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枚明粉
-
2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左良玉真正的主力部隊在開封會戰時已經損失的差不多了。開封會戰之前左良玉還參加各種圍剿流寇的軍事行動,開封會戰後不管崇禎開出各種優厚的條件,左良玉再也調不動了。開封會戰後左良玉的兵馬是增加八十萬,說到底這些不過是烏合之眾,戰鬥力和開封會戰前不可同日而語。
-
3 # 那個誰誰32791995
這根本就不是問題!
劉邦50萬大軍,還不是被項羽3萬人,打的只有逃命的份。
王莽軍號稱幾十萬,還不是被劉秀幾千人,打的潰不成軍。
竇建德十幾萬部隊,還不是李世民3000多人,徹底擊潰。
所以啊,打仗有時,真的不是誰人多,誰就能贏。
孫子兵法不是說,兵在精不在多嘛~
-
4 # 雲中史記
左良玉在明末的表現只能用“敗類”二字描述,坐擁湖廣富饒之地,擁兵數十萬之眾,雖戰鬥力不咋,好歹有那麼多人槍在,不圖齊心抗清,對內卻欺負懦弱的弘光朝廷,清軍一到望風而降。
當時左良玉號稱擁有80萬大軍,雖有些誇張,但考慮到他所據的湖廣之地受戰爭破壞不大,擁有數十萬部眾也理所當然,但他軍隊里人員組成極其複雜,魚龍混雜,流寇居多,在戰亂中許多人聚集到他大旗之下,不僅心不齊,還有各自的小算盤甚至野心。左良玉也年事已高,根本管不住這些軍頭們。
左良玉的軍隊戰鬥力差到渣,當時李自成的敗軍在清軍的追擊下一路南逃,被清軍揍的是屢戰屢敗,幾乎成了喪家之犬,但是他們遇到了左良玉的軍隊後,左良玉的軍隊一觸即潰,大敗而逃。
打不過農民軍,左良玉卻要搞什麼清君側,發兵勤王,搞起了內鬥,當然他的大軍在進軍的過程中被南明軍隊一路堵截,死傷慘重,最終清軍南下,左良玉死了之後,他的兒子左夢庚貪生怕死直接率領20萬部眾投降了阿濟格。而這些軍隊成了以後清軍繼續南下攻打南明的主力炮灰。
左良玉的〞討逆〞對南明覆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實乃明之敗類,反觀李定國,一生忠於大明,戎馬一生,即使陷入絕境亦不忘初心,最後隨永曆帝而去,乃人傑也。
-
5 # 歷史救生圈
我們首先要知道左良玉和左夢庚的處境。從1638年開始,逐漸位高權重的左良玉開始日漸驕橫自恣,擁兵自重。不再賣力作戰,不服從崇禎皇帝指揮,隨意放縱部隊搶奪婦女和財物。
此時的左良玉已經變成了徹底的軍閥,隨後更加成為戰場上著名的逃跑將軍。朱仙鎮大戰,左良玉等人只有10多萬明軍,到了1642年,就發展到了20萬軍隊,1664年清軍入關這一年,左良玉更是發展到號稱80萬大軍。
但是,左良玉軍隊的整體素質非常差,在朱仙鎮一戰,左良玉的精兵幾乎損失殆盡。隨後在各個地方強拉男丁入伍,還有各種烏合之眾,以及掠奪進來的婦女兒童,做勞役的男子,才拼湊出所謂的80萬大軍。
而左良玉的將領們更是每天通宵達旦地有歌妓舞女相陪,1645年4月,左良玉病死,兒子左夢庚接班。1645年5月,清軍多鐸佔領南京等地,阿濟格大軍也打敗大順軍主力,長江上游清軍打敗南明弘光政權,在長江中下游,清軍打敗大順軍。
而此時,夾在中間的左夢庚,已經到了最後需要抉擇的時候。他不敢與多鐸作戰,也不敢挑戰清軍戰神級的阿濟格,隨後在九江向清軍投降。所部被清軍挑選出10個總兵和36營數萬士兵。
清軍從左夢庚部隊精選出李國英,盧光祖,徐勇,金聲恆,張應元,吳學禮等人隨同清軍繼續南下征戰。左夢庚能戰之兵,只有幾萬人,最後的在南明弘光和大順軍同時戰敗的情況下,左夢庚認為迴天無力,選擇了放下武器投降,加入到清軍陣營。以保全自己和部將們的權勢,家產。
-
6 # 詩云歷史
很簡單,這個數字是注水的。八十萬?誰數過?
