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兵吃糧

    你應該問歷史上如果沒有孫劉聯軍,劉備會不會打贏曹操,因為實際上赤壁之戰是曹操針對劉備發動的一次戰爭,主角是劉備。

    吳志記載「遂遣軍三萬以助備」,而孫權之所以參與進來,大概是所謂的唇亡齒寒吧,因為三國志裡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曹操這次要打孫權,但是從裴注江表傳的一些記載「會獵江夏」,這段被三國演義加工了一些,但基本上演義裡和裴注是一個意思,所以這有可能讓孫權感覺到了危急,馬雲忽然要請一個小網店老闆吃飯,雖然可能是個機會,但十有八九是要吞併,而孫權是個自治心極強的人,一心要南面稱孤。

    而促使孫劉聯軍成立的人,應該是魯肅和諸葛亮,魯肅是個極具預見性的人,諸葛亮就更不用說了,首次會晤,孫權便「早聞劉備,又睹亮之奇雅」,雖然沒有演義裡舌戰群儒,智激孫權周瑜那麼精彩,但也足以說明了諸葛亮的外交天才,須知當時諸葛亮不滿三十歲,而且他和孫權是同齡人,都是劉備的下一輩,我們都知道同齡人之間是很難欽佩誰的,如果諸葛亮沒有過人之處,孫權這種大軍閥會白白助你三萬精兵?

    提到赤壁,很多人就會想到周瑜,但其實歷史上周瑜都幹了點什麼,與程普互相拆臺,鬧的「幾敗國事」,放火是黃蓋的主意,周瑜當然作為主將,確實也有采納之明,但真的沒他什麼事。

    而且所謂的赤壁,還要分水戰和陸戰,就算孫權是男二,也只是參與了水戰,而且也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戰爭,在江面上放了把火,而曹操當時軍中正值瘧疾,一看吳軍放火,自知久戰不利,乾脆也跟著一把火把自己的船隻燒燬了,用魏志的記載「孤燒船自走」。

    所以,真實的歷史上,赤壁之戰其實很模糊,他不是一場像官渡那樣的大決戰,只是一場曹操滅亡劉備的計劃遭到了破產,但是意義很深刻,因為在此之後,荊州徹底成了三家爭搶並各據縣郡的多主之州,應該說三國,真的在這時候才逐漸開始。

  • 2 # 泰安方圓

    當時曹操勢大,孫權、劉備各自實力不及曹操,唯有聯合破操是上策!如果孫權沒有答應諸葛亮跟劉備聯軍,僅憑孫權一方的力量只有一敗,被曹操個個擊破!只有孫劉聯合才能擊潰不可一世的曹軍!赤壁之戰奠定了之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

  • 3 # 雲洋零食鋪

    可以贏,借東風,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多是贏得條件

    先看看雙方的兵力比較

    當時曹操要攻打東吳號稱有百萬大軍,但事實上只有幾十萬其中不乏老弱殘兵,而東吳能用的部隊不到二十萬,實際上曹操用人肉戰就能打死東吳。

    但是曹操士兵多是旱鴨子不熟水利作戰,這就要大打折扣了,相反東吳是本土作戰,水師很強,但戰船不行,其實,當時孫權心裡也沒底。

    曹操來勢洶洶孫權慌了

    當時曹操來勢洶洶,孫權問百官該如何是好很多人說歸順,有將領不同意於是孫權去找了周瑜,正巧諸葛亮來周瑜藉此考驗一下諸葛亮,這才有了草船借箭,借東風。

    其實借東風不太現實可能只是諸葛亮會看天氣,能知何時颳風,但草船借箭應該是真的。

    如果沒有草船借箭借東風能贏嗎,其實也可以贏

    為什麼這麼說呢?應為當時周瑜有同學來找周瑜,而他的同學是曹操那邊的周瑜試了一點小計策便是曹操損失了水師大將,而曹操水師本來就不行,沒了大將就更不行了。

    東吳雖然人少但是多是精兵強將,而曹操的部隊就像掉了牙的老虎硬不了多久,要不是龐統,可能曹操就班師回朝了。

  • 4 # 自由史話

    這個可不好說呀,尤其是在三國那個波詭雲譎的戰爭年代,但是想得出答案也不是不可以,你得實力比較。

    首先是曹操一方號稱擁有八十萬大軍,後來被人計算得出應該是二十萬左右,且都是北方人不習慣水戰,但是實力雄厚。並且那時還沒有形成三個集團。曹操兵威正勝,糧草充足,實力不容小覷,幾可為當時第一軍閥集團了。

    反觀孫吳這邊當時大家都想投降,尤其是張昭那幾個領頭的宿老,都想儲存自己的殘命一條,以享天年。當初為什麼會聯軍,如果不是諸葛亮的話,或許早成為曹操的手下敗將或者是投降的時務俊傑了。沒有和諸葛劉備一方聯軍,蔣幹盜書,龐統設計還會進行,但是在實地戰爭中風雲變幻,一刻的失誤就會導致功敗垂成,命喪曹操手下!

