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蛋說汪胖子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最富有特色的一個傳統節日。按傳說的說法,中國人過春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但具體的歷史已不可考。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普遍接受的說法是: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據考證,夏商時期,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國君都會帶頭祭拜天地神靈。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這應該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

    而關於春節一說的由來,則有這樣一則傳說一一相傳,祖乙當商朝國君時,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打算把節令定準。於是,他從樹影的移動中受到啟發,設計了一個暑儀用來測日影計天時,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用來計算時間。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他知道自己已經測出了日月規律,推算出了準確的晨夕時間,曆法也已經建立成功,就做了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祖乙聽說後,就親自來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上的月亮對祖乙說:“國君,現在正是第十二個月滿,請您給今日定個節吧!”祖乙說:“舊歲已完,新春復始,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但只只是傳說,畢竟商朝可還沒有出現七言律詩的做法哈。

    另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比如,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到了公元前104年,西漢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闊、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孟春正月改為歲首,後來,人們在此基礎上逐漸完善,慢慢地形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陰曆。

  • 2 # 值得讀書

    根據傳說,中國新年始於一個叫做“年”的野獸有關的神話。“年”吃村民,特別是孩子,村民們都逃到外地,唯恐避之不遠。一位老人出現並決定報復“年”。老人貼了紅紙,放了鞭炮。第二天,村民們回到他們的村莊,發現沒有任何東西被毀壞。他們認為這位老人是一位來拯救他們的神。村民們於是明白:“年”害怕紅色和大聲的噪音。所以,村民們都穿著紅色的衣服,掛著紅色的燈籠,門窗上貼著紅色的春聯,還用放鞭炮來嚇跑“年”。從此,“年”再也沒有來過這個村莊。

    1914年民國政府在內部呈文中提到“擬請定陰曆初一為“春節”。春節這一說法至此逐漸流傳開來。

    1928年國民政府頒佈法令,曾試圖廢除春節,但由於民眾的反對,被迫放棄。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喜慶氣氛濃郁,內容豐富多彩。

    中國春節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春節從除夕夜正式開始,傳統的做法是放煙花炮竹,以驅趕邪運,迎來好運。晚宴以餃子為主。

    大年初一,通常和家人拜訪家族中最年長最資深的長輩,當地會舉行一些表演,增加新年的氣氛。

    大年初二,已婚女兒帶著丈夫和孩子拜訪他的孃家父母以及親屬朋友。

    大年初五,傳說這一天是財神神的生日。家家戶戶放鞭炮迎財神。也有的地方這一天拜關公。

    總之,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它讓平時難得見面的人有了相聚的時光;它讓忙碌了一整年的人們有了停下來思考的機會;它讓滾滾紅塵中的人們有了辭舊迎新的憧憬!

  • 3 # 歷史愛好者畫影

    過春節在古代主要是用來祭祀或者拜神等儀式,在商朝時期就已經比較正規了。在有部落的時代就已經有這種跡象了,人們在特定的日子裡面祭祀拜神希望日子能夠越來越好。

    在部落的時代,當時也是有專門的所謂的聖職者。他們能夠和神有所交流,在這種特定的節日中人們都會透過貢獻自己的貢品,給神明好處從而能夠達到自己的願望。

    可以說在當時還沒有非常發達的歷史年代中,這種特殊的方式給了當時被天災人禍困擾的人們帶來了很多的希望。

    我想正是因為有了如此美好的寓意,這種特殊的節日才能夠在我們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現在所有節日中最重要的節日。

    而過年的時候要放煙花爆竹,不僅僅是為了熱鬧同時也是有它自己的傳說。傳說在很久之前的某一個特定的時間,人們都會被一個巨大的怪物給打擾。

    每當這個時候大家都會躲起來,不敢出門。知道有人想出了用煙花爆竹,和掛紅燈籠的方式來驅逐這個叫做年的怪物。

    因此每逢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放煙花爆竹,掛紅燈籠等方式來驅逐年這個怪物。從而這樣的節日習慣也這樣延續下來了,再加上中國以大紅為吉利和喜慶,所以過年基本上都是一定要紅紅火火的。

    馬上就快過年了,大家在過年期間要吃好喝好。同時要好好注意保暖,開開心心過個快樂年,在這裡提前給大家拜年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面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 4 # 華麗的—墮落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說法諸多,其中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春節源於臘祭、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 5 # 歷史神評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我國的夏朝和漢朝直至辛亥革命前都稱為元旦,它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而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臘日”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做“春節”,因為“春節”一般在“立春”前後年的由來在中國眾多傳統的節日中,春節算是最盛大、最熱鬧、最受人重視的。即便是在海外受過西方文化薰陶的華僑,也不能忘記這個重大而又極富有意義的節日——春節。正因為春節對我們中國人的影響如此深遠,故我收集了一些有關春節由來的資料,讓大家有一定的瞭解。希望大家在新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萬事順利!

    年是什麼?最初的概念“年”是與農作物生長的週期性和人類生產的勞動的週期性相關聯的,莊稼獲得好收成,百姓們不免要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節日。所以年是收穫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是也。

    另一種傳說是: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蹋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裡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裡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把“年”嚇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過年的種種習俗。到了大年初一,親朋好友就互相拜訪,祝賀沒有受到“年”的傷害,逃過“年”的這一難關,所以“過年”又稱“年關”,這也是拜年的由來

  • 6 # 噶瑪正通

    1.春節的雛形,周禮中的“大儺之儀”

    《呂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東漢高誘注:“大儺,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百二十人為倀子。皆赤幘皂制,執大鼗。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以惡鬼于禁中。

    根據《呂氏春秋》的記載,歲末歲始發生在“季冬之月”。 按照天文曆法,當時已經觀測到“窮於次,月窮於紀,星迴於天”這一天體年年歸位的現象。這個節點無論對國家的行政還是民眾的生計都十分重要。國家要進行法律條文的更新,排列諸侯公卿位次,盤點土地和人口,以天子為主要進行盛大的祭祀活動。而“天下九州之民”都要貢獻力量,用來供給天子對皇天上帝,社稷之神、先祖神主以及山林河流之神的祭祀。

    在東漢高誘的註疏中提到,臘歲前一日,宮廷會選擇童男一百二十人,身著紅色頭巾黑色禮服,擊鼓歌唱祛除陰氣癧鬼。這種叫做“大儺”的儀式就是春節的前身。李賢注引《漢舊儀》:“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虐鬼;一居若水,是為罔兩域鬼;一居人宮室區隅,善驚人小兒。三皇五帝中的顓頊氏,有三個早夭的兒子,都成為等級很高的會造成瘟疫的鬼。

    既然根本問題出在三皇五帝的時代,大儺之儀並非秦漢首創。據甲骨文及《周禮》《禮記》,大儺可以追溯到商周的宮廷儺祭。《月令》曰: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難旁磔。可見,大儺之儀作為周禮的正式專案早在秦漢以前就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

    2.關於“除夕”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晉

    西晉周處 《風土記》:“ 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疑自唐始。”到了唐時守歲的習俗開始普及,有學說認為始於唐朝。

    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

    孟浩然有句,“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

    到了宋朝,守歲之見遍於城鄉。蘇東坡有句,“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所以民間春節互贈飲食,除夕之夜通宵慶祝的習俗應該是從西晉的四川地區傳入中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穿越火線》AK47火麒麟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