歷朝歷代,這種玩弄數字的把戲,那是很多的哦。
最著名的一樁就是三國時,曹操的八十三萬大軍下江南了。
根據後世考證,曹操頂多帶了20萬人馬。
然後,孫劉聯軍大概是5萬人馬。
須知,三國時期的總人口,也才幾百萬。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蜀國有1082000人;魏國有4432881人;公元280年,吳國有2562000人 ,總計郡縣編戶人口為7672881人。
所以曹操玩的是心理戰。能把孫權劉備嚇得乖乖投降,那是最好不過!
以後著名的前秦苻堅攻東晉,也是號稱百萬,但是絕對沒有那麼多。
即使是我們現代的四野百萬大軍入關,總人數加起來是83萬。這個百萬,應該是連東北軍區的地方部隊加起來的數目了。
說回正題,當初左良玉的八十萬大軍的水分,到底有多少呢?
頂多也就二十來萬。這裡面,訓練比較好的,也就幾萬人。剩下的,都是一些烏合之眾,從流民裡面招入軍營的樣子貨而已,能看,能耍個花槍,卻不能上陣殺敵。
因為大明朝的野戰軍隊,早已經消耗在遼東戰場,以及和李自成的戰爭中了。
最後一支野戰力量,關寧鐵騎,在李自成入京之後,投降了老對頭滿清。
所以剩下的這些力量,作戰力可想而知。南明朝廷依靠的四將,根本沒有多大戰果。
而左良玉作為四將中勢力最強的,搞個幾十萬人馬,無非是擁兵自重,提高自己在朝廷的地位,然後多要餉銀。
至於他的對手,滿清八旗,那是妥妥的野戰精兵。
注意此時的戰爭模式。明朝剩下的軍隊守城還湊合,但是野戰根本不行。
清朝的八旗,野戰已經無敵。(因為死纏爛打幾十年的關寧鐵騎也降了),攻城能力不算太好。
但是,滿清八旗可以大範圍流動作戰,眾多南明城池,可以各個擊破之。
再加上招降等手段,所以,一口一口,就能吞掉南明這頭大象。事實上,當初在遼東他們也是這樣做的。
歷史總是讓人扼腕。明朝自從把政治中心放到北京以後,南京的一套班子還完整保留。但是在崇禎吊死之後,江南大好的資源,卻沒有人能夠整合。明朝的各地藩王,都是個豬。
所以失敗也就是必然的。
對比一下南宋,宋高宗趙構被後世史家評為政治家,那還是有兩把刷子的。沒有宋高宗的整合本領,根本沒有南宋的百年統治啊。
-
7 # 史論縱橫
左良玉應該沒有八十萬的兵,十來萬其實就已經很多了。
對於士兵數量,越是後來的朝代,兵民比例是越來越低,士兵素質也越來越高,在唐朝以前,士兵一般都是戰時為兵,閒時為農,從唐朝才開始了職業軍人。而明朝,在遼東戰場舉國之力,發動的松錦大戰,也就十幾萬人,可見,在明朝,任何一路勢力都不可能擁兵達到八十萬。第一是編制上沒有那麼多,第二是養不起!
從左良玉兒子左夢庚投降清軍的人數來看,左良玉當時有10來萬能上戰場的就不錯了!
那麼,為什麼左良玉打不過清軍,或者說不敢打呢?
我認為,顧城對左良玉的評價最為準確。
顧誠:當時實際情況來看,左良玉早已成為一個擁兵割據的軍閥,勇於虐民,怯於大戰。他的統兵東下主要是避免同李自成率領南下的大順軍作戰,假借偽太子"密詔"赴南京"救駕"顯然是一派謊言,離開武昌時就大肆屠戮,對弘光朝廷任命的巡撫、總督等方面大員任意拘留,心目中既無朝廷,也無百姓。其直接後果是導致弘光朝廷加速瓦解。也就是說,左良玉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逐漸由官軍有轉變為匪軍的趨勢,後來,乾脆就是“勇於虐民,怯於大戰”,兵部尚書,楊嗣昌兵敗張獻忠,與左良玉坐視不管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在後期南明政權形成時期,不但沒能穩定政權,相反,還擁兵自重,帶兵擾亂南明政權,從而加劇了南明政權的動盪,導致迅速滅亡。
這樣的人,即使真的打敗了農民軍,打敗了清軍,建立起的政權也是風雨飄搖的,老百姓得不到安居樂業的!
