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殳子
-
2 # 小熙為人人
曹植才高八斗,曹操原本對他是寄予厚望的,以為他是做大事的人。
但曹植做了兩件令曹操很失望的事,導致曹操不再重用他。
第一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喝的醉醺醺的,趁曹操外出,擅自開啟王宮大門司馬門,坐著王室的車馬,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走的禁道上任意馳騁,一直闖到金門,這種無視曹操法令的行為使得曹操大怒!曹植也因此逐漸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寵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讓曹植擔任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帶兵解救被關羽圍困的曹仁。曹植卻因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出征,於是曹操不再重用他。
曹植比較任性,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又過於清高,才子氣太重,喝酒又毫無節制。再加上有人暗示過曹操:廢長立幼,取亂之道也。所以曹操最終選曹丕做了接班人。從此,曹植進入了人生低谷。
小熙點評:要成大事,做事要靠譜!為人很重要!
-
3 # 封啟宇
曹操一生子女眾多,有天資聰盈的曹衝,為救父逃跑,獻出自己戰馬曹昂。文彩飛楊的曹植,心計沉復及深的曹丕,曹彰勇武且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剩下的幾個兒子均,陸路無為好無建樹可言。
曹操心目中最理想的接班人因該是曹衝,可惜英年早逝天度英才。曹丕曾言衝弟要不是早夭身亡,魏王之位必是他坐。曹操實分疼愛幼子曹衝,曹丞相稱象的典故,就出自曹衝之手。
曹植才華橫溢文才飛揚,性格放浪不己任意枉為。不加管庶自己,心中無國家百姓之事。帶兵打仗更沒有文韜武略之謀。與其父曹操相比望塵莫及,但詩詞歌賦卻樣樣精通。只能算是個文雅詩人,不能安邦理政。
曹丕文才不及其弟曹植,其心陰險狡詐多疑。心恨手黑為了權力王位不則手斷,使奸詐之計奪了其弟,曹彰的十萬兵馬收回自己手中。逼迫曹植做詩一首詩題為兄弟,但詩中不許出現兄弟二字。如若出現必將,碎屍萬段出以急刑。詩中內容想必大家都以知曉。
曹操以魏國千秋大業為重傳位於曹丕,曹丕治國安邦理政勝過其父曹操。開疆拓土領兵坐戰不及其父孟德,他只能維持現狀與東吳孫權蜀漢劉備周旋,不致於吳蜀聯盟滅了曹魏。
-
4 # 可以叫我楊老闆
政治終究是政治。
寫寫詩,抒發下情懷,只能是一個浪漫主義者的曹植,太不適合那個亂世了。像他這樣的,在《權利的遊戲》裡,都活不過半集(開個玩笑)。
曹丕,跟隨曹操征戰多年。老爸的權謀就算沒有全學到,耳濡目染之下,也學了個八九不離十。把天下交給他,曹老闆還是比較放心的。
-
5 # 大明668
華而不實,文章寫的好的往往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所以曹植名氣大,但是曹丕實際能力強,而且曹丕是哥哥,名正言順
-
6 # 野性動物吧
曹操5個兒子裡,數曹衝最有潛力,可惜曹衝在9歲時就死了,具體怎麼死的不知道,有的說病死的,有的說被蛇咬了。曹丕以嫡長子的身份,以功業進取,以智謀圖位,兼以文質彬彬,可謂國之強主;曹植是三國少有的文學奇才,徒以文章得寵,別無他長,且秉性驕狂,重不足以服人,智不堪軍國之用,若立而為嗣,取亂之道也
-
7 # 聶新怡
曹植雖然有文才,但他沒有政治頭腦,一味咬文嚼字,沒有憂國憂民政治理論,一味喝酒放蕩形骸。他配做國君的繼承人。
-
8 # 老家許昌
剛開始,曹操對曹植寵愛有加,想讓他當自己的接班人。
曹操的思想動向讓他的另一個兒子曹丕驚恐不已。曹丕與曹植都是卞夫人生的,曹丕是老大,曹植是老三。古代規矩傳長,同等情況下長子有優勢。但是,曹丕的智商明顯低於曹植。怎麼辦呢?另闢蹊徑吧。
經過三次較量,曹丕把曹植戰敗了。
