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季我努學社
-
2 # 187591627
中國幾千年來接待的使團太多了。之所以為什麼有人知道這個馬什麼使團,是因為這個洋鬼子回國後說了一些中國怎麼怎麼不好的話來發洩自己的心中不滿。這些發牢騷的廢話被今天一些人當做寶貝了,正好可以用來攻擊自己國家的歷史。為什麼這個使團會不滿意,我想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到中國沒有受到熱情的接待,這不怪當時中國政府,主要是中國當時是負責任的大國,來的使團太多了,馬什麼使團級別不夠當時的領導接待規格。
二是自己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沒有達成,比如要傳教,要賣鴉片販毒,或者搞一些賣淫嫖娼的非正常賺錢手段,觸犯了中國法律。
三是自己的一些倒黴遭遇,例如財物可能被偷被搶,走在大街上因為調戲婦女被打,自己長相服裝怪異被圍觀嘲笑等等。
西方人在中國遇到這樣的遭遇,回國後發發牢騷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西方人一向都是戴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今天也是一樣。如果把他發牢騷的話也當真,那麼真得懷疑一下自己的智商了。即使這個馬什麼使團去的是宋朝,也會遭遇這樣的事,因為宋朝也有法律,宋朝也有倫理道德,到宋朝大街上撩閒一樣會捱揍。使團級別不夠宋朝也不會鳥你,不要以為每個使團到我大宋都可以像遼使金使那樣頤指氣使。到時候遇到這樣同樣遭遇的馬什麼使團,回國後也會發牢騷,說宋朝怎麼怎麼不好。
其實這個洋鬼子應該從自身找找原因,為什麼別的外國使團到中國都能受到熱情接待,你卻不能。為什麼別的使團到中國沒被偷,沒被搶,沒被打,而你卻總遇到這樣的事。為什麼別的使團到中國都賺到錢了,而你卻要著飯回去的。我想還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今天到中國來也是一樣,馬先生和他的使團要是有知識有學歷,到中國肯定是拿最高工資的企業高管,大把美女上杆子跟你。要是不學無術,到中國來,到工地搬磚人家都不要你,最後只能中國的天橋下留下等待工作的電話號碼。
-
3 # 家境貧韓
有許多人認為馬戛爾尼伯爵描述下的清王朝積弱腐朽不堪、專制野蠻黑暗,以及最為出名的馬戛爾尼伯爵與乾隆皇帝的“禮儀之爭”,等等這些都構成了近代史上英國發動戰爭暴力開啟中國大門的誘因。然而,樓主重讀馬戛爾尼伯爵的訪華日記看到的描述並非全然不堪入目,不可否認,一些過去的老版翻譯史料不同程度地誇大了馬戛爾尼訪華對清王朝的負面描寫。本文將節選英國大使馬戛爾尼伯爵的訪華日記,重新解讀被華人詬病已久的馬戛爾尼訪華一事。
a journal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in the year 1792, 1793, and 1794. 作者:the Earl of Macartney.
幫助馬戛爾尼使團裝卸貨物的船員們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工作勤懇、聰明伶俐、舉止得體,且他們會在工作中排憂解悶自發地哼起了小調甚至高歌,這些都讓初次到訪中國的馬戛爾尼感慨良多。
在進京之前,英使團的大船被當地官員安排換成了小船,馬戛爾尼深感小船寬敞潔淨、舒適便捷,更是對兩位官員——萬大人和周大人——無微不至地接待受寵若驚。馬戛爾尼在街道上穿行的過程中見到了很多中國老百姓,他驚訝於婦女行路之靈活,並未見傳說中纏足婦女的跛腳般走路方式,他聽說“纏足”這種陋習在在中國北方底層婦女中已經很少見了,這些婦女儘管飽經風霜但依然五官端正、容色較好、髮式簡潔大方。他還見到了很多中國男士,對他們的相貌也評價頗高,他發現中國的男士大都精神抖擻、氣宇軒昂、身軀健壯、精力充沛。觀於此情此景,馬戛爾尼伯爵發自內心的讚歎華人美好的外貌,並靈感突發想起莎士比亞歌劇“暴風雨”中的臺詞稱讚他們:“ 哦,神奇啊!這大千世界有多少善良的生靈,人類真是美麗!哦,美麗新世界,裡頭居然有這樣的人兒!”