-
8 # 強勢東風一路隨緣
所謂八十萬左有八萬兵馬就不小了哈,他那是自己養的兵,所謂官職不過是個虛職又無真正實權,地方官員不認帳哈,清軍十萬卻是真真正正的強捍之軍,左豈有不敗之理哈
-
9 # 論史
兵多不意味著戰鬥力強,如若多而不精,就是烏合之眾,這是自古以來一以貫之的道理,“有制之師兵雖少,以一當十,餉愈省,兵愈強,而國富。無制之師兵雖多,萬不敵千,餉愈貴,兵愈弱,而國貧”,軍隊惡性擴張,造成的結果就是誰也打不過,還會導致國貧民窮,造成的後果只有一個,“兵愈多者,力愈弱;餉愈多者,國愈貧”,所以軍隊數量和軍隊實際戰鬥力的關係真的是次要的,否則我黨也不會一再的精兵簡政。
像左良玉的軍隊就突出了典型的“兵愈多者,力愈弱”的這個現象,其職業生涯後期統帥的軍隊已經遠遠不如其前期了,下面我就回顧一下左良玉的軍隊走上惡性膨脹之路的經過,注意這和主帥左良玉擁兵自重的觀念形成密切關聯,並分析其職業生涯後期所謂“八十萬軍隊”的實際戰鬥力。
想當年,事業起步期的左良玉在明廷也是一位“積極向上”的將領。別的不說,至少殺敵立功那是不帶水分。崇禎三年,“論恢復四城功,與文詔等同進秩”,崇禎四年,“己而果連戰松山、杏山下,錄捷,功第一,遂為總兵官”,僅僅三十二歲,能從一個貶謫犯罪的軍官到總兵官,那真是實打實的靠著戰功積累往上爬的,想想看,能緊隨曹文詔一起論功的,實力也算是拿得出手吧!
左良玉於崇禎六年率領2000多名昌平兵去河南鎮壓農民起義軍,首戰於涉縣之西陂擊敗起義軍。同月,又大敗起義軍於懷慶,“大破之,多多所斬獲”,是其聲名大噪的一仗,左家軍的名頭就此打響,農民起義軍至此將左良玉視為勁敵。
《豫變紀略·卷二》:流賊由是大懼,部中皆呼為左爺爺,望見左軍白旗,即三五騎,亦不敢枝梧,輒奔潰披靡。左家軍之名,由此起。
在其進軍河南初期,與曹文詔、鄧、李卑等人合作共同鎮壓農民起義軍,從大的局勢上來說“勝負略相當”,而左良玉與鄧玘的合作尤其密切,史稱“斬獲尤多”。在這個時候,左良玉是沒有擁兵自重的想法的,“剿賊”也算是積極。
但是一系列因素使左良玉的想法迅速改變,促使他走向了軍閥之路,其實這個端倪也是在崇禎六年就開始了。
首先是對朝廷特別不爽。一開始倒是明廷弄出的么蛾子,那一年崇禎估計要加大“剿賊”力度,於是派京營去河南參戰,隨京營趕赴河南的還有眾多宦官,其任務就是監軍,其監察物件自然也包括左良玉,宦官這玩意說實話很難有好人。於是乎,就造成了如下結果:然諸將以中官監軍,意弗善也。這個諸將很難說沒有左良玉的名字。
而那些宦官整出來的破事也是更大,硬生生中了起義軍詐降之計,在形勢稍好的情況下,令“諸將俟朝命,不出戰”,後果就是起義軍跳出合圍,“中原益大殘破”。可想而知,左良玉等將領肯定直呼:MMP。
左良玉在駐紮河南期間,與當地督撫關係很差,再加上其治軍風格在地方官員看來過於乖張,軍隊放開了劫掠,導致了其受到的彈劾越來越多,長此以往,肯定與中央離心離德。於是,“督撫檄調,不時應命,稍稍露跋扈端矣”。軍閥那味道就來了。
《明季北略·卷十二》:其為將也,軍法頗寬,凡掠子女金帛,俱不之究,但諭之雲:“汝只為我殺賊耳。”鄢陵之役,所得貨寶俱賞士卒,而己纖毫不取,其得眾以此。
其次、從左良玉本人來說,這人根本就沒有什麼“忠君愛國”的觀念,不會受這方面思想的束縛,而觀望形勢的能力則很強,隨著年深日久,局勢對於明廷來說越發不利,以前的戰友如曹文詔中伏戰死,鄧玘被鬧餉的亂軍砍死。可以說效忠明廷的人結果都不好,左良玉心裡不能有所震撼。
於是,他的心靈在崇禎八、九年“昇華”了,本來就不受朝廷待見,剿賊形勢又不好,自保絕對是第一任務,為朝廷效忠直接丟到九霄雲外便好,仗能打就打,打贏了討賞,不能打的,不管朝廷怎麼催,我就是不動,甚至我還養寇為患,軍閥化全面開啟。
