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清先生

    【哥舒翰為什麼會輸掉潼關之戰?】

    【戰爭是什麼?取得戰爭勝利的條件是什麼?】

    戰爭是什麼?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克勞塞維茨《戰爭論》論述為:“戰爭是迫使對方服從我方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戰爭不光是讓敵人服從我方的意志,戰爭有時候就是為了滅絕敵人,因此《戰爭論》對戰爭的定義是不完善的,《孫子兵法》對戰爭的定義更精準、更加直觀。輸掉戰爭是很容易的事情,而要贏得戰爭勝利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戰爭的雙方都在竭盡全力,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目的就是取得戰爭的勝利。

    如何才能打贏戰爭呢?《孫子兵法•始計》:“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孫子兵法廟算很容易理解,就是要精準的計算對比,雙方各種實力、各種有利條件、各種不利條件,然後做出精準穩妥的戰略部署和戰術指揮決定。

    取得戰爭的勝利需要具備哪些基本條件呢?《孫子兵法•謀攻》:“故知勝者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大唐帝國安史之亂爆發前後的情況】

    恆羅斯戰役之前,大唐帝國總計有常備軍60多萬,都城長安及其附近,共有近衛軍和御林軍10餘萬,大約有50多萬野戰部隊,分別部署在十大節度府,十大節度使的兵力佈防如下:

    ●范陽節度使,節制北京、河北一帶,兵力91400人。

    ●平盧節度使,節制河北東部、遼東地區,兵力37500人。

    ●河東節度使,節制山西、內蒙一帶,兵力55000人。

    ●朔方節度使,節制寧夏、內蒙一帶,兵力64700人。

    ●河西節度使,節制甘肅河西地區,兵力73000人。

    ●隴右節度使,節制甘肅中南部及青海部分地區,兵力75000人。

    ●安西節度使,節制西域四鎮碎葉、龜茲、疏勒、于闐,兵力24000人,實際兵力接近40000人。

    ●北庭節度使,節制天山以北漠北一帶,兵力20000人。

    ●劍南節度使,節制川、黔、雲三省,兵力30900人。

    ●嶺南節度使,節制福建、廣東、廣西一帶,兵力15400人。

    751年,大唐在和阿拉伯的恆羅斯戰役中失敗,損失兵力7萬多人,其中安西都護府損失2萬多,河西節度府損失5萬多;大唐在攻打南詔的戰役中失敗,劍南節度府損失兵力近3萬。恆羅斯戰役失敗後,高仙芝在李林甫的庇護下,隱瞞了戰役失敗的實情,高仙芝本人並沒有受到嚴厲的處罰,事後就任河西節度使,後又降任為武威太守。南詔之戰失敗後,主將鮮于仲通在楊國忠的庇護下,也沒有受到嚴厲的處罰。

    恆羅斯之戰和南詔之戰失敗後,大唐十大節度使兵力發生了改變,安西都護府的兵力僅剩幾千人,已經是名存實亡。劍南節度府的兵力亦僅剩數千人,也已經是名存實亡了。河西節度府的兵力只剩下2萬多人,已經是嚴重的不滿員了。安西、北庭、河西、朔方、隴右,五大軍區的能征慣戰的老兵,總兵力相加不足20萬。安祿山控制的范陽、平盧、河東三鎮之兵,能征慣戰的老兵多達20萬,經過擴充後總兵力不下25萬。大唐帝國賞罰不明,十鎮節度使兵力失去平衡,755年11月,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

    安祿山起兵反唐前夕,高仙芝、封常清被召回勤王,也有說二人正好到長安述職。安祿山起兵反唐七天後,這時候的安西、河西之兵僅有3萬,高仙芝、封常清分兵各領1萬多前往設防。高仙芝用府庫的絲綢財物,在關中地區臨時招募了5萬多新兵,建立了陝郡第三道防線;封常清在東都洛陽一帶招募了6萬新兵,在東都洛陽一帶建立了第二道防線;以衛尉卿張介然為河南防禦使,統領陳留等十三郡,建立了河南東部第一道防線;以九原太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程千里為潞州長史,建立了河東策應防線。

    【安祿山攻佔洛陽,河南、陝郡失守。】

    安祿山以一部分兵力,進攻太原看住郭子儀河東防線,安祿山以15萬主力南下。12月2日,安祿山大軍從靈昌渡渡口渡過黃河,當天就攻下了靈昌郡。新任河南防禦使張介然,剛到陳留沒幾天,安祿山就已經大軍壓境了。5日,陳留太守郭納開啟城門投降,陳留兵1萬餘人站列在道路兩旁。當初,安祿山起兵反唐時,唐玄宗於河南各路懸賞安祿山,又詔諭說:已經將安祿山的兒子安慶宗等人處死。陳留城破之時,安祿山坐在車上,大哭數聲,說:“我有何罪,已殺我兒?”安祿山命令把陳留兵全殺了,血流成河,斬首張介然于軍門,安祿山才算解氣了。

