

    趙括,乃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自幼熟讀兵書,與其父理論,其父都不能勝他。但是卻不看好他。史記記載: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原王勿遣。” 

    現代人大多根據趙括的父母親的言論,和趙括的結局,分析趙括只是一個會紙上談兵的傢伙。其實不然。趙括統兵,也許還不是特別出色,但是絕對不是紙上談兵。

    我的根據是:1、趙括的統兵能力還不錯。根據史記的記載,趙括到了前線之後,悉更約束,易置軍吏,但是趙軍沒亂。仍能很好聽從指揮。趙括斷糧45天,軍心也沒亂。如果只是會紙上談兵的傢伙早就被人消滅了。

    2、趙括是位勇敢的將軍,面對敵軍重重圍困,親自出戰,以身殉國。這樣一位將軍,頂多就是位才能不是那麼突出的將領。而不是隻會紙上談兵的將軍。

    3,、趙括大量殺傷秦軍。在長平大戰中,秦軍也付出傷亡三十萬的代價。這個,大部分是趙括帥軍殲滅的,而不是堅守不出的廉頗殲滅的。

    現在人大多數把長平之戰失敗歸結為趙括的紙上談兵,這實際上冤枉了趙括。

    趙國的兵敗,根本原因是缺糧。

    王建立六年,秦攻趙,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

    正是因為缺糧,趙王被迫以趙括換廉頗,趙王的初衷,趙括肯定知之甚詳。也正是因為缺糧,趙括才改弦更張,急於進攻。

    趙國的兵敗,趙王難辭其咎。

    趙王沒有與秦國決一死戰的決心,卻虎口奪食,在面對秦國大軍進攻之時,舉棋不定,不聽虞卿之言,派人攜帶重金到列國,造成合眾之勢,再逼迫秦國議和。反倒直接派人到秦國。秦國大張旗鼓,造成秦趙和解的態勢。所以在秦趙大戰的時候,列國都作壁上觀。

    趙國的兵敗,廉頗和趙括都有一定的責任。

    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

    要說趙括紙上談兵的話,以廉頗之才,多次敗於趙軍之手,固壁不戰,使得趙軍耗盡糧食,廉頗是否也是碌碌無為之輩?

    所以要論責任,廉頗、趙括都有責任,他們都未能找到擊破秦軍的辦法。

    趙括的失敗,不在於他的紙上談兵,在於他上位的時候,趙國已經不能堅守不戰,必須速戰速決,但是趙括又沒有能速勝秦軍。在秦國二流將領王齕的統領下,秦軍尚能屢次擊敗趙軍,以趙括一個初出茅廬的將領,能有計策迅速擊敗白起、秦昭襄王親自帶領的秦軍?

    也許,趙括不是一位優秀的將領,因為長平大戰的失敗,他有一定的責任。但是,趙括也絕對不是一位只會紙上談兵的將領。

  • 6 # 良人說史

    趙括聞名天下是因為長平戰敗,四十五萬趙軍全軍覆沒。

    因此解讀趙括,必須提及長平之戰。

    啃了很多兵書,卻不是儒將

    趙括之父趙奢非常牛逼,戰國後期為數不多的大將,打贏了一場能吹噓一輩子的戰爭。

    公元前269年,秦軍包圍閼與,閼與告急。

    趙國經歷胡服騎射,國力大增已為三晉之首。趙王有心救援,但是信心不足。自秦昭襄王東出以來,三十年未嘗一敗,甚至把楚國的國都也給佔領了,趙王心裡沒底。既是躍躍欲試,又擔憂恐懼。趙廷上關於救還是不救吵成了一鍋粥。

    大將廉頗主張不救,地勢狹窄,長途奔襲,秦軍士氣高昂以逸待勞。趙奢主張救援,邯鄲門戶,失之邯鄲不保。地狹利用得當就是有利條件,閼與之地,其道遠險狹,譬之如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這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

