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論縱橫

    匈奴作為一個遊牧民族也不是時刻都強大。

    說到底,遊牧民族南侵,大部分是缺衣少穿,到南部來搶,只不過,在秦朝之前,匈奴發展並不是特別強大,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就無法與中原的諸侯國相抗,尤其趙國的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更是匈奴無法南下。

    到秦國一統天下時候,曾經派蒙括北擊匈奴700裡,所以根本不存在秦朝打不過匈奴的概念,而是匈奴不跟你打,直接跑了,為了根治匈奴問題,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想透過長城永絕後患。

    到漢武帝時候,除了中原中央集權的發展,匈奴人也應該是有所學習,有所借鑑,肯定會抱團取暖,聯合出擊,明知漢朝強大也要來搶,那是逼的沒辦法了。

    漢武帝自身也尚武,加上當時國庫充盈,於是開始著手對抗匈奴的措施,雖然取得了很多勝利,但是我估計也是人頭和財力堆出來的。

    秦朝時期殺人就立軍功,和八旗搶錢就有工資的軍事制度有相似之處,就是打富裕的地方能夠激發士兵計程車氣,打貧窮的地方就有點費勁了,尤其是秦朝軍隊,殺人必須割頭,才能領賞,匈奴全是騎兵,跑的快。

    所以,漢武帝肯定是花了大價錢,尤其是培養一隻騎兵隊伍,在養馬上就是一筆巨大的支出。

    但是漢武帝真的將匈奴打趴下嗎?我看未必,後期匈奴一直也是漢朝北方的邊境問題。比如昭君出塞就是在漢朝國力弱的時候採取的和親政策。

  • 2 # 小白推房

    首先我要說的是,雖然漢武帝時期漢匈大戰打的十分激烈,並且出了衛青、霍去病這兩位大漢天驕,但是漢武帝在攻打匈奴的功績上是一樣的,他們都只是把匈奴打的不敢南下,並沒有真正的降伏匈奴,真正降伏匈奴的是漢武帝的重孫子漢宣帝劉詢。第一次對匈奴戰爭是趙國大將李牧發起的,他帶領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從此匈奴十餘年不敢南犯;而後中原各國忙於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秦朝反擊匈奴的勝利,是對匈奴貴族侵擾勢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擊。匈奴單于“頭曼不勝秦”,被迫“北徙”十餘年。此後使河套地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擺脫了兵禍的災難所以賈誼才說:“郤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因此,那些說秦始皇怕匈奴的人就錯了,秦始皇是把匈奴打跑了,但是當時中原的騎兵才剛剛興起,如果遠擊匈奴的話,不免得不償失。匈奴真正的崛起是在冒頓(mò dú)繼位後,而他繼位是在秦二世元年,他首次統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龐大強盛的匈奴帝國,還打敗了攜大勝之威北擊匈奴的劉邦,是匈奴族中雄才大略的軍事家、軍事統帥。而後匈奴進入了全勝時期,到武帝之時,漢匈矛盾激化,開始了大戰。經過70年的休養生息,漢朝國力大增,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在大漢雙驕衛青、霍去病的帶領下,殲滅匈奴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漢匈大戰之後,匈奴進入衰弱時期,但是並沒有真正的被降伏,經過十幾年的恢復後,聲勢復振,與漢爭鬥竟敗少勝多,漢武后期有趙破奴2萬騎受降城之沒、李廣利3萬騎天山被圍犧牲六七、李陵5千步兵浚稽山敗沒,甚至最後李廣利7萬鐵騎燕然山全軍覆沒,不過匈奴慘勝猶敗,內部又有不和,雙方實力對比也未轉換。漢宣帝繼位的第二年,漢朝發動16萬餘兵馬分五路攻打匈奴,這是兩漢400年最大規模的一次對外騎兵出征。同時,派遣校尉常惠前往烏孫,節制烏孫騎兵5萬餘,與漢軍東西並進,形成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夾擊匈奴。匈奴畏懼漢軍,驚惶西逃恰遇烏孫兵,一場激戰大敗而歸。第二年(前71年)冬,匈奴再襲烏孫,遇大雪,生還者不及十分之一,再加烏孫、烏桓與丁令的乘勢攻擊,華人亡十分之三,畜亡十分之五,國力大為削弱。而後不久,統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于握衍朐鞮素有矛盾,關係不睦,帶著數萬人投降漢朝。此後,匈奴再無大戰,而南北朝的五胡亂華也成為匈奴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最後一場演出。

