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台樵夫

    謝謝邀請,項羽寧死不過烏江,不能說是有勇無謀,項羽幼時曾立志學萬人敵,讀兵法,略知其意,會稽起事,得江東八千子弟兵,安陽殺上將軍宋義,奪軍權,渡河後破釜沉舟激勵士卒奮勇殺敵,九戰皆勝,可謂智勇雙全,漢之三年春,項王率精兵三萬破沛公五十六萬兵於彭城,戰功赫赫。項王性直而慈,沛公性狡而頑,性格決定命運,在烏江邊,項王愛姬虞姬自刎,給了項王至命打擊,因為項王是性情中人,不能單純認為項羽有勇無謀。李清照有詩讚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而今讀罷感人肺腑,熱血沸騰。項王不愧是千年不倒的錚錚鐵骨英雄男子!

  • 2 # 問歷史

    不是項羽不肯過烏江,而是他根本不能過烏江,都是死路一條

    《史記》是一本比較權威的歷史資料,而在史記中有很多的經典故事,項羽不肯過江東就是其中之一。項羽寧死不肯過江東,一直被後人認為是英雄壯舉,但是項羽過了烏江就一定能活下來嗎?答案是否定的,項羽不是不肯過江東,而是他根本就不能過江東。

    在《項羽本紀》中,項羽過江東一段是這樣寫的: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項羽不肯過江一事,自然也成為幾千年來人們議論評說的熱點。對於項羽對江東這個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認為他不過江東是英雄壯舉,但是也有人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對於這個事情,詩人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李清照的評價是: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我相信這個大部分人對項羽不過江東的態度。而杜牧也有詩說的好: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為何大家在這個問題上都只是糾結於他該不該過烏江,為何沒有人想過他過了烏江之後會怎樣?雖說項羽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不願過烏江,但是換一個方面想,就算過了烏江又怎樣?

    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楚漢形勢,就會發現,即使是項羽渡過烏江,也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他並不是礙於面子,而是沒有可能性,過江與不過江結果其實都差不多。項羽為何會來到烏江這裡,不就說明他還是有過江的打算的,而且史記中也說道: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這個欲就就表明了一切,可是為何後來卻放棄了這個想法呢?

    我們再來看等待項羽過江之人,這個船伕只是一個亭長,這讓項羽過江的打算就丟失了一般,而且根據當時的一個形式,項羽就算是過了烏江,就算手中還有一些手下,過江之後就自由了嗎?江東早已經不是江東了,在項羽逃跑的那個時刻起,他就屬於了劉邦的地盤。

    而此時的項羽手下已經沒有多少軍隊,要在江南重新打下一塊地盤已經是十分困難的事了。這些他項羽自然瞭然於心。既然渡江是死,不渡江還是死,為何不能死的壯烈些呢。於是才說出了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這種話。

  • 3 # 遙望燕園

    事實上,當項羽來到烏江邊,談論勇和謀,已無意義。彼時的項羽,縱使勇冠三軍,也難以走脫,縱使有張良陳平之謀略,也無法走脫。

    據司馬遷的記載,那一夜,項羽突然從夢中驚醒,聽聞外邊此起彼伏的楚歌聲,心亂如麻,自言自語道,「漢軍已經把楚地都佔領了嗎?為什麼外邊的楚人這麼多呢?」

    項羽一邊嘟囔著,一邊爬了起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於是項羽開始喝酒,越喝越傷心,越傷心就越喝,項羽想不明白,自己力拔山兮氣蓋世,還有烏騅馬和虞姬,怎麼就落到這份田地了呢?

    項羽不服,卻又無可奈何,項羽決定跑路,喝完酒,項羽跨上馬,帶著八百勇士,趁著夜色,向南逃竄。

    項羽一路逃啊逃,逃到只剩下一百多人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沒帶地圖,不認識路,幸好鼻子下一張嘴,就像一個老農打聽,農民騙項羽說,應該往左,項羽就往左跑,於是陷到沼澤中,漢軍就追來了。

    項羽繼續跑,跑到東城,只剩下二十八人。項羽琢磨著,不能只是跑了,八百人剩二十八人,再跑下去的話恐怕只剩下自己老哥一個了,於是項羽決定打一仗,提升一下士氣。

    二十八人跟幾千漢軍展開了戰鬥,以死兩人的代價,斬殺漢軍近百人,楚軍士氣大振,項羽帶著他們繼續跑。

    這一段史實比較清楚。

    項羽決定逃跑的那一夜,就是打算跑回老巢去重整旗鼓,但一路跑下來,發現自己根本就跑不了,無奈之際,要麼就選擇投降,要麼就選擇戰死,要麼就選擇自殺。

    項羽原本打算選擇戰死的,打著打著,看見了故人呂馬童,決定臨死前做一件好事,送呂馬童一套富貴,自殺了。

    因此,項羽並非不想跑渡江,而是無法渡江,英雄末路,回天乏術,唯有體面死去。

    咱們的項羽,非有尺寸之地,起於隴畝之中,三年而霸有天下,政由己出,怎麼都不可能是一個有勇無謀之輩!

    縱觀項羽殺宋義、救鉅鹿、降章邯、鴻門宴、救彭城,都是勇與謀的完美結合。項羽之所以失敗,是大戰略上的失誤所致,大戰略不對,項羽再有勇再有謀,也只能是瞎折騰。

  • 4 # 揚眉2018

    歷來已經有很多人說過這件事,縱使古人也有諸多看法,王安石曾有:“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捲土來?”他認為,現如今大勢已去,那些江東子弟還願意跟隨著君王再來一次嗎?也許霸王在吳江邊也有此想法。

    可江東子弟多出俊才,又豈可常意揣度。杜牧也有言:“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若回到江東,怎知不能再以天下為戰!

    項羽最終還是沒有回去,最常的說法也是他自己的言辭“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有人認為,他是不願再遺禍江東了,若自己回去,劉邦肯定會追擊,雖說現在江面無船,但幾十萬大軍想渡江,還沒有他法嗎?反正項羽一日不死,劉邦定一日難安,若真緊隨到了江東,江東又將如何?

    江東俊傑不會怪他,但霸王也許想讓江東人怨他,這樣,給他一個可以不回江東的理由——“無顏”!留江東一片安寧!不知是否有勇無謀,但若真是這樣卻是有情有義!

