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風崖

    我們經常可以在一些古代的影視劇中看到,那些豪放人士都特別喜歡喝酒。就像水滸裡面武松打虎之前,怒飲十八碗酒,走起路來絲毫的不慌亂。想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會覺得很不可思議了。人們大多喝的都是白酒,按照現在的來看,白酒最低的度數也都接近40度,那麼當時像武松這樣的人真的就是千杯不醉,萬杯不倒嗎?要是擱在現在,估計三杯子白酒下肚就已經飄飄然了吧。那麼在我國古代白酒究竟是多少度呢?

    其實在我國古代白酒的度數並不是很高,人們喝的酒大多數都是為發酵酒,度數最高也不會超過20度。像一般最常見的酒就是十度以下的米酒了,是經過發酵後再過濾後得到的。所以就有著“李白斗酒詩百篇”之類的詩句。像當時武松過景陽岡的時候喝的酒,頂多也就是個十幾度的酒了,有可能就只在十度左右。

    中國古代酒的度數是隨著朝代的演進不斷提高的,最開始釀酒,酒的度數都是在10度以下,和我們現在的啤酒度數差不多。後來釀酒方式有了改進,酒的度數上升為9到18度左右。當時還研製出了米酒等發酵酒,不僅口感好,而且這些酒的度數也不高。

    在《漢書·食貨志》中有著這麼一句話:“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其實用櫱釀造出來的酒被稱之為“醴”,這是一種甜酒,究竟的度數非常的低,所以在古代就會有人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酒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酒,而這種酒的度數則要高一些,酒精的度數大概就是在10-18度之間。

    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麴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在可能不止“兩毛”那麼便宜了。

  • 2 # 喜歡書和慢生活的人

    古代的酒一般都是曲釀發酵酒,度數比較低,9到18度那樣 後來的蒸餾燒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白酒,大概接近50度。

  • 3 # 生活的仰角L

    古代的酒度數不高,一般在十幾度左右,最高不高於二十度,沒有現代的酒度數那麼高。

    古人釀酒,大多用五穀或者果子來釀酒的,所以釀出來的酒有點類似我們現在的葡萄酒。

    當時最有名的應該是米酒,米酒釀製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極少,因此深受人們喜愛。

    在古代題材的電視劇或者電影裡,咱們經常看到劇中人物大多大碗喝酒,簡直跟喝水沒什麼兩樣,有的則拿著酒罈子一飲而盡,武松上景陽岡前,曾經連喝幾十碗的酒,然後赤手打死老虎,李白喝完酒照樣能洗出傳世千年的錦繡詩詞。

    在古代,普通酒量很大,其實他們喝的酒不是蒸餾酒,而是純手工發酵的酒,這種酒,類似於現在低度米酒和黃酒,酒精度數非常低,很多隻有七八度左右,度數高的也就是十幾度,而且不但就得度數低,味道還很甘甜,口感很好,因此我們在古代小說或者古裝劇中,通常見到豪爽之人行走江湖,碰到酒鋪歇腳,幾乎不吃菜也能喝上幾杯,就是因為喝的是度數很低的水酒,有解渴的作用。

    據記載,在宋代之前是沒有蒸餾酒的,只有發酵酒,這種釀酒的原理就是把米飯蒸熟,放涼,拌上酒麴發酵,發酵到一定程度,米飯就變成了酒糟,用酒篩過濾後,凡在罈子裡密封起來一些時間,開啟罈子,成品酒就完成了,這樣釀造的米酒比蒸餾白酒的度數要低很多,所以才能多喝。

    到了宋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這種酒就是把酒麴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次,得到度數很高的酒,大致酒精度在50度,基本與現代酒相似了。

    到了明朝時期,很多人不習慣和這麼高度數的白酒,這種蒸餾酒並沒有延續下去,直到清朝,蒙古人後裔再次入侵中原,白酒才取代米酒和黃酒等發酵酒,漸漸成為了社會消費的主流。

  • 4 # 千水千山

    在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中,處處都與酒文化密切相關。後來我國的許多文人都是嗜酒如命,飲酒之後飄飄欲仙,文采越發出眾。翻看我國的文學史,多數是從酒中醞釀出來。

    作為中國文人的傑出代表,李白和杜甫都愛酒如命。 李白素有“酒仙”之稱,“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而杜甫因一句“性豪業嗜酒”,被稱之為“酒豪”。

    在李白與杜甫的詩作中,與酒有關的李白佔了17%,杜甫佔了21%,如果沒有酒,李杜的作品將會少了多少韻味,如果沒有酒,也許他們也沒有這麼多優秀的作品傳於後世。

    我國最早的酒產生於洛陽的河洛地區,制酒的鼻祖應該從杜康算起,以他為名的“杜康酒”也成為中國的酒宗。

    (杜康)

    當時杜康制酒,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明出來。有一次杜康把剩飯放在樹心被朽空的桑樹中,時間一長他便忘了這件事情,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米飯自然發酵,散發出芬芳的氣味,還有液體流出。杜康嚐了以後,味道特別甘美,從此變把這種液體命名為酒。

    釀酒的過程是非常有講究的,什麼時候投料,什麼時候開火,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民間曾傳唱的一首酒歌據稱是杜康所傳,歌詞稱:“三更裝糟糟兒香,日出燒酒酒兒旺,午後投料味兒濃,日落拌糧酒味長。”

    中國古人將酒的作用歸納為三類:酒以治病,酒以養老,酒以成禮。酒的作用還包括:酒以成歡,酒以忘憂,酒以壯膽。

    我們在電視裡常常看到,古人喝酒都是以壇來喝,曾經非常羨慕他們可以喝那麼多酒,卻不知古時的酒的度數無法和現代酒的度數相比。

    大約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酒麴複式發酵法”被創造出來,人們開始大量的釀造黃酒。但是那時候的釀酒技術還不成熟,只能釀出5度到8度左右的酒。這些酒是由純糧釀造,度數不會很高,也就和現在的啤酒度數差不多。

