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知傳習閣

    先看李牧的戰場表現。

    李牧最先小試牛刀是在趙國北部與匈奴作戰時,把匈奴打的哭爹叫孃的。更重要的是他打造了一支數萬的騎兵隊伍,這是戰國時期是絕無僅有的,包括秦國也沒有;至於大秦帝國中吹噓的秦國騎兵實際上都是在吹牛。一則漢之前,中國大地上的馬質量太差,不能擔當戰馬,二來沒有馬鐙,根本不可能有十萬以上的騎兵存在。而李牧的騎兵卻是貨真價實的。

    公元前235年,李牧擊敗秦國大將恆奇,殲秦軍十萬,為秦國在戰國時代遭受的最慘重損失。傳回國內,秦國震動。

    公元前232年,李牧再次以各個擊破戰術,擊敗秦將李信和蒙驁的兩路秦軍入侵,為趙國曆史上最後一次對秦作戰的勝利。多年間,王翦之外(白起已死)的秦國名將,他幾乎獨自打了個遍,終未逢敵手,秦王嬴政的統一大業面前,李牧,彷彿就是一條越不過的長城。

    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百年一遇的大地震,秦軍再次攻趙,這次下了狠心,調王翦。兩位不世出的名將,終於有了交手的機會。

    秦國發動幾十萬大軍分兩路向趙國殺來,而趙國還沒有從長平之戰的陰影中走出來,難以組建龐大的軍團來應戰,加上剛經受災情,人心離散。

    然而名將就是名將,李牧制定了北守南攻的策略,對北部王翦以固守為主,集中僅有的精銳騎兵,猛烈打擊楊端的軍隊。就這樣也打成了平手,成功地守住了趙國的邊境。

    最後卻因秦國的離間計,李牧被趙王下令殺害。

    從此,李牧死,趙國亡。

    回到題目,如果趙國君主如果沒有聽信讒言害死李牧,趙國會滅亡嗎?

    我的答案是不會,為什麼呢?

    因為長平之戰後,趙國受到重大損失,國內青壯年男子基本死光了。之後趙國一直處在恢復之中,並且恢復的態勢相當不錯。

    雖然趙國男子經過三十年的成長,已可以組建一支軍隊。但在長平之戰中最大的損失不是士兵,而是軍官。招募一支軍隊容易,培養起一批軍官就很難了。

    沒有一批合格的軍官指揮作戰,再多的軍隊也是烏合之眾,也形不成戰鬥力。

    趙國還需要時間,在戰爭中培養起一批軍官。這個時間越久越好。

    然而秦國卻不給趙國機會,趁趙國受災之機來進攻趙國。

    李牧只能利用趙國邊境的地利和騎兵的優勢和秦國展開周旋,藉機消滅秦軍。秦軍遠道而來,而且兵馬太多,各種物資消耗很大。只要雙方對峙下去,總有一天秦軍會因糧草供應問題而退卻。

    這對趙國是一大利好,因為這場大戰又可以為趙國培養一批軍官,往後的戰爭會更好打。

    只要李牧不死,趙國進攻秦國不可能,但防守秦國進攻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李牧能連續兩次擊敗,甚至重創秦軍。並在最後一戰和名將王翦的大軍打成平手,充分證明李牧的指揮能力遠在王翦之上,在當時戰國七強中無人能比無人能敵。

    亡六國,非秦也,六國也。

    同樣我們也可以說,亡趙國,非秦也,趙國國君也。

    一個國家也好,一個企業也好,任何一個組織,成長的天花板,就是老闆的能力和見識,它決定了一個組織的走向和高度。

    趙王如此淺薄,恐怕有一百個李牧經不起殺戮,救不了趙國。

    堡壘從來都是首先從內部被攻破的,這才是亡國的根本原因。

  • 2 # 清水空流

    李牧趙王遷李牧破匈奴作戰地圖

    李牧、戰國晚期趙華人,軍事家。白起、王翦、廉頗 ,李牧四人是公認的戰國四大名將。李牧的做戰特點是大規模的集團作戰。指揮作戰十分老到。而且作戰方式天馬行空,無蹤跡可尋。一生未有敗績。李牧前期是對匈奴的作戰。後期是針對秦國做戰。李牧的主要功績是對匈奴做戰,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寧。四大名將都讓秦趙兩國都給包了。由此可見趙國的強大。但一手好牌讓趙國的國君打個細碎。

