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班族聊歷史

    長平之戰 血流漂櫓

    首先根據《史記》記載:

    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趙軍被圍,趙括率精銳突圍,被秦軍射殺。

    趙軍群龍無首隻能投降。

    這個事後就有一個問題了,戰俘怎麼辦?

    根據《史記》記載“趙軍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說趙軍反覆無常,害怕他們會作亂,於是就把他們都殺了。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編者認為不是這樣的。

    秦國曆史上有一個重要人物不得不提,是誰呢?商鞅。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其中有一條關於選拔人才的制度在戰國時期對秦國的幫助很大――軍功爵制。

    變法以前施行的是“世卿世祿制”

    什麼是“世卿世祿制”呢?

    簡單理解就是老子死了兒子直接繼承。

    在這裡順便說一下中國古代的選舉人才的制度演變。

    世卿世祿―軍功爵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察舉制是漢武帝時期的選人制度,簡單理解就是由地方推薦人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的制度簡單理解就是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然後選用人才。

    科舉制是隋唐時期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滅亡,簡單理解是一種全民學士透過考試選舉人才的方法

    何謂軍功爵制呢?

    軍功爵制其原則有三

    其一 官爵升遷與斬首數量相稱。

    其二 爵位高者賞賜重,爵位低者賞賜輕。

    其三 賞罰並行,立功有賞,無功者罰

    透過第一條我們可以發現,只有戰場上殺的越多那麼升遷的爵位越高。

    所以即便當時有能夠安排戰俘的方法(根據當時的情況也沒有特別好的方法)白起也不會輕易的放過戰俘。

    因為軍功爵制的建立就是為統一天下而創立的。

    白起正是靠不斷的靠死亡人數來換取自己的功名,但是他似乎忘記了當你封無可封之時也就是末日來臨之際。

    綜上所述:根據當時的制度,即便有妥善處理戰俘的方法,在制度的激勵之下白起也會坑殺戰俘,此舉既可以為自己封侯拜相同時也可以對其他諸侯中國產生巨大的震懾力,事實證明刷諸侯國確實被震驚了,秦國一統天下指日可待。

  • 2 # 亢龍有悔44

    同樣的問題,蘇聯抓到幾萬波蘭軍官,放了就是敵人,關起來費心費神供醫供糧還不討好,天天防鬧事,蘇聯的條件也不允許像美華人在濟州島建志願軍戰俘營那樣建營。美國有無比強大的海軍而且在島上。波蘭軍官都是死硬分子拉到西伯利亞也不服管。怎麼辦?沒有辦法只好殺。

  • 3 # 籠中水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導言都已說得很明白了,只有三條路,放掉、收編、消滅,哪一樣也不好辦,如果還能再找條路的話,就只剩下以政治思想來提高俘虜階級覺悟這條了,但這是閒扯淡,沒操作性。我認為,唯一的解決辦法還是殺掉,長平之戰,消滅趙軍的是誰?白起!白起何等樣人,如果有更好的辦法,他能想不到嗎?正所謂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要消除這心頭大患,非痛下殺手不可!當然,白起非常明白這事的後果,這是缺德冒煙的事,以至於後來他被逼死時認為自己確是罪有應得。長平坑卒事件在歷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警世通言》書中有個故事,說唐時有農夫之牛被雷擊致死,電擊灼傷痕跡儼然三字: 秦白起。看看,千年過去,依舊在應劫之中。然而回頭望望,這麼做卻是最有效率的事,坑了二十萬,罪在一人身,相信白起之靈一定會說: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 4 # 楊柳青青春之聲

    秦趙長平之戰後,勝利的一方秦將白起用欺詐之術把已經投降秦軍的趙國兵士二十餘萬極盡坑殺,手段決絕,世所罕見,在歷史上人們稱他為“人屠”。以至於白起走到生命的盡頭,秦王賜劍讓他自裁,他不無感慨的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他自己知道當時的手段太決絕了,從白起當時坑殺趙卒這件事上可以看出長平之戰當時雙方拼殺的多麼慘烈與心態上的變形,也是當時在戰場上白起不得已而有意為之。

    對於趙軍二十萬降卒該如何處置哪?既然是降卒,收繳了戰鬥武器,就應該給他們一條生路,回趙不可能,那就應該讓他們分批次的押解往秦國,行勞役、做雜役,降卒者不至於坑殺,至於說到軍糧絕盡,飢餓未必致死,降者有命這是人的基本認知,既是古代戰爭有誰能隨意坑殺大量投降兵卒?項羽坑殺秦軍那還是驪山刑徒人員哪,何況秦軍長驅趙國之地對決長平,坑殺投降兵士不應該,白起者,陰損做盡,人鬼報怨,殺之人屠聊安降魂,是之自裁罪有應得!

