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崔不抑鬱
-
2 # 喵咪嗚呀
天吶,真心覺得我的時間真的太不夠用了,一天也不知道在忙什麼就過去了,就感覺什麼事情都還沒做就天黑了,孩子現在還小,時時刻刻都想要我一個人抱著,去哪也分不開身,所以真覺得時間不夠用!
-
3 # 口口口336699口口口
感覺一說到這種問題,很多家庭主婦就會跳出來,盡數自己怎麼怎麼不容易,又要照顧老公,保養自己,帶孩子,做家務啊…我想可能她們不跟社會接觸,沒有透過自己努力推動社會或某行業發展的責任感,自我認知有限造成的吧。但我想請有這種想法的主婦們想一個問題,你們所有的事情,做的好與壞。成功與失敗,有更多人評斷嗎?對社會有影響嗎?或許你們會說,我培養一個有出息的孩子,不就對社會有影響了嗎?我想說,有出息的孩子其實不是你們培養出來的,你們只負責吃喝拉撒,孩子的教育方面貢獻非常有限,是可能由於自己文化低,認知能力和處理問題判斷力差,造成孩子發展的阻礙,而且孩子上了初中以後,吃喝拉撒對家庭主婦就依賴慢慢減少了,甚至會有代購,因為主婦們懂的相對較少,無法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無法和孩子交流。所以,一個職業女性,做你們主婦同樣的事情,還可以同時做好自己的工作,在社會分工中最重要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她們對孩子的教育,處於影響,讓孩子看到的是一個客觀冷靜,對社會有貢獻,有責任感,努力自強的母親,而不是每天圍著老公孩子轉的保姆一樣的母親
時間沒變,是你的感知出了問題:心理學家認為,這跟人注意力和記憶力有關。當我們對某件事特別感興趣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時間感消失,比如玩遊戲、看小說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轉瞬即逝。認知心理學家丹·扎凱(Dan Zakay)認為,時間流逝有兩種計時方法,一種是“回溯計時”,另外一種是“預期計時”。
因為“回溯計時”,所以生活需要來點大事:解釋“回溯計時”不得不提到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模型——“情境變化模型”。透過回顧記憶中關於某事的資料,來估計這件事持續了多久。儲存的資料越多,估計的時間就越長。而且儲存的資料量還跟處理資訊的強度有關,也跟這段時間環境變化了多少有關。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一個時間段內多發生一些事情,生活多經歷一些變化,大腦在這段時間儲存的資料越多,時光飛逝的感覺就不會那麼強烈。
因為“預期計時”,所以生活需要新鮮感:心理學模型——“注意閘門模型”可以解釋“預期計時”。人們在短時間內主動意識到時間的流逝,是因為人類有一個“注意閘門”。當我們認為某段時間很重要時,我們的“注意閘門”就會開啟,累積到的訊號就會很多。同樣,若我們認為某段時間不重要,那麼“注意閘門”就會關小一些,累積到的訊號也會變少。這也就是為什麼,同樣是15分鐘,等人的15分鐘會比散步的15分鐘要慢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