    可以說長平之戰以後,趙國基本上已經無法可以抵抗秦國的虎狼之師。亡國就在頃刻之間。而李牧就在此時受命於危難之際,承擔起保衛趙國的責任。公元前233年,秦將樊於期擊潰趙軍。趙國損兵折將。秦軍主帥樊於期長驅直入,直搗趙國腹地。形勢已經是十分危急,趙王遷命李牧為主將,司馬尚為副將。抵擋秦軍主力,在宜安大破秦軍,秦軍全部被殲。樊於期僅率少量親兵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李牧被加封武安君。公元前232年,秦復攻趙番吾,李牧出兵迎戰,再次重創秦軍。公元前229年,秦王為了徹底滅趙,使用反間計。派人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在朝野散佈李牧造反的謠言。趙王中計,斬殺李牧。罷免司馬尚。趙王遷昏聵無能,自毀長城。李牧既死。趙國的擎天柱一倒。無人是秦軍的對手,秦將王翦三個月後即滅趙國。

    唐代建中三年,皇帝根據顏真卿的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武安君李牧”。宋代依照唐代舊例祭祀,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牧。

    可以說。依照趙國的實力,根本無法抵禦秦國,在當時聯和六國之兵也無法阻止秦國統一華夏。在絕對實力面前,任何謀略都是白搭。李牧本事再大,面對強大秦軍也是無可奈何。王齕,王翦,李信。白起。都是當時秦國的名將。他們如果同時討伐趙國。李牧又如何應對。李牧被冤殺,不過是加速了趙國的滅亡時間。但趙國的滅亡是肯定的。漢文帝劉恆曾說,如果李牧現在為我 所用。我焉懼匈奴。可見漢文帝對於李牧的惋惜。

    李牧沒有戰死疆場,而死於小人之手,實在讓人憤慨。可以說,李牧如果一直戰鬥在趙國前沿,也也無法阻止趙國的滅亡,但苟延殘喘還是可以的。

  • 3 # 天天惦記我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在中國歷史上,我覺得只有吳起與李牧有一拼,李牧不出,誰與爭鋒,在守趙國邊境的時候,一戰破匈奴10萬,使其十來年不敢來犯,在長平之戰以後,趙國的兵力,國力,已經不行了,但依然可以吊打秦國,長平之戰的時候,如果是李牧來指揮,白起絕對玩玩,等李牧吊打秦國的時候,白起雖然不在了,王翦不是在嗎?又能怎麼樣,如果不是秦國有強大的國力支撐,早玩玩了,李牧不出,誰與爭鋒,如果李牧不死,那秦國是否能統一,也是個未知數,最少秦始皇這一代別想,

  • 4 # 只會越來越好1

    如果李牧沒有被離間,趙國會延緩滅亡的時間,但不出意外,趙國還是會滅亡

    李牧固然出色,但是長平之戰消耗了趙國極大的有生力量,可能有人會說秦國也一樣,這種說法也有道理,可是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又接著來了一個邯鄲保衛戰,個人覺得這才是更大的痛傷

    秦國即便犧牲將士但是秦國本土沒有損傷,恢復能力也強,反觀趙國,如果不是信陵君的援救,恐怕趙國等不到李牧回防邯鄲就被攻破了,由此可見當時的趙國本土力量在秦國的高壓下不堪一擊

    李牧手中雖有勁旅,但畢竟不能完全投入,畢竟還有匈奴在一旁窺探,本土邯鄲又是百廢待興,失去地利;恰逢當時趙國北部接連地震旱災,不得天時;本土歷經戰火,人和也好不到哪兒去

    所以最終趙國還是會滅亡

  • 5 # 88玩天

    戰國時期,諸雄爭霸的年代,諸候國之間都是平行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諸候心理一般是守成與稱霸,獨秦以吞併天下之心,秦的戰略高度就很大,非亂世,秦兼併天下,六世留威,不簡單拼的軍事了,人文,政冶皆高出諸候許多,李牧的軍事才能是不錯,也是靠多次弱強反擊煅煉出來的統帥,秦,趙初次交峰時李牧時常小勝,但從跟本上不能扭轉秦兵攻勢,深入趙境,李牧有戰略縱深可用,不於秦軍決戰,至殘秦軍還是可行的,但是這就拼到大國實力,國家人文方面了,秦兵攻到那裡,後備戰線建在那裡,秦兵後面就是人民,所以李牧在不與秦軍決戰的前替下,可至殘秦軍及小勝為大勝,但是趙國拖得起麼,王箭就是用的拖的方法應對軍事實力比較強點的趙國,軍事統帥的毅志不能決定國家統帥的毅志,趙王是拖不起的,所以反不反間之計,趙王都不希望拖死,寧願相信李牧反間,也不願想信李牧戰敗,全李牧以民節,昏君之名自已做,這是趙王唯一讓李牧青史留全名的辦法了吧