    8日,安祿山揮師西進,迅速攻佔了滎陽,兵峰直指東都洛陽。封常清率兵進駐虎牢關,準備據險而守。但是,問題出來了,封常清雖有七八萬人,但是其中6萬都是新兵,根本就沒有經過訓練,更談不上實戰了。而安祿山所率的15萬大軍,絕大多數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封常清以新兵、步兵對抗安祿山的老兵、鐵騎,無疑是“以卵擊石”。兩軍對陣,一個照面下來,封常清的軍隊就潰敗了,虎牢關旋即失守。12日,叛軍攻佔東都洛陽,大肆燒殺搶掠,封常清帶兵撤退到陝郡。

    封常清六七萬人撤退到陝郡後,對副元帥高仙芝建議:“累日血戰,賊鋒不可擋。且潼關無兵,若狂寇奔突,則京師危矣。宜棄此守,急保潼關。”按照朝廷的計劃,高仙芝應該出兵東進,主動尋找安祿山主力決戰。根據封常清的彙報建議,唐軍多是新兵根本不堪一擊,如果高仙芝和封常清合兵東進,結果可能就是全軍覆滅。封常清的建議是正確,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只能暫時避敵之鋒芒,退守潼關準備打持久戰,一是確保京師長安的安全,二是鍛鍊軍隊尋機出擊。

    高仙芝和封常清經過分析研究,決定大軍撤圍陝郡退守潼關。由於決策倉促準備不足指揮不靈,十幾萬唐軍在撤退之時變成潰退,沿途數百里灑落軍需物資無數。但是,高仙芝、封常清撤退到潼關後,立即修復城防、構築工事,等到安祿山叛軍的先頭部隊到來,進攻被打退而向後紮營等待大隊叛軍。就在這個時候,陝郡帥府監軍太監邊令誠,急忙出營快馬迴歸長安,向唐玄宗彙報戰事,參奏封常清丟失東都洛陽,又裹挾高仙芝退守潼關。

    【封常清、高仙芝被殺,哥舒翰接管潼關防務】

    邊令誠向唐玄宗添油加醋彙報後,唐玄宗也覺得此二人失職。問詢楊國忠時,楊國忠更是羅列罪名,故作驚慌之狀,建議對高、封二人嚴厲處置,並在長安、潼關之內招募新兵預設防範。邊令誠持唐玄宗旨意又往潼關,先行捉拿了封常清治罪,封常清辯解到:“叛軍10餘萬鐵騎,我以6萬新兵禦敵,無疑是羊入虎口,封常清之所以不死苟活,保全潼關乃為上策。”邊令誠監斬封常清,高仙芝巡營回,抱著封常清遺體大哭,高仙芝說:“我退兵,是我的罪,死不足惜。但是,誣告我貪汙軍餉物資,可以問一下軍士們。”眾軍士山呼“沒有”,邊令誠執行唐玄宗旨意,高仙芝被斬殺謝罪。

    高、封二人被治罪,加封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元帥,帥兵拱衛京師,擔當潼關防線的總指揮。哥舒翰率領隴右精兵5萬,增援到潼關防線。哥舒翰主帥潼關之時,潼關防線確實有唐軍20多萬,號稱隴右、河西、安西、庭北、關中、東都之兵齊聚,其實,能征慣戰的老兵不足7萬,三分之二多都是新招之兵,哥舒翰麾下的潼關20多萬軍隊,其實就是“烏合之眾”。哥舒翰鑑於唐軍新兵多的現狀,做出憑藉潼關地形險要,固守潼關而不出關決戰決策。第一用陣地戰和持久戰消耗叛軍,第二,透過訓練和實戰鍛鍊十五六萬新兵,等待時機成熟時,出關和叛軍決戰,當然這個時間可能長達一年以上。

    從敵強我弱戰略防禦的角度,高仙芝、封常清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從軍法、國法角度來說,高、封二人撤兵退守潼關,可能說不過去,唐玄宗既然以軍法治罪了高、封二將,就應該好好謀劃潼關防務,以及處理好君臣關係,不要輕易的干涉潼關守將的防務。但是,哥舒翰數月不出戰叛軍,楊國忠等人不斷的誣告陷害,唐玄宗最終也就失去了定力,強行勒令哥舒翰出關決戰。哥舒翰無奈只好帥兵出戰,結果是“虎趟羊群”唐軍大敗,潼關失守後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只好拋棄長安緊急出逃成都。

    那麼,哥舒翰潼關之戰失敗原因是什麼,客觀上說,。唐軍新兵太多沒有戰鬥力,主觀上來說:“上下不同心、君王不知可戰不可戰、君王對主將干涉太多。”

    參考書目:《中國通史》、《新唐書》、《舊唐書》、《玄宗本紀》、《李林甫傳》、《高仙芝、封常清傳》等。

  • 2 # 大馬哈魚12

    唐朝在潼關之戰的失守,與將領的思維邏輯有關.

