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菜菜cc

    首先,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建議“削藩策”。首先將諸侯王們的封地減小。使諸王們的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害,而漢武帝的推恩令,使諸侯王的權利越分越小,未採取暴力奪權 其次,漢景帝的削藩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較有實力的諸侯王在漢武帝時期也幾乎沒有了,同意四樓的說法,漢景帝也沒有失敗,只是暫時沒有看到成果罷了。

  • 2 # blade14

    個人覺得並不是景帝削藩失敗,而是在武帝手裡,大漢王朝進入了一個盛世,當時糧倉已經爆滿,拴錢的繩子都腐化了,天下蒼生都團結一致,這才有了武帝去打匈奴的資本以及徹底的削藩。漢初的天下很窮,經歷文景之治之後進入盛世,在景帝手中走的也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政策。所以在景帝手中削藩不妥可能會導致天下蒼生再次陷入戰爭之中。

  • 3 # 壹默說影視

    我個人覺得第一還是時機未成熟,得考慮藩王的實力,司馬懿為什麼要把諸葛亮熬死後再奪位,武帝時藩王更替,思想變更也大大促進了他能削藩成功。

    第二個原因是景帝給漢武帝打下了漢朝堅實基礎。武帝才能更好地稱霸。

  • 4 # 竹杖芒鞋181851981

    第一,首先漢武帝削蕃成功,跟漢景帝削蕃有直接關係,漢景帝憑藉著中央實力,硬著削蕃,結果引起諸侯不滿,這些諸侯有的很強大,如吳王與楚王,諸侯聯合起來造反,結果被中央軍隊打敗。最牛的諸侯國已經被漢景帝給收拾掉了,漢武帝削蕃時,剩下的諸侯王自己心裡也清楚,以前強大的吳楚都不是中央的對手,他們造反根本打不贏,所以不好反抗!

    第二點,漢武帝削蕃是軟著來,推行推恩令,不是強制硬的來削蕃,而是從中央規定,諸侯王的子孫,不論是嫡長子,還是庶出,都可以分的一塊地,這樣,諸侯國的土地都分散了,勢力自然就更小了。諸侯王的庶出子弟從沒有土地繼承權,到有土地繼承權,也可以分的一小塊當然非要擁護這個政策。漢武帝巧妙的將中央政府與地方諸侯的矛盾,化為中央政府與地方諸侯和諸侯國庶出勢力與嫡出勢力的矛盾,進一步的削弱了諸侯王對抗中央政令的力量,所以很成功!

  • 5 # 一夜暴富兒孫滿堂

    形勢不同了。

    漢武帝的推恩令的前提是中央政府對地方諸侯王有了碾壓的實力,諸侯王一起上,都不是中央的對手。所以即便諸侯王認識到推恩令裡的套路,也沒辦法,實力差距太大了。

    漢景帝時期,諸侯王的實力相對較強,像吳王劉濞這種當年跟著高祖打天下的猛人還活著呢,有錢有兵有膽子,怎麼可能被皇帝輕易套路。七國之亂雖然短時間內就被平定了,但是從過程來看,沒有梁王劉武這個盟友的苦苦堅守,周亞夫的戰果不能取得的那麼快。可見,漢景帝時,中央和地方諸侯王聯盟的實力差距不算特別大。

    漢景帝時的諸侯們聯合起來,實力尚可與中央一搏。到了漢武帝時,他們已經被打殘,實力差距太大,無力迴天。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任務,漢景帝一戰打殘打怕了諸侯,兒子漢武帝在這個基礎上拿出推恩令,實現集權。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另外說一下,七國之亂這種局勢是不可避免的,在雙方實力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指望諸侯國老老實實聽話的,漢景帝的問題不在削藩,而在沒有做足夠的準備,既然要削藩,就必須考慮到諸侯們可能會起兵造反,不至於在吳楚起兵後,一時間束手無策,殺晁錯無效後,才決心武力平叛。