    退卻烏江後路盡,不肯乘舟逆水行。惟願江東人復言,還我八千子弟兵。

  • 5 # 史學達人

    項羽再怎麼說也是一代英豪,若是僅僅把項羽的不過烏江,看做是有勇無謀,那也是太小看他項羽了。

    項羽之所以不過烏江了,可能和當時他複雜的情感有關,畢竟他在垓下逃跑的那一夜,聽到了軍營的四面八方全部唱的都是楚歌,他以為全國各地都已經歸漢了,可能自己已經沒有機會了。

    其實四面楚國正是張良為劉邦出的一個計策,目的就是來擾亂項羽的軍心的,結果也就是在四面楚歌的那一夜,項羽最愛的妻子虞姬自殺了,虞姬是心甘情願自殺的,因為他明白,項羽此生若有一個人放不下,那就是他虞姬,所以,為了不至於拖累項羽,他直接在項羽面前自刎了。

    在虞姬死的這一刻,項羽也沒有想過活,只不過他想在拼一次,看看能不能扭轉時局。

    所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召集自己的部下殺出了突圍逃了出去。

    可是,項羽的點比較背。當他在逃跑的時候,後面一直都是有劉邦的追兵的。

    他竟然在深林裡迷路了,這時候項羽正好看到了一個老農,他就向這個老農問路。

    結果老農騙了項羽,給他指了一條死路。

    因為這條路全部是泥潭,想在這種泥潭裡過去,真的是太難了,就是因為項羽在這裡耽擱了太長的時間,所以致使劉邦的追兵追到了。

    項羽過了泥潭路之後,他趕忙跑到了烏江,恰好在烏江有一個亭長,駕著一艘小船正在等他呢。

    但是項羽並沒有上這個船,他不能再跑了。

    他回想起當初在江東帶走的八千子弟兵,如今無一生還,他又怎麼忍心一個人去見江東父老呢?

    即使回去了,江東父老能夠原諒他,他自己能原諒自己嗎?

    項羽是一個悲情英雄,同時他也是一個熱血男兒。

    大丈夫活在天地之間就應該頂天立地。而事實上他是敗給了自己最看不起的劉邦,這口惡氣是難以讓他下嚥的。

    既然不能在這個天下稱霸,苟活在這個世上又有什麼意思呢?

    更為重要的是,他最愛的虞姬已經離開了人世,在這個世上已經沒有讓他能夠留戀的東西了。

    既然天下終歸要回歸太平,劉邦又有這個能力,我就把這天下交給他吧。

    這樣不是更好嗎,還給人們一個太平的日子,世間再也不用有徵戰了。

    所以,在烏江項羽迎來了自己的最後一戰,他是再殺了幾百人的情況下,被漢軍五馬分屍的。

    我想這樣的項羽絕不是有勇無謀的,若是他還想繼續戰鬥下去的話,他絕對是有逃生的可能的,他們家在江東本來就有威望,回到江東再拉出一隊人馬,對於項羽來說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他真心不想這樣做了,所以,他只能離開這個世間,永遠的迴歸於平靜。

    也許這才是項羽最好的歸宿吧。

  • 6 # 超然視野

    項羽寧死不過烏江,並不能說明項羽一生有勇無謀,相反縱觀項羽一生事蹟,項羽恰恰是勇武極盛,謀劃稍遜的難得將帥之才,然而勇武謀劃有餘,謀略不足才是項羽的致命弱點!

    為什麼這麼說呢?項羽的出身就是楚國貴族,雖然楚國被秦國滅國,但是項羽等遺老遺少任然在楚國舊地擁有一定的人脈和影響力,在秦末農民起義後,秦國迅速的陷入嚴重的混亂,項羽在其舒服項燕的帶領下起兵反秦,一路上一直有著名的謀臣范增出謨劃策,在楚國貴族的光環下,以及勇武的個人能力,項羽團隊迅速的成為秦末農民起義軍的核心!並且在鉅鹿之戰中以少數兵力戰勝兵力雄厚的敵人,以及隨後在楚漢爭霸中屢屢將劉邦的優勢反轉,這充分說明項羽勇武和謀劃能力!

    那麼為什麼說項羽謀略或者戰略才是項羽的致命弱點呢?

    第一,項羽的終極目標不是推翻暴秦,恢復天下太平,而是以復仇的心態消滅暴秦,恢復秦國一統天下的以前的列國格局。這說明項羽起兵的出發點是有問題的,既然不考慮戰國數百年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給百姓帶來了多少痛苦!只以復仇之心起事,豈能稱之為英雄?

    第二,在擊敗王離的軍隊後,坑殺秦國降卒二十餘萬,雖然後世解釋為糧草不濟等原因,但是從此項羽徹底的與秦華人徹底決裂,秦國統一六國以前已經是佔據華夏半壁江山的超級大國,可想而知有多少地區的人對項羽恨之入骨,而項羽進入關中後更是縱火洩私憤,更讓秦朝的遺老遺少憎恨項羽!而劉邦隨後兵出陳倉,能夠快速的佔領關中地區,正是得民心的緣故!

    第三,最高的政治理想是王霸天下,而不是繼承秦始皇的皇帝名號一統天下,這也是項羽在滅秦後迅速分封十八路諸侯國,自己則回到自己的老巢當起了霸王,而各路諸侯因為分封的不平衡迅速的陷入相互攻伐的情況,項羽只能率領他的王霸之師到處奔波滅火,最終累垮了自己打光了軍隊!讓劉邦不怎麼費力就形成了與自己對峙的能力!

    第四,項羽起兵是相對容易的,他們是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當地的郡守打算出兵討伐,邀請項羽叔侄前來共同前往,而項羽在其叔叔的指揮下單人力戰郡守府邸的衛兵數十人,從而威服眾人而帥兵起義,一開始自己的團隊級別就高,對於一些野路子的謀士就不是很感冒和排斥,例如韓信就只能呆在項羽的軍中當一個傳令官!而恰恰這些卻是布衣地痞出身的劉邦的優勢,最終項羽的智囊團隊越來越小最終成了孤家寡人,而劉邦則不斷的吸納著各路人材,連項羽的眾多親信都成了項羽的得力干將!

    至於項羽烏江自刎更能說明項羽的戰略不足,一個核心團隊僅僅剩下幾十個親近隨從,想想也是夠失敗的,能有臉回去才怪!

    千百年來有多少落魄的文人墨客,借書寫項羽沒落的悲涼與鬱郁不得志的內心獨白,來體現自己懷才不遇或者遭受棑抵的處境,項羽也從一個勇武之人成了兒女情長的痴情男兒!