送父出征事件。《三國志·吳質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曹操率兵出征,兒子前來送行。曹植文思泉湧,言辭豐贍,口誦一文,預祝父親凱旋歸來,眾人稱讚不已。曹丕才乏口拙,急得抓耳撓腮。幕僚吳質急獻一計:裝哭。曹丕泣不成聲,數度哽噎,拜別父王。在場的大臣都認為,曹丕雖然不及曹植文采飛揚,但赤誠之心更為感人。曹操看曹丕有如此孝心,眼眶溼潤,感嘆不已。就這樣,沒本事的贏了有本事的。也可以說,沒這本事有那本事。
竹簍事件。《三國志·陳思王植傳》裴松之注引《世語》:為讓曹丕當接班人,吳質要到鄴城活動,但進不去。曹丕把吳質藏在竹簍內,偷運進去。此事被曹植的高參楊修發現,報告給曹操。曹操甚為惱怒,曹丕非常恐懼。吳質出主意,讓次日在竹簍裡放上綢緞。大車上裝的竹簍被曹操派的人扣查,裡面沒有人。曹操認為楊修說謊,並懷疑是曹植指使的。只要巧於計謀,假的就是真的,黑的就是白的。
鄴城門事件。《三國志·任城陳蕭王傳》裴松之注引《世語》:曹操要丕、植兄弟各出鄴城一門,卻密告守城者,任何人不得出城。曹丕遇阻無奈而返。楊修告訴曹植:“你受王命出城,守城者不讓你出,你可以殺了他。”曹植殺掉守城者強行出城。曹操知道了是楊修出的主意,把楊修殺了,曹植又輸一子。這次楊修幫了倒忙。
《三國志·陳思王植傳》記載了兩件事,是曹植自毀形象。一是“擅闖司馬門”。曹植曾乘車在專供皇帝行車的御街上行駛,徑直從司馬門出宮。這是逾矩行為。曹操知道後非常惱怒,處死守衛宮門的官員。二是“醉酒誤事”。曹仁被關羽圍困,曹操任命曹植為南中郎將兼徵虜將軍,想派他帶兵去解救曹仁。出兵前曹操呼喚曹植前來,要告誡他應注意的事宜,曹植卻喝得醉醺醺的不能受命,曹操罷免了他。
最終,曹操確定曹丕為接班人。
-
9 #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曹操文武全才,明察秋毫,他做出這樣的決定,毫無疑問是睿智的選擇:
第一,曹植適合作文聯主席,不適合做皇帝。
曹植屬於多愁善感、放浪形骸、學富五車的文人,他的文學天賦舉世無雙,他的七步成詩也被後世傳為一段曠古難覓的佳話,他的多愁善感放浪形骸作為一個文人無可指責,說不定還可以成為美談,但當皇帝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第二,曹植優柔寡斷,不可能成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從現有的歷史資料來看,曹植不具備一個成熟政治家的基礎,他沒有駕馭群臣的手腕,有沒有運籌帷幄的智謀,更沒有衝鋒陷陣的魄力,如果讓他趕鴨子上架,很可能就是一個南唐後主李煜第二,或者是北宋徽宗再現。
第三,曹植與曹丕爭位是愚蠢之舉。
曹植寫詩作詞有兩把刷子,但如要玩陰謀詭計就沒有那麼得心應手了,遺憾的是曹植並沒有正視自己短處,陷入爭權奪利的漩渦不能自拔,覬覦皇位給他帶來了掙脫不掉的是是非非,最後死於非命也讓後世感嘆不已。
洛神賦
總結:沒有長勾勾嘴,就不要貪瓢食,什麼蟲子鑽什麼木頭,木匠幹不了鐵匠活兒,不然,結果往往就一定是悲劇。
-
10 # 掌心記
曹操長子曹昂,雖然是庶出,但由正室丁氏撫養大,視同己出,加之曹昂聰明忠勇,甚得曹操喜愛,經常帶在身邊重點培養。可惜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徵張繡時,曹昂為父親的一夜風流埋單,與典韋、曹安民一同戰死於宛城。
曹昂之死,徹底打亂了曹操立嗣的計劃,此時曹操已經是43歲了,此時他還有11歲的曹丕、8歲的曹彰、6歲的曹植、3歲的曹衝等幾個兒子。其中曹丕、曹彰、曹植哥仨均為曹操正室卞夫人所生。
曹操於是把接班人的人選集中到了曹丕、曹植兩人身上,曹丕文武雙全,性格穩重,曹植才思過人,揮灑自如,兩人都非常優秀,都有大位之志,這讓曹操躊躇不已,不知如何選擇。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經過了20年的觀察考核,曹操最終還是下定決心,立曹丕為世子,曹植淘汰出局。
之所以是這樣一個結果,不是曹丕為什麼特別過人之處,問題還是出在曹植自己身上,因為與曹丕相比,曹植有三個致使短板,導致在這場較量中出局。
其一、曹植不是嫡長子,不佔優勢。是不是嫡長子其實並不是曹操立世子的首要選項,曹昂去世後,曹操曾公開表示打算傳位給環夫人所生的曹衝,可惜這位神童13歲就夭折了。他死後,曹操曾對曹丕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丕後來也坦稱:“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