    兵在精不在多,潼關是要塞,通往大唐國都的最後一道屏障,城高並且可以阻擋安祿山的叛軍。

    安祿山的軍隊從漁陽到潼關,一路走來,沒有敵手,士氣正旺兵法雲“擊其惰歸”有潼關天險,有後勤保障。應該等安祿山部久功不下潼關,有離開想法的時候,應該是最佳戰機。

    唐朝的潼關之戰的失守與皇帝陛下的瞎指揮有關。其實,叛軍被阻擋在潼關之下,唐的其它將領已完成對安祿山其它地方的進攻,過一段時間就可平定叛亂。可是皇帝陛下心急,以為自己調動大軍就可以碾壓叛軍。

    潼關之戰,與將軍的委屈求全有關,兵是來自四面八方,自己不熟悉,將領們需要配合熟悉。這時候,皇帝一遍,遍的催戰。按道理來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守潼關的將領在皇帝陛下一遍遍催促下,出城與叛軍作戰。

    其實,我覺得出城一戰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問題就是將領居然捨棄潼關天險,傾巢而出,沒有想過一旦敗了,那是全線的潰退啊!有限不守是傻逼。

  • 3 # 小怪軟體管家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一個喜歡探討歷史的小青年!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次年潼關失守,於是導致唐玄宗逃往蜀地和長安被迫陷落,把這場動亂的社會危害性推向了更加嚴重的程度。可以說,潼關之役是當時有重要決定意義的一次戰役。潼關失守是由雙方軍事實力決定的必然結局還是由於唐中央指揮處置失誤,歷來說法不一。當時的局勢,是安祿山所率的主力雖然攻取了東都,但忙於登位大典,並未傾力西向。而其所佔之河北郡縣又紛紛起而反對叛軍,顏真卿、顏杲卿及賀蘭進明等人是其代表!那當時的潼關之戰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安祿山叛變是蓄謀已久的,他一路南下,打了唐朝一個措手不及。唐朝已經平靜了一百多年,河北地區很多州縣都毫無防備,安祿山的大軍如入無人之境。很快,安祿山就奪取了洛陽,前鋒部隊也到達了潼關。不過,這個時候,情況已經有所改變。一方面,郭子儀、李光弼部接連大敗史思明,切斷了安祿山和范陽老巢之間的聯絡。另外,安祿山向南、向東用兵都受到了極大的阻力。而潼關在老將哥舒翰的經營之下,也固若金湯。潼關易守難攻,是鎮守關中的門戶。如果安祿山攻擊潼關受挫,他將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局面。這對於唐朝的平叛而言,是十分有利的。但是,由於楊國忠的存在,導致唐朝滿盤皆輸。

    其次,唐朝長期以來,把重兵放到邊境上,造成了內地的空虛。事實上,哥舒翰守潼關的不過就是些老弱病殘而已。哥舒翰用這些部隊守衛關城,自然綽綽有餘。但是,要用這些部隊出關和安祿山決戰,無異於以卵擊石。楊國忠根本不懂得軍事,卻一再串掇著唐玄宗下令讓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決戰。唐玄宗這會兒對楊國忠言聽計從。唐玄宗不斷派出使者來到哥舒翰軍中,命令他出關作戰。哥舒翰不敢抗命,不得已,哥舒翰痛哭出兵,卻在靈寶遭到了慘敗,哥舒翰被俘。等到哥舒翰的主力部隊被安祿山消滅,安祿山再攻打潼關的時候,潼關幾乎等於不設防了,所以,安祿山非常輕而易舉地就奪取了潼關。

  • 4 # 人民正能量

    755年年底,安祿山蓄謀已久的安史之亂爆發了,他在范陽發動了叛亂,這一點令唐玄宗怎麼也想不到,此刻唐玄宗更多的還是悔恨。

    但是由於安祿山是蓄謀已久,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洛陽失陷,此時情況已經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我們都知道洛陽的西邊就是國都長安的最後一道門戶潼關,如果潼關被攻破,長安就不保了。

    此時守衛潼關的正是唐朝老將哥舒翰,他的策略就是堅守不出,只要這樣,憑藉著雄險的關隘,叛軍就進不了關中地區。

    同時在叛軍的後方,唐朝軍隊也出現了很大的轉機,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領軍隊出井陘關,在華北地區大敗叛軍,截斷了叛軍的後路,動搖了叛軍的軍心。

    此時叛軍將領崔乾祐在潼關外屯兵半年都沒有攻佔潼關,這無疑說明了哥舒翰戰略戰術是正確的。就在安祿山方面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的情況下,奸臣楊國忠的一席話在客觀上幫了安祿山的大忙。楊國忠和哥舒翰平時關係就不和,此時他感覺到哥舒翰成功的阻擋了叛軍,立了大功,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其威望和權勢肯定要超過自己,於是便乘機向唐玄宗進言:讓哥舒翰率軍出關和叛軍決戰,一舉消滅叛軍,但是哥舒翰知道,這樣迎戰無異於自投羅網,失敗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幾道聖旨下來,無法拒絕,便硬著頭皮出戰。

    我們同時還要知道此時安祿山的叛軍也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後面的退路已經被郭子儀和李光弼領導的部隊切斷,此刻也只有背水一戰一舉拿下潼關,自己才有生還的可能。於是奮力和哥舒翰的部隊一戰,當哥舒翰領導的唐軍剛出關就中了叛軍的埋伏,幾乎被叛軍打的全軍覆沒,叛軍也乘機攻佔了潼關。