對於直隸總督在宴會期間表現出的謙遜禮讓、高貴端莊已經讓馬戛爾尼無法用任何言語能夠表達出來了,直隸總督雖早已過古稀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鑠、平靜祥和、值得敬佩。更是讓這位英國伯爵震驚的是這些高層官員們對於下屬及尋常百姓表現出的慈愛與謙遜。
這是馬戛爾尼第一次見清政府給英使團安排的翻譯,伯爵對於翻譯的水平非常擔憂,覺得此人並不能勝任英使團的翻譯工作,特別是對英語常用詞彙的完全無知境地更是令伯爵失望透頂。更因為義大利公使距離此翻譯特別近的時候,翻譯就更為窘迫難當、拙形畢露。
馬戛爾尼伯爵深深地為自己不會葡萄牙語而後悔萬分,也正因為此他痛失了一位優秀的助手一個合格地翻譯官,由此為中英外交失敗埋下禍根。
英使團一行人行走在乾淨整潔的鄉間,見到了許多辛勤勞作臉上洋溢著勞動滿足感的百姓,馬車疾馳在曠闊平坦的道路上,置身於此情此景,馬戛爾尼伯爵甚至有種空間錯位之感,恍惚於自己回到了遠在歐洲的英格蘭家鄉,呼喚起自己許久前的美妙回憶。
馬戛爾尼伯爵首次覲見大清國皇帝——乾隆皇帝——時對乾隆皇帝的描述:皇帝舉手投足間透著渾然天成的莊重與威嚴,但他也極為和藹慈詳、俯尊謙遜,他欣欣然地接受了我們的禮物,滿意至極。皇帝是一位舉止優雅、精神矍鑠、身體康泰、富有活力的年長紳士,他看上去甚至不像超過六十歲的人(當時英國使團造訪中國其目的之一即是為乾隆皇帝慶祝八十歲壽辰,馬戛爾尼初次覲見乾隆皇帝的時間為乾隆皇帝八十歲大壽的前幾天)。
-
4 # 漫卷旌旗
清國衰亡自乾隆起!此老而不死故步自封妄自尊大,以天朝上國自居藐視先進文明拒絕與世界開化國家通使通商,沉溺於康乾盛世之幻象逆世界潮流而動。最終在工業革命的產物鉅艦利炮打擊之下喪權辱國割地求和,致使舉國百姓受盡塗炭乾隆難則其就!
-
5 # 九州歷史
1793年,大英帝國正式派往大清的特使喬治・馬嘎爾尼,帶著東印度公司董事長給兩廣總督的介紹信,率領700人的龐大使團,乘坐浩浩蕩蕩的船隊,第一次踏上大清的領地。
這是大清開國以來,東西方之間的第一次正式接觸。
此時大清的茶葉、瓷器、絲綢等大受西方社會的歡迎,輸出去可以牟取重利,更重要的是,宮廷裡和王公大臣等“上流社會”還需要享用很多“西洋玩意兒”,這就要交給一個專門的部門去辦理,這就是在廣州的很多“洋貨行”——統稱為“廣州十三行”。這是全大清唯一的外貿中轉地,它們是“半官半私”性質的,作風卻是衙門式的官僚,管理十分混亂,英國希望清國可以先開放一個或者幾個沿海城市作為真正的通商口岸。
83歲的乾隆就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了“鬼使”馬嘎爾尼一行,禮部的官員堅持要馬嘎爾尼像其他國家來天朝“朝貢”的使節一樣對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而馬嘎爾尼堅持只能像他謁見英王時那樣行單膝下跪、吻手禮的禮儀。於是,這場接見不歡而散,乾隆交代:大清懷柔四海,就不要治這些不懂禮儀的夷人的罪了,把他們從廣州送回國了事。至於馬嘎爾尼帶來的大英帝國的通商請求,在乾隆和朝中所有大臣看來,大清地大物博,所有的“通商”都不過是給那些前來討要東西的夷人的恩惠。但是,馬嘎爾尼“不講禮儀”,乾隆皇帝心情不好,大清現在不想給這種恩惠,所以這樁“小事”就被順便拒絕了。
-
6 # 秋媚讀史
然而這種熱情沒有能持續很久,等到馬戛爾尼團隊見完乾隆後,雙方不歡而散。
文化禮儀方面的衝突馬嘎爾尼等人在出訪前,已經做足了功課,等到見乾隆時,還是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大清官員將英國使臣安頓好以後,跟他們提了一件事:你們見我們的乾隆皇帝時,要三跪九叩
馬戛爾尼一聽,傻眼了。三跪九叩?你們當我們英華人是什麼?我們拜訪大清王朝,是要商談貿易和建立平等外交關係的,怎麼可能三跪九叩呢?
清朝官員一聽,同樣傻眼了。平等外交關係?我們是天朝上國,怎麼可能與你們平等?你們不是應該像藩屬國一樣朝貢嗎?