由此可見,雖然曹丕成了嫡長子,但這一身份,在曹植面前,並不特別加分。但如果要立曹丕,符合嫡長繼承製,這是一個非常拿得出手,非常沒毛病的說辭,後來賈詡就是利用這一點,臨門一腳助攻曹丕上位的。
其二、曹植後援團太次,謀事不周。曹操在立嗣上長期不決,導致曹丕、曹植兩人身邊都集聚了一班後援團幫忙出謀劃策,互相傾軋。擁丕派有桓階、邢頤、吳質、司馬懿、賈詡等等,擁植派有丁廙、丁儀、楊修、孔桂、楊俊等等。擁植派以楊修為代表,行事高調,用計過頭,中了招,不僅丟了自己的性命,同時也影響了曹操對曹植的觀感。
比如有一次,曹丕以竹籠裝吳質進府中議事,楊修立即向曹操打小報告說:“曹丕以車藏人進入府,可能有不良之謀。“結果被司馬懿來了個將計就計,等曹操再派人檢查時,發現車籠裡將的是絲綢黃絹,並沒有人,反而弄得鼻子倒灌水,失去了曹操對楊修的信任。
司馬懿、賈詡等則都是城府極深,穩重善策的”老謀子“,兩邊後援團一對比,擁丕派完勝。
其三、曹植文人氣太重,比較任性。曹植多才多藝,其風流文采更勝曹丕,頗有曹操的揮灑自如的神態,每每聚會呤詩作賦,都能贏得個滿堂彩,非常給曹操長臉,因此,曹操非常喜愛,“幾為太子者數矣”,但曹操畢竟是曹操,立世子茲事體大,還在猶豫。
曹植有思路快捷,談鋒健銳,才華橫溢不假,但“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的詩人氣質也害了他, 特別是一次喝得酩酊大醉,誤了領命帶兵解救曹仁的大事。一次藉著酒興,私駕王室車馬,在皇宮禁道上馳騁,影響極壞,讓曹操對曹植非常失望。
就象李白一樣,曹植文人氣、才子氣太濃,註定只能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卻成不了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與王位擦肩而過,也是可以理解的。
-
11 # 蟈蟈的文史原創
曹操喜歡曹植但卻選擇曹丕繼承大位,是曹操綜合考量基礎上作出的最終決定,也是最好的選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 政治發展形勢的需要。當時天下仍然處於三權分立的狀況,蜀國和吳國仍然佔據著重要地理位置,要想實現統一任重而道遠,而在曹操的幾個兒子中,雖然有南征善戰的,也有文學風采的,但都只是單方面的才能,不具備統一國家,能文能武的才能,而曹丕在這方面的才能就很突出,這是曹操決定的一個因素。
曹植
2. 曹植才能過人,但不拘小節,放浪形骸,在日常生活中,就像有些人一樣,大大咧咧,好酒,而且會因酒誤事,這樣的作風是不符合一個君王的品質的。同時,曹植文學才能過人,但是軍事戰略才能不如曹丕,所以曹操沒有選擇曹植。
3.曹操對於兒子脾氣秉性的把握,知子莫若父,曹操對這兩個兒子的底細門清,他們在私下的動作都在曹操的掌控之下。曹丕有心機,曹植耿直有才,在每次曹操出軍之際,曹植都會給父親賦詩一首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曹丕就不會,於是他的親信就,給他出謀劃策,讓其在父親出師的時候只是哭,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這就可以看出曹丕的心機。
曹丕
4. 曹丕對於軍事方面的知識要高於曹植。曹丕小時候就學習騎馬射箭,對於兵書戰策等也十分熟悉掌握,同時其也經常跟隨父親一起出徵打仗,而曹植在文學方面才能過人,在軍事領域就不如曹丕。所以曹丕適合繼承大位。
回覆列表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七步詩》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足以證明曹植的才華橫溢,然而,這首詩的背後,卻是其兄、稱帝的曹丕逼令曹植七步之內以兄弟作詩,否則將殺死他。
一、曹丕綜合條件比曹植更適合曹操死後稱帝1. 才能不弱,文武兼備