  • 5 # 天龍論史

    安史之亂的時候,很關鍵的一戰就是唐玄宗逼哥舒翰從潼關出戰,最終在靈寶被安祿山叛軍打敗,所以潼關最後失守。潼關失守之後,長安的門戶大開,唐玄宗不得不倉皇逃往四川。哥舒翰在潼關之戰中出現這麼多問題,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唐玄宗逼哥舒瀚出戰。

    因為安祿山起兵後,起初進展非常順利,唐朝的關東幾乎全部被安祿山給拿下。這主要是因為安祿山起兵非常突然,而中原地區沒有什麼精兵助手,所以被安祿山輕易拿下中原。看到叛軍在關東地區肆虐,唐玄宗自然想趕快打敗叛軍,收復失地,重建大唐的威信。

    當時郭子儀李光弼率朔方軍殺入叛軍的老巢河北,使叛軍首尾不能兼顧,總之形勢對大唐這一方越來越有利。而哥舒翰手握20萬大軍,完全應該為擊敗叛軍作出巨大貢獻,所以逼他出戰。但是沒想到20萬大軍良莠不齊,最後在靈寶被安祿山叛軍重創,最後潼關也失守,一招失手,滿盤皆輸。

    其次是哥舒翰過於輕敵,忽視了戰鬥的困難。

    當時哥舒翰手握20萬大軍,從兵力上來講佔據絕對優勢,而叛軍只有崔乾佑的4萬人。所以,哥舒翰出兵之後就覺得非常的自信,認為打敗安祿山叛軍輕而易舉。但是,叛軍利用地形優勢,再加上王牌同羅騎兵和陌刀兵,最終給唐軍來了一個下馬威。哥舒翰由於輕敵,所以排兵佈陣上有很大的問題,久攻不下之後更是心急,最後被安祿山的叛軍一舉擊敗。

    還有一點就是唐朝的軍隊良莠不齊。

    當時唐朝的軍隊雖然有20萬之巨,但是戰鬥力各不相同。有實力比較強大的哥舒翰帶來的河西,隴右精兵約5萬。但是同時也有高仙芝,封常清退下來的數萬大軍。再加上一些臨時招來的烏合之眾,這些軍隊的戰鬥力都難以令人恭維。所以看似唐軍佔據絕對優勢,但實際情況卻並不容樂觀。

    而且戰鬥力差的部隊和戰鬥力強的部隊,混在一塊,使戰鬥力本來比較強的軍隊也變得更弱了。例如哥舒瀚用自己的河西隴右精兵前去進攻,防守的交給那些戰鬥力較弱的軍隊,但是最後叛軍的王牌部隊突然從後面包圍唐軍時,唐軍後隊的軍隊戰鬥力太弱,一觸即潰,結果導致20萬大軍被幾萬人包了餃子。

    總之在唐朝安史之亂最關鍵的潼關一戰中,由於唐玄宗不清楚實際情況,硬是逼哥舒翰出戰,哥舒翰由於輕敵,再加上軍隊良莠不齊,最終這一戰敗北,唐朝也從此由盛轉衰。

  • 6 # 南柯非太守

    關鍵詞:用人不當、優柔寡斷

    1、李隆基重用楊國忠,放縱安祿山。導致朝綱一片混亂,帝華人心惟危。如果安祿山反叛時候,李隆基能果斷處置楊國忠,後來的歷史就有可能改寫。

    2、李隆基重用哥舒翰在潼關拱衛京師,哥舒翰以中風之軀指揮戰鬥,公元756年5月,安祿山已經安排進攻潼關的大部隊開始撤退,崔乾佑一支萬人小隊殿後,李隆基,連發三道金牌,命令哥舒翰追擊,哥舒翰在崤函道中伏戰敗。哥舒翰病入膏肓,李隆基應該早該決斷替換主帥,因為即使他中伏被崔乾佑打敗退回潼關,還有八千人可以用,悲催的是,他被自己人綁了投降了,潼關被攻破了。所以追擊叛軍的命令到底是出於何種考慮,如此迫切地執行?看來還是君側有問題。

    結論:用人不當,導致人心散了,所以隊伍不好帶了,再加上優柔寡斷,出昏招,退為太上皇的命運也就註定了。

  • 7 # 這些歷史要讀

    潼關之戰的失敗,昏庸的唐玄宗其實是要負首要責任的。

    公元755年12月(天寶14年),安祿山於范陽起兵,發兵20萬反叛唐朝,安史之亂爆發。

    由於唐朝承平日久,軍事上造成外重內輕的局面。因此,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初,兵鋒幾乎無人可當,河北州郡唐軍望風瓦解。才一個月的時間,叛軍即攻下東都洛陽,唐廷為之震動。

    在洛陽失守後,唐玄宗以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率軍20萬堅守潼關,抵禦叛軍進攻。當時的哥舒翰雖年事已高,但畢竟身經百戰,戰場經驗豐富。他深知當時叛軍之兵鋒強大,唐軍出關野戰凶多吉少。