  • 7 # 稼軒與詞

    項羽可以說是華夏第一號戰神,項羽打仗可以說一直是戰無不勝,少有敗績。項羽是典型的兵形勢的代表人物,往往打仗人數不在多少,人多固然有優勢,但若讓其形成勢,則勇猛異常,有名的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都是項羽以少勝多,可以說項羽在指揮作戰上,在如何打仗,如何形成兵勢上自有獨到之處。就拿項羽最後帶二十多近衛騎兵,佔山指揮衝殺,依然是幾齣幾進。正所謂,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此人能成為西楚霸王,秦末霸主,不可謂有勇無謀。只是他和兵家謀派的代表人物韓信想比,還是有一點差距的,況且還有一個政治玩的爐火純青,老謀深算的劉邦。這也是領兵打戰”謀”與”勢”的一次對拼,並且項羽是一個剛愎自用,項羽自己有自己內心深處的尊嚴,貴為霸主,然而眾叛親離,全軍覆沒,只剩自己一人,正如項羽自己所說,無言面對江東父老。項羽自己也說過,富貴不還鄉,如衣繡夜行。可見自己是一個好面子的人,讓一個好面子的人,有自己崇高尊嚴的人在最落魄,最一無所有的時候回去,豈不是比殺了他還難,所以項羽選擇烏江自刎,這也是項羽唯一的體面的歸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8 # 歷史雜貨鋪

    西楚霸王項羽在歷史上可謂是鼎鼎大名,此人力能扛鼎,非常厲害,與劉邦鬥爭失敗之後,選擇烏江自刎。千百年過去了,人們依然很好奇,項羽為什麼寧死不肯過烏江呢?當時完全有條件繼續跑,難道項羽真的只是個有勇無謀之人嗎?先看看目前史學界關於項羽寧死不過烏江都是怎麼看的。

    第一種看法就是因為兒女情長,虞姬已死,項羽心裡愧對虞姬,不肯過烏江,這種說法看似不靠譜,其實也不無道理,自古以來大英雄們因為女人犯下錯事的事情也不少。有人說項羽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其實仔細分析項羽戰敗之後的一系列遭遇,他一直在敗退,逃亡的路上子弟兵死傷無數,後來僅僅二十來個,項羽依然想著突圍,所以說這說法略微不靠譜。

    項羽後來不逃跑,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張良給劉邦獻了個良策,四面楚歌。項羽逃跑的那一夜四面八方都唱的是楚歌,這個時候項羽的心理防線已經崩潰,在慌亂之中,他想的是,天下是不是已經全部歸於劉邦了,如果是這樣自己壓根沒有機會,而這個時候虞姬也選擇自殺,項羽徹底崩潰。

    這個時候項羽還沒有想過自殺,他召集人手決定再拼一次,因為被老農欺騙,項羽誤入泥潭,耽誤時間才被劉邦的人追上,到了烏江之後,項羽卻不肯走了。其實在烏江上有個亭長正在一艘小船上等他,他完全可以走。

    項羽突然喪失了求生慾望,具體原因沒人知道,當然不可能是因為虞姬,或者是自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項羽不過江東絕對不是有勇無謀,幾千年的歷史中大家一直在討論項羽為什麼不過江,到現在也沒有個統一的答案,你認為項羽為什麼不過烏江呢?僅僅是有勇無謀嗎?

  • 9 # 千古名將英雄夢

    當然不是,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東,他自己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與劉邦不同,在項羽看來,尊嚴是比性命還要重要的東西,如此沒面子的當王,還不如死了算了。

    可以想象,如果換作項羽是劉邦,當彭城一戰害死了那麼多三秦子弟,他已經自殺謝罪了,根本就沒有後面的數年鏖戰。

    兩千多年後,有一位蔣公如項羽般,也丟掉了天下,但他失敗之後卻渡過了海峽,妄圖藉助美國的力量,東山再起反攻大陸。最後的結果又怎麼樣呢?還不只是將自己孤獨的困在寶島上,讓一衣帶水的同胞們從此望斷天涯?

    面對失敗,我們有時候必須臥薪嚐膽,有時候卻必須勇於接受。因為失敗並非總是成功之母,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父親,失敗還只是失敗之母。所以,當一切成功的可能已然不在,臥薪嚐膽只不過是瘋狂的自虐罷了,與其因此痴狂以至變態,不如轟轟烈烈的敗去,也免得黎民為之受苦。千百年後,世人還會豎起大拇指,贊你一聲“好漢”!

  • 10 # 汜水之陽

    有勇無謀是相對的,看拿什麼來做對比了,對比我們這些普通人,他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肯定比如今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的人都要強。說他有勇無謀那是對比劉邦來說的,當年戲下分封,項羽宰割天下,劃梁楚九郡為自己的地盤,削弱其他諸侯的軍隊,擴充自己的軍隊,多麼意氣風發不可一世,劉邦接受懷王之約,入關滅秦的時候,諸侯畏懼秦國的軍隊不敢入關。劉邦軍隊區區幾萬人,一年之中入關滅秦,軍隊由兩萬多人發展成十萬,項羽背信棄義,毀關中王之約,將他封到蜀地,將十萬軍隊削減成三萬,名為封王實為看押。然而區區三年,劉邦由三萬軍隊發展到擁兵六十萬,把原來站在項羽那邊的諸侯孤立起來,讓項羽成了孤家寡人,尤其是拉攏西楚國後方九江王英布的政治行動堪稱一絕。最後在垓下形成了合圍之勢,殲滅了項羽。總有人說劉邦打不過項羽,可他們無視了戲下分封的時候西楚國是全天下最強大的諸侯,秦三十六郡,楚佔其九。而且都是膏渝之地。項羽又是軍事世家,項家世代為楚大將。反觀劉邦,都說關中是天府之國,形勝之地,我尋思項羽也沒把關中給劉邦啊,還設定了三秦王看押劉邦,結果關中還是被劉邦打下來。一個平民百姓,在彭城大敗以後,收攏潰兵,在京索之間大破項羽,使防線穩定在滎陽、成稿一帶,和項羽反覆拉扯,沒讓項羽前進一步。平民百姓和軍事世家之間打成這樣,也不能說劉邦弱雞吧?還有說什麼出爾反爾反而被項羽反攻大敗的,這場戰鬥的背景是劉邦與彭越韓信相約在固陵合擊項羽,結果他們兩個沒來。固陵一戰以後,劉邦於陳下大破項羽兩次,項羽狼狽逃往垓下。這就是垓下之戰前面的戰事,通通被無視了?要知道楚漢相爭,一開始劉邦是以三萬軍隊出巴蜀爭奪關中,和擁兵幾十萬的項羽硬剛的。也就是說楚漢之爭,漢集團處在絕對的弱勢。結果卻是漢勝楚敗,怪不得蘇澈分析楚漢之爭時說:

