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靚媽咪

    寶寶幾個月可以豎著抱

    嬰兒生長髮育的特點是頭大、頭重、骨骼的膠質多,肌肉還不發達,肌肉力量較弱。因此,1個月的嬰兒只能稍稍抬頭片刻,3個月時頭才能初步直立。由於頸部和背部肌肉發育還不完善,1~3個月的嬰兒不能較長時間支撐頭的重量。因此,抱1~3個月的嬰兒的姿勢是很講究的,關鍵是要托住嬰兒的頭部。

    1~2個月的嬰兒,主要是平抱,也可採用角度較小的斜抱。平抱時讓嬰兒平躺在成人的懷裡、斜抱時讓小兒斜躺在成人的懷裡。不論是平抱或斜抱,成人的一隻前臂均要托住嬰兒的頭部。另一隻手臂則托住嬰兒的臀部和腰部。對於易吐奶的小兒則應採取斜抱,這樣可防止吐奶或減輕吐奶的程度。

    3個月的嬰兒主要採取斜抱或直立抱。斜抱時小兒向上傾斜的角度可稍大些。小兒採取直立抱時,有兩種姿勢可供選擇。一種直立抱姿勢是嬰兒背朝成人坐在成人的一隻前臂上,成人的另一隻手攔住嬰兒的胸部,讓嬰兒的頭和背貼靠在成人的前胸;另一種直立抱姿勢是讓嬰兒面朝成人坐在成人的一隻前臂上,成人的另一隻手托住嬰兒的頭頸、背部,讓嬰兒的胸部緊貼在成人的前胸和肩部。

    抱嬰兒既要注意保護好嬰兒,還要抱得舒服,同時使嬰兒有安全感。抱起和放下的動作要慢要輕。

    抱嬰兒的姿勢大盤點

    對於從未抱過幼小嬰兒第一次做父母的成人來講,看到這樣一個弱小的嬰兒的確會手足無措,心情緊張不知如何來撫抱他。而新生兒出生以後,剛剛離開母親子宮內既寧靜又暖和安全的生活環境,突然來到充滿空氣亮光的陌生世界,也十分不習慣,也感到驚慌不適,尤其被人抱起時頭和頸得不到支援,有向下墜落感覺,會出現驚嚇。因此作為媽媽爸爸要學會撫抱嬰兒,使他受到支援,感到溫暖安全,全身舒適放鬆愉快。這種貼身撫抱是親子交往建立感情的第一步,對嬰兒身心發育十分重要。從新生兒起就應一日多次抱起嬰兒,逗引他,引他注視和他講話。一般抱撫嬰兒都在小兒睜眼睡醒時,當睡熟時儘量讓他睡在小床上。

    抱起嬰兒前可先用眼神或說話聲音逗引,使他注意,一邊逗引,一邊伸手將他慢慢抱起。抱仰臥的孩子可一手伸至頭頸後及背部,另一手從另一側托住臀部和大腿,讓他在你手臂上躺一會兒,使他感到安全舒適,再輕輕將他抱起,使他儘量靠近你軀體,緊緊依偎著你。親切溫暖安全的擁抱會讓嬰兒感到十分滿足。抱俯臥的嬰兒可一手托住嬰兒下巴、頸胸,一手從外側伸入下腹,抓住對側臀部及大腿,輕輕將嬰兒翻過來擁入你懷中。抱嬰兒可採用下列不同姿勢和位置:

    1、橫抱:可讓小嬰兒橫躺在你前臂上,用手掌托住他背部,手指捏住外側臀部及大腿根,嬰兒的頭和頸擱在臂彎處,胸腹近側靠近母胸及上腹部,母親另一手還可用玩具逗引小兒或做其他事。待嬰兒稍長大,則要用兩手橫抱、一手臂托住嬰兒頭的枕部和頸背,手掌從背部握住嬰兒外側肩和手臂,另一手從下托住嬰兒臀部和雙腿,這樣橫抱嬰兒不易滑落。你坐在椅子上,可將嬰兒仰臥於你大腿上,兩手從兩側托住嬰兒頭、頸和上背部,讓嬰兒雙腳頂住你腹。也可將嬰兒橫放在母親大腿上,用雙手上下托住嬰兒。