馬戛爾尼越聽越不明白,我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大英帝國,打遍全球無敵手,怎麼可能對大清稱臣。
當時的英國,經過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已經進入現代文明,只會對上帝下跪,他們不能理解國與國之間交往還要下跪的禮儀。
在東亞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下,清朝官員理解的外交就是外國使臣理所應當對中原皇帝下跪。他們之前接待的外國使臣,都是按照這套禮儀,他們沒法理解英華人的平等外交。
這事就這麼僵持住了,震驚朝野。大清是一個特別重視禮法的國度,傳統社會中,禮儀就意味著秩序,代表著綱常,是天大的事,沒法讓步。所以,乾隆馬上派他的得力干將和珅處理此事。
就為了一個下跪問題,和珅與馬戛爾尼進行多輪談判,雙方都不肯讓步。對於清朝而言,這關係到天朝上國的地位;對於馬戛爾尼而言,這關係到大英帝國的尊嚴。
此時,誰也不想談判破裂。英華人滿懷希望,萬里迢迢來到中國,不想因一個小細節而見不到乾隆;清朝已經將訊息通知全國,如果英華人直接走了,乾隆的面子過不去。
談到最後,和珅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雙方各讓一步,英華人同意在各國使臣都行禮的時候,他們混在人群之中,單膝跪地,隨眾俯首,跪三次,俯首九次;中方也不勉強英華人將頭碰到地上。
這在大清君臣看來,英華人也算行了三跪九叩之禮,頂多就是“蠻夷未開化,不知禮節”,不是很規範而已。馬戛爾尼見乾隆才得以實現。
英華人帶來的禮物,因為翻譯和理解問題,導致乾隆並不感興趣,甚至很失望。
不下跪,禮物又不能讓乾隆滿意,所以乾隆對英國使臣很牴觸。可偏偏在這個時候,馬戛爾尼還透過和珅給乾隆寫了一封信。
乾隆見到信,知道了英華人的真實目的,導致雙方徹底沒法交往乾隆收到信的當天就給英華人下了一道上諭,內容如下:
關於英華人想與大清互派外交使節,乾隆說與體制不和,絕對不可以。不能因你們一個國家的要求,破壞我們百年的法度。
關於開放開放口岸:珠山、寧波、天津,乾隆說,廣州一口通商很多年了,一直很順利,所以不能更改。
英華人想要一個小島安放貨物,乾隆說,我們大清的每一寸領土都是有主權的,這事沒有商量的餘地。
關於改善居住廣州的英國商人生活、改變廣州貿易體制和稅率,乾隆也不容更改。
總之,對於馬戛爾尼的要求,乾隆逐條批駁,全部否決。乾隆透過這道上諭,等於是向全世界宣佈,透過和平談判,與大清建立平等外交的方式完全沒希望了。
乾隆不理解世界大勢,完全不知道英國已經全方位超越大清,他沒法與時俱進。晚年的乾隆,驕傲自大,當他陶醉於天朝上國的美夢,拒絕外來文明的時候,他也錯失融入世界的機會。
-
7 # 棍哥觀史
這個事件看似給大清長臉,實際上是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由於清朝統治者的盲目自信,失去了一次與世界接軌的機會,英國使團憤憤離去是乾隆皇帝的外交失誤,當然也使英國失去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可以說是雙方皆有損失的一次交流活動。
事件起始1793年初夏的一天,乾隆皇帝突然接到了兩廣總督福康安的奏報,說是打大西洋上來了個叫英吉利的小國要進朝上貢,祝賀乾隆皇帝八十大壽,乾隆一聽便覺震驚,八十大壽不是在三年前就過完了嗎?現在還來賀什麼壽呢? 原來是英吉利距離中國非常遠,據說甚至達到了7、8萬里之遙,隔的遠訊息傳過去也就慢,路上耗費的時間也長,馬戛爾尼使團早在1792年9月26日時就已出發,在海上航行了接近十個月才到達的北京大沽口岸,這樣一來一往就導致乾隆生日過了三年後英華人才趕到中國。但是不管怎麼樣,畢竟英吉利“孝敬”的心思還是有的,所以乾隆皇帝很開心,一再指示地方官員要熱心接待,提高接待規格,千萬不可失了禮數,為英吉利這個彈丸之國所輕視。
天朝上國的美夢未醒英吉利航海遠來,初次觀光上國。非緬甸、安南等頻年入貢者可比,務宜妥當照料,不可過於簡略,致為遠人所輕。——《清高宗實錄》乾隆皇帝面對英吉利的祝壽,取消了例行的行圍打獵,安坐在避暑山莊等著接受英國使臣們的朝拜,可見乾隆這個時候滿腦子充斥的還是這種腐朽不堪、夜郎自大的“天朝上國”思想。
清朝當時無論是人口數量還是經濟總額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這一點也確為事實,周邊小國向中國稱臣納貢由來已久,也正是基於此,乾隆才會習慣於用世界萬邦之主的眼光看待一切,自顧自地以為英吉利就是過來朝貢的。但此時的英國已經透過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滯銷的工業產品在他們國內早已是堆積如山,所以他們此行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祝壽朝貢,而是為了說服乾隆皇帝改變閉關鎖國的國策,開放對英貿易,好讓英國早日佔領中國這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超級市場,而因為語言障礙、禮法所限等原因,馬戛爾尼也是有苦難言,也就只能任由乾隆擺佈了。
馬戛爾尼此行畢竟是有求於人,故而還是帶來了不少反應英國先進科技水平的好東西,如座鐘、天球儀、地球儀、望遠鏡,氣象儀器等。乾隆一見這些東西便大驚失色,早就聽說過外夷善於“奇技淫巧”,但卻沒有想到他們竟發展到了這般程度。
“可於無意之中,向彼閒談,爾國所貢之物,天朝原亦有之”。——《清高宗實錄》驚訝歸驚訝,乾隆皇帝當然也要顧及天朝的臉面,於是下令接待人員,閒談之餘,可透露我大天朝不缺這些玩意兒。此話也反應了乾隆之虛偽,這些玩意兒別說見,在當時清朝這個封建傳統農業社會里,乾隆怕是聽都沒聽到過。