    廷前君臣相論,趙奢一番言論說動趙王出兵,力克老將廉頗。

    結果閼與之戰秦國大敗,揚名諸侯。

    《史記》記載趙括與趙奢論兵事,奢不能難!趙奢被封為馬服君,人們都稱趙括為馬伕子。

    這就是趙括能當大任的原因。趙國君臣都認為虎父無犬子。

    但是父親才是最瞭解兒子的。趙奢對趙括很不信任,說他言辭輕浮,不把戰爭當回事。甚至說一旦趙王啟用趙括,趙國就危險了。

    趙括在影視作品中一直是一個“書呆子”的形象,咬文嚼字,每有言必提及兵書。書本讀了很多,但是卻沒有經過實戰演練,只停留在紙上。落了個紙上談兵的名聲。

    白起卻不然,是依靠軍功做得將軍。一將成名萬骨枯,白起是經過實戰演練的。

    不僅兵書滾瓜爛熟,而且已經有了自己的見解。

    趙括啃了很多兵書,卻不是儒將。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耗時三年,秦趙雙方共投入兵力八十萬,加上從事後勤的人,共計百萬。

    這是戰國時期投入人力物力最大的一次戰役,堪稱秦趙兩國的國運之戰。

    長平之戰也把間諜的作用發揮到極點。

    大將廉頗拒不出戰,秦將王齕也屯兵不前,雙方對峙長達三年。

    這時候馬服君趙奢已死,廉頗從無對秦軍作戰的經驗一味避戰不出。三年間,秦趙兩國雙雙被拖入泥潭,國力不支,加之糧食歉收,都耗不下去了。雙方都知道決戰要來了。

    秦國不擔心,決戰自有白起出戰。但是廉頗拒不出戰是個問題。

    秦王用反間計。

    一方面聲稱白起重病纏身不能去前線,另一方面在咸陽散佈流言說:“如果趙王派遣趙括出戰,秦國就完了。”又重金收買趙國的臣子,說廉頗的壞話。

    趙王年輕氣盛,又聽信了白起重病的假訊息,決定讓趙括代替廉頗。

    前線的四十萬趙軍的命運都在趙括手裡了。

    結局

    白起人稱戰神,當時應該是無人能敵。

    秦王偷偷換將,趙括不知。趙括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覺得自己雖然比不上白起,但是對付王齕還是綽綽有餘的。機緣巧合,對付王齕的計謀的對付在了白起身上。

    長平之戰,趙國敗北的確是統帥無能。

    但是趙括也不像《史書》中描述的那樣不堪。兩國交戰計謀重要,但是實力才是根本。

    戰前秦軍四十萬,趙國四十五萬。

    白起用大軍包圍趙軍,讓趙軍做困獸之鬥,足足圍困四十天。

    四十天後,趙軍投降。

    秦國損失二十萬人,趙國二十五萬人,差不多就是一換一了。

    秦國雖勝也是慘勝。

    說實話讓秦國有這麼大損失,趙括也足夠吹噓了。

    試問(戰國後期)面對秦國,誰能討到便宜?唯有趙奢、趙括父子而已。

    壓倒趙括名聲的,不是長平戰敗,而是那二十萬被屠殺的趙國降卒啊。

    秦國得到了二十萬俘虜,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如果收為己用,二十萬人是極其不安定的因素,而且糧食也不夠,有心無力。

    如果放歸趙國,這二十萬青壯年,三五年後又可為趙國出戰,長平之戰秦國還能算勝嗎?

    白起遂起殺心。

    把這二十萬降卒殺死,趙國就無可禦敵之兵,國內僅剩老弱病殘、孤兒寡母,苟延殘喘罷了。

    這二十萬降卒被坑殺,自然也算到了趙軍主帥趙括頭上。

    如果他真的是“紙上談兵”,秦軍能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嗎?