    於是,哥舒翰決定堅守潼關,以挫叛軍銳氣。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潼關很快便成為一座固若金湯的雄關。於是,唐軍得以堅守潼關半年之久,期間數次擊退叛軍的進攻。

    此時,勝利的天枰實際上已開始倒下唐朝了。因為,正當哥舒翰和安祿山的叛軍主力在潼關僵持之時,唐朝官軍各路人馬已經開始對叛軍發起反攻。

    首先,李光弼與郭子儀已率官軍接連擊敗叛軍的史思明部,一舉切斷叛軍前線與老巢范陽之間的補給線;其次,叛軍向東的攻勢被張巡阻擋於雍丘,向南又被魯炅阻擋於南陽。可以說,當時的叛軍其實已經處於四面環敵的困境了。以至於,安祿山都已作出放棄洛陽,退守老巢范陽的打算。

    如果唐軍繼續堅持哥舒翰“以守代攻”的戰略,繼續堅守潼關,以疲憊安祿山的叛軍主力,進而為各地官軍的進剿創造條件。那麼,在唐朝各路官軍的四面合圍下,叛軍實際上堅持不了多久,而安史之亂也將能在短時間內得以平定。

    不料,此時的唐玄宗卻被接連的捷報衝昏了頭腦,完全忽視官軍野戰實力遠不如叛軍的客觀條件,妄圖一戰徹底殲滅叛軍。於是,唐玄宗不聽哥舒翰等人的勸說,執意令其率軍出關迎戰。而哥舒翰由於害怕自己會步高仙芝、封常清的後塵,所以不得不率軍出關。結果不出其所料,官軍慘敗,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潼關之戰慘敗後,官軍元氣大傷,更無力阻擋叛軍兵鋒。最終,安祿山率軍長驅直入,唐玄宗只好放棄長安,倉惶向四川出逃。而本來有機會快速得以平息的安史之亂,也因此進一步的惡化,進而將大唐推向了滅亡的邊緣......

  • 8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仔細回顧那場讓人嘆息的戰役,或許我們會消除一些誤解。潼關之敗的鍋,甩給唐玄宗一個人,是不合理的。

    傳統說法安祿山在起兵之初,事發突然,承平日久的大唐一片混亂,一觸即潰,丟掉了大片河山。

    唐軍退守潼關後,安祿山直取長安的勢頭暫時平穩了下來,大唐看起來是得到了喘息之機。

    與此同時,河北戰場,安祿山的老巢受到了郭子儀、李光弼的威脅,李光弼切斷了范陽和洛陽之間的聯絡,安祿山叛軍人心惶惶。

    就在大唐已經掌握主動權時,唐玄宗作死,聽信楊國忠關於安祿山兵少的謠言,逼迫逼哥舒翰出戰,結果,出征的唐軍全軍覆沒,大唐也丟失長安,遺恨無窮。

    傳統說法難以解答的三個疑點

    1、為什麼唐玄宗不聽郭、李、哥三位百戰名將的建議,聽信楊國忠一面之辭?玄宗皇帝晚年怠惰了,難道智商也出了問題嗎?

    2、唐玄宗得知陝州只有安祿山殘兵數千。為什麼要讓潼關二十萬大軍全體出動?

    3、潼關軍20萬,而且擁有隴右、河西老兵,哥舒翰又是名將,出去打怎麼馬上全軍覆沒?

    潼關雖安,大唐命脈卻岌岌可危

    當安祿山頓兵潼關,而河北方面老巢不穩時,安祿山確實很困難,他大罵勸他造反的謀士,是有原因的。他此時有難處!

    可是,此時的大唐的局勢也有很大的隱患。

    眾所周知,長安的糧食、財賦多來自於江淮。自從陳留、洛陽淪陷後,透過大渡河、汴水運輸的傳統路線已經無法使用。此時,江淮財賦只能透過漢水運到鳳翔,再補給關中。

    因此,南線,安祿山兵峰指向兩處。一處攻雍丘、睢陽,準備下江淮,直接斷了你大唐的命根子;一處攻略南陽,下襄陽,橫斷漢水,切斷大唐最後的命脈。

    這兩處大唐一處有失,即使潼關穩如泰山,也毫無意義!

    命脈危機

    安祿山攻略南線,遇到了意料之外的猛人。

    一個是張巡,這個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哥們死守孤城雍丘、睢陽,把叛軍屏障在江淮之外;

    一個是魯炅,這哥們在率五萬子弟兵和叛軍死纏爛打,守護南陽。

    可是,大唐的安全不能總靠奇蹟吃飯!

    五月(潼關之戰前一月),南陽方面出了問題。叛軍大敗魯炅,並開始圍攻南陽。

    大唐意識到危機,派遣了虢王巨統一指揮襄陽、嶺南、河南等地,帶兵出武關救援。叛軍見唐軍援軍勢頭猛,撤圍而去。

    可是,唐軍援軍卻沒有在南陽停留,而是進入彭城,試圖先解張巡方面的困難。

    顯然,此時的大唐,已經沒有能力同時解除兩個方面的危機了。但是,另一方面,兩個地方,大唐哪個都丟不起!

