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anny媽媽談育兒
-
2 # 君臨此處
具體還要看東西。1,糖果,蛋糕、巧克力,有孩子不愛吃些的嗎!!很多大人都忍不住這些,更何況是孩子呢!提前跟孩子說明:糖果一天一塊,巧克力一天也只能一塊,並且吃了糖果就不能再吃巧克力。蛋糕也是,一週一塊,不能再多了。2,年代回憶品:我自己小學沒少吃門口小攤的東西,大學周邊小飯店業沒少吃,現在回憶起來有點後怕,還好沒感染肝病。這個還是要好好教孩子保護自己,去外面吃飯找家口碑好的環境乾淨的。3,絕不能吃的,比如辣條這類東西,絕對不能讓孩子碰,這類食品太危險,搞不好就食物中毒。
-
3 # 大頭麻麻愛分享
這個確實是很常見的問題。我想可能分幾種情況吧。
第二種是撫養孩子的參與者,比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現在有些老人想法確實奇葩,為了博孩子一笑什麼招都使。對這種也要直接表達態度,擺事實講道理,但是態度要好,心平氣和,切忌教育口吻。告訴老人垃圾食品對孩子有害無益,不要看別人家娃吃也給自己家娃喂。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是真正對孩子好。
第三種就比較難辦了,就是不遠不近的朋友親戚。話說不少寶媽估計也是當媽之後才意識到自己以前就是個熊朋友熊親戚吧。所以,不能說對方給孩子吃垃圾食品就是惡意的,他們只是沒意識到這種行為有問題罷了。面對這些人,寶媽就需要有些情商了,既不傷了和氣,又阻止了寶寶吃。比如一上來就自言自語跟孩子說寶貝這些都是垃圾食品,有害健康,咱們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垃圾食品。這話雖然是衝著寶寶說,但是目標聽眾是成年人。一般對方聽到這個態度,應該也不會堅持餵了。
-
4 # 育兒錦囊墨小妞
首先,別人給孩子垃圾食品這件事中只有兩個主要的人,別人和孩子!
所以父母保護孩子的心可以理解,但是這個時候卻不能幫孩子拿主意,這是尊重孩子的重要體現。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
對孩子提前告知和事先演習。
提前告知是指和孩子約定好哪些是可以吃,那些不能吃,或者哪些是多久可以吃一次。
事先演習是指和孩子在家裡模擬情景,你扮演熱情塞給孩子垃圾食品的叔叔阿姨,孩子練習拒絕。和孩子一起探討怎麼拒絕更合適更有禮貌。
-
5 # 嘟嘟爸學育兒
首先先定義一下什麼是垃圾食品:身邊的人也經常給嘟嘟一些零食或者水果,就是再不想給孩子吃,看著人家的熱情和孩子期盼的眼神不得不妥協~
慢慢的總結幾個小辦法和您分享:
1、但凡現場收下的,都告訴讓孩子回家才能吃,回家後根據別人送的東西能吃的少吃點,不能吃的就轉移注意力或拿其他的換掉。但一定要給孩子一個交代不能糊弄過去。
2、回送,而且回送的要比收到的要好要健康,不管他們有沒有孩子,時間長了他們因為不好意思收我的所以也不給孩子了。
3、普及,帶孩子玩的時候總能碰到一次又一次的引發類似話題,強調你的觀點
4、你鼓勵孩子收下,讓孩子拒絕,培養孩子分辨能力,從他自身做起。
-
6 # 醉舞弄影
我家大寶很喜歡看寶貝家的寶貝愛上廚房,裡面整天介紹什麼健康食品啦,什麼破壁分子再細化之類的,反正他很喜歡看,看完了之後他上超市的時候會特意看成分表,看有沒有電視上經常提的什麼防腐劑,新增劑之類的東西,發現有的話他都會自己主動把東西放回去不買了。所以家裡的零食很少,他不主動提我們也不買,就只在家裡備一些水果。如果說,別人給他垃圾食品了,我會讓他自己選擇,僅僅是一些糖果餅乾的話我覺得吃一點也無妨,因為有的吃的我們大人也是喜歡吃的哈。
-
7 # 恬謐小精靈
現在有很多零食,如果媽媽堅決不給孩子吃,如果遇到別人給,可以和孩子說先替他保管,等回家後,在和孩子說這些垃圾食品的危害,可以給孩子比較健康的零食替代,這樣,既不會讓朋友失面子,又不會讓自己擔心,還不會讓孩子感到吃不到東西而難過!