  • 7 # 請叫我董仙笙

    不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一下,作為領兵將領,如果沒有一定軍事素養,是不可能將關乎一場國運的戰爭交付一人之手。趙括作為一個將領,軍事素養是毋庸置疑的,除非真的當戰國沒有不懂戰爭的人。而且剛剛上任的將領能夠對一支軍隊掌握得非常高嗎?不可能的,廉頗被替代,手下的中層將領會不會對趙括服氣,是造成失敗的因素之一?還有,古代行軍在外,軍中一定會有督戰官一類的官員,這種官員代表的是君王,權利很大而且軍事素養也一定不錯,趙括的戰略絕對會考慮督戰官的意見,戰略目的肯定不是他一個人決定的,所以戰敗不會是他一個人的鍋。再有一個原因,反間計,後方不穩乃兵家大忌,從政治上來看,大本營搖擺不定,對前方的支援方面就造成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君王信任與否,還有糧秣支援,這又是一個原因!最後就是政治原因,古人寫歷史春秋筆法,很多東西為了忌諱一些在外影響忽略掉,而且古人不管喜愛也好憎惡也罷都會對一件事有一個蓋棺定論的說法,戰爭輸了就要有人負責,拿誰來頂缸?君主是不可能的,我們說戰爭輸了,是一個國家的事,而結果被一個紙上談兵的故事吸引了眼球!不否認一個將領的巨大作用,但是一場關乎國運的戰爭歸咎於一個人身上是不合適的,就算戰敗,難道其他的將領都是擺設?

    所以我認為紙上談兵的說法靠不住,那都是當事者為了推卸責任而宣揚出來的。看看歷史你就能看到很多這樣的典故,比如說“何不食肉糜”,小皇帝同情百姓,雖然情商有點低,但是天下動盪不安怪這個小皇帝麼?他才幾歲?懂些啥,手裡的權利有多大?中樞的宰相才是管理政事的負責人!邊疆大吏才是正真的牧民官,皇帝只是坐鎮中樞,管這些官的人!真正的直接原因是臣子沒管理好國家,卻用一句話把小皇帝無知表現出來,把自己的責任推的乾乾淨淨!還有烽火戲諸侯的典故,抱怨紅顏禍水,唉!把國家興亡歸咎到一個女子身上!可惜了,“紙上談兵”、“紅顏禍水”、“何不食肉糜”這幾個說法的主人公命運不太好,沒機會辯駁!肉食者鄙,政治家都是講究利益的,這些例子都是很好的例子,所以成語,包括紙上談兵都重在告訴我們寓意如何,講的是應該如何去做。但是本身的事例不一定站得住腳!

  • 8 # 閒說青史

    不盡然。早在趙括掛帥之前,廉頗就已經處於下風,只是還沒有敗而已。我想打一個比方來說明:趙國是一個癌症患者,廉頗趙括分別是老醫生和年輕的醫生,趙王就是患者家屬。當患者的癌症跡象初步顯露時,老醫生廉頗並沒有選擇進行手術根治,而且用溫和的藥物調理。等到拖了一段時間後,患者已經是癌症晚期,沒得救了。但是年輕的醫生趙括表示,或許還可以搏一搏,死馬當活馬醫。家屬趙王立即同意,便請趙括操刀動手術,可是結局怎麼樣大家都心知肚明。患者死在了趙括手手裡,大家都罵他庸醫,卻不去思考患者初期為什麼沒有接受到有效的治療。反正長平之戰趙軍在趙括手裡慘敗是不爭的事實,但許多人只關注這個表象,而不去深究他為什麼會敗,最終給他扣上一個“紙上談兵”的帽子。