而當軍閥的第一要素是什麼?無疑就是軍隊,既然想明白了,就不難理解左良玉的軍隊就像脫韁了的Mustang一樣瘋狂的擴張了,良莠不齊照單全收,數量瘋狂膨脹,“在懷慶與督撫不合,始圖緩追養寇,收其降者以自重”。由於其與張獻忠部交戰最為頻繁,所以其麾下大部分都是從張獻忠麾下吞併過來的。在朱仙鎮之戰前號稱有軍二十萬,聽上去甚是威武,但是實際戰鬥力卻甚是拉胯,對上李自成重灌升級,開始正規化的起義軍,水平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遇到小挫突然間就炸營崩潰了,李自成的部隊反而更加訓練有素,表現的更像官軍,左良玉“一夕拔營遁,眾軍望見皆潰”。
朱仙鎮之戰後,左良玉“親軍愛將大半死”,戰鬥力大為削弱,把襄陽一郡之人充作為軍,後至武昌稱有軍八十萬,但是烏合之眾居多,“其後歸者多烏合,廝役扈養之人居大半,稍黠有力者牟什一以自救”,看見吧!能打的還不足十分之一,後來左良玉和弘光政權鬧翻,還東下攻擊弘光政權,結果被四鎮之一的黃得功抽的滿頭包,黃得功兵力多少知道嗎?《甲申朝事小紀》載:所部不過三萬。另外一個數字更驚人,根據《江南聞見錄》載,黃得功死後,其部投降清清廷,經點驗,“黃虎山兵約萬餘人”。80萬對3萬還被打的不能東進一步,可見左良玉部真實的戰鬥底蘊有多低,再說一個事,在被黃得功狂抽前的七天,還在銅陵被黃斌卿部狂抽了一頓,真是“優勢在我”啊!
以下就對左良玉部的兵力做一下討論,最先質疑左良玉兵力的應該是魏源,其《聖武記》中寫到“左良玉兵號八十萬,末年亦動言三十萬,高傑兵動言二三十萬,及降英王、豫王軍前,則左兵十萬、高兵十三萬而已”,此是魏源根據《清世祖實錄》的阿濟格奏報而來,而這個資料不排除阿濟格有誇大成分。
而根據更多史料顯示,左軍的戰力遠遠低於10萬之數,根據當時按察使高鬥樞的所寫的《守鄖紀略》顯示,真實情況是,“左兵二三萬,一湧入城”,和當時所謂的20萬大軍大相徑庭。
在其退守武昌後,又稱有80萬大軍,實際上真實戰兵非常有限,根據馬士英的奏報,稱:“戰士、降丁約三、四萬,而小子、婦女約二十餘萬”。
而根據《弘光實錄鈔》上記載,和左良玉同在湖北的湖廣巡按御史黃澍為左良玉請餉時,就說:“左鎮食糧之兵,原額一萬八千”,還有李清的《三垣筆記》在“楚鎮兵五萬餘”,不管哪個數字都遠遠低於80萬,也只有阿濟格報奏疏所報的一半甚至不到。
所以,左良玉根本就沒有所謂的80萬大軍,根據以上資訊,能算的上有戰力的,最多隻有原額軍18000,新招兵丁3萬多,總數5萬左右罷了,其他部分不過是家口、土匪、老弱病殘充數罷了,80萬大軍純粹是牛皮吹出來的,不談也罷,事實上明朝將官們虛報兵額連清廷都知道,多爾袞曾經就揶揄道:“明朝虛張聲勢,動說兵數百萬,若果有精兵,數十萬自足破賊,為何任其流毒,致十數年不結!”,所以,左良玉所謂這80萬聽聽就好,不要相信得了。
再糾正一個錯誤,和左夢庚部對上的不是10萬清軍,阿濟格滿打滿算只有5萬人。就左夢庚部這實力抗清清肯定是算了,左部最後時刻就只有刀刃向內戕害老百姓的本事了。
引用文獻:《竹葉亭雜記》、《明史》、《豫變紀略》、《聖武記》、《弘光實錄鈔》、《明清史料》乙編、《綏寇紀略》、《石匱書》、《明季北略》、《守鄖紀略》、《三垣筆記》、《多爾袞攝政日記》、《甲申朝事小紀》、《江南聞見錄》、《明通鑑》
-
10 # 鴻哥iouyh福小鋪
兵在於精而不在多。
八十萬確實很多,但戰鬥力發揮不出來,不僅是浪費,而且還嚴重拖後腿。
八十萬人啊,八十萬張嘴,消耗得多大,需要多少老百姓來養活,看看明末亂世,能有這樣條件嗎?