    2、坐式抱:嬰兒從小喜歡看四周人物,坐著豎直抱時顯得特別高興活躍,可逐漸提高橫抱嬰兒的頭頸、上身,使其慢慢習慣上身直立,待嬰兒頭部能豎直時,可採坐勢懷抱,嬰兒臀部及兩下肢置於母坐著的大腿上,上身坐直,嬰兒臉向一側,用一手臂繞過嬰兒頸背握住外側腋下,將嬰兒另一側肩身緊靠母胸前,坐姿懷抱不僅嬰兒可環視四周,尚可母嬰對視,進行談話和逗引。另一坐式抱為嬰兒背靠母胸,臉手向前,母一手從腋下經前胸環抱嬰兒。另一手從同側嬰兒大腿下伸向另一側抱住另側臀部和大腿。

    3、豎抱:嬰兒伏於母肩,將嬰兒抱直,胸腹緊貼母前胸,一手臂繞背抓住對側嬰兒上肢,小嬰兒頭尚不能豎穩時可將手掌托住嬰兒頭和頸,母另一手從背後托住嬰兒臀部和雙腿,撐住全身重量,緊緊抱住嬰兒,這樣嬰兒頭靠母肩向後可看見四周人物,又鍛鍊了頭頸部肌肉,訓練豎頭抬頭動作。將嬰兒從抱著位置放到床上或桌上時也要動作輕柔緩慢,母手臂可在放下嬰兒後在原處停留片刻,待嬰兒感到不晃動,安全和舒適後,才慢慢把兩手相繼抽出。

    正確抱寶寶的方法

    1、手託法:用左手托住寶寶的背、頸、頭,右手托住他的小屁股和腰。這一方法比較多用於把寶寶從床上抱起和放下。

    2、腕抱法:將寶寶的頭放在左臂彎裡,肘部護著寶寶的頭,左腕和左手護背和腰部,右小臂從寶寶身上伸過護著寶寶的腿部,右手託著寶寶的屁股和腰部。這一方法是比較常用的姿勢。

    3、不要豎著抱寶寶:新生兒的頭佔全身長的1/4。豎抱寶寶時,寶寶頭的重量全部壓在頸椎上。寶寶在1-2個月時,頸肌還沒有完全發育,頸部肌肉無力,應防止這種不正確的懷抱姿勢對寶寶脊椎的損傷。這些損傷當時不易發現,但可能影響孩子將來的生長髮育。所以抱寶寶不宜筆直的豎抱。

    4、不要久抱:人們對孩子的愛達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親不夠,愛不夠,孩子出生幾天就開始抱來抱去。殊不知,這種做法違背了嬰兒生長髮育的自然規律,對孩子是有害無利的。

    (1)新生的嬰兒,每天需要20小時的睡眠時間;6個月左右的嬰兒需要16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所以,除了餵奶、換尿布等特殊情況外,不要過多抱嬰兒。

    (2)由於生理上的特點,嬰兒的胃、賁門肌肉較鬆弛,但幽門肌肉卻很緊,在這種情況下,哺乳或餵食後如果將嬰兒抱在懷中逗玩,則食物容易從賁門溢位,造成嘔吐。

    (3)嬰兒的骨骼生長較快,如果長期抱在懷中,對孩子骨骼的正常成長極為不利。平常抱出去曬曬太陽,增強抵抗力是必要的,但時間也不宜過久。

    5、母子交流式:用這種方式抱寶寶,媽媽和寶寶面對面,最利於親子間的交流與對話,還可以輕輕地將寶寶在身前蕩蕩,令寶寶更放鬆、更開心。

    抱寶寶有哪些注意事項

    1、在抱寶寶之前,媽媽應洗淨雙手,摘掉手上的戒指,以免劃傷寶寶嬌嫩的肌膚,並待雙手溫暖後,再抱寶寶。

    2、抱寶寶時,動作要輕柔,媽媽應當始終微笑地注視著寶寶的眼睛,動作不要太快太猛,即使在寶寶哭鬧時,也不要慌亂。多數寶寶喜歡媽媽用平穩的方式抱著自己,這使他們感到安全。

