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法張
-
2 # 書道長存
臨帖,是一個學書之人一生都要堅持的事情。
一、臨帖的重要性
1、優秀碑帖集古代書法之大成。
書法是源遠流長的傳統藝術。在點畫、結體、章法三個方面所應有的表現方法與技巧,都集中體現在歷代優秀碑帖中。
這些優秀碑帖充滿了書法“營養”,是後人們繼承和發揚書法傳統的根本保證。
2、前人是如此對待古帖
古人對臨習古帖是極為重視的。
“學書不從臨古人,必墜惡道”。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
不僅在學書之初要用功臨習,就是在也已成名成家之後也不能間斷。
歷來談論大書家的成就,常用“博取百家”、“集合眾美”、“集大成”之類的斷語。
二、臨帖的方法
1、讀貼
讀帖鍛鍊人的眼力心力。
只有對字帖讀得清楚、記在心裡,才能寫得出來。
如果讀的也不認真,心裡也記不住,那怎麼寫得出來?
宋代的黃庭堅這樣說讀帖:“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
不少學書者的經驗證明:臨不好帖的主要癥結不在手上,而在眼上。
有些人不讀帖,拿起帖就寫,有些人讀帖不認真,瞅一眼就開始寫。
田老師有句話說得好:寫字要“一筆三抬頭。”
也就是說,每寫一個筆畫之前,要看三次字帖才可以落筆。
雖然很嚴苛,但確實是一個很有用的方法。
初學者對此應特別予以重視。
2、摹寫
描紅:買印有原碑文的字帖,直接用筆摹寫。
雙鉤:用一張透明的紙將字的外形輪廓用細線條鉤成空心字,再據此摹寫。重點理解字的結構、位置,筆畫的形狀以及相關筆法的應用
單鉤:用一張透明紙以線條從字畫中間勾出中鋒線,再據此線摹寫,重點理解字的點畫之間的聯絡和筆勢的動態。
仿影:用一張不滲墨的透明紙覆於範本上,直接行筆摹寫。
透過摹可以鍛鍊自己的眼力、心力和書寫能力,尤其是對於那些細微之處的用筆和結構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3、對臨
將臨習的字帖放一邊,仔細體會其結構、筆法、筆勢後對照書寫,可以看一眼寫一個筆畫,也可看一眼寫一字或多個字。
一定要”精臨”。要在“精臨”當中,盯住這個字,一定要把它寫得象了。
一點點的糾正,直到寫好了,達到“重影”。
就是說,把你寫的字,往字帖上一套,和字帖上的字一模一樣。上下影子重疊,就叫重影。
這個要求特別高,你相對地能做到,你就是成功者了。
4、背臨
背臨就是不看字帖,僅依靠平日讀帖和練習的記憶來默寫。
對臨到一定程度,已較為熟練地掌握了字的結構、體勢之後,再採取的進一步的學習方法。
背臨的關鍵在於事先分析、掌握範字的用筆特點,並將深深的記在腦海中,以方便將來的應用。
5、意臨
臨摹一件作品,不要求酷似,而是學其一部分,或取筆法,或取墨法,或取章法,或取風格,或取意境。正如古人說的:“刊市其意不在跡象間也。”
意臨可以擺脫形體上的羈絆,追求神似,真正把某家的長處融入自己的血液中來。
意臨稱為臨帖的最高階段,或稱為走向“出貼”的過程。
從古到今,沒有一個書家不是從“臨帖”中成長起來的,趙孟頫臨摹智永的《千字文》不下五百遍。所以在臨帖下的功夫越深,收穫和成就就會越大。
-
3 # 墨林自牧
這會問題我結合我的學習實際,來分享我的經驗:
1.讀帖不是讀文章
讀帖有兩層意思:一是瞭解全文大意及碑帖產生的時代背景,在思想情感上有一個把握。二是要去深入每一個字,去研究其形態以及細節部分的寫法,要知道什麼是好字,什麼是敗字,什麼是共性,什麼是個性,等等,要能歸納總結規律。
2.單字關
臨帖初期,你不要貪多,一個字一個字過,只要堅持一段時間,你自然就速度快了。要逐個字去揣摩,去研究,去對比。
臨帖其實就是培養正確的書寫習慣,如果不好的習慣養成,以後就很難改變。
3.精臨
就是在你把帖單個字研究一遍後,然後就去篩選公認的比較好的字,反覆去臨習,去對比,如此往復,持續改進。
4.寫帖外字是一面鏡子
時不時地多寫寫帖外常用字,然後去看你哪裡寫得好,哪裡寫的不好,你就會返回帖裡面真是練習了。
-
4 # 存希齋書法
其實,我覺得最快最有效的臨帖方法是沒有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既然書法不能速是成立的,那麼臨帖也是不能快的,然而臨帖又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