    畢竟當時的幾個神仙如左慈、南華老仙、等等可不會去給他們借東風,沒有東風如何來火燒曹操大軍!

    那到時大小喬還不是曹操手中玩物嗎?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赤壁之戰嚴格來說包括兩場戰役:發生於赤壁及烏林的水戰稱為赤壁之戰,和發生於南郡的攻城戰稱為南郡之戰,兩場戰役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延續的。

    赤壁之戰只打了幾天就結束了,而南郡之戰卻打了一年有餘,說明南郡難打,攻城難打。

    曹魏以騎兵見長,東吳以水軍見長,蜀漢以山地軍(步兵)見長,若孫權沒有答應與劉備聯合,那麼孫權單獨對抗曹魏可以打贏赤壁之戰,但打不贏南郡之戰。

    赤壁之戰是一場遭遇戰,周瑜採用了黃蓋的詐降加火攻的計謀,大敗曹操,此戰劉備方面並未起到重要作用,可有可無,完全不影響戰局。

    周瑜赤壁大敗曹操後,曹操率殘部從陸路逃往南郡治所江陵城,而周瑜所部兵分兩路,一路沿陸路追擊曹操,另一路沿長江溯江西上直搗江陵城,接下來進行的是南郡之戰。

    南郡之戰主要是圍城戰,東吳大部分軍隊是水軍,水軍打攻城戰是比較吃力的。劉備雖屢戰屢敗,但劉備軍戰鬥力可謂強悍,劉備直屬部隊在北方隨劉備徵強時,經歷不少戰爭,而在歷史上的南郡之戰,劉備手下兩個萬人敵關羽、張飛都直接參戰,關羽絕北道,抵擋曹魏自襄陽南下的援軍,而張飛應該直接在攻城戰中,有劉備相助都打了一年有餘,要是沒有劉備參戰,東吳肯定獨自打不贏南郡之戰。

  • 6 # 小胖34598

    我認為會的看看結果就知道,劉備在赤壁之戰之中就是個打醬油的有他沒他沒啥區別。東吳會勝只是曹操敗的沒那麼慘罷了

  • 7 # 亮月半

    沒有諸葛亮去東吳聯合,赤壁之戰不見得發生。當時東吳的大臣幾乎一邊倒要投降曹操,不起兵戈保衛家國和平。除了魯肅堅定,孫權搖擺不定。諸葛亮到東吳陳訴利弊,舌戰群儒無言,說動孫權,說動周瑜,同意與曹操開戰迎敵,這是劉備兵不具多少以諸葛亮一人勸說成功,又是不可少的前提,聯合成功東吳迎戰敵人在於諸葛亮。在戰爭中,東吳有天鏨之險,江河,兵將,糧草,武器,也有缺少之物,箭。在短時內,想耗損失少又打贏曹操用計的前提下箭少。沒有諸葛亮難成,沒有諸葛亮借東風周瑜大計難成,不通天文。很可能無東風怕戰敗而求和。諸葛亮給了他定心丸。兩樣作戰必需,箭與東風在周瑜難定之時極可能罷戰,沒有諸葛亮東吳戰不戰待定,別說成功。諸葛亮代表劉備與東吳聯合的意義在於東吳決定戰,而且諸葛亮又獻兩計決定戰爭進行下去併成功。

  • 8 # 校外老師

    不會贏。因為赤壁之戰不是靠軍事,靠武力取勝的戰爭,靠的是智謀取勝的戰爭。

    諸葛亮去東吳,首先要打消那些投降派的想法,然後堅定他們的信心。然後是找出一條大白曹操的計策。然後再是一步,一步的實施。

    諸葛亮舌戰群儒,壓制了這些謀士想投降的念頭。然後,得到孫權的接見,分析了當時的時機情況,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最後與周瑜合謀制定出了破曹之策。

    綜上所述,赤壁之戰是三國中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如果沒有劉備的參與,光靠孫權一方,投降的可能性就很大。沒有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巧借東風等,孫權是絕對會失敗的。

  • 9 # 南門太守

    孫權要與曹操在荊州決戰,肯定會聯合劉備,為什麼放著現成的盟友不用呢?不過,這裡也可以做以假設,假如孫權沒有聯合劉備,或者劉備已提前被曹操消滅了,這個仗還怎麼打呢?