結果只能是越吃越窮,越窮越弱,甚至相互間為了搶奪資源而內耗。
反觀清軍,後金崛起就走精悍路線,雖然是現實所迫,但卻是不爭事實。
左良玉的兵由於窮弱導致戰力不強,所以即便人多勢眾,但始終做不到兵將可以長期磨合,久經沙場,永遠只停留在新兵階段,而且恐怕連新兵營都沒法畢業的階段。
清軍呢,兵將磨合許久,久經沙場,精悍,這樣的百戰老兵虐菜鳥,簡直就是輕鬆容易。
-
11 # 有來有去去又來
八十萬,你確定?
明清之際的歷史,因為清政府的文字獄,已經被改得支離破碎了,基本上是不可信的。
說左良玉擁兵八十萬,首先得看看左良玉有多少將領,能組織得起八十萬軍隊嗎?
其次,要看看左良玉有多大地盤,能養活八十萬軍隊嗎?
再次,要看左良玉有多少軍械,能裝備得了八十萬軍隊嗎?
歷史上動不動就擁兵百萬的,要麼是發老百姓為兵,不過是湊數而已;要麼是亂寫的這麼多兵,為了騙人而已。
左良玉能有五萬大軍,就不錯了。五萬大軍中,有五千能打的就很厲害了。
要知道,當初李成梁在東北時,所謂的遼東鐵騎也不過數萬而已,真正能打的,屬於其親兵的,也不過是幾千而已。
只是因為北韓戰爭碧碲館之役,損失了大量的親兵,才讓女真人有了造反的機會。
看歷史,真不能什麼都信的。
-
12 # 星月無邊
左良玉本就是個野心勃勃,又擁兵自重的人,作戰也屢有敗績,麾下將士豈能用命?加上朝廷昏聵,朝野上下四分五裂,人心離散,安有不敗之理?
-
13 # 東郊有梵高
左良玉所掌控的龐大軍隊,組成者有職業軍人,強盜和冒險者,軍紀極差,這隻部隊曾經被看作是南明朝廷的支柱力量,可以在長江上游拱衛京師,重演像東吳,東晉,南宋那樣隔江而治,是保有江南半壁的最大希望。
但不幸左良玉是個沒有理想和操守的投機軍閥,而且志大才疏,他成為不了周瑜,謝安,岳飛那樣在危難時朝廷可以倚靠的棟樑。當他發現李自成的部隊已經在山西失敗,張獻忠的“大西國”也已經在蜀地崩潰,這兩支舊日老對手的餘部有可能從他駐防地的北部和西部時刻來威脅騷擾,他面臨著立刻的戰略選擇,是為南明守邊迎敵,還是順江而下逼宮奪權,顯然在他的判斷裡後者的吸引力和把握更大些。
於是左軍打出來“清君側”的旗號,在他聲討南京政權的檄文裡,左將軍儼然是復社黨人的同志,帝國良心和民心的守護者,只是他對時局的判斷和他糟糕的身體一樣,都是病態和病重的表現,即使他的老朋友江西總督袁繼鹹,湖光巡撫何騰蛟,也對他的決定予以堅決的反對,加上他的軍隊已經表現出不受他節制的跡象,當他於九江旗艦上會見袁繼鹹時,他的軍隊正在洗劫城市,火光沖天,百姓的哀聲動地,顏面掃地又不堪精神重負的老軍閥於是病情加重,幾天後就內臟出血而死,他的繼承人是不成器的兒子左夢庚,他的將領們則繼續繼續沿著長江洗劫。
左良玉造成的災難後果是,南明為了對付他的進攻,當權的馬士英下令阮大鋮,朱大典,黃得功的軍隊從對抗清軍的前線撤防阻擊,馬士英的名言是:“寧可皆死於清,而不可死於左良玉之手。”外敵當前,內鬥不但加劇而且升級,南明的將相如此,焉得不亡!此時正在揚州保衛戰前線的史可法請求朝廷增援,當然不會獲得任何迴應,更過分的是,弘光帝不僅從史可法的側翼撤走部隊,還召回史可法進京述職,弘光帝是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先行者,只是事後證明這種短視不會收穫任何成功的。