    病人領著一支雜軍此時的潼關,哥舒翰率領的是一隻經過“多次臨時拼湊”組合起來的雜軍。

    其中,有隴右、河西來的邊兵(這些人有戰鬥力),隴右、河西地區的番兵,關中地區臨時招募的兵馬,以及封常清留下的部隊。

    可以說,這樣的部隊成分複雜、戰鬥力參差不齊,要整合到一起是很困難的。

    遺憾的是,哥舒翰此時是個老病人了,不要說整合軍隊,就是日常的管理都無法進行。

    他委託行軍司馬田良丘代管,但老田也不敢自專(不是不敢,誰服你?),就讓王思禮負責管理騎兵、李承光負責管理步兵。

    但王思禮和李承光相互不服,彼此爭執不下。他們的部下也都跟著互相不合,彼此不信。

    軍隊號令不一,何以作戰?

    已成定時炸彈的哥舒翰軍

    安祿山造反後,朝廷對將軍們都多少有猜忌。

    可是,哥舒翰的處理不當,卻加深了朝廷的不安全感。

    他藉機除掉了自己的私仇:安思順。

    這個報私仇的舉動,驚醒了唐玄宗和楊國忠:哥舒翰,也是胡人和突厥人的後人!

    隨後是和楊國忠動手。

    王思禮建議哥舒翰藉機除掉楊國忠。被哥舒翰拒絕。楊國忠聽說後,十分害怕,招募了幾千人保護自己,又讓心腹杜乾運統領一萬軍隊屯兵灞上。

    哥舒翰很乾脆,上奏朝廷,申請把灞上的軍隊歸自己指揮,又藉機殺掉了杜乾運!

    安祿山打出清君側的大旗,要殺楊國忠是有道理的。天下要殺楊國忠者很多,甚至是普遍的軍心。要不然,後來到了馬嵬坡,大唐士兵依然人聲鼎沸要殺了楊國忠。

    在這種情況下,已經駐守潼關幾個月的哥舒翰軍,此時是一顆定時炸彈!不知道會鬧出什麼事情來!

    潼關出擊,不是中了什麼反間計

    史載,唐玄宗、楊國忠相信陝州只有幾千老弱兵,因此要哥舒翰出兵。

    可是,消滅幾千老弱兵,需要二十萬大軍傾巢而出嗎?而且,黃河上還滿是運糧船。顯然,大軍這次出擊的目的,是進行戰略反攻。

    外部目的 ,是主動出擊,順利地話收復長安,退而求其次,吸引南線叛軍回援,穩定局面!

    內部目的,是要潼關軍儘快出擊,不要留在關中勾心鬥角了!

    被忽略的關鍵點:這支軍隊已經得到了隴右、河西軍的加入,戰力已經強大。此前,唐玄宗曾經想率領這支軍隊親征,被高力士制止!

    顯然,唐玄宗是早就等著邊兵加入後發起反攻!不是中了什麼反間計!

    二十萬大軍出擊,歷史上全軍覆沒的案例不多!沒有人會想到全軍覆沒!

    大哭而出的記載有些蹊蹺

    唐朝廷開始要求潼關出擊,史載哥舒翰大哭出徵,令人同情不已!

    很蹊蹺!

    首先,你帶二十萬大軍出征,即使不能戰而勝之,連像高仙芝、封常清帶的新兵蛋子一樣敗回潼關都做不到嗎?在保住大局的情況下,打個沒把握的仗,對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軍人不足為奇,何必大哭?

    其次,即使你覺得凶多吉少,你作為主帥,大哭而出是什麼意思?軍心不就散了嗎?

    此時的哥舒翰,已不是哥舒夜帶刀時的哥舒了。

    因此,我以為這段記載有些可疑,而如果史書所言屬實,哥舒翰此時已不適合為主帥了。

    蹊蹺的全軍覆沒

    自潼關出擊後,哥舒翰軍的敗退,記載得也十分蹊蹺。

    進攻時,王思禮率領五萬前軍居前,龐忠率十萬人緊隨其後。哥舒翰自己率三萬人在黃河以北指揮及策應。

    唐軍連續擊敗叛軍,不斷笑話叛軍不會打仗,“不知不覺”被吸引到了隘地。叛軍從高處滾石頭砸人,唐軍損失慘重。隨後,唐軍以氈車在前面開路,試圖繼續前進。叛軍把幾十輛放火的車推下,火燒氈車,煙霧瀰漫。唐軍看不清叛軍所在,就在煙霧中胡亂射擊,直到夜晚箭矢射盡,才發現中計!

    此時,叛軍的精銳騎兵又繞道唐軍陣後,唐軍前後受敵,全軍大亂!在黃河北岸的哥舒翰軍也迅速潰散!

    哥舒翰率幾千人回到潼關!後被人出賣被俘!

    三個疑點:

    1、主帥哥舒翰、前軍王思禮都和吐蕃打了幾十年仗了,都不缺乏山地戰經驗!怎麼就鑽進這麼大的伏擊圈了?

