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ockan1974

    狀員,包括一些榜眼、探花。一旦中弟,就會與同科進士們曲別對待。從前三甲往後,一般都是從基層縣長幹起,經過底層的磨練,具備了從政經驗、官場經驗和一般文人的軍隊建設的經驗!所以,後世成名的不在少數。而狀員們一開始就直接在中央任職了,地方管理經驗不足,一遇大事就慌了,沒有在地方上歷練過的經驗,就會在關鍵時候“麻爪”了(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各別有見識的狀員)。這就是狀員出名的較少,而進士則較多的原因!

  • 2 # 宸哲

    說到古代的狀元,主要是以寫八股文為準。

    也就是說並不是他的文采有多好,而是他的應試格式文能夠滿足八股文的要求,甚至是剛好滿足考官的要求。

    八股文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有固定的格式。就如同我們現在的答題,有標準答案,並不能夠自由發揮。

    如此一來,恰恰是限制了人的想象力。

    由此可以想到那些成為狀元的人,大多是一種什麼樣的性格,或者是型別。

    反觀在其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完全不同。比如文學上,那就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如果是政治上,就需要有擔當,有胸襟,有前瞻性的眼光。

    可以說中國古代成也是八股文,敗也是八股文。因為古代科舉制度是寒門學子打破階級壁壘的唯一途徑,但同時因為八股文的特殊制式,也限制人的想象力,或者是說限制部分人的成就。

    唯有那些本分的讀書人,才能透過死記硬背的法子,將八股文的格式刻進頭腦中,在科舉考試時滿足相應的要求。

    而聰明人是不願意這樣做,他總也忍不住想要去發揮一下自己的聰明才智。結果就是導致不被認可,名落孫山。

    當然聰明的人是不會被歷史所埋沒,最終會在歷史的故紙堆當中發出自己的光芒,隨著時間的積累,將照亮那片黑暗的歷史星空!

  • 3 # 美女集結號啊

    這個問題有些問題!

    中國古代狀元名人極多!

    中國科舉從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開科取士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共計1300年!共產生狀元600餘位!

    古代學子想要成為狀元極其困難,競爭太激烈了!不是今日高考狀元能比的!1300年間才出現600多位狀元!難度可想而知!

    我們熟悉的唐朝名相房玄齡,大詩人王維,民族英雄文天祥等

    大部分狀元都能位極人臣!或是在某個學術領域造詣極高!

    只不過記錄他們事蹟的都在正史裡面!史書讀來枯燥,所以我們普通人很難知曉他們。

  • 4 # 滄海拾遺錄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計程車子,要想一路從院試鄉試會試脫穎而出及第獲得進士出身難度極大,世所罕見。最後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不過是決定一下狀元的歸屬。能夠有幸參加殿試的進士們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都是飽學之士。從歷史上狀元歸屬的故事看,許多狀元得來的也是陰差陽錯。之所以會給大家留下歷屆科舉狀元最終青史留名不太多,給後世留下的印象不夠深刻,有多重原因,歸納一下,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是狀元產生的根源問題。一般情況下,從宋代開始,科舉考試以策論為主,並逐漸形成八股文的文體,八股文對文章的內容表達形式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許多有真才實學計程車子們的水平發揮,導致許多高水平計程車子們未能透過殘酷的科舉考試,這種挫折對許多士子是一種嚴酷的打擊,但許多落第計程車子或醉心詩詞歌賦創作或從事實業或投筆從戎,也都可以青史留名。而許多獲得狀元頭銜計程車子們八股文寫得很好,卻缺乏處理複雜事務和重大決策的能力。

