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東來
-
2 # 若晴
還記得“鴻門宴”嗎?兩國相爭,外事活動往往就是一場殺機四伏的“鴻門宴”。若無武將御前,若無軍隊相隨,無異孤身涉險,只能任人宰割。相反,有武裝力量作為後盾,就能和平談判全身而退。
這句話的後一句是“有武備者必有文事”。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公元前500年,齊魯兩國相約於夾谷會盟,孔子時任魯國中都宰。臨行前,孔子向欲前往會盟的魯定公建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提醒魯定公帶軍隊隨同前往。果然,在會盟中發生了齊景公欲脅迫魯定公的事情。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軍事實力是和平談判的唯一籌碼。
-
3 # 西窗聽雨9
生於亂世沒有早夭且有成就的傢伙成色一般比所謂盛世的貨色要高得多。眼光毒,手段相對狠辣,當然下手就更黑了。老夫子屁股蛋子還沒坐穩就急著乾死少正卯明顯老夫子對自己的仁義道德並不怎麼自信,更趨向於武力和威懾。老夫子是魯定公的相,在齊魯會盟之前訓訓魯定公應該是正常表現。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魯定公你個官X代的二傻子你給我聽好了,仁義道德是嘴上功夫,你丫的不能二到對敵人去講,對付敵人永遠是刀劍武力論英雄的,為了你的尊嚴和老子權力的穩固要多帶兵,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能先慫了。先去把談判的事兒幹好,再教你怎麼給那些莽夫洗腦的事兒。
結果很悲劇,魯國的人力資源及國力和武力沒能給孔老二繼續裝逼的機會,被打臉了。史書空留一句“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更可笑的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徒子徒孫們成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無奈,後世的文事者也就成了“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用四書五經,仁孝德治世扯淡分子,必有武備全用到自家百姓頭上了。
-
4 # 元通書院
孔子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史記•孔子世家》),這揭示了一個基本事實,即軍事始終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強大軍事的國家,其文化也是軟弱的,難以發展的。這說明強化軍事史研究,對於推動整個歷史研究,深化人們對歷史現象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確實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就中國範圍而言,軍事往往是歷史演進的最直觀表現形態。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某種意義上便是一部軍事活動史,抽掉了軍事內容,就談不上有完整意義的中國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軍事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成為歷史嬗變的指標。具體地說,最先進的生產力往往發源于軍事領域,軍事技術的進步在科技上呈現引導性的意義。即是現在也是這樣。
小到個人也是這樣,一個有能力保護自己或一個有武功的人,他的文化是自信的,從容的,所說的話不會無端被人打斷,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得了自己的主,隨遇而安,隨緣自在,隨處做主,這樣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
5 # 老武小侃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這句話出自《孔子家語.相魯》。
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連起來整句話的意思是說:進行和平談判一定要有堅強的武裝力量作後盾,並時刻要做好軍事鬥爭準備;而要發動軍事戰爭時,也一定要在思想、謀略以及方針政策方面做好準備。也就是說,無論打與談都要留後手,都應做好兩手準備。
我們下面著重來談前半句“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古往今來,軍事實力是和平的保障,是談判桌上的籌碼。俗話說“弱國無外交”,在戰場上打不下來的東西,甭想在談判桌上取回。
