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腦袋商人
-
2 # 火星老表
要有極大的耐心,很多自閉症患者不會溝通也不會對視,我們要找到他們的興趣點,比如喜歡的食物患者喜歡的玩具,放在他面前,當他看你的時候才是真正會聽你說話,沒有對視的交流都是沒有用的,他們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會理會你說了些什麼。
-
3 # 昱瑞旻
如果你是正常的人,而對方,屬於抑鬱症或自閉症的人,那麼你怎樣和他們相處,這個問題,我想有兩種,如果是親人,積極治療,讓其康復,相處自然沒有任何問題;如果不是親人,就遠離,不要相處,因為你的正常對他來說,就是不正常!正常與不正常相處之道就是遠離!
-
4 # 村花呀
正常相處,如果看出他們會得鬱抑症的症狀,請不要讓他們獨處,經驗帶他們出去散散心,玩玩遊戲,把所有能釋放情緒的,都帶他們體驗一遍,會發現其實生活挺美好的。
-
5 # 銀川—鳴心理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就像教會一位家長如何教育孩子遠比你親自去教育這個孩子困難。經常有家屬討教,我們該如何做?很多家屬及周圍親近的人要麼過於悲觀的對待此病,過多的重視患者的表現,對患者百依百順;讓患者感到他是一個真正的病人,需要這麼多人來照顧自己,遷就自己,自己真是一個累贅。要麼盲目樂觀,不重視治療,覺得就是“鬧情緒”,“心理感冒”。還有,由於此病的特點是一些家屬產生抑鬱情緒,這些情緒隨時流露出,對治療極為不利。
我們覺得首先要儘可能表現對患者的同情和理解,既要親近,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當認識自己有攻擊行為和失望心理,是要容許其存在但不能任其發展。對待抑鬱患者、自閉患者,要和對其他患者一樣給予照顧,對自己和患者要有耐心。
另外應該避免以下的做法:
首先,一定不要擺你是好人而在照顧一個病人,然後給予患者多方面的限制,對患者不信任而去監視他,或作出攻擊性的或拒絕性的反應;
其次,要求或估計自己過高,在患者面前表現得過於樂觀,盲目的鼓勵患者說“會好的”,“不是問題”等諸如此類的廢話;
最後,不要和患者爭論是非動對錯。
-
6 # 莎姐心理師
抑鬱症病人不是精神病,他是有著自知力的人,只是心情長期出在低落期而已,所以,無論他做出怎樣的迴應,我都會抱著理解的態度,給他更多的溫暖與關愛。具體來說:
一,在精神及生活方面多照顧。
二,勸導其及時治療及心理諮詢方面的幫助。
三,做好其防止自殺的準備。
自閉症的人活在自我的空間裡,跟自閉症的人相處,就是要單方面給予他照顧,而不要期待他能夠給到你迴應,只要他好就是最好的。
-
7 # 咦啾啾啾
關於抑鬱症,我有發言權。大概三四年前我就有了這個症狀,後來愈加嚴重。真的到了被人看出來的地步的時候,任何人的勸導已經沒用了,不勸不說就是最好的救助。看醫生做好陪伴,這是唯一要做的事情。一定要相信:堅持會雲開,等待會月明。
-
8 # Yoyo是大喜啊
要明確抑鬱症和自閉症並非同一種疾病,同時抑鬱症和抑鬱情緒也並不同。
抑鬱的情緒可能來自於一次考試的失利,一場難過的愛情,也許可以透過吃一頓美味的大餐,聽一些積極的音樂,加強體育鍛煉可以驅除,但是抑鬱症的來源極其複雜,在以前,科學家們認為是神經遞質的血清素(又名幸福激素)的減少,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腦細胞的大小和連線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抑鬱症患者大腦的海馬體(控制著記憶和情緒)往往低於平均水平,而周圍的區域也有所影響,可謂是真正的腦的內部已經出現了問題。