  • 9 # 嶽劍

    趙括不是紙上談兵。這是已經確定的。趙括還是有一定的軍事能力的,要不然,趙王也不會讓他頂替廉頗來打長平之戰。

    首先,戰前換將,這是兵家大忌,並且還是戰爭進行中,還是一場關係著國運的關鍵戰爭,趙王不可能不知道,趙王就算再獨斷專行,肯定是要與朝中大臣商議後,根據資料顯示,趙王換趙括時,還詢問過名將樂毅,而樂毅的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趙王才下決心讓趙括代替廉頗出戰,而從側面也可以說明趙括的軍事素養是得到大多數人肯定的。

    其次,趙括這個人並不是整天在家裡,他是跟隨自己的父親趙奢打過仗,肯定會有一些耳濡目染,還是有一些實戰經驗的,不會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並且在接替廉頗後到被秦軍圍困,趙括率軍突圍時,趙軍沒有出現混亂情況,這也說明其統軍的能力是得到下屬認可。

    所以說,趙括並不是傳說中那個紙上談兵的人,他有一定的軍事能力,就連與他交戰的白起都感嘆到: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國大患。只是很可惜,趙括遇上了”戰神“白起,白起的軍事能力加上強大的秦國,最終笑到了最後。

  • 10 # 靜逸堂堂主

    趙國的名相藺相如評價趙括:”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就連自己的父親趙奢也直接指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毫不避諱地點出了兒子趙括的缺點,年輕氣盛又缺少經驗,不知道變通,最後的下場就是隻有死路一條。趙括出生年不詳,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華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出生名門之後的趙括,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博覽群書,應該稱得上是自幼飽讀詩書,而趙括尤喜讀兵書,還喜歡和別人談論兵法,聊天交流觀點時遇到不和時,趙奢都會據理力爭,認為書上說的都是對的,得理不饒人的趙括是個讀書的好手,而他的確對兵法爛熟於心,但是卻不擅長靈活處理行軍中的問題,趙括甚至還沒有任何作戰經驗,就經常和他人泛泛討論關於軍事的問題。

    趙括.jpg

    因此,年輕氣盛的趙括,自以為自己多讀了幾本兵書就比比人懂得多,與別人談論的時候也是相當有自信的,覺得書上的東西都是精華,都是正確的。然而他的父親卻不這樣認為。父親趙奢久經沙場,是個穩重又幹練的老將,長期的疆場生活,磨練出了他識人的本事,一雙慧眼,幾句交談過後,便對一個人略知一二。他看自己的兒子也如此迷戀兵法,時常試探下兒子對兵法的掌握程度和運用程度,幾番交談過後,趙奢發現自己的兒子並不能成為傑出軍事家,《史記》裡曾記載:”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趙奢甚至已經能夠預見自己的兒子的未來。長平之戰,是趙括他一生的第一次征戰,也是最後一次戰爭,並在這一戰中葬送了他年輕的生命,也埋葬了趙國四十萬士兵的生命,趙國百年的國運瞬間耗盡。

    秦趙之戰達到了春秋戰爭的一個相當大的規模,兩個強國進行交戰,免不了一場惡戰。雙方對戰爭的重視程度都很高。秦國在此時早已經傾盡了國家的可用之人,甚至連小孩子都有被髮動的,可見秦國是真的有”破釜沉舟“的氣勢。因此,秦國的兵力才是趙國的幾倍,甚至更多。趙國國君聽信讒言而擅自換下廉頗,由趙括取代,從政策到方針趙國就徹底輸了。趙國長平之戰慘敗,也不全是趙括一個人的責任,只不過趙括運氣不好,遇到了一個千古戰神,又遇到了一個猶疑的主君,趙國想贏都難。

  • 11 # 鄜延路節度使李

    紙上談兵,人們喻只有理論空談而無實幹或不切實際,只會誇誇其談而不會實踐去操作。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趙國的四十萬軍隊在大將趙括的率領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引兵出擊,被秦軍包圍。期間曾組織多次突圍,但均不成功。在被圍46天后,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伏弩射殺,40餘萬趙兵只得被迫投降,後被秦將白起全部坑殺。此役為著名的長平之戰。而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蹟成為成語紙上談兵。