接見風波後來等到接見的時候,雙方還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禮儀衝突,馬戛爾尼表示只能後按照見英國女王的禮節來覲見大清皇帝,即單膝下跪,低頭頭不著地;而中方則堅決強調必須按照傳統禮法,對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兩邊人一時爭執不下,吵得面紅耳赤。關於這次會見,中英雙方留於後世的說法也完全對立,清朝堅持馬戛爾尼已經對乾隆行了三跪九叩之禮,而英方則說他只是單膝下跪,並沒有進一步的動作,由於年代久遠,我們也無法考察中、英兩國說法究竟孰是孰非。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等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並沾餘潤,今爾國使臣於定例外多有陳乞,大乖仰體天朝,加惠遠人,撫育四夷之道。——《清高宗實錄》但經歷這件事後,乾隆似乎瞭解到了這些英華人此來的目的不會單純只是“朝貢”,害怕他們在還會有什麼不軌之舉,於是在頒發給英國的敕書中全面拒絕了英華人所提出的包括派遣使臣駐京等一系列要求,逐條加以駁斥後,還鼓吹一番,蔑視英國是粘了大清的光,勸英國不要蹬鼻子上臉,搞得英國使團很不痛快。
馬戛爾尼一看完敕書的翻譯立馬給氣得臉紅脖子粗,叫囂著要向中國皇帝討個公道,還是被陪行人等強行攔下方才作罷,這樣一來中英雙方自然是不歡而散了。馬戛爾尼使團雖然無功而返,但是英華人並沒有善罷甘休,二十三年後的嘉慶二十一年,即公曆1816年,英國又派出了一個由阿美士德率領的使團來到中國,再次企圖說服中國解除對英貿易的限制,但是同樣遭到了嘉慶皇帝的回絕。
這兩次中外交流乾隆、嘉慶父子都沒有抓住機會與世界接軌,融入世界文明大潮的機會,間接促成了晚清時期清政府的腐朽落後,此後中國與西方世界的差距開始變得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一個強大工業國與落後農業國的鮮明對比。
-
8 # 清水空流
有人說,馬嘎格尼在乾隆時期的商務訪問不歡而散的最大原因就是兩國不在一個頻道上,簡直就是雞同鴨講,誰也不明白誰。從中可以看出一個帝國的蒸蒸日上,一個老大帝國的垂垂老矣,一個如漢唐一樣潮氣蓬勃,一個卻是日薄西山,即將走向衰亡,有人說,這是滿清最後一次進入資本主義的機會,而乾隆卻放棄了他。而在他死後四十年,同樣的一夥人用大炮轟開了滿清的門。
馬嘎格尼使團是到達中國的第一個英國外交使團,是中英之間最重要的一次交往歷史事件,目的是通商和蒐集中國情報。而提及馬嘎爾尼必須提及他寫的回憶錄《出使中國記》,在書中提及滿清的腐敗,落後和愚昧。但他同樣也表示了滿清疆域的廣闊,人民熱情和淳樸,是一個偉大而強盛的國家,雖然有一些問題,但都可以理解。前後反差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在於來的時候希望達成貿易協議,所以多說好話,而趁興而來,但卻是敗興而歸,由於沒有達成英王的協議,不得不以滿清落後為理由。有點推卸責任的意思。
馬嘎格尼是在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來到北京的,其中最為重要一點就禮儀問題,滿清要求按照中國禮儀覲見(扣頭下跪),這一野蠻的禮節遭到個喬治.馬嘎格尼的斷然拒絕,貴族出身的馬嘎格尼顯然無法理解在中國覲見皇帝如此卑微,幾經交涉之下, 和珅的提議之下,各退一步,採取了單腿下跪是形式,馬嘎格尼為了完成英王的任務同意這個 辦法,從中也可以看出滿清上下的糊塗與無知。
馬嘎爾尼是伯爵,在英國已經是高官了。武將出身,副使斯當東則是男爵,隨行人員也可謂是精英盡出,80外交使團包括天文學家、藝術家、醫生等,是英國的精英階層,他們攜帶的貢品價值就有15000英鎊。其中包括當時最先進的紡織機,新式武器和鐘錶。目的只有一個,出透過和清政府直接交涉,消除種種限制,全面開啟對華貿易,進而獨霸中國市場。只可惜,馬嘎爾尼所提出的種種要求都已失敗告終,乾隆以天朝上國物富民豐為由反對與英國開展貿易往裡來,而私下,乾隆則對和珅說:我看西洋人也就自鳴鐘可以,其他皆無所長,而且敝掃自珍。不肯示人。實數小家子氣。
雙方經濟談判失敗最大的原因就在於當時的中國是小農經濟,英國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根本無法達成協議。再就是兩國對這次出使的看法就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英國使團認為自己以文明國家的身份出使外國。是平等的,而乾隆皇帝認為這是來進貢的貢使,是蠻夷之輩朝貢的,造成這一誤會的原因更為實質的原因乾隆從中看到了莫名的恐懼,因為他知道,一旦徹底按照英國方式進行貿易往來的話,一定會危機自己的統治,乾隆並不傻,始終保持家天下是乾隆的最大意識,任何違背這一原則的情況變革乾隆都不會同意。由於雙方的巨大差異,導致了談判的失敗,使團成員安德遜在回憶錄裡有著最形象的描寫,——“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裡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
由於經濟談判破裂,馬嘎爾尼被要求離開中國。使團拒絕了原路返回(從浙江舟山經海路回國的安排),從陸路經山東,江蘇,江西至廣東,穿行中國內地,最大限度的瞭解了中國的國情,刺探了大量的中國的軍事和經濟情報。雖然沒有完成預期目標,但加深了對中國的瞭解。使團回國後,報告了他們在中國的一切。馬嘎爾尼從所謂天朝上國看到衰敗的氣象,當然,就當時整個滿清的經濟來說,應該是高於英國,當時的英國也有衣衫襤褸的孩子,食不果腹的成年人。但馬嘎爾尼可以穿越歷史的目光看出了滿清前途暗淡。這也為鴉片戰爭埋下了禍根。
此時滿清是乾隆盛世,而英國則是剛剛完成工業革命,雙方在政治,思想,經濟上的第一次碰撞無疾而終。滿清最後一次轉變喪失了,這才是滿清最大的不幸。而馬嘎爾尼對於滿清的描述無疑也是片面的。當馬嘎爾尼後人再來的時候就是一個強盜了。
-
9 # 新知傳習閣
馬嘎爾尼使團不遠萬里來來拜訪乾隆皇帝,實際上是被迫無奈。原因很簡單,清朝的茶葉、瓷器和絲綢等源源不斷的銷往歐洲,這就讓英華人非常吃不消。
當時清朝基本上不從歐洲進口東西,這就導致清朝的貿易順差非常大,所有出口到英國的東西都要英華人拿白銀黃金來換。白銀和黃金過於稀少,英華人的家底眼看就要被掏光了。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乾隆皇帝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沒見識,乾隆皇帝學習過西方的高數和物理,也知道英國的海軍非常強大,武器非常先進。
那麼問題就來了,乾隆皇帝為什麼不和英華人做生意呢?順便拿西方的堅船利炮來鞏固清朝的國防呢?