    王忠嗣、哥舒翰,都有搜尋伏兵殺之的記錄。

    如果只是幾千人規模的伏擊戰,有可能“一時大意”,不小心鑽進伏擊圈。

    可是,能裝進幾十萬大軍的伏擊陣地,讓唐軍傻不拉幾地鑽進去。古今中外戰史上,有過這樣的伏擊戰嗎?

    而且,唐軍居然能傻不拉幾地射箭一直射到天黑,這也實在有點不可思議!

    難道唐軍前線將領來透過敵軍還擊力度判斷敵軍規模的基本素養都沒有嗎?

    2、為什麼對騎兵襲擊沒有預防?

    安祿山軍騎兵來襲擊後軍,走的可不是什麼“間道”!而只是繞山從另外一條大路殺出來的!

    安祿山軍騎兵強大是誰都知道的。既然哥舒翰早就認定安祿山是以“羸兵誘我”,那怎麼會對騎兵襲擊不做基本的預防呢?既不控制附近可能的襲擊道路,也不做預防,被這種簡單、明顯的套路打得一片大亂!

    3、哥舒翰親自率領的三萬軍怎麼就潰散了!

    唐軍的前後軍,臨近黃河,遭到夾擊,一團大亂,可以理解!當年在彭城,項羽就這樣讓濉水為之不流。

    可是,哥舒翰親自率領的三萬軍,怎麼也潰散了呢?

    他們在黃河以北,除了助威,也應該是一支預備隊。即使不救應,也絕不應該潰散!

    可是,他們卻在沒有受到直接攻擊的情況下,直接散了!

    全軍覆沒,哥舒翰負主要責任

    哥舒翰軍戰鬥力不足,不是理由!

    安史之亂爆發後,朝廷召朔方、隴右、河西各鎮,除留足防禦要點外,大部由節度使親自率領,二十日內報到!

    其中,朔方軍在郭子儀的率領下在河北戰場打得風生水起。

    而隴右、河西軍此時正在哥舒翰軍中。這支軍隊戰鬥力並不弱!

    哥舒翰所率的軍隊成分複雜,都不應該是此戰打敗的關鍵!

    他接手這支軍隊已經長達半年時間!假如只是簡單的磨合問題,這半年時間,足以磨鍊成軍了!

    可是,此戰中,哥舒翰的軍隊似乎基本的指揮、組織都沒有,完全就是“烏合之眾”!

    這樣的奇葩表現,戰場指揮官難辭其咎!

    唐玄宗的失誤,並不單純在下令哥舒翰出擊,畢竟:二十萬大軍幾天時間就全軍覆沒,出乎任何人的預料!

    他的失誤,在於想當然!想當然地以為安祿山不會造反;想當然地殺掉高仙芝、封常清,結果軍心散亂;又想當然地以為自己都說自己病重的哥舒翰足以整合好雜軍!

    人在自滿時,最容易想當然!不可不慎!

  • 9 # 希望星晨58298869

    1.首先是唐玄宗在楊玉環的溫柔鄉中繾綣時間過長,生疏了軍事,又聽信了楊國忠的話,進行瞎指揮。

    “安史之亂”前安祿山蓄謀已久,作為三鎮節度使,實力雄厚,起兵進展非常順利,儘管楊國忠等等預言“胡兒必反”,但唐朝中央對此事變沒有足夠的重視;“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對唐玄宗來說,安祿山起兵非常突然,此時,唐中央又沒有精銳部隊,所以被安祿山長驅直入佔領了中原。而叛軍臨近潼關時,郭子儀、李光弼率朔方大軍殺入了叛軍的老巢河北,使叛軍有了後顧之憂,最低首尾不能兼顧,形勢對大唐戰局十分有利。玄宗懂得此時是致勝良機,就聽了楊國忠的話,不管其它條件,逼迫手握20萬大軍的哥舒翰立即出戰;早期的玄宗發動過“唐隆政變”,為自己爭來了太子位置,開創過“開元盛世”足以彪炳史冊,他忍不下這口氣,不聽郭子儀、李光弼、哥舒翰的話,偏信奸佞之言,要爭面子,所以哥舒翰的悲劇在所難免。

    2.哥舒翰的軍隊是臨時拚湊起來的,濫竽充數的多,整個部隊無戰力。

    其實,哥部軍儘管數量可觀,但士兵來源複雜,河西、隴右、高仙芝餘部、封常清餘部雜揉在一起,根本沒經訓練與整合,純屬烏合之眾,自然良莠不齊戰力弱。又哥舒翰作為主將,身體與心態垂垂老矣,據說率軍出征之日還莫名其妙地痛苦流涕,竟然毫無鬥志,所以在靈寶受到叛軍重創,終於使潼關也失守不奇怪了。

    3.哥舒翰排兵佈陣錯誤。

    戰鬥力不同的部隊組成戰陣,使佔力較強的軍隊也變得脆弱了,哥舒瀚臨陣也沒有儲存實力的意思,立即用自己的隴右精銳衝鋒陷陣,而後方的防守交給那些戰力較弱的雜牌部隊,可叛軍的王牌部隊突然包圍後方唐軍,即以強擊弱,使唐軍後隊一觸即潰,結果導致20萬大軍被幾萬人包了餃子,教訓慘痛。