    昔者項籍以百戰百勝之威,而執諸侯之柄,咄嗟叱吒,奮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勢飄忽震盪如風雨之至。天下之人,以為遂無漢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橫塞其衝,徘徊而不得進,其頑鈍椎魯,足以為笑於天下,而卒能摧折項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則必有所耗竭;而其智慮久而無成,則亦必有所倦怠而不舉。彼欲用其所長以制我於一時,而我閉門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項籍固已憊矣………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

    範浚《楚漢論》曰:

    漢高祖與項籍,俱起叛亡,逐秦鹿,蚌鷸相持者八年;高祖之命,懸籍手數矣,而籍卒以敗滅,何哉?籍專為暴,高祖專為德也。

    高祖之入咸陽也,秋毫不犯,籍至乃火而屠之。予以為楚漢興亡,此已分矣。籍特挾用匹夫小勇,劫人以假息,故後死耳。夫以高祖權略智數,攬英豪而驅御之,蓋真王霸才,雖羽百輩不敵也。方韓信為治粟都尉,蕭何數言其竒,高祖故不用,欲以忿信使亡,既亡而追得之。信且以為死矣,反遽拜大將,使信以任遇過望,必效死力,卒用信以滅楚。然而信遂謂漢遇我厚,是在其術中而不知也。

    酈食其為漢謀撓楚,權立六國後。高祖非不知六囯後不可立也,而以問張良,蓋時欲觀良心耳。高祖固知良之可用,然以良始,惟為韓報仇,又嘗使項梁立韓諸公子橫 陽君成為王,益樹黨,已而為韓司徒,又嘗自褒中去漢歸韓,恐良終為韓,不專為漢,故因食其謀以嘗良心,初非不知六國、後不可立也;問曰:[於子房何如?]其嘗良心可見也,然而良方力陳八難,是在其術中而不知也。蕭何於漢臣,才最高,膺專任,守關中,旣獨立萬世大功。高祖懼其脫自驕以取禍,故遣卒為衛,系之廷尉,痛抑折之,使自卑畏,以保令終。非誠疑何也?借誠疑之,則必踵韓、彭誅矣。然而何至自汙以求免,是在其術中而不知也。三子皆人豪,役於高祖術中而皆不知,此漢所以取天下也。

    若籍則無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於挑戰間,至力蹙勢窮,猶將馳殺一二漢將,以見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則籍之亡,又何望乎天哉?

  • 11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項羽)

    氣數已盡不可為,當年追隨俱成灰。

    一人難做擎天柱,八千子弟無人回。

  • 12 # 談古論金

    項羽之所以不過烏江,是因為實際上他已經完全沒有後路了,關於這一點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再也招募不到原先的部下,這其中也有兩種不同的可能:一、八千江東子弟兵(八千當然只是一個虛數)是當時江東父老真正的子弟,他們跟著項王出來打江山,卻被完全消耗了,帶他們出來卻無法帶他們回家,項王感情上無法面對江東父老,進一步操作上也無法再次招募這樣計程車兵;二、八千江東子弟兵是從春申君時代延續下來的楚國佔領軍的後代,他們本身對項氏家族有傳統的忠誠,而江東更多的百姓群體是吳越的原住民,他們無法提供項王需要的合格兵源——這個合格只是從項王角度而言。

    第二種說法是上述第一種說法的一個引申,那就是江東的社會機構是經不起總體動員戰的,項王即使拉下面子放下身段,也無法將類似戰國時期秦趙長平之戰這樣的總體動員戰加諸於江東百姓,江東的秦朝郡縣制度本身就是項王瓦解碾碎的物件,沒有了這樣的體制結構,徵兵徵糧在技術上都是沒法運作的。

    因而,項羽寧死不過烏江,並非因為有勇無謀,而是時勢使然。

  • 13 # 嘟嘟讀讀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後世對項羽的評價。

    項羽=名將項羽+情種項羽+帝王項羽

    一、名將項羽;如果項羽無謀,為何他的軍隊戰鬥力這麼兇猛,屢戰屢勝,甚至兵仙韓信也不敢和他正面作戰。

    《史記》記載,項羽叔父項梁找人教項羽學武,項羽不肯學;項梁很生氣,批評項羽,項羽說:我不學十人敵,我要學萬人敵。項梁心中暗喜,於是找人教項羽兵法。項羽學習後大喜,但不做深入研究。說明項羽懂謀略,但是沒有精研到政治人性厚黑學的層面,所以范增是對他最好的補充;范增深深的喜歡項羽這個孩子,范增太熟悉腹黑學了,他見到劉邦的第一眼就看穿了劉邦。可是,項羽沒有看穿,項羽不諳世事的複雜和人性的貪婪。

    項羽作戰,幾乎全是以少勝多,鉅鹿之戰,破釜沉舟八千江東子弟大破數倍於己的秦軍,俘獲敵將王離(王翦的孫子);彭城大戰,項羽三萬軍隊與劉邦五十萬聯軍作戰,打得劉邦倉皇出逃。在項羽征討齊地的時候,用兵神速,幾乎滅掉了齊國。在這些戰役中,你能說項羽有勇無謀?最後的決戰時刻,劉邦追擊項羽,項羽回擊劉邦,劉邦立刻大敗。直到兵仙韓信帶領六十萬大軍前來,加上劉邦彭越的兵力,百倍於項羽,在垓下對項羽的楚軍十面埋伏;並且讓漢軍士兵唱楚歌,虞姬的自殺讓項羽徹底的心灰意冷了。劉邦韓信雖然消滅了大部分楚軍力量,但幾十萬大軍對項羽來說依然如無人之境,這就是霸王的勇武。如果硬要說項羽沒有謀略,那就是項羽缺乏厚黑學,不會給部下畫大餅。

    二、情種項羽;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項羽是個情種;如果女人結婚男人交朋友項羽是不二人選。

    現代科學研究,人的大腦下部是腦幹,負責情緒,大腦皮層是從腦幹發育而來,負責思考理性。也就是說,項羽的腦幹的發達程度高於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是計算利益得失的,腦幹是計算情誼情緒的。