  • 3 # 郎壹號

    按照當時秦朝軍隊與匈奴軍隊實力對比,秦軍號稱虎狼之師,是百戰餘生下來的精銳軍隊,又有名將蒙恬帶領,而當時匈奴遠沒有漢朝時那麼強大,匈奴當時東邊是強橫的東胡部落,西邊是彪悍的月氏,這幫傢伙把匈奴夾在中間,你們看這貨得多可憐,實力也絕對強不到哪去,整個一個受氣包,而秦朝計程車兵都是經過血與火的洗禮,真正是百戰餘生的精兵勁旅,以這樣的強軍打一個弱不拉唧的匈奴,我擦,那還不容易?

    漢朝時,也不知道匈奴上輩子幹了什麼好事,老天爺給他派了個救星,匈奴出了個不世出的英雄——冒頓。這貨對於匈奴的意義,不下於秦始皇之於中國,他東滅東胡,西逐月氏,盡服北夷,控弦之士三十萬,這時匈奴達到了其力量的巔峰。

    而我們中原地區一幫傢伙操刀拿棒子正在玩命追逐一頭梅花鹿,《秦失其鹿,天下供逐之》,逐鹿中原嘛,最後身長腿快高個子的漢高祖劉邦得了這頭梅花鹿,經過秦末大夥這麼一折騰,虎狼之師肯定是沒了,剩下一幫拿著武器的農民,而漢初的經濟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皇帝想找四匹一樣的馬來拉車都找不到,大臣上朝不是開二路,就是騎著牛,打仗打的是經濟,沒錢還打個屁。匈奴南下,漢高祖不信邪,親征匈奴,結果人家現在不是秦朝時那個受氣包了,整個北方草原已被冒頓盡數征服,實力已經跟秦朝時不是一個檔次了。結果被人家包圍了,差點回不來。

    經過高惠文景四朝韜光養晦,到武帝時收拾匈奴又跟玩似的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匈奴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如河套、陰山、河西等,接連為漢軍所佔領,匈奴只能遠遁漠北苦寒之地。漢武帝收拾匈奴收拾了四十來年,還是經過四朝的休養生息,幾乎也耗盡了漢朝的國力。

  • 4 # 歷史沉澱的理性

    戰國時代,匈奴和北胡趁內地混戰之際,不斷騷擾邊境,搶奪物資,蠶食土地,秦統一天下後,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第四次巡行天下,重點考察了北部邊防,回首都咸陽後,迅速發兵打擊匈奴,第一次奪回河套地區,第二次徹底將匈奴趕至陰山以北,並設立郡縣,在原有列國城牆的基礎上,修繕、加固、新建,連線起來,形成舉世囑目的萬里長城。

    漢武帝憑藉漢初八十年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屢派著名戰將衛青、霍去病率軍攻打匈奴,雖國力消耗很大,但畢竟重創了匈奴,使漠北無王庭,把匈奴趕向遙遠的北方和西北方。

    秦皇漢武打敗了匈奴,保持了一段和平時期,但匈奴沒有滅亡,經過恢復,每當後世王朝發生內訌或危困之際,又捲土重來。

  • 5 # 天宇的文史情懷

    首先,不能說秦始皇沒有把匈奴打趴下。秦和匈奴的戰爭並不多也沒有史書記錄秦和匈奴打得如何激烈。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原因是當時秦始皇的主要精力是滅六國統一天下,而匈奴當時就和野人差不多,只知道燒殺搶掠,打仗也沒那麼多花花腸子,在秦滅六國後,秦始皇終於能騰出手來對付匈奴,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打匈奴的戰略就是一戰定乾坤,一出手就是精銳盡出,派有豐富做戰經驗的大將蒙恬率三十萬虎狼大軍出征匈奴,一戰就重創匈奴。要說秦始皇確實厲害,戰術上一戰就打到了匈奴的要害,打匈奴要比後世的漢武帝容易的多,戰術上也高明的多。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也俱備了反擊匈奴的實力,但漢武帝時期反擊匈奴要比秦始皇吃力的多,漢武帝反擊匈奴可以說是舉傾國之力,雖然說也反攻到了匈奴腹地漠北,但是在軍事上來說只能說是重創匈奴,並沒有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我想原因可能是當時漢軍戰鬥力不如秦軍,秦軍是經歷過鐵血勵練的。

