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剛看大片
-
2 # 江東汪郎
對於封建皇權來說幾個藩王算什麼,充其量也只是臣子,沒有什麼不敢碰的。
朱允炆(建文帝)上臺後就在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的協助下實行削藩,而以藩王身份靖難成功的朱棣(永樂帝)坐上皇位後也實行削藩,後續的明朝君主對於絕嗣的藩王(如徽王)或觸犯律法的藩王(如遼王)實行除爵除國,不再實行過繼宗親以承王爵的制度了。
尤其是儒家道德體系經過“仁宣之治”已經建立起來了,文人開始再次登上舞臺,文治的理念再一次實現,所以藩王制不是明朝皇帝和大臣敢不敢碰的問題,而是願不願意碰的問題!
站在明朝皇帝的角度,這些藩王和皇室(朱棣一脈)雖然血親已經疏遠,但畢竟都是老朱的直系後代,血液裡還流暢著老朱的基因,多少還是要給一點臉面的;皇室沒有近鄰也不需要近鄰,而遠親再怎麼說也是親,所以只要藩王不出格,保留他們的王爵享受榮華富貴有什麼不可呢!
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為什麼敢謀反?因為人家也是正兒八經的洪武帝子孫,但他出格了,所以謀反失敗後只能被削系,從此世間再也沒有了寧藩。
那麼,明朝建立後分封藩王的意圖是什麼呢?這還是嫡長子制度影響的!
嫡長子繼承製中國有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朱元璋雖然身起微末,但這樣的傳統反而是他最看重的。皇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那麼其他兒子也不能趕出皇宮和自己年輕時候一樣去流浪,去做乞丐吧!
何況明朝建立初期,局勢還不是穩定,所以分封諸子到各地為王,並保留一定的王府衛隊,這樣有利於大明朝的長治久安!
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但繼位的朱允炆卻看到了皇權有旁落的危險,才會削藩!
朱棣作為藩王自然不服,一怒之下靖難成功,但為了防止再有類似的事情在自己的後世子孫中發生,面對自己的兄弟們,以保留爵位、廢除軍隊的策略削弱藩王勢力,加強皇室權威!
當然,明朝藩王制度的弊端也是很大的!明朝的藩王和漢代的藩王不一樣(朱棣上臺後製定的策略),雖然採取的也是嫡長子繼承製,但沒有地方行政、經濟大權,也不允許進入士農工商搶奪資源,所有的收入和開銷只能是朝廷賜予的土地和賞賜,所以藩王能做的就是在家混吃、等死、生孩子。
這也是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皇室血脈)被清廷抓住後,按理說永曆帝朱由榔(皇室脈系)應該繼續扛起大旗的,但隆武、紹武、魯王等明朝宗系政權(非皇族一脈,都是王族)以為都是朱家子孫,並不願意接受永曆的旗號,尤其是紹武政權還和永曆爭奪正統之位,只能被清軍各個擊破!