顯然朝廷高估了左良玉的威脅,左死後,他的大軍先成為流寇,馬上又整建制的投降了清軍,做了漢民族的敗類,但諷刺的是,這支漢人偽軍在成為了清軍後,卻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成為了滿人征服中國的王牌勁旅。
看下面幾個例子以來證明。
左軍中的悍將金聲恆,曾供職遼東,投降清軍後,他在獨立作戰的情況下,替清人掌控江西,居功至偉。
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被清庭編入八期中的漢鑲黃旗,在大同,他幫助阿濟格共同鎮壓了那裡的抵抗者。
另一大將盧光祖,則被編入漢鑲藍旗,隨同豪格入川作戰,戰功累累。
和盧一起入川的漢正紅旗李國英,在鳳凰山一役,配合清軍成功把張獻忠逼入絕境,張死於那次戰爭。還有很多…
如此之多的左良玉部屬,在明軍為軍閥部隊,養寇自重,在國家危殆時,還槍口向內,全無顧忌。而做了異族的鷹犬後,卻能勇往直前,建功立業,為滿人掃蕩宇內,是清軍開國統一的鐵流,每每讀史看到這裡,都會為之悲憤鬱結,國之將亡,則妖孽滋生,肆虐九州,大好的江山都是血和淚。
所以所謂左良玉的軍隊是否能夠抗清,是個徹底的偽命題,歷史早就給了答案,只是即沉重又晦澀。讓每一個有感於那段哀史的,都會生出“忍看青史成灰,千古最是傷心”那樣的感覺來。
-
14 # 文通39
松錦會戰:1640年終到1642年終,明朝前後投入15-17萬部隊,清朝舉國之力。會戰成果以明朝掉敗了結。其成果就是皇太極說的“今皆敗亡已盡;即有募集新兵,亦僅可充數,安能拒戰”。明最精銳的馬隊、最善戰的將軍基本喪掉殆盡。 開封會戰:1641年到1642年9月,繚繞開封停止的一次大年夜會戰。1641年終,李自成剿襲洛陽後,開端圍困開封。前後三次。其間明軍達成了添油戰術。1641.7襄城戰鬥秦督傅宗龍戰沒;1642.2秦督汪喬年戰沒;1642.5朱仙鎮會戰,左良玉及諸將精銳喪掉殆盡。明軍關內可戰部隊喪掉沉重。 郟縣會戰:1643年9月,孫傳庭出關與李自成的一次決戰。在1642年10月,孫傳庭柿園之戰掉敗後,回關中收拾軍馬,財務,在野廷催促下出關作戰,全軍毀滅。
-
15 # 翡翠鑑賞風
左良玉在朱仙鎮被李自成打的灰頭土臉,手下精銳全失,一路跑到武漢,又跑到江西,收編了大量的流民和零散農民軍。此時張獻忠在湖南,準備進入四川,趁著張獻忠主力入川,左良玉打敗了留守的張其在部,收復了武漢,瘋狂的招兵買馬,到後來號稱有80萬大軍,其實是有20多萬人,但就這20多萬人,大部分是老弱婦孺,有戰鬥力的很少很少,其子左夢庚投降後,多爾袞派人整編左軍,最後發現能上戰場的青壯年只有一萬多人,其它都是老弱。
-
16 # 一盞歷史
我能感受到題主深深的疑惑,八十萬大軍,又由史書留名的忠臣名將左侯爺率領,怎麼就救不了大明,甚至還被清朝史學家徐鼒扣上了“亡明之天下者,左良玉也”的大帽子?
毛主席他老人家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因此,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著重調查三個點:一是將,二是兵,三是打。
話說明朝末年,內有天災不斷,各路豪強起義,外有清人窺探,頻繁興兵犯境。
我大明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內除權閹(魏忠賢),外用能臣(袁崇煥),誓要挽狂瀾於既倒,摧敵鋒於正銳!可謂嘔心瀝血勵精圖治,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題主所說的左良玉,便是崇禎親手提拔的平賊將軍,寧南伯。