    其實漢武帝也和秦始皇一樣有很好的機會一戰定乾坤,那就是在馬邑,只有可惜不小心走漏了訊息,如果計劃周密些,漢軍就可以在馬邑一戰重創匈奴,就是抓不到大單于,也會讓匈奴主力受到重創,如果馬邑之戰能消滅五萬以上的匈奴精壯,那匈奴就要退回退回大漠休養生息,因為在打下去匈奴就消耗不起了。

    所以說秦始皇沒把匈奴打趴下是不正確的,而是漢武帝沒有解決匈奴。

  • 6 # 國史記聞

    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曾經表達過他的一個觀點:漢武帝不是明君英主,而是一個平庸卻愛折騰的敗家子,並且斷言,任何一個有中人之資以上的人,生在他的年代,擁有他的權利,都會做得比他強得多。

    也許呂先生有點激動了,說得可能有點過,但是也非常有根據。因為漢武帝實在是生逢其時——文景二帝休養生息,不論是在人口上還是經濟上都給他留下了太多的資本。經過了數百年的戰亂,中國走向再次統一,並且空前強盛,恰是開始大規模向外擴張的好時機。所以,當時在位的不管是劉徹還是劉通還是劉退還是劉進,只要他們有中人之資,定會將中華民族推向空前的頂峰。

    但是秦始皇就不一樣了,他在位之時奮六世之餘烈,使命已經很明確了——就是要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一統天下。靠抵禦犬戎等少數民族起家的秦國,自然對匈奴的威脅再清楚不過,但是要遠交近攻啊,攘外必先安內啊。所以,在秦王掃六合之後,秦始皇立即派軍戍守北邊,修建長城。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之前文章中也曾經分析過,就當是的形勢來說,修長城比出兵打匈奴要划算得多。如果秦始皇再多活個幾十年,國內矛盾漸漸轉移了,相信他必定會走向擴張之路,並且做得要比漢武帝好。

  • 7 # 界陽

    秦皇沒有解決匈奴?漢武帝又解決了?秦皇是要解決國內矛盾,就郡縣制與分封制這就有著爭議,再者以什麼學說治國也有爭議。還有各國貴族安排問題。以及官員任用,生產力恢復,戰後安撫民心問題都不是漢武帝所有的。然而依然打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張弓而怒言。但是看漢武帝則不然。劉家百年施德,民心已定。加上百年積累。但是漢武帝即便是傾國之力也沒有解決匈奴問題。匈奴被重創後,但是沒過多久又有起色,在漢宣帝時又與漢朝爭雄。匈奴問題也是在漢宣帝時解決的。所以別說漢武帝解決了匈奴問題。這一點比起來漢武帝遠遜色於秦皇,這也是為何秦皇被稱為千古一帝。

  • 8 # 千古名將英雄夢

    史學家徐中舒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叫做《論秦與匈奴的統一及其經濟要素》,在這篇文章中,徐中舒先生認為,牛耕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經濟基礎,中國沒有牛耕,統一的封建王朝是不會那麼早出現的,因為沒有牛耕,就不能抽出更多的壯丁,和聚集更多的糧食,來支援繼續不斷的兼併戰爭。

    那麼牛耕是什麼時候在中國普及的呢?其實,牛馬羊原來都不是東亞大陸上鎖馴牧的牲畜,中國內地的所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沒發現過2500年之前馴養牛羊的遺骸,在此之前,用來祭祀的供品一直是豬。事實上,考古學家公認,人類是在公元前一萬到八千年前,才在中東一帶馴化了牛羊,並且直到商周時期才傳入中國,但由於畜牧技術的限制,牛羊仍然相當稀少珍貴,至少在東周之前還是專為貴族或商賈祭祀及挽車而馴牧的,一般農民別說養了,就連見都沒見過幾次。

    圖:大禹治水所持,便是牛耕之前的人力鬆土農具耒耜

    至於牛耕,很多人也以為是始於春秋以前,其實牛耕的犁乃鐵製農具,其發明鑄造最早不得晚於春秋末年。另外,據徐中舒先生考證,戰國晚期雖然有了牛耕,但在三晉並不普遍,據《史記 趙世家》記載,在長平之戰前,趙國平陽君趙豹在勸說趙孝成王不要接受上黨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糧蠶食,上乘倍戰者,裂上國之地,其政行,不可與為難,必勿受也。

    趙豹說,秦以牛田,意思說秦國已普及了牛耕,因為秦人乃養馬部族起家,其畜牧業發達,擁有很多良種牛,牛耕技術相當先進,趙國在後勤供應能力上遠不如秦國,所以不應接受上黨,以避免與秦大戰。