那麼就要講究一個方法問題,其實不獨是書法,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方法,好方法加上好的效率才是成功的關鍵。
有些時候是這樣,道理我們都懂,也知道怎樣去做最好,但往往就是執行起來沒有到位,就拿書法臨帖來說,都知道要看著字帖,一筆一劃地臨寫,可很多時候就是臨著臨著就在寫自己的了,因為臨帖實在是太辛苦了,很多人承受不下來,就乾脆寫自己的了。然而,很快又發現自己寫的東西不像樣。
那麼,對於臨帖而言,我覺得還是應該老老實實地臨,因為自己的那點東西不夠,就得學習,就得學習字帖,並且要精臨,不要去抄帖,只圖完成任務,那樣是會事倍功半的。效率也是極其低下的。
並且,臨帖是伴隨一個書法研習者終生的事情,不可小視!
-
5 # 子衿書法
有成效的臨帖,就是你每次臨帖以後,都能有這次臨帖的收穫,這樣的臨帖效率就高,就能快速的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
臨帖的收穫有內心的感悟和手中的技巧。內心有所感悟,便能引導指揮手去做。手中的實踐,又能觸發內心的通解。在不斷的臨帖實踐中,使心手合一。相輔相成,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要快速高效的臨帖,就要學會分解組合法。漢字的構成,由偏旁部首組成。在臨帖中,把具有代表一的字找一個出來,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老”字,老字的上面是“耂”,下面可以是“日,匕,子”還有“考”。這些分別組合成的字有“老,者,孝,考”。就練其中的一個,練一個,等於得到了四個字的收穫。再比如“門”字框,這是一個相當難以寫好寫對稱的字。把它練好,它肚子裡面放進去的東西組合出來的字不計其數。這只是給你的一個提示。更多的東西,你依據此法去應用,寫一字,等於多字的練習,是不是快速高效的臨帖?
另外,臨帖要精。心不厭精,手不忘熟。不是說寫好了我就可以不練了。就等著需要的時候,拿起筆來便一揮而就。沒有這樣的事。一日不寫,手便有生疏的感覺。要想把字寫的精妙絕倫,必須每天堅持不懈。一曝十寒,是不能夠達到學習的目的的。
-
6 # 王效鈞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問一下,為什麼要臨帖?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經說過,書法其實很簡單。之所以搞得神乎其神,其實是被很多人忽悠的結果。我們所要掌握的,就是——筆畫、結構。這也是臨帖需要學習的內容。
同樣是筆畫,有的人寫的剛勁有力,有的人寫的軟軟無力;同樣的筆畫,有的人寫的字乾淨漂亮,有的人寫的讓人心生厭煩。其實,說白了,就是筆畫和結構出現了問題。
明白了以上問題,那麼,我們現在說有效臨帖的事:
1、確定字型:楷行隸草篆五體,你最喜歡哪一種?所謂練書法先寫楷體,本身就是胡扯。篆書、隸書盛行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楷書,照樣流傳了許多優秀的碑帖。人生有限,不要想著各體皆精,能學一二種字型就不錯了。所以,從篆、隸、楷入手都可以。當然,行草書是否可以沒有楷書的支撐,我沒練過,沒有發言權。
2、確定了字型,可以選擇喜歡的字帖了。不要人云亦云,關鍵是自己喜歡。我開始練篆書的時候,先學的《嶧山碑》,感覺不舒服,後來先後學鄧石如、楊沂孫、趙之謙、王福庵、吳讓之。其中,用功最多的就是王福庵和吳讓之了。原因只有一點——喜歡。與自己性格、愛好符合的,就是最好的。
3、讀貼。非常重要!仔細讀貼,你會領悟到好多東西,寫的時候,腦海裡有一個清晰地影象,非常重要。
4、有人練字的時候,一個字反覆練習幾十、幾百遍。說真的,非常佩服,我做不到。也許就是我現在沒有取得成績的原因。但是,我覺得練習書法,本身是為了修身養性、調節心情的,如果反覆練習同一個字,太枯燥了。至於你是一個字幾十、幾百遍的練,還是成篇練,按自己的性格和目的決定吧。
5、有人把臨帖作為終生的任務,說實在的,我不敢苟同。書法是有個性的,如果終生臨帖,有可能終生走不出先人的藩籬。最後很可能只會臨帖,不能創作。即使創作,也是別人的風格,永遠成不了你自己。
6、堅持。每天寫一點,天下沒有白費的功夫。只有不斷地寫,才會有提高。即使沒有大段的時間,每天寫幾個字、幾十個字,日積月累,也會有進步。不要學我,我是高興了就寫幾個字,有時又好多天不動筆,純粹玩玩而已,這樣出不了成績的。
春節的時候寫的一副對聯,指正一下吧!