    到了宋代,蒸餾法被髮明出來,白酒才成為我國飲用的主要酒類,在遼金元時期,蒸餾酒非常盛行。

    北方因為氣候比較寒冷,飲用的酒的度數相對高一些,但也達不到現代白酒的度數,大概也就在十幾度而已。《水滸傳》裡武松喝的18碗酒,大概相當於一斤多50度的二鍋頭,這樣算來武松的酒量也還是蠻大的。

  • 5 # 本昌談歷史

    先從古人釀酒說起。

    關於酒是誰發明的說法不一,家喻戶曉的說法是杜康發明了酒,杜康是黃帝時候的大臣。其實不然,酒的發明要比黃帝時代早的多。透過考古發掘,早在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發現了盛酒用的陶器,出土了釀酒用的酒缸。

    遠古時代的酒,是食品在大自然中經自然"酒化"而成的。食物中的糖分,像麥芽糖、葡萄糖等,經過自然界中酵母菌的發酵就會生成酒精。那些含有豐富糖分的野生果實,在酵母菌的作用下,透過自然發酵而產生酒精,也就成了"酒"。後來,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的主要食物也變成了穀物,於是又出現了穀物酒。

    二,再看古代酒多少度。

    古人對酒的含酒精度沒有準確的記載,但是從歷史記載的一些史實中可以大體推算出酒的度數。《史記》記載:戰國時候,齊威王問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回答:“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齊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麼能喝一石呢?”淳于髡說:“當著大王的面喝酒,我心驚膽戰,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家裡來了客人,我在父母身邊奉酒敬客,客人不時賞我殘酒,喝不到兩鬥就醉了。假如遇到很久不見的朋友,高興地,傾吐衷腸,大約喝五六鬥就醉了。假如鄉里聚會,男女雜坐,彼此敬酒,也沒有時間的限制,酒間又作六博、投壺一類的遊戲,在這種時候,我最開心,可以喝上八斗酒。

    從以上故事我們可以知道,淳于髡的酒量喝八斗還不醉。這八斗是多少呢?按當時齊國的計量算,一斗相當於現在的不到5市斤,八斗大約不到40斤。從淳于髡的酒量可以看出,那時酒的的酒精含量相當於現在的啤酒酒精含量,大約在5度左右齊三量

    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是國內外歷史上第一次詳細記載釀酒工藝的典籍。推算出酒的《齊民要術》中的釀酒法的發酵醪液的固體物濃度大抵可分為三品種型:一種是濃度極高的如:__米酎酒和__米酒。固體物資與水之比為1:0。7-0。8,居中的是1 :1左右的。最稀的則是夏雞鳴酒,約為1:3。這種酒發酵時光不到24小時,晚間下釀,次日凌晨發售,是對比恬淡的。但不論如何,絕大多數酒比啤酒要濃。

    從《齊民要術》的記錄來看,濃度最高的應是幾種酎酒。酎酒釀造的特徵是,不是採取罕見的浸曲法,原料也不是蒸煮方法,而是先磨成粉末,再蒸熟。曲末與蒸米粉拌勻,入缸發酵,簡直近於固態發酵。酎酒釀造時間長達七八個月,而且基礎上是在密閉的條件下進行發酵。這種方法釀造的酒, 酒的色彩如麻油一樣濃重,原先能飲一斗酒量的人,只能喝一升半,飲三升大醉。北魏一升合400毫升,3升計1200 毫升。

  • 6 # V587累

    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長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樣,有著它自身的光輝篇章。我國酒的歷史,可以上到上古時期,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古代一些文人騷客很是愛酒,甚至說是無酒不歡,那麼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什麼喝酒能喝好幾壇才會醉呢?

    其實古人喝的是發酵酒,酒度不高,應該在10度以內!(由酒精殺菌作用決定),

    先秦時代釀酒,兼用曲、櫱兩種酒母,到了漢代,以櫱釀造的醴逐漸消失,漢人制曲,多以麥為原料,有大麥、小麥、細餅等多種酒麴。到唐代,釀酒技藝較之魏晉有了很大的進步,首先出現了以大米為原料,直接由曲母培養而成的紅曲,有更強的糖化力和酒精發酵力。度數達到8、9度上下。

    北宋的時候採用了“連渣拌飯法”,把米蒸好了冷卻後拌入曲渣,一年四季根據時令的不同放的酒麴或大或小,這樣做可以使酒更醇,度數可以達到11-18度。技術落後的窮鄉僻壤,酒品質估計差點,酒精度三五度的都有,跟啤酒差不多。怎麼喝就看喝酒的場合和個人的酒量了。在宋末的時候,遊牧民族把蒸餾技術傳入我國,中國酒精度數越來越高。

    我們現代人通常把酒作為一種實現功利的工具,卻忽略了酒最本真的東西。古人把飲酒視為一種養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迴圈,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處,對人的健康是有益無害的。

    而現在人喝的蒸餾酒是將酒精進行提純,酒度通常高達30到50度,所有問題應該回答了!

    並不是古人的酒量比較大,我們看到電視劇或者文藝作品中很多豪飲者,對壇而飲,武松也有喝十八碗的經歷,之所以這麼喝,主要是為了解渴,而不是像現在的烈酒,越喝越渴,古代這麼低度數的酒,喝個十碗八碗不算多吧,試想如果你喝的是醪糟,估計肚量大一點的都有可能喝十八碗!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千杯不醉的理由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知道武俠小說和影視劇都是假的,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喜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