既然這樣,那咱們來看看這位將軍為什麼沒能救大明:
01.將,是什麼樣的將
左將軍從小就是孤兒,在叔叔的撫養下長大。但不幸的是後來叔叔一家也死於兵亂之中,孤苦伶仃的他不得不前往遼東投軍。
在這裡,他累功升至遼東車右營都司,相當於遼東軍區一個軍分割槽司令。先後在洪橋、大塹山、遵化、松山、杏山等地與清軍作戰,雖不說取得什麼大勝,但在當時的明軍中,也是矮子裡拔將軍,因此被提拔為副將。
後來中原農民起義起此彼伏,作戰勇猛的左良玉被調回關內鎮壓起義軍。打完困難模式又來打中等模式(簡單模式還在後面)的左將軍,大發神威,把張獻忠,高迎祥追地上竄下跳,著實威風了幾年。
這時候的左良玉透過不斷收編農民軍,兵力大漲。開始有選擇性地打仗,遇到不好打或者不想打的就故意拖延不前,遇到好打的就窮追猛趕,為此被朝廷好幾次下詔書讓他“削職戴罪,立功自贖”。
有一次,左良玉的上司督軍楊嗣昌命令他出兵堵截張獻忠,因為與楊嗣昌曾許諾其他人“取左良玉而代之”,他懷恨袖手旁觀,楊嗣昌連發九道催兵檄書給左良玉,他巋然不動。於是張獻忠得以從容出川,因為這事,楊嗣昌被氣得絕食而死。
其實講到這就不用多說了,後面的擁兵自重,強徵民夫,拒不發兵救北京,晚年甚至以清君側的名義進攻南明朝廷,這就是活脫脫地一個亂世軍閥,根本談不上什麼忠誠名將。
02.兵,是什麼樣的兵
在早期,左良玉一直領的是朝廷的兵馬,但從關內農民起義頻發之後,明廷已經拿不出更多的錢來發餉,基本都靠帶兵將領自籌,這樣一來,所謂的軍隊也就成了將領的私兵。
而左良玉的發家,正是在追繳起義軍的過程中,透過不斷納降,來擴大兵力。至於軍餉兵糧嘛,自然是就地取食。
曾有官員上奏彈劾左良玉軍紀敗壞,他率軍所過之地的百姓“苦於左良玉之兵,而人之居者、行者,俱不得安保其身命矣”,包括張獻忠在勸他不要全力攻擊自己時也說:“公所部多殺掠,而閣部猜且專。無獻忠,即公滅不久矣”。
在左良玉入駐武昌後,曾向楚王討要二十萬人的軍餉,楚王拿不出來,於是他縱兵劫掠武漢,再次發了一筆血財,又進行了一波擴兵,當然,擴出來的都是強徵的民夫,和地痞流氓。
由此可想而知,且不說左良玉是否有八十萬大軍(實際上最多也就十萬左右),就算是有(算上老弱病殘),戰鬥力也是不堪一擊的雜牌軍。
03.打,要怎麼樣打
其實說了這麼多,這樣一個亂世中擁兵自重的投機軍閥,這樣一群欺壓平民心狠手辣,上戰場裹足不前的雜兵。想讓他們豁出命去北京打勢如破竹的闖王大軍,無異於痴人說夢,也只有病急亂投醫的崇禎才會寄希望於這所謂的“八十萬”大軍。
而事實上,左良玉早就在朱仙鎮與李自成打過一次,他先是從開封城倉皇率兵撤退,又主動讓出襄陽,仍在朱仙鎮被李自成殺地丟盔棄甲,精銳盡失。僅有殘兵敗將逃到武昌,開始自己第二次發家。
至於,題中所說的打不過十萬清軍。其實,雖然左良玉是靠在遼東抗金出頭,但在他發家之後,再沒有與清軍正面對抗過。
不過他麾下的“八十萬大軍”倒是有,那是在左良玉晚年,他打出“清君側”的旗號,從武漢出兵攻打南明朝廷所在的南京,結果因各部到處劫掠,不服軍令,被氣的吐血而亡(是不是有一種世道輪迴的感覺)。
他兒子左夢庚被推為首領,結果在繼續行軍時遇到了已經攻克南京的阿濟格所率之一萬清兵。於是在左夢庚的帶領下,這八十萬大軍全部跪地求饒,投降了清朝。
現在,題主應該知道為什麼左良玉的“八十萬”大軍打不過十萬清軍了吧?