當有了抑鬱的情緒時,建議及時排解,如若超過三週甚至一個月尚未恢復,應及時就醫診斷,積極接受治療,這並不可怕,這是勇敢的表現。
作為它們身邊的人:
不要認為給它們好吃的食物,加強它們的體育運動,他們就應當立刻感到緩解,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疾病,任何希望它快速痊癒的方法都會帶來情緒的壓迫,從而使它變得更糟。
陪伴並且給予空間的陪伴比所謂的“你認為的為你好”更有用,平時生活注意措辭,不要責怪它們沒有情緒或者太過敏感。
最後還是要建議,及時就醫,這是疾病,不是心結。
-
9 # 清夕15
跟正常人一樣,如果你特殊對待他 會更加重病情,一般這種病自己沒有感覺 ,輕度的自己知道
在我小時候 小夥伴的母親是一位精神病患者 她就不知道自己是病人 倒是我們幾個小孩子像精神病一樣經常撩扯她 經常捱打 。
-
10 # 丁火談情話
不要急躁,儘量的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想!他們受過傷害或糾結於某個問題中無法自拔。不要說他們有病。細緻的去觀察他們的日常,愛好是什麼?喜歡接近什麼樣的人?當然他們能接觸到的人群只有親人!向他們的親人詢問基本情況,瞭解他們的病因和能觸發他們發病或是產生情緒大變的誘因!這樣才能讓你更容易接近他們!
不要試圖去改變他們,因為致病的時間太長,一旦激怒你無法控制。你只要陪他們聊天,聊他們喜歡的話題。陪他們遊戲,玩他們喜歡的遊戲。慢慢讓他們相信你,對你有依賴的心理!這樣他就會對你放開防範機制!更有利於你們日後的相處!
千萬記住,你只是和他相處不是治病的大夫,不要試圖改變或治療他們。對於這些人我的瞭解也比較淺薄,個人拙見,只是比較喜歡探究心理。希望可以和大家有更多的互動。
-
11 # 李愚公笑不死你740
我們首先是取得這些患者的信任,然後做患者的榜樣,使患者開始依賴你,接著誘導患者敞開心扉,誘匯出心魔,指導患者驅趕走傷害靈魂的妖魔鬼怪,幫助患者壯大靈魂,就能引導患者走出黑暗陰霾迷惑
-
12 # 霖士心理
抑鬱症和自閉症由於現在科普的力度還並非達到全民程度,還是會對鄰居產生過多的緊張,甚至是排斥。好一些的鄰居或者朋友,會透露出憐憫之情,而這些也並非是抑鬱症患者、自閉症患者所能接受的。所以,下面我就兩個病症分開說,這樣也便於我們更好的理解:
自閉症過去我會經常去自閉症治療所做義工,我看到過很多家長四處求醫,經歷的那些面對診斷、茫然、不知所措、困惑、情緒低落等心理情緒也無時的困擾著這些父母。
但有一點比較好的是,這些家長透過學習、與醫生的溝通,學會正視自閉症的本質和患病孩子的真正需求。
正常的愛和關愛孩子們同時需要,有時我也會採用一些繪畫療法將注意力進行轉移,當孩子們在繪畫時,你會發現孩子的想象力還是很強的,而整個畫畫的過程是充滿著希望的。
而有的自閉症患者不願意畫畫,那我們就需要與他們進行耐心的交談,目標僅僅只有一個就是透過觀察患者的特質,來運用好這些特質投其所好的引導,建立配合意願是重點。
如果是有行為問題的阿斯伯格症的患者,可以運用一些遊戲來激發患者的參與度,用活動來幫助患者們形成一定的規則意識。而主要的規則意識也是社交意識,因為自閉症患者本身就是一種嚴重的社交障礙。
所以,一些社交常識也是需要我們要教會患者的,就和帶孩子一樣。有些患者的表達詞彙過於抽象,我們很難理解,那就需要建立同步的連結。不僅我們要理解患者要說什麼,還要讓患者逐漸瞭解我們的詞彙,只要患者有了詞彙的體會、理解了才有可能跟你交流說話,儘量說一些患者感興趣的話題。患者說的越多,對你的信任感就會越強,從而逐漸引導後續的行為即可。
抑鬱症而抑鬱症最容易感受到無力感,對很多事情都失去信心,當然其他的抑鬱症行為這裡就不過多贅述,以往的問答都回答的很清晰,這裡就簡單說一說如何應對抑鬱症的相處之道。