    情種在這裡不是貶義詞,項羽是一個感情豐富而專情的人。你聽說過項羽有小老婆嗎?那可是一個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的年代。項羽作為霸王他取七八十個也沒人問說他,但是項羽只愛虞姬一個人,而且只娶了虞姬一個人。這放在那個年代不是情種是什麼?再看看劉邦,首先和村裡的寡婦曹氏私通,生了個兒子叫劉肥;後來娶了呂雉,過了幾年,在出兵的路上看到戚夫人漂亮,娶了戚夫人,進了秦朝皇宮二話不說先幹了秦二世的妃子。

    項羽的朋友裡面,項羽對他們還是不錯的。從來沒有什麼陰謀詭計和猜疑。唯一的是中了劉邦的反間計,趕走了范增。但是對范增卻不曾迫害,你看看後來的劉邦,殺韓信、拜把子兄弟燕王盧綰被猜疑逃往匈奴,把彭越剁成肉醬讓英布吃,還差點把樊噲給殺了,幸好陳平腦袋機靈好使,先抓了樊噲並沒有殺,蕭何為了自保給自己潑髒水,張良早早隱退。和劉邦做朋友,你每天提心吊膽。但是如果你走進項羽的朋友圈子,那麼項羽會對你信任有加,沒有猜疑沒有陰謀。項羽的心理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項羽雖然在發放官職的時候扣門,用韓信的話說,手裡的印磨圓了還不捨得給別人。這就是缺乏畫大餅的能力;他不懂利用人的貪婪之心和虛榮之心為自己賣命。

    虞姬的死,是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虞姬不死,項羽不敗。虞姬擔心自己拖累項羽,為了讓項羽去爭奪天下,自刎而死。在這一刻,項羽的心死了,也碎了。在烏江邊,他把自己的幾個兄弟部下弄上船,自己卻走向了劉邦韓信大軍。這一刻,這些為了掙賞金的人全都震撼折服了,以至於沒人敢靠近他。戰神的氣魄,義無反顧的赴死!人不都是講利益的嗎?為了利益不是在出賣朋友嗎?原來,戰神並不暗黑。一直被封賞所驅動的漢軍突然發現,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道義的存在,真的有真情的存在。項羽自刎後,長時間漢軍不敢靠近他。這就是人心,普通人喜歡利益,但是普通人更敬重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哪怕他最後失敗了,但是那一刻他的影響已經不可能再消除了。

    坑殺秦兵二十萬,火燒秦宮室;這兩個為項羽留下了殘暴的名聲。如果你瞭解歷史,你就知道有其合理性。諸位莫急,且聽我講,秦國滅六國的時候,為什麼說楚國最慘?因為秦國坑楚國坑的太厲害了,張儀相秦後坑了楚國商於之地七百里,跟楚國結盟後,總是趁楚國跟別國打仗偷爆楚國的菊花。更誇張的是,扣留楚懷王,導致楚懷王客死他國。這是對楚國最大的羞辱,等於秦國就是壓根不把楚國當回事:勞資連你的國王都敢玩,怎麼地吧。這是赤裸裸的挑釁和侮辱。秦國的流氓政治對楚國不止一次的使用。最後王翦滅楚國的時候,六十萬秦軍對陣項燕(項羽祖父)四十萬楚軍,名將對名將,誰也不敢輕舉妄動。關鍵時刻秦國再次用了反間計,還是楚國內部的二逼領導幫了秦國的忙;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這個豬隊友還是領導;命令項燕回撤。王翦一看:臥槽,機會來了。王翦立刻全軍追擊奔襲,項燕留的斷後的人根本擋不住名將王翦的六十萬秦軍,被偷襲的四十萬楚軍幾乎全部戰死,項燕也被殺身亡。上百年的侮辱、欺詐、仇恨的種子早就種在了楚人心中,尤其是項羽。從感情上,極難接受秦軍。而劉邦也是楚人,只不過,劉邦沒有像項羽那樣有切膚之痛,雖然他也不喜歡秦朝,但是他對秦人也不仇恨。情種項羽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講的是快意恩仇,他不會計算利益得失。不論是燒秦宮室,坑殺秦降卒,都是他的感情驅使,為了他祖上報仇雪恥。所以項羽缺乏政治謀略;但是他是一個值得交往的好朋友。

    甚至項羽死前,也是死在呂馬童(曾經項羽的部下老鄉)面前,把自己的屍首交給他回去領賞:與故人。呂馬童不敢直視項羽。這樣的人交朋友,難得難得!

    三,帝王項羽;推翻了秦朝的項羽,敗給劉邦的項羽,把他的影響力植根在了中國的文化裡。

    從此以後,項羽的精神和劉邦的哲學共同在這個帝國裡生根發芽。漢文帝漢景帝的隱忍,漢武帝的英姿勃發,以及武略。

    項羽作為西楚霸王,以及他身上的那種英氣。那股子純粹,那股子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傲氣。深深的植根在了華人的文化裡。司馬遷在寫世紀的時候,把項羽寫到了本紀裡,要知道本紀是寫帝王的。現在大家最多的批判是項羽的婦人之仁,做不了皇帝。但是,一個好的帝王不應該有項羽的這種霸氣嗎?不屈服不妥協的精神!

    中國曆代的盛世締造者,都是帝王項羽+帝王劉邦,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洪武大帝朱元璋。這些人既有項羽的霸氣又有劉邦的政治智慧,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要安天下,就要王霸並用。

    最典型的栗子就是宋朝。從太祖趙匡胤之後,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導致了兩宋的滅亡。

    所以項羽有謀略,只是他不夠暗黑。

  • 14 # 煮史問道

    先回顧一下歷史情節。

    我們還原一下垓下之戰的具體背景:

    楚漢兩家在滎陽拉鋸般地苦戰日久,雙方達成共識,以鴻溝為界,休戰,天下被劃分為楚漢兩家。

    和平貌似來臨,楚軍向東後撤,漢軍向西撤回關中。

    但是,在西撤入關的途中,張良和陳平都強烈建議劉邦乘機一鼓作氣滅了西楚霸王項羽。

    此時的劉邦也深知這是剿滅項羽的一個絕佳時機,但問題是戰神一般的項羽多少有些令劉邦發怵,否則也無需在鴻溝畔多費口舌與其談判。

    陳平和張良的聯名提議,這給予了劉邦信心。

    漢五年(前202),西撤途中的漢王劉邦調轉馬頭,悄然向東,準備追殺項羽。

    當劉邦行進至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時,選擇了暫停安營紮寨。

    劉邦此舉並非是為了以此為前沿據點,作打長久戰的準備,而是選擇了停在這裡向另外極其重要的部隊:韓信、彭越約期於固陵(陽夏境內,也就是今天的太康縣東南角)會師,合併圍殲西楚霸王項羽。