    事實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的關鍵不在軍隊實力、將帥水平、地理優劣,甚至也不在民心向背,而在於雙方的後勤供應能力。因為秦國的後勤供應能力遠勝趙國,一旦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先垮的一定是趙國。趙括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背鍋俠。

    圖:平陽君趙豹

    那麼秦國為何比三晉更普及牛耕技術呢?這是因為秦國靠近中亞,那裡先進的牛耕技術得以由巴蜀傳入。這也許就是秦滅巴蜀後國力猛增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但是,牛耕需要發達的畜牧業支援,所以秦國雖然牛耕發達,並由此兼併了六國,但並沒有來得及將牛耕普及天下。牛耕的真正普及,要等到漢武帝時期,從農學家趙過才開始推行的。而在少牛的江南地區,甚至到了後漢三國時代都不知道牛耕,據《後漢書 王景傳》記載:

    (王景)遷廬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餘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孫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驅率吏民,修起蕪廢,教用犁耕,由是墾闢倍多,境內豐給。

    由此可見,秦國統一天下後,其牛耕卻並未能普及關外,而只有秦國本土的牛耕,是不足以支撐秦王朝持續不斷地對匈奴和百越的擴張的。所以秦王朝真是點錯了科技樹,不去普及畜牧業與牛耕技術,卻跑去大搞土木工程,統一文字貨幣與度量衡去了!我不是說這些不重要,但這些都不足以支撐秦始皇搞擴張啊,硬要這麼搞,結果就崩潰了。而已開始在黃河流域普遍推行牛耕技術的漢武帝,卻能常年不斷地擴張大漢帝國的疆土,最終擊敗匈奴,吞併南越、西南夷、北韓、西域,最終使漢王朝成為當時亞洲面積最大的領土國家!

  • 9 # 歷史深度揭秘

    農耕文明對遊牧民族的戰爭是要巨資消耗的。那群騎馬的來了就是搶,我們種地的往哪裡跑?他們騎馬的反正哪裡有草地都一樣放牧。就漢武帝當時的國力都吃不消,何況才大一統的秦國。現如今靠敲鐘出名的越來越多了,如敲孔子的,老子的,三國的,唐宋元明清那些舊鐘的,最喜歡敲的是宮庭裡的破鍾——瓦盆兒瓷盤兒痰盂兒尿罐兒之類不一而足,反正當鐘的敲敲,最好是聲音怪點,動靜大點才好。呂先生也算是瞄上個大傢伙,還真是口正經八百的大鐘。

    上面塵封著多少歷史真相咱這搞歷史的且不去研究它,先敲它一下子,弄出點動靜來,招的看客越多越好。說劉徹英雄也好,豪傑也罷,由古及今,讓人誇了二千年的個大英雄,咱要是跟著點贊,真是往黃河裡添杯清水,是玩不出星點浪花的。所以,還是逆天而行,給這廝潑一回髒水,看看什麼效果!行,算是撞響了,有了點動靜。史學大家嘛,就是圍觀出來的。前些時國學界盛讚一位被譽為大師之後再無大師的大師,的確其國學成果幾如泰山,然而先生也執意為一件名人舊事傷了大半輩子腦仁兒——某朝某浪漫詩人與京城名妓在船上幽會時,名妓登船到底先邁的哪隻腳?考究了半輩子終難下定論,把這問題帶進棺材裡了。這算是國學界最後的大師給人圍觀的一道小點心。那麼呂先生呢?說漢武帝敗家,果然也引的眾人圍觀,可這家怎麼在他手裡越敗越大了呢?這,估計是圍觀的真正原因。

    秦始皇剛剛統一內部還不穩定,經濟還不繁榮,沒倒出手來,漢武帝是天時地利人和,經過前幾代的努力國家統一完好,經濟富裕,可以專心去打匈奴!匈奴那破草原,請問對大秦這張重農抑商的農耕國家有什麼利益?秦始皇有必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滅匈奴嗎?蒙恬北擊匈奴,打得匈奴落花流水,為什麼沒有北上?應該沒有用的領土沒必要,為什麼南下的秦軍損傷幾十萬還要打下百越?應該百越的土地適合耕種。

    中人之資的平常人能比漢武帝做的更好? 昨沒見宋太宗、宋仁宗收復燕雲十六州,反被遼、西夏狂虐?昨沒見明宣宗、明英宗蕩平早已四分五裂的蒙古,反致京城受困?昨沒見道光、咸豐中興大清,反到江河日下,任人欺凌?呂思勉一向信口雌黃,中人之資的平常人能比漢武帝做的更好? 昨沒見宋太宗、宋仁宗收復燕雲十六州,反被遼、西夏狂虐?昨沒見明宣宗、明英宗蕩平早已四分五裂的蒙古,反致京城受困?昨沒見道光、咸豐中興大清,反到江河日下,任人欺凌?