    3、滿3個月前,寶寶頸部力量很弱,還無法支撐自己的頭,所以媽媽在抱起和放下寶寶的過程中,應始終注意支撐著他的頭。

    4、將寶寶放下時,最安全的姿勢是讓他背部向下仰躺在床上。

    5、多數寶寶都喜歡玩在空中盪來盪去的遊戲,如果寶寶不喜歡,應立即停止飛飛遊戲,改用其他更具有安全感的抱姿。

    6、每次開心的遊戲之後,最好能靜靜地抱寶寶一會兒,讓他安靜放鬆一下。

  • 2 # 工科生媽媽大不同

    把寶寶的抱起來的時候,一手托住寶寶的頸部 一手環住寶寶的腰部和臀部,雙手慢慢抬起把寶寶抱起來。

    在抱起來的過程中,漸漸將寶寶的重量轉移到環住寶寶腰部和臀部的手臂上,繼續太高,托住頸部的手要高於另一隻手,讓寶寶的背靠在托起頸部的手的前手臂上。

    繼續抬高寶寶,直到寶寶的頭部高於大人的肩膀,讓寶寶靠近自己,將寶寶的下巴靠在大人肩膀上,環住臀部的手輕輕上託,保證寶寶的下巴舒適地擱在大人肩膀上,大人放在寶寶頸部手可以適當離開,但要時刻準備著保護寶寶的頸部。

  • 3 # 超人媽媽Super

    對寶Bora說,豎著抱要比橫著抱更舒服,這樣寶寶睡覺的時候可以把小腦袋放在媽媽肩膀上,聆聽到媽媽的心跳,這樣寶寶會更有安全感。所以,寶寶哇哇大哭的時候嘗試豎著抱他,可能很輕鬆的就哄住他了。

    豎抱正確姿勢1

    豎抱正確姿勢2

    豎抱正確姿勢3

    除此之外,豎著抱寶寶,還有這些好處呢。

    1、豎著抱寶寶,有助於避免吐奶。在給寶寶餵奶時,寶寶很容易會吸入空氣,造成吐奶甚至胃食管反流。所以喂完奶後豎著抱寶寶一會兒,空氣將會自然排出,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2、當寶寶不舒服的時候,會感覺很痛苦,但是寶寶不會說話,只能用不停的哭鬧告訴父母自己不舒服,這時豎抱會是很有效的安撫方法。

    3、豎著抱寶寶,對寶寶今後的發展有好處。寶寶剛出生時,專家建議寶寶最好仰睡,家長還可以多跟小寶寶玩耍、眼神對視等。而換個方式抱寶寶可以讓他觀察不同角度的世界,這對寶寶將來的發展是很好的。

    寶媽學會了如何正確豎著抱寶寶嗎?

  • 4 # 時尚育兒圈子

    1~2個月的寶寶豎著抱還為時過早。3個月以後,寶寶俯臥位時不但可把頭仰起,還能將小胸脯露出來,這代表寶寶已經有了支撐腦袋的能力,所以,3個月開始,可以嘗試豎著抱。2個月以後,媽媽可以將寶寶的背靠在自己胸前,一手托住他的小屁屁,一手從後面圍住他的腹部,採取這種抱姿既滿足了寶寶的心理需求,又保護了他的骨骼發育。

    依偎式是一種豎抱的方式,從起手式或從搖籃式切換成依偎式都很方便。托住寶寶頭頸的手讓寶寶的臉側過來靠在你的胸口,保證寶寶的鼻子和嘴巴不被掩住。另一隻手托住寶寶PP,讓寶寶跟你肚子貼肚子。這種抱法同樣站著坐著都能用,甚至半躺的時候也可以讓寶寶舒服地倚靠在你身上。也可以把寶寶託上一些,靠在你的肩膀上。很多家長習慣在給寶寶拍嗝的時候這樣抱。

    抱娃注意事項

    1.護好寶寶的脖頸是關鍵

    新生寶寶對於身體肌肉的控制能力非常弱,通常沒法支撐起自己的脖子,所以任何時候都要記住護好寶寶的脖子。

    2.別掩住寶寶的鼻子和嘴巴

    不管用什麼樣的姿勢抱寶寶,都不要讓衣服或身體部位掩住寶寶的鼻子和嘴巴,妨礙寶寶呼吸。

    3.囟門也是重點保護部位

    新生寶寶的囟門尚未閉合,爸爸媽媽要注意別讓柔軟的囟門被傢俱的邊角之類碰撞到。

    另外,要注意不要夾著寶寶的腋窩抱或者背對著背“把抱”,這樣對寶寶的身體發育不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後恢復事項,哪些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