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益晨少兒藝術教育

    ----------------------------------------------------------------------------------

    先關注,後收藏,總有一天用得著。

    ----------------------------------------------------------------------------------

    孩子的成長,除了期望孩子健康、快樂、成功以外,孩子的安全感也同樣重要,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容易自卑,孤僻,如果孩子有這些小動作,說明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長務必要重視起來。

    一、睡覺抱著東西

    不管是抱著被子一角,還是抱著毛絨玩具,都透露出孩子內心安全感的缺乏。由於工作性質,哥哥嫂子經常需要出差,小侄子跟著奶奶睡覺,有時候我回家,小侄女跟我一個屋睡覺,每次都要抱著她的小熊,那個小熊已經很破舊了,洗過很多次,也縫補過幾次,可小侄女只要睡覺就要抱著小熊,還跟我說:姑姑,沒有小熊我睡不著。

    因為缺乏父母的陪伴,就把依賴放到小熊的身上,每天晚上睡覺都要抱著小熊才行。

    二、啃手指

    有一段時期孩子會啃自己的手指,大概在孩子2、3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吃手了,那是寶寶智力發育的訊號,說明寶寶開始用自己的感官來感受這個世界了。

    如果寶寶超過2歲,甚至三歲還在吃手,那就是孩子透過吃手這個動作來表達自己的不安和焦慮。老家有個遠方親戚,那個時候二胎還沒開放,頭胎是女兒,偷偷生了二胎,二胎又是女兒,就把二姑娘送到親戚家養著,一直養到6歲才回來,可能是環境總是變來變去,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雖然6歲了,還總是吃手指。

    三、任性

    孩子不順心就總是發脾氣,要麼就耍小性子,期望爸爸媽媽來哄自己,家長總會抱怨是孩子不聽話,可是家長也要反應自己,是不是教過孩子如何正確表達負面情緒,或者是家長缺乏陪伴,孩子期望用這種方式來吸引爸媽的注意。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缺乏安全感的現象?

    缺少陪伴:很多家長都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像我的小侄女一樣,哥哥嫂子忙於工作,經常出差,或者還有很多家長在外地工作,沒時間帶孩子,把孩子讓爺爺奶奶帶著,這樣的孩子,內心總容易缺乏安全感。

    缺少有效陪伴:家長以為跟孩子在一起待著就是陪伴,然而這樣的陪伴是無效的,其實家長要承認一點:你並有沒你想象中那麼愛孩子。認清這個事實,在陪伴過程中多跟孩子交流,多陪孩子聊天,不要總用父母的威嚴來壓制孩子的個性。

    哭聲免疫法訓練:哭聲免疫法訓練孩子是很殘忍的,孩子透過媽媽來到這個世界,期望媽媽帶自己來認識這個世界,當你用哭聲免疫法來訓練孩子,那個時候孩子對周圍的世界一無所知,內心還是有惶恐的,哭了不抱,孩子只能用笑來討好媽媽,這樣長大的孩子就很容易缺乏安全感。

    夫妻感情不好:如果夫妻感情不好,孩子內心肯定會變得很敏感,夫妻兩人總是爭吵,即便對孩子再好,買再多好東西,孩子內心也是缺乏溫暖的。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既然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就要對ta負責,陪ta一起長大!

  • 2 # 小公主變形計

    我來說幾種常常見到的很可能暗示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小動作,家長朋友們可以留意和驗證一下:

    1.咬手指。我一個朋友的孩子,據說大拇哥都被咬禿了。我朋友讓他不咬,他也控制不住。後來,我朋友回憶,這孩子是從一個被老師提問開始的。那個問題他不會。而咬大拇哥讓他的緊張和被壓迫情緒得到緩解。

    2.咬嘴唇。這個動作特別常見。不光在低齡孩子中,而且在中高年紀孩子群體裡也一樣很常見。

    3.手掐褲邊或衣角,來回捲動。顯示的是內心的囧迫和手足無措。

    建議家長在發現孩子有上述動作時,檢查和審視自己的情緒、動作和語言。我們教育孩子,是因為愛,而不是因為要控制、要恐嚇孩子,對嗎?

  • 3 #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孩子的心理狀態總會透過行為投射出來,安全感缺失的表現或明或暗,需要媽媽爸爸細心發現,並針對不同情況積極幫助改善。

    第一, 小孩子缺乏安全感最初的表現多是自我安慰,比如1歲尤其2歲之後吃手指、啃咬被角等,還有些小朋友會用撫摸生殖器的方式慰藉自己,類似的行為持續一段時間後很容易養成習慣,將來非常難以剋制。 媽媽爸爸如果僅僅從表面上控制孩子的行為,常常徒勞無功,即使能夠限制住也是治標不治本。發現孩子有強烈的自我安慰行為時,應該從積極陪伴著手,透過建立和改善親子之間的情感聯接來消除不安全感。

    第二, 耍賴、粘人常常是孩子向親人“討要”情感呵護的表現,尤其在2-4歲的親子依戀發展的關鍵階段,表面上惱人的糾纏行為,實則是孩子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反映。

    第三, 家長尤其是媽媽陰晴不定的態度,時親時疏的反應,會令孩子感到擔心,但他們現在粘人耍賴其實對家長還抱有相當的期待,一旦放棄了或許已經感到無望,所以媽媽爸爸需要認真對待,在關鍵時期滿足孩子的依戀需求。