    史書上對於趙括的記載不多,零零散散的就那麼一點,《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就是說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抵得過他。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事,趙奢也爭辯不過他,可是並不說他好。除了趙奢之外,趙括的母親也不太看好趙括,她曾經上疏趙王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著飲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當做朋友看待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東西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認為他哪裡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

    而趙國著名的宰相藺相如對趙括評價道:“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絃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

    就這樣的一個人,趙王怎麼會讓其統帥幾十萬大軍呢?難道趙王真的不知道趙括的能力?我們再來看長平之戰。要說趙括孤軍冒進,急功近利,求勝心切,以至落入白起的埋伏,這是他的錯。但是我們再看,史籍記載其實在趙括擔任主帥之前,廉頗已經讓趙王很不滿了,書上說:“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從這裡可以看出急功近利,求勝心切的不是趙括,而是趙孝成王。

    在趙括出任趙軍主帥之前,廉頗堅守三年不出戰,趙孝成王多次派人責令廉頗出戰,廉頗皆抗命不出,後來趙孝成王以趙括換下廉頗,這說明趙王已經不能容忍廉頗那種堅守不出的行為,趙括為帥後,他除了出戰,還有別的選擇嗎?而且當時的情況也逼得趙孝成王不得不戰,此戰役之前,趙軍一直有老將廉頗掛帥,過分求穩,屢失戰機,趙軍最擅長的“胡服騎射”優勢未能得到發揮,被動挨打的持久戰導致全國糧庫空虛,舉國上下捱餓,前方數十萬軍隊嗷嗷待哺!趙王不顧自身國力軍力實際,下死命令速戰速決。趙括倉促上陣,容不得周密部署,一到任就立即出擊。客觀上講,無論是趙括還是趙孝成王誰都清楚,趙國已經耗不下去了,唯有速戰才是唯一出路。

    在戰役之中,趙括的行為也是不錯的,在己方糧草被切斷,趙括統率下的四十多萬大軍還整整堅持了四十六天,其間他帶領士卒一次次悍不畏死的向外突圍,逼得秦昭王親自來到河內督戰,並把秦國15歲以上的壯丁全部徵發到長平助戰,用來堵塞趙國的援軍及糧道;史籍記載:“秦王聞趙食道絕,自如河內發民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資治通鑑·周紀五》)”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秦國也是玩命了,強大的秦國已經使出了玩命的勁兒,花了近兩個月時間,仍奈何不了被圍在長平的趙括,最後還是趙括親自率軍突圍時,被亂箭射死,幾十萬趙軍失去了主帥才崩潰,如果趙括沒有被射死,或許雙方的拼耗更久,那樣的話,秦國或許會先崩潰。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趙括輸掉戰爭的原因很多,但和紙上談兵沒有半點關係。試想,若是隻會紙上談兵的人,別說統率四十多萬大軍了,就是統率四十人馬也會亂成一鍋粥。

    有這麼一個說法,在1951年4月20日,在高平縣釜山鄉老背坡村發現了一具胸部有兩處箭傷的男性骨骼和一把隨身佩劍。死者年齡30歲左右,身高1.75左右。佩劍長52釐米,青灰色長鍔,無綠鏽斑,堅韌鋒利,格衛兩面為“虎頭紋”和“獸形紋”,鑄工考究,紋刻深明清晰,富有神韻,劍刃有撞擊痕跡。高平許多地名都是長平之戰的產物,如箭頭村、參軍村、圍城村、哭頭村等,老背坡就是其中之一。“老背坡”的意思是“老兵揹著趙括來到此坡”,當地歷來有傳說趙括負傷救治途中死在這裡,老背坡故此得名。經過以後幾十年日復一日的探賾索隱的研究,不少專家學者認為此遺骨就是趙括,此地應是趙括的葬身之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曹操敗走華容道時的三次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