  • 5 # 玉之溪

    其實按照當時的情況,秦國再私密周全,想一想,未嘗消化不了這些戰俘,只是費事、費力、費時而已。大家知道,秦國軍功制度的一條重要策略就是獎勵耕戰制度,打仗,種地都可以獲得軍功。

    先說長平之戰的背景吧。

    戰國中後期,秦軍四處出擊,打的是韓魏兩國沒有招架之力,當秦軍佔領了南韓一個叫野王的戰略要地時,這就將南韓的上黨郡和南韓主體割裂開開來,並迫使南韓將上黨交到秦國手中。

    但上黨郡的城主馮亭是個了不得的人,他想:與其便宜秦國不如,給秦國挖個坑,讓秦國趙國鷸蚌相爭,從中牟利,於是自作主張,將上黨交到了趙國手中。

    趙國在這一時時期,可是兵強馬壯,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軍事改革,是唯一一個,在軍隊戰力上可以和秦軍相提並論的國家。

    上黨地處趙國都城邯鄲的上方,如果得到了上黨,就會將邯鄲包在中間,對國家安全戰略有很好的作用,於是不計後果,就接收了上黨。

    於是乎,圍繞上黨的長平之戰爆發了,這一打就是兩三年,近100萬軍隊圍繞上黨歸屬,展開激戰。

    當然最終,秦國透過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等方面綜合技術的運用,並透過不正當手段,(哈哈哈一下),最終打敗了趙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史載最終秦國為了解決軍糧問題,最終將這些戰俘坑殺20萬(有的史書記載40萬),不管咋樣反正好多人,傷一國元氣的做法,從此趙國一蹶不振了。

    但是幾十萬人,消化掉需要時間。而當時秦國是要一鼓作氣滅掉趙國的,由於東方六國也透過不正當手段賄賂範睢(秦丞相),不知咋回事,範睢說通了秦昭襄王,就這樣罷軍了,不打邯鄲了,最終還逼死了軍神白起(長平之戰秦軍主帥)。同事東方六國第二次合縱,打敗了秦軍,秦國損失眾多兵將,並吐出好多既然佔領土。秦國也由此消沉幾十年來蓄積國力。錯失提前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秦帝國的的最佳時機。

    其實當初如果,不想打邯鄲,那就做好消化幾十萬戰俘的工作。一是吸收部分人員入軍;二是各個郡縣分下去一批,分給土地,開荒種地;三是派往西部,鎮守少數民族地區。其實方法很多,由於戰略意圖的隨機變動,造成了這些人白白被坑殺。

  • 6 # 蒹葭水中央

    你會發現戰俘過多不能帶回國做奴隸帶回去這就是定時炸彈隨時會爆炸,也不能放回去放回去仗白打了,既不能帶回國又不能放回家只能殺掉,會直接徹底打垮趙國軍事力量打擊趙國士氣。

  • 7 # 歷史小廚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歷史的轉折點,是由上黨郡守馮亭私自把上黨獻給趙國引起的,當時秦國攻打南韓,而南韓本想用上黨郡來求得和平,但是沒成想馮亭擅作主張,利用趙國來吸引秦軍目光,惹得秦國大怒!

    剛開始在接不接受上黨郡問題上,趙孝成王還同大臣們商量要不要接受,期間有一點話表明,趙國很清楚秦國會派白起出戰。

    平原君對趙孝成王說道:“發動百萬大軍,經年累月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面對如果秦國用白起的話,怎麼抵抗,其實他們早有打算:“別人難與白起爭鋒,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

    這兩段話表明,在接受上黨郡之前,趙國已經制定好對策,並且也是用廉頗來固守這一方法。

    廉頗也的確如趙王及平原君所料,佈置三道防線,在第二道防線依靠地勢,建造城牆,堅守不出,與秦軍相抗衡長達三年之久!

    從戰爭成果來看,廉頗的戰術是成功的,拖住了秦軍,使其無法攻下防線。但是三年的持久戰,比拼的就是綜合國力,而當時的趙國顯然是不如秦國實力雄厚,但是秦國運輸相對較遠,因此雙方在這場戰爭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就看誰先堅持不住!

    後來趙王率先堅持不住,趙國被越拖越誇,於是趙王就想孤注一擲,拼死一戰,說不定還能發生奇蹟。最主要的是當時戰場上的主將不是白起,因此趙王才想孤注一擲。

    但是戰爭經驗豐富的廉頗則不這樣認為,只要堅守,必能拖垮秦國,迫使秦國退兵。兩人意見不和,於是趙王派了趙括前去替換廉頗。

    趙括是帶著趙王主動出擊的命令前去的,與此同時,秦國也暗中將主帥替換成白起。結果趙括的主動出擊自然是被戰神白起打的大敗,趙軍40萬降軍被白起斬殺!