抑鬱症也同樣需要愛和關懷,並且他們無時無刻都在讓周圍的人透過他們的行為來博取關懷和愛,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先讓患者們明白,我們在關注他們,並且我們是愛他們的。
有些道理很易懂,但實操起來就不是這麼回事。有很多抑鬱患者在家中,遇到一些難題,家人總會把患者諒一個小時讓其冷靜,其實這樣的操作並不利於患者,反而會給患者極大的心理負擔。
患者會認為自己不被需要,不被愛,甚至不值得別人這樣做,反而會讓病情加重。所以,對於抑鬱症的家人而言就需要極強的信心與耐心和堅持。
抑鬱症之所以是症,是因為抑鬱情緒會夾雜在各個生活角度,所以,患者總會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傾訴慾望。
對過去的事情擔憂、對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痛苦、對其他人一個行為眼神而自責等...
在這個時候,不管患者有多少話要講,我們都要耐心,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自身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要被情緒所感染。但在傾聽的同時,也要學會不做批判,絲毫的評判也會讓患者對你的信心減弱,並不利於患者傾訴情緒。剩下的事情就是堅持說生活的美好,證明生活的美好,以及正能量的事情。
所以,面對自閉症、抑鬱症有不同也有相同點,我們只需要善待每一種患者的獨特行為即可。相信這對你來講並不難,對嗎?
-
13 # 竹節11
謝邀:關於如何和抑鬱症病人相處的問題我最有發言權。沒有親身經歷的人根本做不到。抑鬱症患者最怕受到傷害,抑鬱症患者身邊總是危機四伏,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傷害到她甚至她想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去見任何人而減少別人對自己的傷害,因為她的心理太脆弱了。每天生活在孤獨無助 心煩意亂 身心雙重摺磨 萬念俱灰 苟且偷生中的抑鬱症病人他們內心好希望得到別人和家人親人的理解,但是這種希望終究還是奢望,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讀懂抑鬱症患者的內心,在任何時間抑鬱人得到的永遠是傷害遠遠大於所望。
我關注的一個粉絲她給出的答案我很贊成,她說對抑鬱症病人要做到三點:閉嘴 陪伴 傾聽。要知道抑鬱症病人內心很脆弱 自卑 膽小 緊張恐懼 覺得自己沒用 害怕社交 做什麼事都小心翼翼 就怕得罪了別人和受到別人的指責。對待抑鬱症病人家人要多給與肯定和呵護不要指責和挑剔,不要給與壓力,無論大事小事都要給與鼓勵和支援,使她能夠感受到親情的溫暖,給她一個自由的空間放鬆的環境使她自由放鬆的幹事使自己有價值感。抑鬱症患者雖然是精神疾病看似能夠正常生活但是她對生活的付出要遠遠高於正常人。
當然作為抑鬱症患者的家屬也有為難的一面,但是為了親人為了親情就多付出一點吧!因為抑鬱症病人生活的太痛苦太難了,難道你就忍心你的親人走上不歸路嗎?在此呼籲世界多關注抑鬱症患者!!
回覆列表
尊重,不要有異樣眼光,或則區別對待,不嚴重的情況下,也不要特殊照顧。
抑鬱與自閉不是同一種問題,但是都根人際障礙有關(前者有主觀性,後者基本是客觀因素)
所以,不要製造人際困境,不要多度解讀對方的意思,不要隨意干涉到對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