-
3 # 歷史課課代表
洪武三年,朱元璋在歷朝歷代的分封制度基礎上,建立了明朝的藩王制度,所謂藩王,受封於天子,手握兵權,鎮守一方。老朱將其二十四子及其一從孫封於明朝邊疆和主要軍事要地,老朱的目的很單純,想讓其子孫世世代代皆食歲祿,衣食無憂,鎮守老朱家的江山,一旦京城有難,亦可八方支援。
洪武時期,老朱對於藩王制度還是很自信的,讓子孫世世代代封土建疆,享受榮華富貴,對內一旦朝中出現亂臣賊子,藩王可進京“清君側”,永保大明江山。對外一旦他國侵略,藩王可鎮守邊疆,抵禦他國侵略,燕王朱棣便多次成功抗擊北元。同時藉此削弱外姓開國大將之兵權,老朱家之江山傳至千秋萬代。
老朱定下祖制: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明實錄》如有後代皇子皇孫違背祖制,藩王可誅之,這也後來被燕王朱棣利用,成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在明朝的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下,老朱設立藩王制度雖很多朝中大臣認為是坑了大明,但皆懼老朱之君威,敢怒而不敢言,便迎合朱元璋:
封建諸王,以衛宗社,天下萬世之公議。當然,朝中大臣亦有敢直言抨擊,督察院事陳懷義便是典型,在燕王朱棣的冊封典禮上,他直言進諫:
漢高祖劉邦大行分封,導致諸王之亂,唐玄宗李隆基遍設蕃王,引致安史之亂,自漢唐以來,諸王之亂史書可絕,均可為前車之鑑。禍亂並非來自於戍邊,恰恰來自於諸王自身。
朱元璋聽後,惱羞成怒,以誣陷皇家父子血脈真情罪,命人將陳懷義裝進麻袋,活活摔死,此後,更無人敢進諫此事。但陳懷義之言,在短短25年後變成了現實。
朱元璋所定的藩王制度,與其出身內在的聯絡,朱元璋是小農出身,使得他必然身上會存在小農的自私性和獨立性。他成事之後不會與身邊的人分享這份榮耀,他要把權力牢牢的控制在朱氏家族手中,傳至千秋萬代。這也解釋了他為何登基後大肆屠殺功臣。再比如漢高祖劉邦,居委會婦女主任,小農出身,登基後也是屠殺功臣。秦王李世民出身貴族,登基之後便沒有屠殺功臣的事情。因為小農出身的朱元璋身上所存在的自私性和獨立性,使得兒子封藩勢在必行,任何人都不可違背!
朱元璋駕崩後,皇孫朱允炆意識到藩王傭兵自重,實行削藩,燕王朱棣打著朱允炆違背祖制的旗號,成功造反,登基為帝。
朱棣登基之初,也恢復了被朱允炆削弱藩王的職位,而且。朱棣還對諸王大加賞賜,以讚揚諸王有功。待到朱棣皇權穩固後,也進行過削藩,但並沒有完全清除,只是藩王的勢力並不至於威脅到中央。
令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朱氏子孫在藩王制度下開枝散葉,至明朝末年,朱氏子孫發展至十萬餘人,俸祿高達900萬石,相當於朝廷財政收入三分之二,加之明末天災不斷,兵連禍結,朝廷只能加收農民賦稅。很多地區的百姓真的是“易子而食,折骨為炊”。明末大思想家顧炎武的一句話描述了明末的慘狀:仁義充塞,以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
4 # 瀛史拾貝
八旗子弟吃鐵桿莊稼,就被明粉罵,什麼通古斯奴隸主,滿清殖民,奴化漢人,都出來了。朱家幾百萬子孫白吃白喝佔田地,還養了一堆宮女太監,吃鐵桿莊稼就有理了?八旗是兵,鐵桿莊稼是軍餉,打仗了要拿命換的,而且定死了只有20萬人。朱明皇族的繁殖是指數級的,不限量,而且毫無貢獻,就是社會蛀蟲。明粉不罵,還可憐兮兮地說明朝皇帝被文官集團架空了。[淚奔]一個沒權的皇帝能動用民脂民膏養這麼多親戚?