-
7 # 遙說新語
學習書法是一件慢工細活,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練習書法時除了要講究一定的氛圍外,還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
如果非要讓找到臨帖最快最有效的方法,那就只能是正確掌握書法技巧。在臨帖中你要弄清楚輕重、大小、虛實、濃淡、正欹。如果不懂得筆法,即使你再怎麼用功臨摹,也只是在臨摹其形,而無其神。
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學習者,你除了要了解書法,還要經過刻苦的訓練和學習。因為書法不僅僅要看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更為關鍵的是還要看這個人的實際操作能力。
1、熟知筆法
所謂語法就是使用毛筆的方法,主要有行、轉、折、提、按、捻六種筆法。只有熟知筆法,才可打通學書法的慧根。
2、注意疏密
在臨摹過程中,要注意字的整體筆畫:要疏密均勻、結構協調,還要注意筆畫布局合理、重心平穩。
3、注意大小大小變化,是書法創作中表現節奏的重要手段。這種變化體現在任何字型,任何風格,如果一件書法作品,每個字的體量大小完全一樣,肯定是缺乏節奏韻律的,也必然是乏味的。
4、講究虛實
在書法作品中,特別注意用墨的技巧,即輕重的變化。所謂輕與重的概念,它是指墨色的虛和實,墨的濃與淡分佈。虛中之實是重,實中之虛是輕。重與輕的層次是多樣的,運用的手段也同樣是多樣化的:粗筆就輕,是淡墨是飛白;而細筆則就重,是濃墨是實筆。
-
8 # 布穀公社
最快最有效的臨帖方法,就是最笨的方法——先從一點一畫開始,再一個字一個字的攻破,然後逐行,然後通臨,再後背臨,這才是臨帖唯一正確的途徑,沒有捷徑可走。
可以說,所有違背這條路徑的方法都是走了彎路,人為地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書法學習沒有天才,所謂的天才不過是學習能力,領悟能力,動手能力比一般人強一些的人而已。我臨的書譜
書法學習的基礎知識點必須老老實實,一點一滴去積累完成的,那些基礎的一點,一橫,一撇,一捺,一彎,一鉤,每一項,都是經過上萬次,甚至10萬8萬次的錘鍊,才能做到與原帖基本近似。
也只有在完成了這些基礎的訓練之後,才談得上進一步進行的書法創作和創新。 -
9 # 東家APP
在講怎麼臨帖最有效的之前我們先來弄明白臨帖是在臨什麼。
臨帖可謂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臨古人的經典好帖,是透過臨帖學習古人技法,這是任何人想要學習書法最基本的入門手段。說白了,臨帖就是學規矩,而不是別的。
無規矩不成方圓啊,那麼如何臨帖才最有效呢。
首先臨帖不能盲目亂臨,古代流傳下來的碑帖紛繁複雜,要臨優秀的、經典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碑帖。
一般來說經典的字帖總不會出錯,而且“初學者儘量臨墨跡本,不推薦臨碑及刻帖。”
所以在臨帖時,我們推薦大家要細看,就是要對法帖中字的用筆、結構、章法要詳察細審,既要在靜態上把握筆畫形態,又要在動態上理解點畫間的呼應關係。
其次呢,要儘量臨摹的像一些,臨摹臨摹,自然要像了。這個“像”最好是要神似,要做到形神兼備,一旦你熟能生巧的時候,在自己寫的時候就會得心應手了。