乾隆皇帝對利弊做過分析,如果對英國採取了平等貿易,這就動搖了清朝的國本,清朝立國的正統性就會受到質疑。
清王朝對外宣佈自己是天朝上國,其他的國家都是蠻夷之邦,這些蠻夷之邦其中也包括了英國。
作為天朝上國肯定是比蠻夷之邦要高出一等的,那就不能平等對待。如果這些蠻夷之邦能夠向大清國進貢稱臣,乾隆皇帝可以考慮給他們一些恩賜。
清朝和英國展開了平等貿易,那麼雙方的地位就對等了。這是乾隆皇帝萬萬沒有辦法接受的,這個天底下不能存在和清朝平等相處的國家,這就是乾隆的底線。
馬嘎爾尼使團向乾隆皇帝和清朝官員展示了先進的槍械、鐘錶,這些東西的精妙和先進之處乾隆皇帝心知肚明。
但既然選擇了不能同英國展開平等貿易,就必須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乾隆皇帝想了很久,就對馬嘎爾尼使團說:你們這些不過是奇技淫巧,沒有太大的用處。天朝上國什麼都不缺,不會給你們展開貿易。
英華人是希望清朝能夠加入現代國際條約體系,這確實是當時國際政治的現實。但清王朝的皇帝迷信的是權力的影子,那就是禮儀的問題。
這既是一個文明傳播的圈層關係,不同的圈層處在不同的政治地位。如果當時和英國平等貿易,那麼就沒有辦法處理和當時的北韓、越南的關係。
因此乾隆皇帝沒有辦法答應馬嘎爾尼斯團的要求,如果打破了這種禮儀體制,清政府就成了一個暴力工具。
乾隆皇帝在送走了馬嘎爾尼使團之後,就召集開了一個軍機處的小會議。乾隆就交代手下的新大臣,英國有可能是將來比較難纏的對手,要他們提前做好準備。
馬嘎爾尼使團最大的收穫就是對清朝有了一個基本全面的瞭解,從他們海上下船再到北京的過程中,他們看到的是貪婪的清朝官吏和麻木窮苦的人民,由此他們也推斷出清帝國不過是外強中乾,實際上不堪一擊。
這時候的英國還沒有徹底完成工業化革命,現代的軍事技術也沒有完善起來。雖然馬嘎爾尼使團沒有完成任務,但他們看清了清朝的虛弱。幾十年過後鴉片戰爭爆發,清帝國就徹底被打回了原形。
-
10 # 江湖小曉生
馬嘎爾尼使團訪華的時候,帶來了一系列西洋的小玩意兒。他們沒有經過調查,滿心以為自己帶來的西洋表,是中國絕對沒有的。
沒想到的是,當馬嘎爾尼參觀熱河行宮的時候,忽然發現這兒的西洋玩意兒還真不少。有掛鐘、地球儀之類的東西,比起馬嘎爾尼送來的幾塊手錶,那是要精美多了。
很顯然馬嘎爾尼本打算糊弄一下清廷,結果被啪啪打臉了。而且隨行的官員告訴馬嘎爾尼,這些玩意兒,比起圓明園內西洋珍寶館裡的東西,那就算個屁。這等於再次打了馬嘎爾尼的臉。
原來清朝的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都對西洋的東西比較感興趣。康熙皇帝曾經重用過西洋傳教士湯若望,而雍正皇帝更是曾經戴著洋人的假髮,穿著洋裝給畫師畫像。可見這兩位都是願意接受西方事物的皇帝。
由此可見,其實這次英國使團,就是來摸底的。這場訪華最終宣告失敗,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已經埋下了伏筆。那麼還有哪些矛盾的爆發點呢?