  • 6 # 平淡是真142435318

    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四將,按戰功白起為首。但按實力能力衡量李牧最為出色。李牧生平主要戰績均為以少勝多,以弱抗強,謀定後動,穩守反攻。白起則多依仗兵力天險之勢,打順風戰。兩者相比,白起從未面對兵鋒強於己方者,而李牧幾次關鍵戰役,面對的不是大漠王者匈奴,便是七國中最強大的秦軍,而無一例外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大多是殲滅戰。李牧個人能力更勝一籌,如果早生幾年,李牧代替趙括,被坑殺的將是50要秦軍,白起亦無法獨活。

  • 7 # 蘇子侃歷史

    有這麼一句話叫做“時勢造英雄”,與之相對的是“英雄造時勢”。戰國時代在中國歷史也算得上濃墨重彩了。在那個列國紛爭的年代誕生了一批批優秀的將領,與此同時這批將領的存在也改變了歷史發展的程序。就拿戰國四大名將的李牧來說,趙國與匈奴、秦國的作戰鍛造出一代名將,而這一名將又改變著趙國與匈奴、秦國作戰的結果。如果不是趙王中了離間計,李牧不死的話,趙國就不會那麼輕易的亡國了。

    兩破秦軍,為趙續命

    李牧的軍事生涯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前期在北方鎮守邊疆防禦匈奴,後期調回朝中抗擊秦軍。公元前234年,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第二年,桓齮又乘勝追擊,率兵跨過太行山深入趙境,攻佔赤麗、宜安,直逼邯鄲。趙王大驚從邊境調回李牧抗擊秦軍。李牧率兵回援後,並沒有立即與秦軍相抗衡。而是避其鋒芒,

    築壘固守,等待時機。桓齮見李牧築壘不出,便親自率主力進攻肥下,欲引李牧出壘救肥下,並在李牧救肥下的途中設伏。李牧不愧是名將,深知桓齮之計,對勸諫救援肥下的手下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隨後率大軍反攻此時兵力薄弱的秦軍大營,反過來在桓齮回援秦軍大營的途中設伏,大破秦軍。因為這場戰役,李牧因此被封為趙國的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派兩路大軍南北夾擊趙國。又是李牧率兵抗擊,在分析完戰場形勢之後,李牧決定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李牧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長城一線堅守,自己率領主力騎兵北上遠端進攻秦軍。很快秦國的北路軍戰敗,李牧立即南下邯鄲與司馬尚合軍進攻南路秦軍。南路秦軍見北路秦軍已敗,知道這場戰役很難再勝利了,稍作抵抗之後,便回師秦國。這場戰役,李牧贏在有一支快速移動的騎兵。正是依靠這支騎兵,李牧為趙國贏得了與秦交戰的最後一場勝利。

    戰平王翦,卻輸在了反間計上

    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嬴政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面對這樣的危機時刻,趙王派出了李牧跟司馬尚一同抵禦秦軍。李牧跟王翦,同是戰國四大名將,在戰場上難分勝負。為了滅掉趙國,王翦懇請秦王嬴政使用反間計,派出間諜到邯鄲城內收買趙王寵臣郭開,讓郭開傳言李牧要造反。愚昧的趙王不知是計,下令誅殺李牧。李牧一死,很快趙國就被王翦殲滅了。

    正如宋代徐鈞所說“良將身亡趙亦亡,百年遺恨一馮唐。當時不受讒臣間,呂政何由返故鄉”。可以說是趙王的自毀長城,使得趙國亡國,如果李牧不死,趙國豈會如此輕易亡國。

    看完朋友,記得隨手關注蘇子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內容等著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朝皇帝趙構為什麼把皇位還給了趙匡胤的後代?而不留給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