-
5 # 庭州行者
明朝的藩王制度開闢之初,是為了鞏固帝國的防禦。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基於他自己的觀念,他認為自己的兒子肯定要比外人靠得住,所以想到了讓兒子替自己守江山的辦法。明朝分封藩王的制度,與漢朝和西晉的分封制度相似,但區別亦不小。其最大的區別在於,明朝的藩王不掌握地方的行政權,而僅僅享有軍事指揮權,甚至在藩王府邸所在地,都有朝廷的軍事力量和武裝治安力量,可見,朱元璋對於西漢,西晉時期分封制的經驗教訓,還是有所借鑑的。
即便如此,藩王的衛隊也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尤其是在北方邊境駐守的藩王,其衛隊(即親兵)之數量達到十餘萬,與此同時,因為這些軍隊長期與北方的蒙古作戰,所以其戰鬥力也不是內地軍隊能夠匹敵的。總而言之,藩王的存在,始終是對皇權的一大威脅。因此,朱元璋一去世,他的繼承者——皇太孫朱允炆便開始削藩,對自己的叔叔們動手。朱允炆暴力的,不當的削藩,也直接導致了朱棣起兵造反,朱標一從此失勢。
繼任的明成祖朱棣,本身就是以藩王造反而登上皇位,藩王的能量,他自然是清楚的,所以他在當上皇帝之後,繼續朱允炆的削藩大業。他削藩的手段,並不如朱允炆那麼暴力,他僅僅是削去藩王的衛隊,而保留王爵。因此,朱棣最終順利除掉了藩王對皇權的威脅。
明朝的藩王,其嫡長子具有繼承王位的權利,其餘諸子皆為郡王;郡王也遵循嫡長子繼承,其餘兒子降一級爵位,一直有十個等級;此外,每一位皇帝除太子以外的兒子,也都被封為親王。這樣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老朱家的王爺數量越來越多。這些王爺的活動受到一定限制,只能呆在封地,不得隨意離開,也不允許其從事商業活動,且生活費用由朝廷撥款,可以說是無憂無慮。
藩王的逐漸增多,也造成了明朝財政支出的不斷擴大;有的藩王在封地內大量兼併土地,造成自耕農數量減少,其或淪為流民,或成為佃農,這對於明朝的財政收入和社會秩序,都是不小的衝擊。
明朝歷代皇帝之所以不去改革這項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朱元璋的祖訓。朱元璋作為一位農民出身的皇帝,對於家族這一方面是非常看重的,他自己編的《皇明祖訓》中,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已經做出了非常仔細的規劃,甚至連每一系的字輩都提前規劃好了。所以,朱元璋這種不讓子孫後代受罪的思想,轉化為了藩王制這樣一種制度設計,自然不是其他皇帝可以更改的。
另一個原因就是有關“華夏正統性”的問題。明朝從蒙古元政權手中接過統治權力,其極力想透過說明“華夏正統性”來增強政權內部的凝聚力,所以朱元璋在擁有天下後,非常注重“漢元素”,即使當時的明朝在很多方面都已經被蒙古影響二朱元璋卻不自知。對於“親親尊尊”,分封宗法這類出自周禮的原則,非常重視。明朝歷代君主在朱元璋的影響下也都默認了藩王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另外,則是處於血緣關係的考慮。畢竟藩王都姓朱,都是朱元璋的子孫後代,只要不去威脅皇權,那麼給他們一點好處也是沒什麼影響的。這種思想的本質就是家天下——天下都是老朱家的,自然,老朱家的所有子孫都能享受掌握權力帶來的好處。
-
6 # 宋安之
畢竟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皇帝碰,有些違背祖制,大臣沒有利益驅使,更不會碰了。
當然這只是表面原因,其實動的皇帝多了去了。
像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以後,急匆匆的削藩,這不是在動這個制度,簡直是在廢這個制度。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以後,為了正統性自然是以維護父親朱元璋留下的制度來顯示自己的孝道,其中藩王制度自然留下了。
但即使如此,朱棣也動了,朱棣閹割了藩王的部分權力,剝奪了藩王的兵權,使藩王成為被圈養的高階動物。
這樣一來,藩王制度算是徹底成型了,大家想想,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藩王制度就屬於是祖制。朱棣起靖難以後,篡位成功,將帝系轉移到自己一脈,還跟明太祖立下的開國功臣一般,也立下了靖難功臣,朱棣改造成的藩王制度,其實也相當於祖制,也就是說這算是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留下的兩個祖制,一般皇帝自然沒必要動這個祖制了,大臣更沒有必要了。
當然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也是不得不透過其他方式來動這個藩王制度,因為藩王制度實在是朝廷龐大的財政負擔,朝廷沒錢,就經常性拖欠藩王的俸祿。
回覆列表
這是祖制!既然是祖制那是不可更改的,但是自燕王朱棣起兵,建立永樂一朝,明朝的當權者就已經意識到藩王的威脅性!從歷史來看,明朝造反最多也最有名的當屬寧王一脈!當然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