    二是及第後的狀元培養途徑與一般進士不同。在明清時期,獲得狀元的進士一般留在翰林院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職。翰林院修撰一職固然清貴,更有機會接近天子,但其從事的主要是文章撰寫詩詞應答等文字性工作,除非有特殊機遇外放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一般很難有獲得優異政績的機會。反倒是殿試名次相對靠後的進士們步入仕途後更有機會到基層歷練,獲得了更多的實際處理政務的經驗,鍛鍊了才幹,正所謂“猛將發於卒伍,冢宰起於州郡”,一般進士們沒有在殿試中名列榜首,卻也因此獲得了後發優勢,許多進士憑藉自身的政績紮實向上,最終抵達仕途的頂峰,成就一番大事業。

    名垂青史的狀元看著不如一般進士們出名,還有一個天然劣勢,因為狀元每屆殿試才一位,可進士們每屆少則二三十人,多則兩三百人,從資質相差無幾的兩三百人中脫穎而出一批名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事實上,歷史上有名的狀元也是不少。如唐代的大詩人賀知章、王維、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宋代的詩人張孝祥、丞相文天祥,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

  • 5 # Baron2019

    人生自古有四大美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其中“金榜題名”的終極段位就是欽點頭名狀元了。

    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在我國古代,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延伸一下知識點:科舉制的影響力擴充套件到了中國周邊的國家比如越南等。

    想要高中狀元是很難的,每次應試的考生在不同朝代就有30-110萬人之多,還不是年年開考甚至會停考數年到十數年不等,難度可想而知。狀元中還有連中三元的那就是更難了。(所謂“連中三元”是指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得第一名。據統計,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只出了17位“連中三元”的狀元)。

    中國歷史上一共才產生600個左右的狀元(具體數字仍有異議)。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 狀元等於駙馬?狀元等於高管?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的劇情是:高中了狀元之人不但封個大官,皇帝還把女兒嫁給他招為駙馬。其實,歷史上只有一位狀元當了駙馬。理想和豐滿,現實很骨感!

    考上狀元后不會馬上去當實職官員,一般都是去中央頂級文化部門---翰林院當個授六品(居多)或七品編撰/編修,從基層開始沉浮榮辱勾心鬥角的漫漫宦海生涯。看個人努力與機緣,辛辛苦苦混個十來年才能混到侍郎級別。

    “狀元”只能代表一個人的文化水平,並不代表其處世能力的高超。所以 “狀元及第”後還需好好熟悉官場文化學習為官之道,更要朝中有人。所以古代的狀元並不是考上了就一定能如同名臣能吏般長期出名!

  • 6 # 趣觀歷史

    謝邀。這個問題本身不太嚴謹。歷史上一共誕生了649位狀元,其中隋朝7位、唐朝144位、五代十國25位、宋朝120位、遼朝56位、西夏1位、金朝39位、元朝36位、明朝90位、清朝114位、大西政權2位、太平天國15位。在這些狀元之中,能夠躋身高官或做出一番業績的,名氣自然不小,比如王維(辛未科狀元)、柳公權(戊子科狀元)、張孝祥(甲戌科狀元)、文天祥(丙辰科狀元)、楊慎(辛未科狀元)、翁同龢(丙辰科狀元)。但是大多數狀元並不擅長為官,因此官階很低,再加上經歷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因此很難在史書中留下身影,也就沒法被後世記住。說了這麼多,給大家科普一個子淵家鄉的狀元。

    眾所周知,科舉在明清時期發展完備,每三年舉行一次,全國士人各展其才,進行比試,如果能高中狀元,那簡直是整個家族乃至整個家鄉的榮耀,畢竟中國歷史上的狀元總人數也才500餘人,很多偏遠地方可能數百年都出不了一位狀元。然而在四川南充大橋鎮,卻有一處名為“三狀元故里”的景點,嚴格說來應該是兩位狀元和一位進士。上千年科舉史上,嫡親三兄弟能夠獲此殊榮的,僅此一例。