    應該說這個仗就很難打了,後面的整個程序就完全不一樣了。有人說,赤壁之戰是周瑜帶人打的,從頭到尾都沒有劉備什麼事,有沒有劉備不也一樣嗎?這個看法是不準確的。

    先簡單地回顧一下赤壁之戰的過程:曹操從江陵出發,沿長江東下,周瑜率孫劉聯軍自柴桑、樊口等地西進,在樊口與江陵之間的赤壁這個地方遇到曹軍,孫劉聯軍將曹軍打敗。

    史書上對此戰記載就是這麼簡略,重要的是結果,曹操的人馬雖然在數量上佔優,卻失敗了,之後退回江陵,周瑜指揮人馬乘勝追擊,佔領了江陵,曹操的勢力退至襄陽一線,終曹操一生,勢力再未到達到荊江。

    如果只看這個過程,確實沒有劉備什麼事,但劉備和劉琦當時手下有2萬人,與周瑜率領的3萬人馬差不了多少,在赤壁之戰中肯定不會只當看客,那麼劉備都幹了什麼呢?

    這裡有一個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地方:曹操從江陵東進,手下的人馬其實並不多,大概只有五、六萬人,或者稍多一些,但不會超過七、八萬,曹操在荊州的總兵力已達近20萬,剩下的人馬哪裡去了呢?

    剩下的曹軍還在襄陽一帶,曹操是帶著快速挺進部隊南下江陵的,因為要追擊劉備,所以帶的人馬不多,大部隊仍集結在襄陽一帶,曹操決定東進後,襄陽的曹軍也出動了,他們組成了北路兵團,沿漢水南下。

    也就是說,曹軍其實有兩路人馬:一路是江陵的西路兵團,曹操親自率領;另一路是漢水的北路兵團,有多位將軍共同率領,至少包括于禁、張遼、張郃、樂進、路招、朱靈、馮楷等,其中於禁是虎威將軍,張遼是蕩寇將軍,張郃是平狄將軍,樂進是折衝將軍,路招是揚武將軍,馮楷是奮威將軍,這支部隊的總兵力近10萬人。

    曹操的原計劃應該是,兩支人馬並進,相會於漢水與長江的交匯口,也就是劉琦的大本營夏口,如果能勝利會師,劉琦、劉備肯定跑不了。

    周瑜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越過了夏口,在夏口以西堵截住了曹操,這樣曹操的北路兵團就發揮不上作用了,曹操的近20萬人馬此時能用在赤壁戰場的也就只有了五、六萬人,周瑜這才能夠以少勝多。

    周瑜的計劃有個關鍵點,那就是要防範曹軍的北路兵團,如果北路兵團及時趕來而又沒有人去阻擊的話,周瑜反而被前後夾擊了。

    堵截曹軍北路兵團的任務就落在了劉備、劉琦的身上,他們雖然只有2萬人左右,卻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漢末英雄記》等書記載,與赤壁激戰發生的同時還有一場漢水上的激戰,具體地點是浦口,曹軍也慘敗而歸,分析起來,這就是劉備、劉琦聯軍乾的。