    千餘年以後,清康熙撤三藩,犯了漢景帝一樣的錯誤,他在沒有做任何軍事準備部署的情況下開始撤藩,吳三桂起兵三個月後就拿下雲貴川湘四省,殺到了長江邊,加上另外兩王,半壁江山淪陷……

  • 6 # 飄零列車T

    個人覺得,不能說是漢景帝削藩失敗。一個朝代的政治舉措,也不是短時期內就可以完成的。簡單的說,就是兩位皇帝共同完成了一項政治舉措。

    漢景帝即位後,加強中央集權,重用御史大夫晁錯,大力推行削藩。平定七國之亂後,絕大多數諸侯國僅領有一郡之地,其實際地位已經降為郡級,國與郡基本上趨於一致。漢景帝抑貶諸侯王地位,剝奪和削弱諸侯國的權力,收回王國的官吏任免權,僅保留其“食租稅”之權,並且收奪鹽鐵銅等資源及有關租稅。但諸侯王勢力並未徹底解決,以至於後來漢武帝繼續採取相應措施,來完成消藩舉措。

    漢武帝即位後,頒佈推恩令,即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新的諸侯國就脫離了原來王國的限制,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吏的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此後,地方的王與侯僅僅享受物質上的特權,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漢武帝還找藉口,一次就削去當時一半的侯國。這些措施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代表消蕃舉措的完成。

  • 7 # 大白讀歷史

    我不同意漢景帝削蕃失敗這種說法。個人觀點是漢景帝削蕃是比較成功的,原因如下:平定七國之亂後,藩王實力和控制地盤已經大幅下降,特別是吳楚倆巨頭已經完全無力和中央對抗。中央的財力和軍力也大大加強,政令頒發更能直達全國,可以調配更多資源應對匈奴。

    但漢景帝削蕃也並不徹底,其親弟梁王劉武勢力更為龐大,成為隱患,而其他藩王仍然有一定實力。加上當時治國思想是黃老道教,講究無為治國,所以在漢景帝時代不可能將藩鎮這顆毒瘤完全根除。

    而漢武帝削蕃是非常成功的,針對削蕃頒佈的推恩令和酌金律是天才創舉。個人可以試想一下,藩王眾多的庶子本來一輩子都是混吃等死,突然有機會可以得到土地和大量金錢,還不殫精竭慮,主動將推恩令進行到底。

    而且漢武帝時代,中央的力量已經遠遠大於地方,削蕃的阻力遠遠小於漢景帝時代,這也是漢武帝能完全成功的主要原因。

    個人拙見,敬請指正!

  • 8 # 多知事

    先說漢景帝削蕃。漢景帝削蕃失敗了沒有?準確地說是,沒有。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削藩有四次:一次是唐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朝的歷次削藩;一次是明建文帝削藩;還有清康熙帝削藩,平定三藩之亂。此外,歷史上第一個有名的削藩就是西漢景帝的削藩。這一次消藩的後果是引發了七國之亂,甚至景帝很窩囊地在兵變倉卒的情況下接受了丞相的建議,處死提議消藩的大臣——晁錯。但,漢景帝比明朝的建文帝幸運,沒有被奪皇位,與康熙平定三藩之亂也不遜色,康熙用時八年才平定三藩之亂,他用大將周亞夫,僅用了三個月便消滅叛亂七國。七國之亂後,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再說漢武帝削藩。漢武帝削藩了沒有?準確地說是,有。但漢武帝削藩與前面的四個削藩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漢武帝削藩的目的是“削弱藩王勢力”,採取的政策是“推恩令”,所謂“推恩令”就是以推恩為名,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需要提醒題主的是,“推恩令”施行的後果,各大藩王難道看不見?只是當時他們的勢力不足以與中央對抗罷了!如在漢景帝時期施行,就不一定行得通。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漢景帝削蕃為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施行“推恩令”鞏固了漢景帝削蕃成果。