    而此刻東歸的項羽才行進至固陵,也就是說楚漢大軍均在陽夏境內。

    確認韓信、彭越已經得到會師的指令後,劉邦於約定日期殺到了固陵,漢軍的不請自到,讓項羽明白了楚漢的事情還沒完。

    抵達了固陵的劉邦並沒有立即對項羽展開攻擊,因為韓信與彭越的部隊並沒有按照約定時間前來固陵。

    項羽率部攻擊劉邦,沒有韓信與彭越的支援,劉邦根本就不是項羽的對手,大敗於楚軍,躲進了固陵城內,堅守不戰。

    鑑於韓信、彭越未能按時應約出兵,張良再一次為劉邦解析了形式、拿出了方案。

    在張良看來,即便漢軍打敗了楚軍,韓信與彭越也不會因此而分享到任何利益,所以他們不前來會師共討楚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張良建議劉邦向韓信與彭越承諾,將拿出大部分的西楚土地分封給韓信與劉邦,並同時封彭越為魏王。

    被圍困於固陵的劉邦立即再一次向韓信、彭越派出使臣,送出了上述天大的餡餅。

    得到了餡餅的韓信與彭越沒二話地統兵趕往了固陵。

    在此期間,劉邦還安排了黥布與劉賈(劉邦的堂兄)攻入楚地,南下九江成功地策反了在南面為西楚主持軍政工作的大司馬。

    此後,九江軍與英布劉賈合軍向北進一路攻擊前進,前來與劉邦會師共滅項羽。

    原本在鴻溝畔時,楚軍就缺糧,所以此時的項羽即便在固陵大敗了劉邦也無心戀戰,向東南方向急速撤退,儘快回到楚地成為了項羽唯一的戰略目標,擔心後院起火已經成了令項羽的一塊心病!

    項羽向東南方向後撤時,劉邦率部殺出一路尾隨追殺。

    與此同時,劉邦所協調來的各路大軍也陸續會師,並最終於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垓下對東撤的項羽形成了包圍態勢。

    垓下之戰開始上演了:

    為了避免固陵會師這樣的事情再一次上演,為了抓住戰機一舉殲滅項羽,在垓下大戰之前,劉邦立黥布為淮南王。

    勝利的天平已經完全傾斜於漢軍一方。

    扎住在垓下的項羽缺兵少糧、只能就地修築工事以圖抗擊漢軍的圍攻。

    在此背景下,深諳政治之道並對項羽頗為了解的劉邦又策劃了一場能直接瓦解楚軍的大戲:四面楚歌。

    項羽,留下了他畢生唯一的文學作品。

    《垓下歌》

    西漢.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悲壯的一幕,也就世人都非常熟悉的經典劇目《霸王別姬》故事歷史原型,只是故事講虞姬的自刎身亡安排在了烏江亭,更具當晚場景與《垓下歌》推斷,虞姬應該是在項羽策馬出楚營之間與霸王訣別的。

    當晚,項羽帶領八百兵馬深夜突圍衝出了漢軍的包圍圈,一路向東南方向策馬賓士。

    次日清晨,漢軍方才發現項羽已經不在包圍圈中,劉邦急令灌嬰統帥五千精騎前去追殺項羽。

    當項羽南渡淮河之時,身邊僅剩下百來號人了,而且在淮河南岸的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迷路陷入了大沼澤地帶,漢軍就此追殺上來。

    項羽領著謹慎的幾十人邊戰邊向東後退,並在且戰且退的過程中為部屬們表演了幾場軍事秀,斬殺漢軍將領與士兵多人。

    逃往哪裡?這是此刻項羽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因為自陰陵一路向東後撤,後面就是長江,大江對岸就是項羽和叔父發跡之地——江東。

    《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最終並沒有自烏江亭東渡長江,回到江東圖謀東山再起,而是在烏江亭選擇了自刎身亡。

    烏江亭亭長早已泊船於江邊,他似乎知道項羽會走烏江亭,他似乎算準了項羽會在此渡江前往江東。

    所以當項羽策馬來到烏江亭時,烏江亭長滿懷同情地告訴躊躇不前的項羽:“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

    項羽苦笑:“天要滅我項羽,我還渡烏江干什麼!當初帥八千江東自己渡江西征伐秦,如今卻沒有一個人回來,心中有愧,無顏見江東父老!”

    隨後,項羽安排了最後的後事:將自己深愛的戰馬——烏騅馬送給了亭長,並目送著亭長船載烏騅馬渡江而去……

    投降一定不是霸王的風格,項羽隨後命隨行士兵與戰將下馬,與追到烏江亭的漢軍作最後一次搏殺,斬殺幾百名漢軍。

    被困於大軍之中的項羽已經身負幾十處刀劍之傷,並與搏殺中發現了一張熟悉的面孔,那是項羽兒時的友人,現如今的漢軍司馬——呂馬童。

    “若非吾故人乎(這不是老朋友嗎)!”

    呂馬童循聲看過去,果然是項羽,立即大聲疾呼:“這就是項羽!”

    “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我的人頭,今天我將這顆人頭送給故人你吧!”項羽橫劍自刎,血沖天、一代戰神就此命喪烏江亭。

    沒有遺憾,也沒有如果,因為他畢生都為自己的夢想奮鬥了,楚國和家族都曾在他手中復興過,如此足矣!

