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如何看待歷史,說說言史堂自己的看法。"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唐太宗李世民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並不需要去知興替。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上人,歷史上發生的事,去理性的判斷得失。以史為鑑,以省已身。

    看待歷史,我們需要辯證,客觀的去看待。功過是非,雖由後人評定。但是不能忽略最基本的客觀事實,而代入自己主觀意願去評價一段歷史。

    看待歷史不能代入民族情緒,華夏5000年曆史,崇尚有容乃大。

    看待歷史要真正的用心感受,並認真吸取經驗。否則歷史只是本故事書,樂呵一下。

  • 2 # 野菜野菜

    歷史代表了過去,不可改變,所以要尊重歷史。

    但不可全信,歷史並不是完完全全是我們看到的,學到的,聽到的那樣。很多時候,那些只是古人願意讓後人看到的樣子。所以要辯證,客觀,多角度多方位去看,去了解。

    比如三國時期的歷史,不能盡信《三國演義》它只是小說,藝術品,你看著看看《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

    歷史的意義就是,你從各朝各代歷史變更中,甚至萬千歷史人物中,懂得了這個世界生存法則,明白如何與人相處的道理,也學到了古人智慧的結晶等等。只有研究過去,總結經驗,你才能明白未來。

    總之就是歷史絕對有用,你得從歷史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東西,當然,你也可以從甄嬛傳這種歷史題材的作品中學到職場規則。我也可以從《長安十二時辰》中學到唐朝人生活的場景,以及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 3 # 珍曦珍曦

    就科學的角度而言,大部分歷史仍舊是缺乏佐證的,歷史是不可能再來一次的,不論什麼樣的歷史記載也很容易被記錄者抱有的價值觀或知識等因素影響,就算同一個人,同樣的條件下,也可能做出匪夷所思的行為,這是人類本身的特質,因此想獲取絕對真實的歷史,除非作為親歷者,其他方法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擁有相對真實的歷史還是有可能做到的。

  • 4 # 夢開先生

    1、歷史是客觀存的,所以我們要相信歷史事件。歷史上存在的東西,歷史上發生的事件,它是實實在在就有的,我們可以置疑,但絕不能否定。否定歷史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2、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這個規律我們不可違背。勝利者為了歌頌和儲存他的豐功偉績,他會關心歷史,並把歷史工作做得好。失敗者雖然本身有自己的歷史,但是他根本沒有心情和精力去關心歷史,他關心的只是自己的生活。

    3、歷史為人類的前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歷史能繼承和發展人類的優秀傳統、優秀精神、優秀成果。同時,歷史也能夠分析失敗的原因、總結失敗的教訓,讓人們在奮鬥中避開彎路、少走彎路。

    4、歷史是人類為爭取幸福生活,不斷克服困難,不斷與困難作鬥爭的奮鬥之路。從古代到近代,從近代到現代,從現代到當代。人類為爭取幸福生活,揮灑汗水,流淌血水,每一個過程極不平凡。

  • 5 # 孤葉徐飛

    (一)什麼是歷史

    歷史,一般的理解是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但這種理解就廣泛了,無從瞭解和看待了,因而,無特定指個人,那就是指人類的歷史了;我是中國人,對中國的歷史自然比外國的歷史瞭解,就以中國的正史來談談個人的看法吧!

    (二)歷史的來源

    人類從有了自我意識,就對人類自身的過住感興趣,原本口口相傳,但容易遺失或變異;人類為了記住歷史,用到了結繩和符號,之後,發展成文字;當中國發展到部落聯盟或邦國時,為了記錄歷史,就指定專人負責。

    《周禮》中記載周朝有五史,即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和御史,史官的主要任務就是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眾多的歷史記載不足以瞭解歷史的全貌,就需要對原有的史料進行整編,即編纂歷史;孔子作《春秋》,司馬遷寫《史記》等,就是編纂歷史。

    自從有了專門記載歷史的史料,就減少了重要歷史事件被遺忘的狀況,後世的人也易於對歷史全貌的瞭解;但是,其可信度如何?即可信嗎?

    (三)歷史的真實性

    歷史是人寫的,但寫歷史的人一般並非當事人,並不可能在每個歷史事件中在場,其對歷史上的人或事件的瞭解或來源,多是通過當事人的回憶,旁觀者的記錄,或參入者或觀望者的傳說,收集或整理,去偽存真,編纂而成。

    由於人都有主觀性,當事人有主觀性,記錄的人雖力求客觀,但也難免有主觀意識,其他的傳說更易失真;編纂歷史的人,雖力求客觀,同樣避免不了主觀意識,因而,歷史記載難免有誤差。

    (四)對歷史的認識

    歷史記載有誤差,是否就不可信呢?當然不是,現代人不可能穿越到相應的歷史場景中,親自去了解;因而,主要得依靠歷史記載來了解歷史,並透過考古來應證,這就是一個可信度的問題了。

    歷史記載資料有多種,有官方的正史,還有各個時代學者寫的另史、雜史丶野史等,及其他作品中反映的歷史狀況等文獻。

    官方的正史,因其對編纂歷史的客觀性要求很高,因而,其可信度是最高的,是瞭解歷史的主要工具,正史主要是《二十四史》;但由於正史主要是根據官方的需要而編纂的,有其不足,再加上誤差,因而,還需要其他史書來補充、印證。