一、拜見乾隆的禮儀之爭,已經逐漸揭露矛盾。在乾隆皇帝包括清朝所有大臣們看來,英國和北韓、越南這些國家一樣,應該就是清朝的藩屬國。這次馬嘎爾尼使團前來,也不是說來談判的,而是來朝貢的。
有了這樣的心思以後,那麼清廷對首次來訪的英國使團,自然是帶有幾分輕蔑的態度。你比如說關於禮儀方面的問題,雙方就起了很大的爭執。
在清廷看來,這天下全部都是乾隆皇帝的,那麼英國自然也應該是清朝的藩屬國。可是馬嘎爾尼使團們卻認為,英國和大清一樣,是兩個完全自主獨立的國家,沒有朝貢這一說,這次前來純粹是為了祝壽而已。
既然在認知上有如此大的差別,那麼在禮儀上自然也會有矛盾爆發。清廷這邊要求馬嘎爾尼使團,見到皇帝以後,一定要跟清廷官員一樣,三跪九叩。可是英國使團表示很不能理解,覺得這是一種屈辱,所以堅決拒絕。
因此光在禮儀這一塊兒,已經讓80歲的乾隆老爺子勃然大怒了,你覺得這次馬嘎爾尼使團的出訪,還能有什麼好結果嗎?
結果他們有沒有三跪九叩呢?你別說至今都是疑案。因為雙方說法不一致,按照清廷和珅的記載,馬嘎爾尼使團全部三跪九叩。而馬嘎爾尼回國後,卻表示只是按照覲見英國國王的禮儀,採用的是單膝下跪。我覺得應該是三跪九叩了,要不以乾隆老爺子的尿性,這波老外回不去。
二、馬嘎爾尼和福康安之間爆發了矛盾。福康安是誰?那是乾隆朝的軍機大臣,也是乾隆的小舅子富察傅恆的兒子。既是朝中重臣,又是皇親國戚,你說福康安這人能惹嗎?
當時馬嘎爾尼在熱河行宮當中,發現了一些英國製造的八音盒,多看了幾眼以後,福康安覺得這哥們真沒見識,連這玩意兒都沒見過。
於是福康安就問馬嘎爾尼,英國是否也有這些玩意兒。馬嘎爾尼此前被清廷的人打了臉,這回他似乎想要打回去。因此他告訴福康安,這些東西,其實是英國生產的。
這可把福康安的老臉給丟盡了,馬嘎爾尼打誰的臉不好,非要打福康安的臉。你覺得你在清廷還能混得下去嗎?
瞭解到福康安的地位以後,馬嘎爾尼也是嚇出了一身冷汗,立刻想要挽回兩者之間的關係。於是他就希望福康安能夠前去觀看英國是圖案警衛們的操練。
結果福康安果然是生氣了,表示都是些什麼玩意兒,沒興趣,不看了。以至於後來馬嘎爾尼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福康安這傢伙太愚蠢,當時清朝軍隊還在用火繩引爆的槍,從來沒見過連發槍,他居然說沒興趣?
的確是這樣,由於福康安和馬嘎爾尼的這次交流不歡而散,使得清廷失去了較早接觸洋人槍械的機會。這或許也是後來清廷被動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談判遭到拒絕,馬嘎爾尼不得不選擇回國。馬嘎爾尼他們這次前來,一來是為了結交清朝,給乾隆皇帝祝壽。二來則是為了跟清廷談判,以此達成貿易通商的關係。
其實後者才是真正的目的,祝壽只是為了給談判多一點籌碼而已。沒想到祝壽期間, 鬧了那麼多的矛盾,這也為後來的談判失敗,埋下了伏筆。
清廷也覺得奇怪啊 ,這馬嘎爾尼祝壽也搞完了,咋還沒想著要走呢?原來這哥們在等著談判了,隨後他就把談判的要求給提了出來,主要有這麼六條:
第一,允許讓英國商人,在浙江寧波、舟山以及天津與清朝進行貿易。第二,允許英國商人和以前俄國商人在清朝的待遇一樣,在北京可以設立商館。第三,將舟山地區的一處海島,讓給英國商人,以方便他們上下貨和居住。第四,在廣州劃出一塊地方,專門給英華人自由來往,沒有任何禁止。第五,英國的貨物從澳門運往廣州,可以免稅,不行的話也得減稅。第六,達成雙方關稅條例,按條例上關稅,沒有額外增項。他們好像對咱們喜歡搞增項這件事特別敏感似的,居然還擔心說好的事情會變卦,特地附上第六條。
不過很可惜的是,清廷選擇一律拒絕!完全掐斷了清朝和英國之間的所有往來。看來這次馬嘎爾尼使團是徹底把乾隆老爺子給惹火了。
馬嘎爾尼使團任務沒完成,也不敢輕易就回去。所以就賴在北京等待進一步談判,結果再次遭到清廷拒絕。無奈之下馬嘎爾尼使團這才沿著運河南下,從廣州離開了清朝。
總結:乾隆的傲慢,使得中國錯過了一次與世界接軌的機會。當時的英國可不是彈丸小國,而是歐洲最強的國家,全世界都有他們的殖民地。這一點和珅應該是很瞭解的,因為這哥們曾經跟英屬東印度公司打過交道。
但是和珅沒有提醒乾隆,而乾隆當時的確也被惹怒了。所以說否決了一切談判的內容。其實這些內容當中,的確有一部分是比較過分的,比如說割讓舟山的一個小島給他們。
但是也有很多是有價值的,正常的貿易通商,只會對清朝的發展有好處。當然了對乾隆的統治有沒有好處,那就不知道了。
可惜由於乾隆的狂妄自大,所以導致了清廷完全否決了馬嘎爾尼提出的六項條例。這也使得中國失去了與世界接軌的重要機會。