  • 9 # 南朝居士

    削番本身就是件非常危險的事,弄不好就一地雞毛,甚至失敗身死,

    漢高祖削番看起來削番很容易,所以就變成了殺功臣。

    文帝景帝削番,諸侯王都造反了,但是,他們削番後,諸侯王明顯削弱了。

    主父偃的政治主張,實際上是漢文帝、漢景帝玩剩的,只是很多人只看了初中歷史,只聽過主父偃,而不知賈誼才是真正的大佬。

    漢文帝之時,賈誼就在《治安策》裡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張,並且漢文帝就是這麼實行的。

    如果漢文帝沒有削番,像晁錯那樣公開喊著:“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朝早就給他玩死了。

    吳王劉濞聯合楚王、趙王、濟南王、淄川王、膠西王、膠東王造反,也就是七國之亂,這七國有四個是從齊國裡分出來的,實力有多小不用說了吧?

    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文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趁機將最大的齊國分為六國。淮南王劉長反,於是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

    漢景帝時,逼反諸侯國,才有後來的七國之亂,目的也就是為了削番,並不是因為削番失敗導致七國之亂。

    到了漢武帝之時,諸侯王基本成了大地主,基本上沒什麼兵馬了,只有王侯衛隊,但是,漢武帝還不放心,認為他們爭奪朝廷的賦稅,成了地方豪強,進一步削番,

    後人看這段歷史時,只看到漢武帝和主父偃兩踢最後一腳的人,而不知高後、文帝、景帝已經踢了九十九腳了。

    就像後人只看到趙匡胤可以“杯酒釋兵權”,殊不知,前面二百年的皇帝,都在削奪武將兵權,並且都失敗了,但是,到了趙匡胤時代,武將的兵權已經很弱了,不然,沒有哪個是安善良民,憑什麼交出兵權?

  • 10 # 文化點心

    根源在方法!

    所以,漢景帝強制削藩是一時頭腦發熱的蠻幹,漢武帝削藩則是高明的政治謀略和智慧。講清這一點,還得從頭說起。

    劉邦獲取政權以後,採取了分封制,將自己的七八個兒子派到各地去當諸侯王,也叫做“藩王”,這在政權剛建立還虛弱的時候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為今後埋下了禍根。到了後來,諸侯王勢力逐步強大,有地盤、有軍隊,腰桿子越來越硬,漸漸不聽中央政府的招呼,嚴重危及了中央統治,讓皇帝坐不安席,食不甘味,削弱諸侯的勢力,已經成為中央政權的首要任務。

    漢景帝時,他的憂患意識比較強烈,再加上他的老師晁錯積極進言說,那些傢伙們對中央政權虎視眈眈,早晚為害,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採納了晁錯的意見,開始削弱藩王的勢力,先是以各種罪名給幾個藩王處分,收回他們的封地,接著又要強行收回另外幾個藩王的封地。這一下子惹惱了他們,在吳王劉濞的帶領下,他們七國合夥反叛了,並以殺晁錯,為皇帝清理壞人的名義,軍隊直達都城。漢景帝慌了神,趕忙將晁錯殺了,但反叛卻並沒有平息,幸虧後來有周亞夫一幫人指揮有方,才免了一場災難。削藩顯然是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僅憑熱情,操之過急,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更沒有深入的謀劃,硬來蠻幹,那些諸侯王豈能束手就擒?不反才怪。

    漢武帝很聰明,他汲取了父親失敗的教訓,聽取大臣主父偃的意見,經過深思熟慮,找到一個殺人不見血、要讓對方有苦說不出,還得表面感謝中央的方法,這就是“推恩令”。主要方法是,改變原來諸侯王只將統治權力傳給長子的做法,而是將這一“恩惠”推而廣之,可以傳給自己的長子、次子、三子等等。這樣一來,作為原本不能享受老子政權的次子、三子等都高興了起來,對中央發出的這一號召感恩戴德,積極響應,諸侯王心中明白,但架不住兒子的鼓動,哪裡還能反對?這樣的結果是,諸侯王必須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若干個兒子,如此下去,子又生子,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原來諾大的地盤也就像切豆腐一樣,變成了一小塊一小塊,力量也就分散下來,再也組織不起統一的力量,對中央政權的對抗更不可能了。久之,藩王勢力自然瓦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得哮喘的兒童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