-
8 # 樂學習樂分享
給孩子垃圾食品,如果對方是好意,可以讓孩子表示感謝,但是要讓孩子學會拒絕。如果想禮貌一些,可以接受,但是告訴別人先留著,等過一會再吃。如果別人執意讓孩子馬上吃,孩子可以告訴說自己的父母不讓吃。
但有時候,垃圾食品往往就是孩子的最愛,孩子很難做到堅決拒絕。這時候,父母如果在旁邊就要出面了,態度不一定很嚴肅。也應當表示感謝,但是告訴別人非常不好意思,孩子的身體狀況不能夠吃這些。還有可以學學老外經常掛在最上冠冕堂皇地拒絕理由就是,孩子對這個食物過敏之類的。
總之,涉及孩子身體健康事情大,該拒絕就要拒絕,但儘量做到口氣要禮貌,態度要堅決。
回覆列表
不給孩子吃零食,是“壞媽媽”嗎?論孩子眼中的“壞媽媽”
故事一、狀狀是我們小區一個鄰居家的孩子,由於父母工作繁忙,狀狀由奶奶和姑姑帶大。狀狀愛吃零食,奶奶每天都會給孩子買零食吃,但是狀狀媽媽是不允許的,所以奶奶就把零藏在自已屋裡,等媽媽上班了,拿給狀狀吃。久而久之呢,狀狀也許是受大人這種行為的影響,也許是聽到大人說了什麼,當奶奶帶孩子出現在超市買零食時,狀狀總愛說“我媽媽是壞媽媽,不讓我吃零食”。
故事二、麗麗是姥姥帶大的孩子,麗麗也喜歡吃零食,同樣,媽媽不願意讓女兒吃零食,姥姥是這樣做的,姥姥對麗麗說“零食雖然好吃,但是會影響吃飯,飯後可以少吃一點”,麗麗很懂事,當鄰居問媽媽呢,麗麗說“媽媽上班給我攢錢買好吃的”,“那你媽媽給你吃零食麼”?麗麗說“媽媽買的零食我只能吃一點,因為怕我不好好吃飯”,“媽媽兇不兇你”?麗麗說“媽媽有點兇,但是姥姥說媽媽生我不容易,為我吃好,媽媽都變胖胖了,媽媽每天下班回來還要給我們做飯,所以我不聽話的時候媽媽才會兇我兩句,我媽媽為我太不容易了,我得聽話,媽媽就不會兇我了”。
故事三、苗苗的媽媽是全職媽媽,苗苗幾乎從沒有吃過零食,因為媽媽把控嚴格。有一次,媽媽帶苗苗去公園玩,一個小朋友在吃薯片,苗苗很想吃,但是不敢,眼巴巴地看著人家孩子吃。突然,一塊薯片從那個孩子手裡滑落,苗苗飛快地撿起掉在地上的薯片,放在嘴裡。苗苗媽媽非常驚訝,無力阻止女兒的這一行為。回到家,苗苗媽進行了反思,到底該不該阻止孩子吃零食呢?苗苗媽很受震撼,從此不再限制女兒,偶爾也會讓孩子吃一些“垃圾食品”。
到底該不該給孩子吃零食呢?我想,一萬個人,會有一萬個想法。而我看到最客觀的正解,應該是崔玉濤醫生的觀點——可以在不影響吃飯的情況下,偶爾給孩子吃一些零食或冷飲。也就是說,飯後吃一些是可以的,但是也不要經常吃,或者自已做一些孩子喜歡的小餅乾、小海苔、小冰棒,這樣就更不用擔心“食品新增劑”的問題。
那麼再回到故事中,故事所引發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零食問題,它反映出我們家庭教育的一個普遍現象。在這裡,我不想討論“惡婆婆”和“親姥姥”的問題,因為我不是家庭倫理情感劇的專家,而且,沒有一定之規的所謂“惡婆婆”和“親姥姥”。這個問題引發的思考——教育孩子,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嗎?前不久,炒得很熱的“被玩兒壞了的小蝌蚪找媽媽”,大家都看到了,這就是現在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想吃零食,媽媽不讓;想看電視,媽媽不讓;想出去玩兒,媽媽讓寫作業……媽媽永遠是“壞人”。其實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無邪的,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孩子判斷好壞的標準完全在於成年人怎樣引導,教育孩子也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要全體家庭成員口徑一致,全力配合。
媽媽是怎樣被家庭成員醜化成“壞媽媽”的?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