-
17 # 阿諾的春天
從表現上來看明軍的整體戰鬥力和相差甚遠。本質是腐朽的封建軍隊打不過新興的封建軍隊,至於明軍一開始可以虐農民軍,不過是憑藉其組織力上的優勢,等農民軍有了組織,發展成真正的封建軍隊,明軍也打不過了。打組織度高几個層次的滿清軍隊,明軍就更不是對手了。至於戰略、戰術、人才等問題,終歸是政治制度崩壞,國家機器腐巧的表現。
明末的問題,不是一兩個良將能解決的問題。很多新事物的萌芽已經出現,要麼順應時代的變化做出改變,要麼順應歷史的慣性,把小農經濟的迴圈重新再來一遍,這兩點大明都做不到,覆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冤。
-
18 # 老伊先生談史
史書上號稱八十萬只是故弄玄虛,殘存的明朝檔案,對左良玉的軍隊人數是有統計的。
崇禎十四年的報告顯示,左良玉軍共有一萬七千一百五十一員名官兵。也就是說,此時左良玉軍不到2萬人。
可是左良玉有個特殊愛好。他不僅喜歡大量招降農民起義軍,還喜歡把大量流民也裹挾到軍隊裡。而這些流民根本不能當兵,只能用來湊數以壯大左良玉的聲勢,幫著搞搞後勤,乾乾苦役。左良玉這麼一搞,手下人數遠遠超過了明廷給他的編制。崇禎十六年的報告記載,左良玉手下已經膨脹到“戰士降丁約三四萬,而小子婦女約二十萬。”也就是說,左良玉手下即使湊上投降的農民起義軍,也只有3-4萬人。其他全是跟著混的婦女兒童之類。
而據南明官吏李清回憶,1644-1645年的左良玉,手下額定兵數為5萬人。李清對這個數字並不信賴,覺得這是未經核對的虛誇數字。綜上所述,即使按左良玉自己誇報的數字,他手下最多也只有5萬兵。其中正規官兵也就2萬人左右。其他多為投降的起義軍。
至於跟著左良玉混的二十萬婦孺老幼,基本是士兵家眷,根本構不成任何戰鬥力。當民夫都未必有用。增加的只是吃飯負擔而已。而據馮夢龍記載,把軍隊搞成流民集團的做法,在整個南明軍隊內都很普遍。往往弄到一個兵可能跟著十個人的程度。左良玉投降滿清後,最後部隊經過淘汰整編,只留下了2萬人。
左良玉
-
19 # 楊喜柏
所謂戰爭是打天心,天心順弱小的軍隊能戰勝強大的軍隊,不是武器不好,不是將士不英勇,而是天命,非人力而能為的。
-
20 # 開半掛的狼
打不過很正常,這事說明滿清人打仗勇猛,宋朝就發生過靖康之難,皇帝被金朝活捉,略走無數美女財寶。金朝就是滿清的前身。滿清與漢族相比才多少人口?為什麼能統治中國那麼多年,這些事都說明滿清人善戰。本人走南闖北這麼多年,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高大健壯,南方人普遍單薄矮小。兵員質量也是打不過滿清的重大因素
回覆列表
我正在寫崇禎的三大戰役與江南的一敗塗地。
三大會戰是什麼?松錦會戰:1640年初到1642年初,明朝前後投入15-17萬部隊,清朝舉國之力。會戰結果以明朝失敗告終。其後果就是皇太極說的“今皆敗亡已盡;即有召募新兵,亦僅可充數, 安能拒戰。”明最精銳的騎兵、最善戰的將軍基本損失殆盡。
開封會戰:1641年到1642年9月,圍繞開封進行的一次大會戰。1641年初,李自成襲取洛陽後,開始圍困開封。前後三次。其間明軍達成了添油戰術。1641.7襄城戰役秦督傅宗龍戰沒;1642.2秦督汪喬年戰沒;1642.5朱仙鎮會戰,左良玉及諸將精銳損失殆盡。明軍關內可戰部隊損失慘重
郟縣會戰:1643年9月,孫傳庭出關與李自成的一次決戰。在1642年10月,孫傳庭柿園之戰失敗後,回關中整頓軍馬、財政,在朝廷催促下出關作戰,全軍覆滅。
三次大會戰近乎決戰,明軍的可以作戰主力部隊基本被殲滅在長江以北。後來李自成東進,如入無人之地,可以說長驅直入。
南明的一敗塗地:南明理論上有五鎮,五鎮各種裹挾軍隊,加上江南新募的部隊。總數有幾十萬。其部署主要有三大系統:
(黑色為江南四鎮、紅色為左良玉、綠色為南明新募兵)
第一:長江中游左良玉部。左出身於遼東,在關內剿寇崛起。其部有核心主力和收降的民軍構成;朱仙鎮會戰,左部主力損失慘重,之後即為烏合之眾,而且左身體也不好,越來越難彈壓諸將。並不堪戰。至於其部80萬,是號稱,可信度為負,其實際數字(算上家口)應該在20萬上下,可以作戰的在五六萬,其中分為十幾個總兵統領,各懷鬼胎。聯合作戰能力很低。
第二:江北四鎮:黃得功、劉良佐是江北防禦部隊,沒有參與過大的會戰;劉澤清所部主要剿滅山東土寇為主,沒有參與過大的會戰;高傑部參與過柿園之戰、郟縣之戰,雖然以失敗告終,之後一路潰逃,但已經是四鎮最堪戰的部隊。
第三:江南新募的京營部隊及諸將之兵。從未參加過戰鬥,解決土匪都費勁。在三個系統中最弱。這種部隊在作戰中能抗一下就算有氣節了。
烏合之眾、殘兵、新兵,這樣的部隊怎麼能堪戰。而且統帥和當時最優秀的李自成、阿濟格、多鐸都不是一個層次。軍事上的失敗是必然的。
參考:
《明末農民戰爭史》、《南明史》、《清實錄》、《崇禎實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