    劉邦出行,想找八匹同顏色的馬都沒有,因為漢初國力疲憊,好馬幾乎在戰場上死絕,加上中原人本來就沒有匈奴擅長養馬,所以漢朝的騎兵就等於薩達姆的坦克,對付美國的坦克,根本打不過啊!漢武帝為了改良中原的馬,不知道從西域引進了多少品種,並最終做到每個騎兵配兩匹馬對付匈奴。

    秦朝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半農業半畜牧業混搭式的存在。而到了漢朝,由於戰亂失去了西北方畜牧業產地控制。被迫改為全農業生產,到了東漢末年才勉強奪回北方畜牧業產地。古代打仗全靠馬匹,冷兵器時代馬匹等於現代石油對戰爭的控制作用。

  • 10 # 大秦鐵鷹劍士

    秦始皇治下,秦德昭昭,秦威烈烈,蒙恬將軍率三十萬大秦銳士北上擊匈奴,一戰斬殺匈奴騎士十餘萬,匈奴後退七百餘里。在秦朝的時候,匈奴跟本不敢招惹秦國,黑甲軍(秦軍軍服為黑色)讓匈奴勇士聞風喪膽。漢武帝奮六世之財富,舉全國之力征伐匈奴,前後歷時四十四之久,才將匈奴打服。因此秦朝完勝匈奴,漢朝只是強於匈奴,但然漢朝時代的匈奴比秦朝時代的匈奴要強大得多。

    西漢建立後,劉邦忙於消滅異姓諸侯國,這時韓王信勾結匈奴,意圖侵犯中原。劉邦親率步騎32萬北上討伐韓王信以及匈奴聯軍,漢軍擊潰了韓軍,卻被匈奴大軍圍困在白登山。當時匈奴有四十萬精銳騎士,劉邦不得不放下身段求和。劉邦崩後,匈奴單于冒頓寫信給呂后,要求跟呂后結成夫妻,由於漢朝實力不及,故呂后送匈奴寶車一輛,派宗親女跟匈奴和親。匈奴迎親使者路過咸陽,見十二金人立於廣場,紛紛下馬跪拜,原來這十二金人乃秦始皇根據翁仲將軍的形象所立。翁仲將軍曾追隨蒙恬北擊匈奴,在陣前擊殺無數匈奴勇士,故匈奴人將其視為神明。

    漢朝跟匈奴和親後,雙方大戰基本沒有,但是小仗不斷,匈奴經常掠邊,劫掠漢朝官民。漢高後七年(前181年)冬十二月,匈奴入侵狄道,掠奪二千餘人。漢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冬,匈奴三萬騎入侵上郡,三萬騎入侵雲中。漢景帝后二年(前142年)春,匈奴入侵雁門,太守馮敬戰死。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秋,匈奴入侵遼西、漁陽、雁門,打敗都尉,殺死太守,掠殺三千餘人。

    漢武帝認為匈奴之患不滅,大漢雄風不長,於是集中全國之力反攻匈奴。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幾次大的戰役下來,漢朝大軍殲滅匈奴騎士15萬有餘,匈奴元氣大傷。不過漢武后期有趙破奴兩萬騎受降城之沒、李廣利三萬騎天山被圍犧牲六七、李陵五千步兵浚稽山敗沒,甚至最後李廣利七萬鐵騎燕然山全軍覆沒。因此漢武帝戰勝匈奴也只是慘勝。

    漢匈戰爭也帶來一定的後遺症,如嚴重損耗了軍隊的實力,國家財力、物力 損失慘重。史載: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盜賊滋起。後世評價漢武帝的漢匈戰爭,在正面肯定漢武帝的功勞時,也指出漢武帝有秦亡之過,卻無秦亡之危。漢宣帝的才能不弱於漢武帝,他採用軍事與政治手段,分化了匈奴,將北匈奴打得遠逃,將南匈奴遷入內地內附。因此真正改變漢匈強弱關係的漢朝皇帝是漢宣帝劉病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價位相同的情況下,你更願意買華為還是買小米?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