    第四, 跟依戀物形影不離,很多都是尋求親人關愛未果或者仍然不能滿足,孩子轉而尋求一個毛絨玩具或者一塊毛巾(通常都是柔軟的物件)作為肌膚相親和可靠陪伴的替代物。 媽媽爸爸發現這樣的情況一定不能粗暴地剝奪孩子依戀的物件,首先需要增加親子游戲互動來溫暖孩子的心和拉近雙方的情感,同時可以逐步替換依戀的物品以免孩子過度依賴而欲罷不能。

    第五, 不合群、迴避夥伴交往,除了天賦個性和經驗不足,很多時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因為內心沒有“底氣”,總是擔心遭遇別人拒絕,所以乾脆不去“自找麻煩”。 媽媽爸爸簡單地鼓勵常常只是杯水車薪,透過親子互動和遊戲,培養具體交往技能的同時,讓孩子積累被需要和被接納的安全體驗,才是治本之策。

    第六, 經常因為小事跟夥伴發生衝突,而且心理反應強烈,也多少跟安全感不足有關,孩子從小的經歷使得他總是透過激烈的行為來保護脆弱的自己,動不動就會小題大做。 遇到較小的壓力孩子就情緒激烈的情況,媽媽爸爸需要想到是否跟安全感有關,如果撫慰之後孩子的行為能夠得到明顯改善,就是比較有力的證據。除了模擬練習幫助孩子學習應對沖突的技巧,父母更要提供心理支援才能解決問題。

    除了上面講到的情況,孩子其它一些表現,比如遇到壓力和困難的時候擠眉弄眼、抓耳撓腮,夜裡經常做噩夢或哭醒,都需要媽媽爸爸仔細尋找背後是否安全感缺失在作怪。

    總之,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也是良好行為發展的前提,孩子任何看起來不大健康或怪異的行為表現,尤其伴有情緒波動的情況,家長都應該仔細排查。安全感缺失不是一天的事,要補足心理安全感也需要媽媽爸爸拿出時間,持續穩定的陪伴並跟孩子積極平等地遊戲互動才行。

  • 4 # 育兒知識分享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除了身體健康外,心理健康也格外重要。0-3歲是安全感建立的重要階段,這時,如果家長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愛和陪伴,那麼孩子就會因為缺乏安全感出現以下表現:

    1.吃手

    寶寶頻繁吃手,是“口欲期”的典型表現。一般來說這和斷奶期相對應,吃不到媽媽的奶後,就偷偷啃自己的手指頭或腳趾頭,這是寶寶尋找自我滿足的方式。但是如果寶寶年齡已經超過2歲,還是經常性的吃手,很有可能是寶寶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寶寶依靠吃手這個動作來緩解焦慮感,釋放自己的情緒壓力。

    注意:吃手這個動作好壞參半,對於2歲以下的寶Bora說,可以鍛鍊精細運動的發育,有利於自我意識的發展。但是2歲後仍然吃手,有可能導致牙齦變形,甚至病原體進入腸道,引起感染。

    2.抱著東西入睡

    孩子睡覺時喜歡抱著媽媽胳膊,抱著枕頭,被子角,小玩偶等入睡,這個小動作也在暗示寶寶缺乏安全感了。對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安全感未完全建立,睡覺時抱著東西睡,腿部有了著力點,能得到滿滿的安全感。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來說,睡覺喜歡抱著某個東西入睡,很有可能是白天受到了委屈,或感到不安和恐慌,這種姿勢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家長要注意是不是臨睡前,讓孩子觀看刺激影視,或是白天訓斥了孩子、家庭成員發生了爭吵等。

    3.摔東西

    很多家長都被自家的“惡魔寶寶”折磨到崩潰,寶寶一點不順心就會發脾氣,最拿手的就是尖聲咆哮和摔東西。面對孩子的失控行為,家長先不要急著責罵,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也屬於安全感的缺失。由於孩子不會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只能用摔東西的方法來給自己的憤怒、恐懼、不安等壞情緒,找到一個出口。

    家長應該反思是不是家中有人愛發脾氣,自己的管理教育方式是不是過於粗暴,不會幫助孩子認識情緒和表達情緒,找到原因才能幫助孩子疏導、控制情緒。

    #你家孩子睡覺時要抱著東西嗎?#

    -----------------------

    孩子到底在哭什麼?孩子拉肚子是消化不良?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該補鈣了?孩子挑食不吃飯是什麼原因?1歲真的必須斷奶嗎?寶寶怎樣才能長高些?

    如果你有這些育兒困惑,

    聽大家說,寶寶三歲就應該開始學習漢字,所以我最近也開始讓他識字,認字。平常由於工作太忙也沒啥時間陪寶寶,更別說教他學習了,大部分時間都是爺爺奶奶在帶。買了一些卡片、故事集,但是兩位老人家地方口音重,就怕寶寶也跟著學,以後不好改(那段時間真是愁死本寶媽了)。

    然後用手機給寶寶安裝了一些教學軟體,剛開始效果還不錯,但是用到後面都要錢錢。(只能各種吐槽,然後放棄不用)

    然後一個朋友給我推薦了她用的【貓小帥學漢字】,不說別的,就完全無收費這項就非常的良心。APP也做的非常好,很多的冒險故事,寶寶特別愛聽,現在我下班回來還會說:“麻麻,我給你講故事”。還有一些簡單的小遊戲,不僅加深寶寶漢字的記憶,還讓我家好動的寶寶,乖乖的自己玩(自帶滑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過於溺愛的孩子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