    ▲古代科舉場景繪畫

    這“一門三狀元”說的是北宋初年的陳氏三兄弟,按照長幼分別是陳堯叟、陳堯佐、陳堯諮,除陳堯佐以外,其餘二人都是狀元,但為官方面還是這位進士最為賢能。而且他是兄弟三人中最早上金榜的。陳堯佐自幼聰慧,小時與兄長同讀詩文,陳堯叟還沒有讀熟之時,他就已經能流利背誦。端拱元年(公元988年),陳堯佐進士及第,歷任魏縣、中牟縣尉,後升任開封府推官。然而由於果敢直言,激怒了宋真宗趙恆,於是被貶為潮州通判。

    ▲陳堯佐畫像

    今天的潮州可謂是富庶之地,然而在那時卻是個遍佈鱷魚的落後之地。陳堯佐就任後,先是主持新修孔廟,發展當地教育,接著又親自帶人下河網捕鱷魚,撰寫《戮鱷魚文》並把鱷魚當街烹殺,很快就消除了這一大患。此外,陳堯佐還擅長興修水利,發明了“下薪實土法”和“木尤殺水法”,在各地任職,水利治理方面的考評都是優,比如他在滑州修築的堤壩,對當地貢獻極大,因此被稱為“陳公堤”。客觀地說,陳堯佐沒有什麼驚人業績,唯有實幹造福百姓而已。正是憑藉這點,他才在75歲高齡之時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成為大宋宰相。

    ▲宋太宗趙光義劇照

    至於老大陳堯叟,則在二弟考中的次年高中,而且是一舉奪魁,成為令天下人豔羨的狀元。他言語有物、舉止大方,非常得宋太宗的青睞。事實上,宋太宗趙光義不僅欽點他為狀元,還將其父陳省華召到京中,同日將父子二人任命為官,以示恩寵。父子同朝,當時是廣為流傳的一段佳話。陳堯叟也多次擔任地方官,曾經建立馬政制度,有力保障了戰馬的充足供給,也是一個有為官員。他後來同時擔任了真宗朝的宰相和樞密使,人稱“樞相”。只是後來在與契丹的交戰中,他一味求和,逐漸不受重用了。

    ▲今人仿建的宋皇宮

    兄弟三人中最小的是陳堯諮,在三十一歲時考上狀元,於真宗年間為官。可能是上有兄長,作為小弟備受疼愛,所以他的性格比較輕浮,生活習慣比較奢侈,辦案時又愛用酷刑,曾多次遭貶又多次啟用,一直沒有多大作為。年紀大一些,開始接受兩位兄長的規勸,才慢慢有所改變,名聲也好了一些。相比兩位兄長,他更擅長武藝,經常以銅錢為靶,在很遠的地方就能一箭射中方孔。於是他就乾脆棄文從武,官至武信軍節度使、知天雄軍,為北宋的邊防做出了一定貢獻。

    ▲宋代將領形象

    一家三個孩子,兩個是狀元一個是進士,而且最後出了兩位宰相和一位將軍,陳省華在教育方面可以說是極其成功的。即使後來滿門顯貴,只要有來客訪問,兄弟三人依然會分列在父親身後伺奉客人。家教如此,自然會人才輩出、門楣光耀。而且更有趣的是,陳省華本人也是進士,因此號稱“一門四進士”,其女婿傅堯俞是狀元,因此又稱“陳門四狀元”。

    參考文獻:

    《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三》《續資治通鑑·卷第四十七·宋紀四十七》

  • 7 # 得了便宜

    你從幾百個人裡挑成名的和在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人裡挑能一樣嗎?不然試試比例,狀元裡出名的除以狀元人數,再比比普通進士裡出名的除以進士人數?

  • 8 # 何故亂翻書79217176

    王維、賀知章、文天祥……………他們是不是要從棺材裡出來罵你才行?你算算狀元的人數,再算算這耳熟能詳人名的比例,這裡面還沒包括那些曾經在史書中留名,普通人不瞭解他成就的一批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梅戲演員中誰最漂亮?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