    其他史書有,編年類的如《資治通鑑》,紀實類的如《明史紀事本末》,雜史類的如《國語》《戰國策》,政書類的如《通典》,等等,還有各地的地方誌等史料。

    我們在透過各種歷史文獻了解歷史時,須注意把歷史的客觀事實與記載、編纂者的主觀意識和誤差區分開來,具體分析,而不盲從或意斷。

    (五)歷史的客觀事實與作者的主觀及誤差

    如上所述,史書會因作者的主觀及誤差而失真,減少了史書的可信度,但歷史的主要事實是不會輕易出錯的;如朝代丶帝王丶戰爭丶重要事件等,有誤差的主要是事實的描述等,當然,也不排除前者因歷史久遠而記錯的可能,在有其他的史料的印證下,易於修正;在沒有其他史料的印證情況下,只有先相信,有史總比無史好。

    (六)看待歷史

    對歷史真實性的研究,那是由歷史學專業人士研究的事了,作為普通人,還是依史書和專業人士研究和考證的結果來了解歷史了;而不能憑空意斷、或看些地灘文學丶網文,依自己的想象來取捨丶看待歷史。

    歷史是有其客觀性和邏輯的關聯性而存在的,是受當時的人的識影響的,還受文化傳統丶社會狀態及周邊環境等多重影響的;不是由個人的意淫所能改變的。

    學習和了解歷史要客觀,只有客觀的歷史對我們才有價值,才會做出正確的結論,進而有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言行。不客觀或意斷的歷史,會誤導人做出錯誤的結論,進而會有錯誤的思想丶錯誤的言行。

  • 6 # 山人聊歷史

    歷史就是歷史,現代時髦話叫做“過去時”。

    過去時的事都要從今天過,從今天過去的事就是歷史的事。

    所以歷史的事就是昨天的事、就是前天的事、再前天的事、再再前天的事和無限前天的事。

    由此看來,歷史的事對我們今天、今人來說關係不大,畢竟是過去時嘛,人哪能老活在過去時的回憶中。

    可是,古代有位名人說什麼“以史為鏡,可以知得失。”被後人奉為“圭臬”,於是乎開始重視歷史起來,挖掘歷史,整理歷史,評判歷史,以古喻今,借古諷今,鬧得不亦樂。

    尤其當今,文化浮躁。網路時代,百家爭鳴。眾多專家、教授、學者、網紅一哄而起,著書立說,上講壇,發微博,電視專訪,影片直播,紛紜眾說,莫衷一是。不看不聽不問不聞還清楚,越看越聽越問越聞越糊塗。

    鄙人認為:

    哪些不是“實錄”的所謂歷史,諸如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演義、野史、小說之類以及街頭巷尾的逸聞趣事、文人墨客的風流韻事,多為虛構、想象、編造的情節,看看聽聽想想可以,作為茶餘飯後談資無關緊要,不可當真。即使換個角度,把這些認為是真人真事,隨著時代的變遷,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發生背景,業已不可同日而言。試想,假如當今一旦發生戰爭,比得是軍事科技實力,諸葛亮的八卦陣有用嗎,孫子兵法運用又有幾分勝算?

    因此,對於此類的歷史,淡然一笑泯千古。這叫“讀史知古”

    此外,即使是“實錄”歷史資料,也多有水分:

    有的失真。比如,《史記》,儘管太史公能堅持“實錄”原則,但“三皇五帝”上古之事,沒有文字記載,他憑什麼“實錄”,也只能透過廣泛收集民間傳聞或較早另行文獻記錄整理而成,期間有多少是真實情況不得而知。

    有的誇張。比如,稱朱元璋為“千萬古一帝”,把秦始皇、唐太宗、康熙都戴上“千古一帝”桂冠。“千萬古一帝”名頭絕頂高峰,沒人蓋得過;然而,秦始皇、唐太宗、康熙都捧為“千古一帝”,到底誰是“千古一帝”?萬一這仨碰到一塊,不來一次全國打內戰才怪!

    有的偽造。更多史官未能像太史公那樣秉實直錄,經常看長官顏色行事。毋庸諱言,成者為王敗者寇的歷史是統治階級寫的歷史。因此,歷史不乏偽造。比如,玄武門兵變,其事件過程多有“為尊者諱”之嫌疑,後人對此事件存疑頗多,但苦無有力證據,來澄清真面目。也只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清官還難斷家務事呢,他們兄弟間爭權奪利你死我活的家醜,誰能評判得了?

    還有的歪曲。比如,對秦始皇的評價,出於不同的階級立場,出現截然相反的結論。多數對其“是功是過”持客觀態度。但也有出於階級利益出發,把秦始皇罵得狗頭噴血、一無是處。

    諸如此類的所謂“實錄”歷史,不可較真,可以看看聽聽想想,比較比較,對照對照,汲取一些有營養的成分,這叫“知古鑑今”。

    當然,我們也不是一味地非古、疑古,畢竟歷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我們勤勞、樸素、勇敢的祖先在長期與自然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勞動經驗,創造發明了許多科學技術。如有《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傷寒論》等諸多醫藥學寶典;有《齊民要術》、《天工開物》農、工技術著作;還有《四書五經》以及眾多學派的著述文獻等等。

    這些先人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們要科學對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予以繼承、發揚、光大。這叫“古為今用”。

    綜上所述,過去的東西擋不住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輾軋,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面對日新月異的網路科技時代,可以說,歷史的真偽,對我們真的不是很重要。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共和國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博大胸懷和卓睿遠見,應是可以作為我們看待歷史的指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希望《上錯花轎嫁對郎》翻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