    所以,如果沒有劉備和劉琦,僅靠周瑜率領的3萬人,是不敢越過夏口去與曹操決戰的,劉備和劉琦的作用就是替周瑜擋住了曹軍的北路兵團,這才讓周瑜能放手去打。

  • 10 # 狼的影子319

    這個聯盟本來就是孫權魯肅提議的,後來被諸葛亮恬不知恥的戴在自己頭上的,當時,魯肅知道劉表已經死了,曹操大軍南下,荊州一旦落入曹操手中,東吳所擁有的長江上游就掌控在曹操手中,他就可以從荊州跨越長江,孫權就失去了長江天險這個屏障,所以他跟孫權商議,由魯肅以弔喪為名,赴荊州打探訊息,如果劉琮或者劉琦決心抗曹,就跟劉琮兄弟聯盟,如果劉琮不行,荊州的另一個梟雄劉備也具備了組合荊州各派勢力的能力,結果形勢變化太快,劉琮舉荊州投降,劉琦態度不明,曹操已經佔領了荊州,魯肅只能臨時改變策略,把聯盟的物件改為劉備,他趕到當陽追上劉備,向劉備表達了孫權有意聯盟的意向,進退失據的劉備此時正需要尋求支援,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劉備馬上派出了自己的代表諸葛亮跟隨魯肅前往江東,跟孫權商談聯盟的細節和戰後利益的分配,這才是“孫劉聯盟”產生的真正原因和時代背景,是在曹魏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孫權才會產生結盟的需求,並不是諸葛亮高臥隆中異想天開的想跟孫權結盟就能結盟的,在沒有曹操這個巨大的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孫權根本就沒有跟荊州結盟的需求,他自己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把荊州奪到自己的手中,所以,那些口口聲聲說什麼“諸葛亮的孫劉聯盟”如何如何的,都是胡說八道。

  • 11 # 傲視蒼穹39

    赤壁之戰的規模,其實不大,遠不如官渡之戰。但是,的確是影響三國形成的決定性的一戰。所以,才會被後人炒作得無限誇大,成了什麼“三大戰役”之一。而諸葛亮在此戰役中;不要說起什麼作用,根本毫無分量。

    首先,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是,諸葛亮向劉備主動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以此看,好像是諸葛亮先提出的“孫劉聯軍”。

    但是,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是;“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而根據《三國志-魯肅傳》記載;魯肅在劉表剛死的時候,就立即為孫權分析荊州的戰略、人事等各方面的利弊、形勢之後,馬上就前往荊州找劉備,以弔唁劉表為名打探虛實。誰知才到夏口,就聽說曹操先動手了,劉備已經敗退到了當陽,魯肅連夜趕路,於長坂迎住了劉備。然後與劉備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之後“勸備與權併力。”很明確的說明;是魯肅在還不知道會有赤壁之戰前,就已經勸劉備跟孫權組成“聯軍”了。而且,劉備聽到後非常高興,只是,此時的諸葛亮是在座的。“肅謂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也就是說,劉備還在長坂坡逃難途中,遇到了魯肅,就決定了與孫權組成聯軍,而倡議人正是魯肅。到夏口安定後,劉備就“遣亮使權,肅亦反命。”顯然,魯肅是和劉備一起到達的夏口,這時劉備才派出諸葛亮與魯肅同去東吳。並不是到了夏口後,諸葛亮感到了危機,才臨時決定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也就是說;劉備是應魯肅之邀,派出了諸葛亮作為迴應的信使,一個應答外交官的作用而已。

    而《志》中的“先主傳、魯肅傳、吳主傳”的記載大致是相同的,諸葛亮是被指派去的東吳,而不是“諸葛亮傳”所記載的“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這就足見蜀漢不設史官的“好處”;掌握了朝中內外、皇帝左右、全軍上下的諸葛亮及其“相府屬吏”的親信們,對國家存檔、文史資料等等,均可以隨意篡改。沒人敢說什麼,甚至篡改了也無人知曉!

    那麼也就是說;魯肅是早就有聯軍預謀,在戰前主動找上門來的。劉備僅是根據魯肅的建議,派出諸葛亮作為“外交官”而已。之後的整個戰役,與諸葛亮沒有一毛錢關係。

    至於說“憑孫吳一方的力量”會不會贏?以我的愚見;東吳是百分之一百被滅,根本不是輸贏的問題。我們看看下面的地圖;

    曹操此時,是已經佔有了包括長江兩岸的整個荊州的。曹軍的兵力以我估計;應該在十二三萬之間,雖然兩倍於孫劉聯軍,但並沒有壓倒性的必勝優勢。而孫權有長江的水戰精英,劉備有陸戰、尤其是山地戰的精英,還有劉琦的水軍。加上地形十分複雜、道路狹小,不便於曹操的騎兵作戰。所以,應該是在今天的嘉魚縣一帶,曹軍的前軍遭遇了孫劉聯軍,曹軍被打敗,吃了點小虧。鑑於江南岸赤壁地區的地形複雜,水網密佈,十分不便於曹軍的大兵團展開,曹操只好全軍退過江北,駐紮於烏林一帶。而陸戰是東吳的短板,水戰卻又是曹軍的短處;所以,此戰的主要戰場,不會是在長江裡。而山地戰卻是劉備軍的強項,那麼陸戰的主力,肯定是劉備一方。