最後就是要感悟,這裡的感悟就是要形成自我的思維,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意思就是說書法貴在有神采,字寫出來要有生命,有神情動態,而在字形結構和筆畫上精細,卻神采不足的,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
一個人如果寫的字既有形質之精美,又有神采之鮮活,那麼他就等於從古人那裡繼承到了精華的東西。
臨帖,除了臨摹,還要用心感悟字裡的生命,這樣你才會有獨自創作的能力。
-
10 # 翰墨書道
要想臨摹法帖或書法教程中收效快,首先要掌握書法的技法知識,並能逐步熟練技法的實操能力,這個階段不能要好高騖遠,貪圖捷徑和失效,要有繡花的功夫,一針一線的功夫必須打紮實了,也這就是我們要學會跑步之前的走路的基本技能,如手腳的節奏和協調性,解決好身體的重心的問題,以保持身體在較複雜的環境條件下不至於因失去重心而跌倒。
書法也如此,比如王羲之也有下大功夫來專門練習“永字八法”,以“永”字為代精研其中具有典型性當代點畫造型,取勢問題,技法技巧和規律。精熟之後,在以此為基礎不斷擴大和豐富完善書法的技法技巧。
通過幾年的臨摹學習,具備了紮實的書法基本功,這時在求快,才回變得可能。在此基礎我們就要加強讀帖和背臨的鍛鍊和學習,一是單字的學習。這時我們基本上就能做到透過讀帖掌握範字的點畫結構和書寫技法,並透過讀帖和對臨使得範字儘可能精準輸入到頭腦中,這時才能做好心揮手運的前期工作。在此基礎上的臨摹才能保持快而有效,當然也不能忽略複習的工作,以求的溫故知新。再基本完成以上幾點的基礎上,我們的臨摹學習才有可能紮實有效,或許這就是學習書法的捷徑吧。
-
11 # 一人筆記
臨帖的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儘可能的像。
臨帖最快最有效果的事情,就是一直要追求像。
很多人臨帖不快效果不好,最大的問題。自顧自的按照自己的習慣寫。
很多人不是臨帖,而是把字抄一遍,按照自己的書寫習慣抄一遍。
心態是最重要的,心態不變什麼方法都是假的。
臨帖就是忘掉自己曾經寫字的習慣我是一人。臨帖最大的要求,追求像。
很多人臨帖慢,效果不好,就是因為不想著和帖子一樣。
看到很多人寫《九成宮》,然後問為什麼沒有進步。
哎,我先嘆口氣。
這是一個練了半年多,近幾個月沒有進步的書法愛好者,發出的照片。想要問如何才能進步。
很多人在臨帖的時候,不是按照《九成宮》裡面的字寫得,都是按照自己平日寫字的習慣臨帖《九成宮》。
其實在很多人內心深處,臨帖的目的是為了字寫好而且和臨過的貼不一樣。
像姚孟起這樣,臨《九成宮》臨的非常相似的,那是真的只想著和歐陽詢像。
但是問題就在,姚孟起的歷史評價並不高。可是他學《九成宮》又被認為最像。
這是潛意識,學一個人的字,但不能完全一樣。
我們在臨帖的時候,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我們自己內心是牴觸和一個人的字寫的一模一樣的。所以很多人寫著寫著,就開始自己創造字型。
比如說,田英章臨的《九成宮》。
有些人說,田英章臨的《九成宮》沒有歐楷的味道。
這是他練習《九成宮》,結合自己的“書法理念”開始自創的寫字方式。
我們有沒有能力自創一個屬於自己的寫字方式,或者是字型。
我們沒有能力的情況下,就只要拼命的像姚孟起臨《九成宮》一樣。
先追求像,不要想著要有自己的寫法。儘量的剋制自己,想著先能夠和字帖中的字寫得非常相似,再考慮其他的事情。
上圖就是某人寫得《蘭亭序》,肯定是花過時間臨寫的,但是總想著自創字型。
一人有感很多問題不是方法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
總有一顆躁動的心,總在想我為什麼要寫得和帖子一樣。
學習書法,心態最重要。你臨帖時候的心態是怎樣的呢,對嗎?