    那白起為什麼將趙軍全部斬殺呢?這還因為上黨郡的戰鬥,白起在長平之戰後也考慮過怎麼處置這些降兵,但是想起上黨郡,於是就對身邊人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全部成為災亂。”於是下令將趙軍全部斬殺!

    話雖如此,但是白起也是在向天下立威!但是也有缺點,從此之後,但凡白起的戰鬥,幾乎都沒有降軍,反正是投降也是死,還不如死戰。雖是如此,但是遇到戰神白起,仍然是不堪一擊!

    白起斬殺趙國四十萬降兵之事,轟動了整個天下,也因此人稱“人屠”,令天下無人再敢正面對抗秦國,也為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

    四十萬在當時,對於趙國來說可不是小數目,經此一役,趙國實力大損,再也無力與秦國對抗!

  • 8 # 斷舍離42

    做決定首先確定幾個原則!!

    1要能絕對保證這些士兵不在與我為敵。

    2如果真能為我所用則佳!

    3用來消耗趙國也行。

    方法很多,但是基本隱患較大。比如收編為我方軍人(容易造反,甚至軍隊直接自己回國),收編為農民(人口比例失調憑空多出那麼多男人,將來會有大麻煩)。

    收編為類似修長城,搞工程的工人(略佳!手頭沒有武器,又能做出政績,國庫會變空虛點,得給他們吃,穿,用,住對吧)

    全部遣送回國(將來還會為敵,不行)

    全部殺了(名聲不太好,不利於讓天下人打心底裡誠服,不利於將來統治)

    全部斷掉一個腿或膀子放回國(沒有能力再打仗了,同時會大大削弱趙國實力,都是廢人了,得有人養他們吧,不太利於將來統治,會加快統一步伐,沒人敢作對了,)

    我基本傾向於收編為工人,去搞工程,搞生產或者斷一條腿放回國。無論怎樣,這些人的戰鬥力得消除掉。不能給自己埋坑。

  • 9 # 緣來似你

    白起的做法個人覺得就是最佳的選擇。

    這麼大一坨敵人投降,我們切試著看看另外的操作。

    1把他們編入秦國軍隊。

    但這時候秦國軍隊也就幾十萬,撐死到百萬算了,把這麼多敵人纏在裡面,要是他們有天造反,怎麼辦,所以帶著他們,就是個定時炸彈。

    2送去秦國後方,當勞役,這個和第一種方法有可能是一個後果。

    3放回去

    當兩國再次交鋒,他們肯定還會拿起兵器,這個毋庸置疑,就算他們自己不願意,肯定也會被國家強迫。

    何況,經歷了被俘虜的恥辱,知恥而後勇嘛,肯定會給秦軍帶來嚴重後果。

    幾下比較,所以殺了卻是最佳選擇。

    秦國本來就有併吞六國之志。殺了,可以大量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

    事實也證明,長平之戰後,幾乎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有單獨和秦國一戰的實力。

  • 10 # 萬卷古今情

    趙國處於四戰之地,向來民風彪悍,多勇善戰,在被秦軍圍困那麼久而且吃了敗仗之後,內心的憤怒和怨氣可想而知,留下趙軍,就等於仗白打了,舉全國之力得來的勝利必然付之東流,只要趙軍存在,必然有反擊的舉動,而且即使不再長平坑殺,作為以統一大業為目標的秦國,肯定會掃清趙國這個強大的對手,而趙軍,不死在平,即使被釋放回國,也會在其他戰役中死在秦軍手中,只是個時間地點的問題。

  • 11 # 挑劍論古今
    我認為對於這麼大規模的降兵除了坑殺沒有太好的辦法,進入戰國已經是國與國之間的全面戰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取得這樣大勝,如果不鞏固戰果,放了這些俘虜不易於放虎歸山。漢尼拔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贏得了會戰勝利,卻允許羅馬交贖金放人,讓這些俘虜回去一武裝,馬上變成了敵人,為之後失敗埋下了種子。
  • 12 # 天問魚

    關於這個問題,本文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一下,最後再談談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俘虜。