    我們假設;如果是沒有了劉備這一方,東吳慣於依仗的,就是長江天險。而初戰時的戰場卻是長江南岸的陸地,長江天險已經不起作用。那麼,東吳能在陸上擋住曹操的大軍嗎?以周瑜、程普帶著絕對優勢兵力攻擊南郡的曹仁,還要關羽幫著“絕北道”,尚且攻了一年有餘的戰力來看;他們是絕對擋不住曹軍的陸上攻勢的。在嘉魚擋不住曹軍的話,東下已經道路趨於平緩,不遠就是夏口——今天的武昌,又適合曹軍的大兵團作戰了。此後,一路向東,都不會有什麼阻礙了,東吳還能儲存嗎?如果劉備真的逃向了東吳後方的吳臣處,那麼也會趁機從東吳的後方動手。到時在江東地盤上決戰的,恐怕會是曹劉,而不會是曹孫了。

    但是,要說赤壁之戰是周瑜打的也是不對的;看看《三國志-武帝紀》的記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這裡清晰的說明;是曹操與劉備戰,半個字也沒提周瑜。然後就是“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而裴注引用的山陽公載記是這樣的: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同樣說放火的是劉備,只是沒來得及燒到曹軍。仍然是半句也沒提周瑜,曹操只承認輸給了劉備。

    再看《三國志-吳主傳》記載:“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這裡已經很清楚,即使吳國自己的記載,赤壁之戰孫權是派出周瑜、程普,但都是協助劉備作戰。總指揮是劉備,而不是周瑜。後面一句“備、瑜等復追至南郡”,劉備排在周瑜的前面,就更好的證實了;赤壁之戰的總指揮是劉備,不是周瑜。和“武帝紀”的記述;曹操只承認輸給劉備,不提周瑜的記述是契合的!

    只有“周瑜傳”煞有介事的說他如何如何指揮,黃蓋如何如何詐降。如果哪位在家裡,點過煤炭爐的就知道,點燃那些柴火要多久。何況是一條光溜溜的大船,一條小船算你滿身是火,如果你不是有汽油等澆在大船上,你想點著它要多長時間?在火旺的時間要多長?即使曹軍將士都是半身不遂,也能爬到岸上了。所以,“周瑜傳”的述說,基本上可以存疑!

  • 12 # 巴山夜雨涮鍋

    赤壁之戰中,歷史上如果只有孫權獨抗曹操,應該也能贏,但後續戰果應該沒那麼輝煌。

    本帖主要按歷史說,前面先講講演義體系。

    如果按演義體系,那麼只有孫權是打不贏曹操的。

    因為演義中諸葛亮就是個活神仙。首先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孫權,只怕孫權都未必能下定決心。再則火燒曹操用的東風也是諸葛亮借來的。不過,演義中,諸葛亮之外劉備勢力其他力量倒是可以忽略不計,他們就是藉著這個機會來擴充自己實力的。

    在歷史中,如果孫權獨立抵抗曹操,應該還是能贏。

    曹操會輸的幾個原因,周瑜已經說了。北國之兵不擅長水戰,荊州之眾又心懷狐疑。馬騰韓遂尚在關西,冬日馬無草料,又水土不服。最後曹操又遭遇了疫病,只得撤退。

    如果沒有劉備勢力的加入,孫權最多打得艱苦一些,曹操不解決這幾個根本矛盾,還是拿不下江南。

    不過,歷史上劉備勢力在赤壁之戰中並非毫無作為。相反他們在江夏一帶擋住了曹操東進的步伐,也曾出兵抵抗曹操主力的鋒銳。赤壁之戰後,劉備不但掠取了南部四郡,更在周瑜奪取南郡的戰役中,擔任了極為關鍵“絕北道”任務,切斷曹魏集團對曹仁的增援,使得曹仁最終無法堅持,放棄了南郡。

    如果沒有劉備的加入,以東吳進攻戰的素來水平,很可能拿不下南郡。而拿不下南郡,意味著曹操隨時可以在整頓好兵力之後,再度南下。江東將始終處於沉重的壓力下。

    更別說,假設劉備投降曹操,反為前驅,給孫權帶來的巨大壓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呂雉明明是個賢妻良母為什麼感覺名聲還比不上以色侍人的虞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