  • 10 # 遊弋歷史長河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朝中期由邊將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一場叛亂戰爭,這場前後8年的戰爭徹底摧毀了唐玄宗時期的盛世局面,戰爭導致人口大量死亡,唐朝國力受損,所以,安史之亂,通常也被認為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歷史事件。

    那麼唐朝中期為何會發生安史之亂呢?唐朝和叛軍的潼關之戰,唐朝為何會失敗呢?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藩鎮崛起

    唐朝初年,朝廷在邊疆及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即節排程的軍事長官,這就是唐朝的節度使,節度使的設定,既能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也擴大唐朝的版圖。但到了唐玄宗統治後期,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

    唐玄宗時期。在邊地設十個兵鎮,分別是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這些節度使不僅掌握軍權,同時控制著當地的民政,財賦等權力,逐漸就發展為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而安祿山一個人就擔任三個地方的節度使,權力可想而知。

    圖 唐朝藩鎮割據局面

    晚年的唐玄宗逐漸變得怠政

    曾經勵精圖治,為唐朝開拓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晚年逐漸變得耽於享樂,深居宮中,不理朝政,整日與楊貴妃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楊貴妃的家族,都得到高官厚祿,奢侈浪費,生活腐敗,導致階級矛盾加劇,為日後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奸臣當道

    唐玄宗統治後期,先用任用李林甫和楊國忠這樣的奸臣,二人結黨營私、嫉賢妒能、任人唯親,朝政被搞得一團糟,人民負擔日益加重。

    安史之亂時唐朝的現狀

    此時的唐朝,早已沒了盛世的氣象,各地流民影響了社會的穩定性,再加上安祿山,史思明這樣的野心家圖謀不軌,趁機造反,唐朝的統治陷入了危機。

    安史亂髮

    公元755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其部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部族計程車兵,共15萬人,以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造反。

    圖 安史之亂

    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兵鋒直指洛陽。但唐朝對此卻毫無準備,倉促應戰,招募計程車兵都是烏合之眾,缺乏訓練,完全不是叛軍的對手,洛陽很快就被失陷。

    而在洛陽失守之後,唐玄宗聽信讒言,竟然殺死了大將封常清、高仙芝,然後起用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率軍20萬鎮守潼關。按理說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哥舒翰也名聲在外,潼關能否守住,是唐朝和叛軍的關鍵戰役。

    哥舒翰進駐潼關後,也立即加固城防,深溝高壘,採取閉關固守的策略。叛軍主力和唐軍對峙數月,寸土未得,同時,唐朝大將李光弼,郭子儀先後率軍由山西進入河北,在河北大破史思明部。河北各地也紛紛起兵響應,與唐軍協同作戰。這樣叛軍腹背受敵,唐軍形勢大好。但潼關突然失守,唐朝的首都長安暴露在了叛軍眼前。

    那潼關之戰唐軍失敗的原因何在呢?

    此時的唐軍和叛軍存在實力差距

    由於唐玄宗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好大喜功,邊陣的軍事實力很強,但這些軍事實力都被節度使所控制。

    而安祿山手下計程車兵能征善戰,騎兵實力很強。同時安祿山還招募了很多非漢族的部族勢力,其軍事實力更加強大。

    同時安祿山為了造反,進行了多年的準備工作。積極準備戰馬,軍糧,武器,等軍事物資相當豐富,為作戰積累了相當雄厚的物資保障。

    圖 安祿山(劇照)

    而哥舒翰呢?

    當時中原之地多年沒有戰爭,完全沒有軍事物資的積累,同時也沒有足夠的常備軍隊。哥舒翰率領20多萬大軍守備潼關,但都是臨時招募的,沒有戰鬥力,在戰場上稍一接觸就潰不成軍。

    唐軍戰略戰術存在問題

    哥舒翰也知道唐軍很難戰勝叛軍就選擇防守的策略應對,但是唐玄宗聽信楊國忠的讒言,並不完全信任哥舒翰,再加上哥舒翰數月堅守,楊國忠就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唐玄宗也輕信讒言,便多次催促哥舒翰出戰。

    哥舒翰無奈之下,只能倉促出戰,但在靈寶被叛軍擊敗,於是潼關失守,叛軍直逼長安。

    唐軍毫無鬥志

    哥舒翰雖然積極防守,但他卻患上了風疾,就把防守的重擔交給手下,而他手下大將王思禮和李承光互相爭鬥,這樣訓練出來計程車兵自然是毫無戰力。

    總結

    潼關失陷後,叛軍攻入唐朝的都城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唐玄宗的兒子李亨在靈武繼位,是為唐肅宗,唐軍開始組織唐軍反攻叛軍,經歷了8年的戰爭,在回紇兵力的幫助下,才平定了這場叛亂,但唐朝自此開始也進入了藩鎮割據的多事之秋,再也沒有恢復盛唐時的輝煌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夜飯,請說一說你家的菜譜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