這一年是1793年,47年以後,也就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英華人用槍炮打開了清朝的大門。
-
11 # 夢話春秋
英國不僅是第一個依靠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國門的西方列強,更是較早與正式外交往來的西方國家之一。英國在1793年派出馬嘎爾尼使團訪問清朝,以朝賀乾隆八十大壽,並覲見乾隆皇帝。
這位馬嘎爾尼是一位生於愛爾蘭的貴族,早年間曾赴俄國同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交涉,並且出任過加勒比地區與印度等地的殖民地總督,算得上一位見過世面的外交官。當時使團駛離英國駐地,船上的馬嘎爾尼已經55歲了。他將要拜訪的正是中國牌康熙盛世,乾隆皇帝執政時期,當時乾隆已經八十歲的老人了。
然而這次馬嘎爾尼訪華使團卻不歡而散,這是什麼原因呢。一,大禮儀之爭。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1793年8月),馬嘎爾尼一行乘坐一艘六十門炮艦的“獅子”號和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隨行船隻抵達天津朝白河,之後換小船入大沽。使團進入天津,受到直隸總督梁肯堂的歡迎。使離天津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與中國禮部官員發生爭執。主要是參拜乾隆的禮儀。清朝官員認為英國使團來到中國必須按照中國的禮儀進行三跪九叩之禮。因為先前覲見葡萄牙、荷蘭等國的使臣毫不猶豫接受了這種禮儀,既然同是歐洲人,人家覲見都沒有說什麼,你馬嘎爾尼為什麼要提意見。
馬嘎爾尼說,這種事沒有商量,我給英國女王都沒有行如此大禮,更不能給外君主三跪九叩。你們想要讓我三跪九叩可以,就先派一個和我級別相當的官員對著我們的女王畫像三跪九叩。我要按照覲見女王的禮來覲見乾隆皇帝。
中國禮部官員只得上報當時的軍機大臣和紳,和紳說那麼英國是什麼禮節覲見女王呢。
馬嘎爾尼給中國禮部官員說,我們英國的禮儀,曲一膝,單腿下跪,抬頭伸嘴,握住皇帝陛下的手親吻。這下可把中國官員給嚇壞了,讓55歲的馬嘎爾尼跪著去吻80歲乾隆,這畫面不敢想啊。中國官員直呼“怎麼這樣,怎麼能吻我們皇上”,馬嘎爾尼說,“自然使得,用我們國家最尊貴的禮儀來覲見貴國皇帝,這是萬分恭敬禮儀。”
這樣事情就僵持下來,和紳也不敢定奪,就把馬嘎爾尼親吻皇帝手的事彙報給乾隆,準備過八十大壽的乾隆心情大悅,說,“親吻的事就算了,那就單膝跪地吧”。
有了皇帝的意旨,清朝禮部官員才敢叫馬嘎爾尼單膝覲見乾隆。
雙方在行禮方面的確存在著巨大的文化衝突,三跪九叩是中國當時很常見的禮節,但馬嘎爾尼視為羞辱,同樣華人也無法接受英華人的吻手禮。就這樣在大家初次見面就產生不快。
二,朝賀的禮物並未引起乾隆的喜歡。
為了覲見乾隆,英國使團的馬嘎爾尼做了長期準備,準備了19樣禮物,其中有星空儀,上面畫著天下日月星宿 ;單筒天文望遠鏡;天文座鐘;地球全圖,因為並沒有把中國清朝畫在中央位置,引起朝廷官員的不滿;轉動椅子;凸凹鏡;還有一些馬鞍、地毯、兩架馬車、女王畫像等。英國很想讓乾隆明白英國的武力的強大,禮單中還有不少武器,並稱“若使大皇帝喜歡西洋炮法,能在御前試演”,還有大小軍艦的模型,稱大戰艦上有一百大銅炮。
乾隆看到這此禮物時,覺的英國使者在誇大其詞,因此說“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馬嘎爾尼甚是無奈。因為,英國經過第一工業革命,使國內的產能大幅提升,馬嘎爾尼把英國看重科技技術展現給乾隆看,就是希望乾隆購買英國的商品,同時證明英國的強大。當時英國從中國進口大量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物品,他們也希望過次賀壽的禮品,引起乾隆皇帝的喜歡,然後大力購買,從而保持貿易平衡。
然而,乾隆皇帝認為這些東西有很多都是奇技淫巧罷了,讓馬嘎爾尼賀壽完趕緊走。
三,沒有達到目的。
馬嘎爾尼是奉女王之命前來與中國達成通商協議,他在覲見乾隆時,提出了,請中國允許英國商船在珠山、寧波、天津等處登岸經營商業,並在珠山附近劃一未經設防小島歸英華人使用,以便英國商船收歇,同時減免英國商船貨物的稅率。並且當面將英國女王那封請求通商的信件交給了乾隆,但清廷一直沒有迴音。
在乾隆的萬壽御宴上,滿天煙火映照在承德的天空中,英國使團反而顯得焦慮和孤寂。他們向和紳提出等從承德返回北京之後,使團一定留下來與清廷籤一份官方的通商協定,甚至提出逗留北京的費用由英文自己出。然而,馬嘎爾尼一行回到北京後,卻收到了立刻返回,不得稍作停留的通告,這讓英國使團心裡產生巨大的落差,他們此行沒達到目的。