    一、

    第一,坑殺的俘虜人數。

    20萬俘虜這個人數,有一定的爭議。有人說是40萬,有資料說是30萬,20餘萬這個數字比較科學。

    在這次耗時三年之久、規模極其宏大的戰役中,秦國和趙國大約出動了100萬兵力,而趙國大約出動了45萬。

    這45萬人當中,很多都死傷在長平之戰的中前期,因而並沒有被坑殺。

    另外,很多資料顯示,在這被坑殺的20幾萬俘虜當中,包含上黨地區的數萬、甚至是十幾萬老百姓。

    原因很簡單,秦國實行二十級軍功爵位制。

    將士們憑藉著殺敵人數,可以享受到對應的獎勵。

    為享受到更高的獎勵,秦國士兵一直有殺良冒功的習慣。

    當然了,在長平之戰的主戰場上黨一帶,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因為種種原因,都沒有被秦國統治。

    長平之戰之前,上黨是南韓的地盤,感覺到扛不住秦國的入侵,南韓放棄了這個地區。

    而絕大部分上黨人,選擇了投靠同樣很強大的趙國。

    因而,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為防止秦國受到上黨郡百姓的仇視和威脅,白起極有可能屠殺了很多萬上黨郡的百姓。

    第二,坑殺20幾萬俘虜的必要性。

    1,這次大會戰,秦國幾乎動員了全部15歲以上的男性青壯。

    並且,這些青壯除了在一線部隊戰鬥外,大都參與運輸糧草等後勤工作。

    戰後,不僅這麼多趙軍被餓了這麼久,就連參戰的秦軍、以及後勤部隊,都嚴重缺乏糧草。

    沒有辦法,白起只好下令坑殺。

    2,秦國雖然獲得了勝利,但也是慘勝,也死傷了很多萬將士。一旦不殺死這些俘虜後,對秦國的威脅太大。

    將20幾萬俘虜帶回秦國,很難能徹底控制他們,也就是很難保證他們不會反叛。這麼多人一旦反叛的話,秦國有滅國的危險!

    將這些俘虜放回趙國的話,他們回去後,馬上又會變成趙國計程車兵,從而繼續威脅秦國。

    3,進一步削弱趙國的實力。

    包括之前戰死的二十餘萬士兵,被迫投降的20幾萬士兵,幾乎是趙國的全部青壯。

    很明顯,一旦殺死這些俘虜的話,能徹底摧毀趙國的實力。

    畢竟,趙國的第二任指揮官,也就是廉頗被反間計後撤走,並替換成的趙括,在忍飢挨餓了46天后,依然能組織起有效的反擊!

    4,震懾其它國家。

    當時,除了秦國和趙國最強大外,南方的楚國實力也很強,而另外四個諸侯國,則都在觀望搖擺。

    長平之戰後,秦國損失也很強大,為防止這些諸侯國對秦國不利,甚至是聯合起來對付秦國,白起不得不殺死這些俘虜。

    第三,坑殺俘虜的壞處。

    1,坑殺事件的產生,讓其它諸侯國變得同仇敵愾起來,並最終導致秦國在統一全國沒多久後,就遺憾的滅亡。

    2,主導這次大型坑殺活動的主將白起,除了指揮作戰水平被人頂禮膜拜,並被公認為是戰國四大名將(另外三個是秦國後期的王翦、趙國的李牧和廉頗)之首外,但卻有了個“人屠”的惡名。

    3,大坑殺事件後,白起受到了趙國的嚴重敵視。

    並且,趙國派出了蘇秦的弟弟蘇代這位縱橫家,重金賄賂了秦相范雎。

    不久之後,因為本身就嫉妒白起的軍功,范雎和白起之間就出現了將相失和的態勢。

    最終,范雎借秦昭王之手,勒令白起自殺!

    二、個人的處理辦法。

    第一,古代人大都很迷信,相信殺俘不祥這個說法。個人看來,這個說法值得商榷。

    但是,白起和秦國完全可以不殺這麼多人,而是將其帶回秦國,並參與屯田、做後勤等工作。

    為防止這些俘虜反叛,利用秦國嚴酷的律法,嚴加管理。

    並且,密切注意他們的思想狀態。

    在對他們進行思想改造和勞動改造的同時,儘可能減少他們獨自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第二,完全可以將這些士兵,用於攻打匈奴等遊牧民族方面。

    畢竟,這個時期,匈奴等遊牧民族已經開始對中原地區不懷好意。

    將這些士兵派到秦國西北方各個邊境,可以以以戰養戰等策略,從匈奴等地繳獲大批馬牛羊等牲畜,以便提供種田的畜力、增強部隊後勤運輸的能力、發展騎兵、充當糧食等。

    第三,將這些俘虜放回趙國,但前提是趙國需要賠償足夠領土和錢糧。

    這些士兵雖然戰鬥力還很強,但已經被秦國打怕了,將其放回後,他們就算是再次參軍,但對上秦國的部隊後,軍心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因而對秦國的威脅並不是很大。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長平之戰後,白起和秦國沒必要坑殺這麼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為什麼吃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