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透過杯酒釋兵權,開啟了重文輕武的治國策略,整個社會一片“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的論調與思想,於是給周邊外敵製造了可乘之機,頻繁遭受侵略與騷擾,宋朝政府屢屢透過苟且談判與屈辱納貢來換取和平,雖換取了短暫安定,但因軍事實力羸弱,肉身喂不飽群狼,和平主動權不在己手,兩宋最終還是難逃“靖康之恥”與“崖山海戰”的滅國之痛。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美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北韓戰爭,並且對全世界正義力量發出的和平之聲置若罔聞。剛經歷戰火,一窮二白的華人民志願軍扛起了“小米加步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以超乎常規的戰爭意志,將美軍從鴨綠江畔趕到了三八線,打出了國威與軍威,這才有了後來的停戰協定,才換來直至如今的半島和平。
所以,要想和平,光談是談不出來的,還要靠充分的軍事準備以及戰場上的頑強鬥爭來做堅強後盾,也只有這樣,才能在談判桌上底氣十足,才能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從而換來真正的和平。
-
6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題主好,這句話是孔子在“夾谷會盟”前對魯定公說的話:"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題主只說了半句,“夾谷會盟”的事《孔子家語》、《史記 孔子世家》中都有記載。公元前500年,齊景公邀魯定公在齊魯交界的夾谷會盟,目的是要劫持魯定公使魯國屈服於齊國。孔子以會盟的禮賓官的身份陪同魯定公出席會盟,臨行前孔子講了這番話。
魯定公聽取了孔子的建議,帶著左右司馬和部分武裝隨從去參加會盟,同時,安排魯國大將率領重兵在邊界接應。會盟過程中,孔子臨危不懼,大義凜然,據理力爭,為魯國贏得了一場外交勝利。
“文事者必有武備,武事者必有文備”古今中外無不如此,孔子的這句話很精闢地指出了外交和軍事的關係,實在令人歎服。外交要是沒有軍事力量作為後盾,那可真是人微言輕,弱國沒外交,只能挺任人家擺佈,這些年來中國在國際上說話漸有分量,還不是憑著綜合國力的增強,所以說,發展才是硬道理。
軍事行動也要師出有名,也要有理有據,所以戰爭是少不了外交的。談不下來,常常會發展到戰爭,打打談談,談談打打,最終還是要坐下來說話的。
外交和軍事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清楚深刻的認識到了這一點。
-
7 # 甲辛
從歷史上看,文武兼備,確實是治國良策,興盛之道。唐朝先武后文,文武兼備,成就了盛唐的千年名號。宋朝抑武揚文,最終國亡文滅。元朝只武不文,最終逃回草原。清朝先武后文,最終武馳文消,融入華夏。眾多事實說明,以武護文,以文飾武,文武兼備,確實二者不能缺一。
-
8 # yt168
無論在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凡是需要在和對手談判過程中得到話語權主動權,必須要有強大的實力作為後盾,國家我們稱之為武力,企業稱之為實力。
-
9 # 流芒流
沒有武備則保不住文化文明成就成果。如果國家被侵略,侵略者可強行推行他們的文化文字,幾代人以後也就沒了原有文化。哪是徹徹底底的亡(忘)國奴!是從根本(上)拔除。用心何其歹毒!所以武備是保護人民生命才產,也是保護文化文明的保證之一(還有國家和平時期也要消除文化侵略)。但文化文明是要互相交流借鑑才能共同進步。交流和侵略是兩回事。
-
10 # 論道一壺茶
歷代暗室奸妄小人殘害忠良之語【宜先用其,後再除之】,所以在前線戰鬥的人面對小人的奸言詭計宜先自保早做防備,然後才有容忍大度做人濟世!忠貞保命不讓奸宦之計得逞,不讓暗室悲劇重演!
回覆列表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標準的文儒的儒家,實際上有兩個要求:身體素質好,頭腦反應快。
所謂文弱書生的形象,是不應該存在的。
儒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身體素質好,而文儒的要求則是還必須頭腦反應快,就是說,以文武全才為依歸。
這與系統選拔由“民”為“儒”的方法有關,這種方法叫“德”,就是一種登山比賽,登上一定高度的“民”就有資格將名字載入榮譽板上,獲得的獎勵就是不像其他的“民”一樣被琢瞎一支眼以明確奴隸身份,這種制度就是儒教的“明德慎罰”制度,周公當時就是用這種系統的選拔“民”成為“儒”的制度創造了儒教。
成為“儒”的前提,就是要身體素質好,然後要成為文儒,則又要符合頭腦反應快的標準。
這也是為什麼孔子孔丘,董子董仲舒為什麼都是魁梧大漢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