-
12 # 司元峰書法
最快最有成效的臨帖方法是先“讀帖”。在臨帖前不要拿過字帖就開臨,不做任何準備,盲目應戰,結果肯定收效甚微!什麼是“讀帖”呢?所謂讀帖,一是指宏觀上要深入瞭解碑帖的內容,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從中發掘、掌握碑帖整體面貌所表露出來氣息。如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姪文稿》都是行書,它們的創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完全不同。
《蘭亭序》是王羲之的行書代表作,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蘭亭雅集,舉行祓禊,設曲水之宴,眾名人紛紛做詩而整合冊,《蘭亭序》便是王羲之為此詩集所作的序文。通篇筆墨勁健爽利,飄逸灑脫;體態雍容華美,超逸俊朗,盡現晉人之風骨。
顏真卿《祭姪文稿》是顏真卿為追悼在安史之亂中犧牲的姪子所做的祭文。通篇充溢著作者的悲憤激情,點畫飛動,恣態雄奇,或凝重遲澀、或流麗遒勁,痛快淋漓,氣韻貫通,自然天成。筆墨間盡顯作者悲憤之情,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悲哀與追思。
在臨帖前,我們要儘可能的多瞭解碑帖的內容、創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古人在書寫此碑貼時的情緒的變化,對臨貼會有很大的幫助,尤其到意臨階段效果更好。
二是指在臨貼前,要認真注意每個點畫的長短,輕重、向背、轉折、起止,結構的疏密、參差,墨色的變化,章法的構成等等,做到心中無數,意在筆先,下筆有由。
臨帖要迴圈漸進,不可能追求速成。先對臨。力求點畫準確,結構合諧。不僅要追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然後背臨。在對臨的基礎上,進行默寫,背臨後對照原帖進行檢查,以追求形神兼備。最後意臨。在對臨和背臨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以求神似。注意意臨不是隨心所欲的自由發揮,而是在熟練掌握原帖的用毛、結構、章法等基本功的前提下,才可進行。
臨貼最忌描頭畫腳,不能只求形似、更要要求神似,講求筆力,筆勢和筆意。
-
13 # 千年蘭亭
也許大家不相信,我曾見過兩位高中生,他們的高考分數在660-670之前,但半年前,一位480分,一位560分。
這說明,學習是有方法的。書法也是如此。
曾接觸過江蘇的一位青年書法家,30出頭。大學時見同學寫字,才開始學習書法。大約一年多後,他即入展中國書協的展覽。
後來他又嘗試不同字型,大多是在幾個月後即能以該字型入展。
他的學習方法,一是在學習之前,儘量收集與之相關的資料,包括作品與理論文章,尋找其中的規律,清楚大家的經驗,然後才下筆去學。
二是先將單字按結構和偏旁部首分類,然後一類一類地去臨習,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不是從頭到尾地通臨,那樣臨後面忘前面,效率不高。
有時我在想,他們,包括上面的兩位已在北京大學的學霸和江蘇的這位朋友,走的是一條捷徑,應該說,他們的基礎都不牢,但他們都達到了他們的目的。
但社會是功利的,他們這樣學有錯嗎?
回覆列表
怎樣臨帖是最快最有效的?
臨帖的時候要從這三個方面去做會臨有所獲,循序漸進,千萬不要顛倒。
一、 單點突破。
單點突破重點在於每次解決一個問題,具體任訓練點可以分筆法和字法二方面。
在筆法上重點訓練起筆和收筆兩個部位。
起筆的動作一般會有切、頂、壓、鋪,入筆的方向有順、逆、斜這些角度;
收筆的動作一般有頓挫、提按、揉回等要點。
字法上可按獨體字、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進行分類訓練。
獨體字上可分成長方形、正方形、扁方形、菱形和梯形。
左右結構注意左收右放、左放右收、左正右欹、左欹右正、左開右合、左合右開這六個規律。
上下結構的注意上放下收、上收下放、上開下合、上合下開、上正下欹、上欹下正這六個規律。
第二、 整段臨寫。
整段臨寫每次也要注意訓練重點,
第一次可以追求形似,初步感知整體感覺;
第二次可以關注左右結構規律的應用;
第三次可以關注上下結構規律的應用;
總之,每次訓練的時候,也都注意有一個訓練重點。
第三、 通臨。
通臨的辦法在於把前面單點訓練規律綜合訓練,可以分慢臨和快臨。
慢臨追求筆畫的精細,快臨追求氣韻連貫,同時結合20——60字左右小創作,小創作的目的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