    項羽自刎身亡後,漢軍爭搶屍體,一陣騷亂,又有幾十人被項羽帶走墊背……

    項羽死後,被劉邦以魯公(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的禮儀埋在了谷城(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舊縣鄉舊縣三村);項羽那位不靠譜的叔父項伯投降於劉邦,劉邦賜其“劉”姓,封其為射陽侯。

    楚漢爭霸落下帷幕。

  • 15 # 朝辭0221

    反方:項羽既然到了烏江,亭長勸他馬上登船,到了烏江,東山再起,項羽卻說天要亡他,他還去江東干嘛,當年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出征,如今如一生還,不好意思回去

    這一觀點是說項羽要面子,那麼問題來了,一路衝出重圍,過關斬將來到烏江邊,你丫的不想過河,費這麼大經,跑這麼多路幹嘛,直接投降得了,到了江邊卻說,寶寶不想過河了。搞不懂啊

    正方:心愛的女人虞姬死了,江山也丟了,如此的落魄,過江東是有機會東山再起,但是,回到江東無疑是給江東老百姓帶來災禍,劉邦肯定睡率軍來捕殺,這樣就害了江東的鄉親父老,所以寧可一死也不過江。

  • 16 # 碧雯Sunny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可分為兩部分一、項羽是否真的有勇無謀 二、項羽為什麼寧死不過烏江

    一、項羽是否真的有勇無謀

    疑亞父,烹蔡生 ,弒義帝,殺子嬰, 都是項羽乾的事兒,項羽是個暴脾氣,一把火上來,讓阿房宮燃了三個多月。如此看來,他就是一個莽漢,但是,莽漢不等於有勇無謀,從他起兵八年所取得的傲人成就看,項羽不僅不是有勇無謀的人,相反還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這是項羽對自己八年戰爭生涯的總結,從起兵到現在,打仗八年,歷經大小七十多場戰爭,從未失敗過,終成就霸業。這看似簡單的幾句話,資訊量頗多,其中蘊含著的不僅僅是他的“勇”,更多的是他的“某”略。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項羽在他七十多次不敗的戰爭中,除了將士一心和勇猛外,項羽的謀略不能不說是定海神針。在耳熟能詳的鉅鹿之戰中,項羽九戰皆勝,虜王離,殺蘇角,敗章邯。為什麼項羽能把秦國的精銳部隊打得落花流水?他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策略,是取得這場敵人十倍於自己的關鍵因素。

    項羽在所經歷的戰爭中,多次取得以少勝多的勝利,而這些,僅僅是憑藉著項羽的神勇嗎?顯然不是,反而說明他不僅不是有勇無謀,而且是位卓越的軍事家。

    二、項羽為什麼寧死不過烏江

    他自己說了:“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第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比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這裡面有三層意思,就是有三個原因:1、是上天要滅我,我還渡烏江干什麼呢? 2、無顏見江東父老 3、為了自己無愧於心

    這是項羽自己講的三點原因,但是我想還可以再加上一點,即:4、愛妻大義去,霸王心也死。

    1、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項羽先人是楚國貴族,爺爺項燕是楚國名將。項家的優良基因在項羽身上得以體現,他自小稟賦異常,勇猛過人,有拔山舉鼎搖山振嶽之勢。跟隨叔父出道江湖,馳騁沙場八年,打仗七十多次,除了最後一次外,沒有失敗過,這些戰績,令諸侯們戰戰兢兢,也令他剛愎自用目中無人。

    他將這次失敗,歸咎於上天要滅他,因此,他認為即使他乘舟渡過烏江,還有什麼意義?其實,他也知道這次慘敗後,想要東山再起翻盤,比登天還難,與其沒有希望地活著,不如就此了斷來的乾脆。

    2、無顏見江東父老

    項羽愛面子,有虛榮心,他認為榮歸故里是最好的回鄉方式。從他屠咸陽城後的做法可以看出一二,當時他想棄咸陽回江東,有人覺得他回去不是好主意,想讓他留下來,就勸他講:關中這地方,山河為屏障,四方都是要塞,土地又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業。

    人家說得有理有據,但是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他想的是榮歸故里,光耀門楣,如今,讓他自己灰溜溜地逃回故土,是他不能接受的事實,他會感覺顏面掃地,抬不起頭來,項羽骨子裡的尊嚴和驕傲不允許他這麼做。

    3、為了自己無愧於心

    項羽是位猛將,更是條漢子。他不會為一己之私而失去他自己的底線。你想,當年他帶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西征,為的是打江山,創霸業,體面回去光宗耀祖。如今,那些隨他而來的人都已血染沙場,只落得自己孑然一人,如果他自己回去了,會感覺心中有愧,將不會原諒自己,因此,他認為只有把自己留在這片土地上,才能無愧於心。

    4、愛妻大義去,霸王心也死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這是最悲情最銘心的愛情告白,是最擲地有聲的愛情誓言,它見證著項羽和虞姬的忠貞不二的愛情故事。

    虞姬的哥哥虞子期是項羽手下的五員大將之一,據說還是製造兵器的行家。在項羽起事時,與虞子期來往頗多,當時項羽已經名聞諸侯了。

    虞姬與項羽,一見鍾情,彼此傾慕,喜結連理。虞姬才貌雙全,備受項羽寵愛,虞姬也深愛著丈夫。他們心心相印,異常恩愛,在丈夫長年累月的南征北戰中,常伴隨其左右,為他祈禱,為他分憂解愁。從某種程度上講,虞姬就是項羽的主心骨,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溫暖的避風港灣。

    他想這樣幸福生活下去,但是,用他的話講是天不遂人願,這仗打得真是窩囊,他節節敗退,被逼到垓下這個該死的地方。慘白的月光灑在冰冷的帳篷上,隱隱的楚歌聲隨風從四面八方傳來,項羽卻穩坐帳內,舉杯飲酒。

    他不怕s,但他知道沒有了自己後,虞姬會活得很慘,想到此,他不禁悲愁交加,無奈而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在旁聽了,泣不成聲,也吟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為了丈夫能順利突圍,虞姬隨後拔出了丈夫佩戴的寶劍,選擇了放棄自己的生命。

    作為男人,他想有輝煌的事業,作為丈夫,他想給妻子幸福的生活,但是,百戰不殆的他怎麼也想不到,入不了他法眼的手下敗將竟然會把他逼到如此絕境。看著愛妻冰涼的軀體,他心如刀割,愛妻是為了他選擇了這樣的方式離開,他的心也隨她而去了。

    結語:

    人們常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是在項羽這裡行不通,在他的字典裡,沒有臥薪嚐膽四個字,更沒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之說。他就是他,一個敢打敢拼敢作敢為的江東漢子,一個寧折不彎的主兒。

    項羽寧死不過烏江,有自己認識上的誤區,有無顏見江東父老的要顏面心裡, 為了自己的無愧於心 ,除此外,應該還有虞姬先赴黃泉的原故。

    無論是說他英雄氣短,還是兒女情長,都阻止不了他去奈何橋上赴約的腳步。虞姬走了,他的心也隨她而去…空了,生無可戀了。於是,以這樣悲壯的方式拉下了他人生的帷幕,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這就是項羽,一位曾經不可一世的英雄,像這樣鐵漢柔情的英雄,在歷史的長河中,還真沒幾個。

  • 17 # 龔柳輝

    不是有勇無謀!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項羽不過烏江!可能是他成為英雄的一個亮點!