在乾隆心裡:英國使團不遠萬里來為自己賀壽,破例讓他們按照自己國家禮儀來覲見,他們在進獻國書,享用御賜宴席帶著朝廷封賞的禮物趕緊地回國,哪有那麼多事,還要談通商,還要談什麼平等貿易。在大清帝國裡,根本沒有平等的概念,大清國和英國做貿易只是恩賜這些夷人罷了,天朝帝國什麼都不缺,不需要與英國通商,英華人拿來禮物只能當作玩意,放在園林裡供大臣們賞玩。
那麼在馬嘎爾尼的心裡呢:當時的歐洲,曾經對神秘的東方充滿著好感 ,他們認為在孔夫子聖人之道的治理下,以公平的科舉選拔官員,普通老百姓在禮儀的約束下,快樂而幸福地生活著。東方盛產精美絕倫的絲綢、瓷器,君主賢明,官員清廉,簡直就是理想國的畫卷。然而,馬嘎爾尼在天津登陸後,才發現真實的情況比他想像要糟糕多了。
中國普通老百姓在禮儀的約束下呆板無趣,而許多清朝官員對於普通百姓並無任何仁愛之心,官員們只知叩頭沒有任何主見。他發現康熙盛世中,普通老百姓需要依靠紅薯充飢,居住在低矮的草房子裡,所謂的大清帝國只是一落後的、封閉的帝國,所以他在覲見乾隆時敢提出以英國禮儀相見。這也算對大清帝國一次試探吧。
在為乾隆賀壽時,乾隆又以普天之下的皇帝自稱,演出一出《四海昇平》的崑曲,也就是故意演給英國使團看,自己一個前無古人的天下王,而在馬嘎爾尼的心裡,產生厭煩。乾隆和馬嘎爾尼在相互認知裡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背離,也就是馬嘎爾尼訪華為何不歡而散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相信關於雙方就覲見禮節的爭執大家早已熟悉,我就不多贅述,且我認為覲見時的禮儀之爭不是主要原因,因為最終乾隆帝接受了單膝下跪的禮節,並且就第一次覲見而言,可稱賓主盡歡,乾隆甚至賦詩記錄這一盛事,雙方不歡而散是後話。主要原因簡單來說是馬嘎爾尼未能完成英帝國交給他的使命。
(馬嘎爾尼覲見乾隆皇帝)
1793年6月抵華的馬嘎爾尼使團是借為乾隆賀壽之名而來,但實際目的是改變廣州貿易體系,談判無果是訪華不歡而散的主要原因。馬嘎爾尼向乾隆帝提出了六項請求,包括1.將貿易由廣州拓展到舟山、寧波、天津;2.允許英商在京設一所貨棧(有俄國先例);3.於舟山附近指定一塊未設防小島供英商居住、停泊等;4.允許英商居留廣州,並可自由往來於廣、澳;5.減稅;6.規定稅則,取消陋規。乾隆帝駁回了使團所有的請求,理由是“與天朝體制不合”,“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致更張天朝百餘年法度?”我們不妨看看這些要求為何與天朝體制不合。
首先打破廣州體系,拓展貿易。清自1759年規定廣州單口貿易,一方面是“洪仁輝案”後,清廷不願多事爭端,但主要原因是以下兩點:1.清廷擔心多開口岸便利夷人與奸民勾結,而北方如上海、寧波等港口靠海太近,不利於管理。廣州因有虎門、黃埔要塞,便於監管;2.廣州有大批人以外貿謀生,多開港口會損害這批人生計。等到馬嘎爾尼訪華時,清廷不願擴大貿易又多了一個原因:原先寧波等口岸管理早已鬆弛,不能應付對外貿易。
(十七世紀的珠江口貿易)
其次仿照俄國先例也不現實。在清的觀念裡,俄國是有平等地位的“與國”,這是康雍乾三朝為平定蒙古厄魯特部叛亂著意與俄修好的結果。也因為兩國陸上接壤,清能明確的體會到俄國的力量。但是英國在當時清的觀念裡只是“互市國”,允許貿易是一種“天朝上國”“懷柔遠人”的“恩賜”,是為了向遠人提供他們不能生產的產品。正如乾隆帝所說“天朝無所不有,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失恭順,以保義爾友邦,共用太平之福”。
至於3、4條也與上述原因衝突;減稅不是主要問題,因為清稅則本身不高,英人不滿的關鍵在於“陋規”,即一種被勒索的賄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陋規不是針對外商的,陋規是清朝地方財政體制本身缺陷和乾隆朝以來敗壞的吏治共同造成的,清廷不是不想改,是改不了。
(廣州十三行)
基於此,乾隆帝駁回了馬嘎爾尼的要求,且令其回國,因為“從來沒有哪個貢使在北京逗留超過四十天”。這次訪華耗費了英國78522英鎊,卻完全沒有達到預期要求,而乾隆皇帝也因為英使的“無理要求”而感到受到冒犯,所以雙方自然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