    大歷史學家司馬遷說:跟隨項羽的楚軍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唯獨項羽能夠殺漢軍數百人,項羽自己也被十餘處傷痕,乃自刎而死。

    項羽可以說是山窮水盡了。

    這段文字專門寫了他英雄的壯烈結局。

    不肯過烏江,自刎而死。

    後人在詩文中稱頌項羽不過烏江的故事,比喻英雄不妥協投降,不偷安逃跑的頑強精神。

    這種英雄氣概已經超越了“有謀和無謀”!

    一個人是不是英雄,重要的不是看他是否有謀略。

    而是看一個人的氣場的強弱!

    有的人的氣場可以超越時空,影響後人,不論男女老少,都能夠感覺到一股英雄氣!

    不肯過烏江,就是這股英雄氣的極端表現!

    其實,所謂的英雄氣無非就是一種大謀略,和一般謀略有所不同,一般的謀略講究成敗,而真正大謀略是看透成敗得失,看透生死的意志

    項羽最後不過烏江,就是在烏江邊上不肯上船,他認為乃天亡我,何渡為!

    且自己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哉?

    縱彼不言,我獨不愧心乎!

    可見,項羽不過烏江而自刎,有愧對江東父老的思想包袱,更關鍵的,是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希望和本錢!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歷史上落荒而逃的英雄是不少的,劉邦也曾有狼狽不堪的境遇:一時的失意和失敗,不能完全說明問題!

    但是,古代的人口是有限的,戰爭是賭命的遊戲,劉邦可以逃跑!那是因為他還有很多賭注沒有用完!

    項羽還有沒有賭注?

    沒有了!

    項羽是搞“精兵強將”,搞軍隊專業化的人,他本來就是軍事貴族出身,從小練習武術,十多年才練就一身真功夫!

    他從骨子裡瞧不起剛剛拿起武器的一群烏合之眾!

    他曾經用三萬精兵戰勝劉邦50萬東拼西湊的大軍!

    這是何等專業化的作戰,簡直就是所向披靡!

    項羽是看慣了生死的人!對他自己的生死也看淡了!

    他不想用普通老百姓的命運來做賭注了,自己身經百戰的精銳騎兵和8000子弟兵都拼光!

    從新再來!談何容易,再說了,項羽那一套是選擇精英的辦法,既然精英們都沒了!

    回到江東都是老弱病殘,還有些未經選練的人,讓他們上戰場!跟送死有何區別!

    戰爭遊戲總有結束的那一天,認賭服輸才是大英雄!

    大謀略可以看透成敗得失,如果說項羽自刎之前是有勇無謀,那麼在他自刎的那一剎那,他已經超越了小謀略,具備了大英雄的氣概!

    這最後的一剎那,最終確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確立了他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

    真是頂天立地、一往無前的蓋世英雄。

    項羽不過烏江,保全氣節。

    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其實可以理解,“不肯過江東”這個舉動本身就值得思考!

    她認為項羽氣勢豪壯,令人敬仰,所以全詩都洋溢著對項羽的讚美和敬仰。

    一個“不肯”,就是一種“死不懼,辱不受”的英雄豪氣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個“思”是思考著、感動著的意思。

    李清照就是為這件事兒感動吧,這是一個才女為英雄而感佩,至於他究竟是支援過江的一派還是反對過江的一派,僅僅從這首詩是看不出的。

    這說明,項羽不肯過江東。本身就值得尊重和敬佩,這個才是真正的英雄氣,真正的大謀略!

    他不是替自己的生死禍福著想,而是承認現實,接受戰敗的命運,不再把戰亂無休止的延續下去!

    有這種境界的人,我們好意思說他是有勇無謀嗎!

    顯然項羽的歸宿已經不能用“有勇無謀”來衡量他了,因為他的英雄氣充滿了那個時代!

  • 18 # 不忘初心SY

    項羽並不是有勇無謀,他極有領軍天賦,是中國歷史上不世出的軍事天才;而且他政治能力也向來被大眾低估。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最悲壯的失敗者,沒有之一。在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鬥之中,他雖然惜敗於漢高祖劉邦之手,但因他一生經歷的傳奇性,結局的故事性,常常被歷代的文人墨客所緬懷追憶。李清照還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代霸王項羽,哪怕前路是死亡,也不肯受辱過江東再起,他真的如大眾印象一樣,是個“有勇無謀”的莽夫,甚至只是“呂布放大版”嗎?

    項羽並非有勇無謀,他在軍事上極有天賦,堪稱中國歷史蓋代奇才。在班固所著的後漢書中,他曾經囊括天下兵家戰法,並將所有戰法收攏,分作四類:“兵陰陽”、“兵形勢”、“兵權謀”、“兵技巧”。其中兵形勢,講的不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奇計戰策,而是軍陣變化,調兵遣將的佈陣之術。項羽就是“兵形勢”一派的代表人物。漢朝剛建立時,張良韓信等人,還整理過記載了項羽一生用兵技巧的《項王兵法》流傳後世。可惜這部兵法隨著歲月變遷,失傳於世間。

    大眾對項羽的政治水平也素來低估。談到項羽的失誤,就不得不提到“鴻門宴”他放走劉邦的過錯。不過這件事真的和大眾認為的一樣,項羽犯了個滔天大錯嗎?這樣認為的人,都犯了“上帝視角看歷史”的錯誤。實際在當時政局中,項羽聲威一時無兩,但還不能說一家獨大。懷王說“先入關中為王”,劉邦先入關中,可謂是滅秦第二大功臣。假如在滅秦的慶功宴上,第一功臣項羽殺了第二功臣劉邦,那天下人會如何看待形勢?各路諸侯難道不會群起而攻之嗎?項羽的舉動,其實是正確的抉擇。

    由此可見,寧死不過烏江的項羽絕非有勇無謀:他是一位不世出的軍事天才,而且政治手腕也不錯。

  • 19 # 西藏久天堂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對於現代人從出生到長大被磨的沒有一點稜角的性格,是無法理解大老遠跑到烏江自刎的原因的。不想選擇生選擇死的尊嚴總可以有吧,也只有生死時刻,才方顯真君子,真小人!

  • 20 # 科學使人進步

    我看電視劇演的是,他也想早點結束戰亂,讓江東父老也過安寧的日子,因為如果只要他還在,肯定會有很多戰亂,所以才不過江東,歷史是什麼樣子的就不知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鮑叔牙為什麼處處維護管仲,還推薦他當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