文學:世人都知道曹植才華,《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名篇為後世稱頌,南朝宋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這便是才高八斗的由來;清初文學家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然而,曹丕的文學才能也不弱,建安七子中三曹都包括在內,足以證明後世對他的認可,同時著有中國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作品《典論》,對文學發展、文藝批評風氣起到重要作用,另外《三國志》記載,“初,帝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足以證明他文力不弱。曹植稱他:“祥惟聖賢,歧嶷幼齡。研幾六典,學不過庭”。陳壽評道:“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蓺兼該。”軍事:幼年時學會騎馬射箭,十歲便開始跟著曹操征討張繡、攻打袁紹、出擊孫權等,立下了諸多戰功,被封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也為日後徹底統一北方、平胡伐吳奠定實踐基礎。曹丕本人擅長擊劍,史書記載曾打敗奮威將軍、劍術大家鄧展;又擅長騎射,《典論》自述能“左右射”,具備一定的軍事技能。“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曹丕《廣陵於馬上作詩》
曹植也曾隨軍出征海賊管城、北伐柳城、參與赤壁之戰、西征馬超,在曹操被封魏王后,曹植也受封臨菑侯。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曹植《白馬篇》
政治:曹丕善於招攬人才,司馬懿、陳群、朱鑠、吳質並稱曹丕“四友”,這些都是他的智囊團隊,為他登基和日後坐天下出謀劃策;禮賢下士,身邊聚集了一批文學人士,如王粲等,很對曹操愛好文學的胃口;另外,性格沉穩,謹小慎言,這是政治家必備的素質。反觀曹植,身邊聚集著楊修、丁儀、楊俊等,這些人一是雅好清談,和曹植都是一類人,既難以查漏補缺,有可能違反法令,反而給曹植帶來麻煩;二是相對遠離政治中心,缺乏話語權,對曹植的實際幫助有限;三是部分人與重臣還有矛盾,關鍵時刻被抓住把柄。
2. 重臣支援
在正式立世子之前,曹操在曹丕、曹植之間猶豫不決,最初是傾向曹植,後來數位重臣、謀士從不同程度表態支援曹丕,才最終下定決心。
桓階:時任虎賁中郎將、侍中,在曹操面前多次誇耀曹丕德操優良,年紀又比曹植大,適宜立為太子。曹丕登基後,升他做尚書令,封高鄉亭侯,加侍中。賈詡:在曹丕問計時,建議他“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事實證明是非常有效。而後,曹操在諮詢賈詡立世子意見時,賈詡不說話,曹操問他為何不答,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這話真是神助攻,堅定了曹操立嫡立長的想法。曹丕登基後,升他做太尉,進爵壽鄉侯,增加封邑三百戶。邢頤:他本來是曹操選來輔助曹植的,但曹植屢屢不聽勸誡,並逐漸疏遠,後來被曹操選為"參與丞相軍事。"曹操想立曹植為太子,徵求他意見,邢頤回答說:"以旁支代替本宗是先朝大戒,願陛下慎重考慮這件事。",於是改立曹丕為太子。曹丕登基後,升他為太子少傅,歷任侍中、尚書僕射等。吳質:當時是朝歌令,曹丕與他關係密切,出征途中曾寫《與朝歌令吳質書》,常常與他商量機密,在關鍵時刻多次出謀劃策,為避人耳目,總是將他裝在籮筐裡用車運入府中。曹丕登基後,升他為振威將軍。3. 形象包裝
孝順:曹操某次要出征,臨行時曹植當眾吟誦一首詩賦,表達對父親不捨和祝福,而曹丕卻默默無言,等到曹操問他時,只是“泣淚漣漣”,另曹操大為感動,讓曹植的詩賦也黯然失色,一時間朝廷上下交口稱讚曹丕孝順。設疑:楊修發現吳質乘車入鄴城宮與曹丕聯絡時,向曹操報告了此事,曹丕得知後詢問吳質,第二天將絲綢放入車中,曹操派人檢視時只發現了絲綢,便認為是楊修詆譭曹丕,避免留下結黨的印象。二、曹植系列減分操作失去曹操信任1. 文氣太重,以群分人
與曹丕結交謀士、重臣外,曹植結交的多是文士,雖然在前期幫助自己獲得了曹操的認可,但隨著時間推移,這批人帶來的反而是災禍。如楊修因猜中曹操大門“活”字、“一盒酥”、“夢中殺人”、“雞肋”等謎底,被曹操以擾亂軍心名義所殺;丁儀兄弟和楊俊則被曹丕以不同名義殺死。
2. 不遵法度,任性而為
曹操年輕做洛陽令時設五色棒震懾貴戚,領軍打仗時又明確軍令,曹操南征孫權,讓曹植留守鄴城,告誡他發奮圖強,學習自己年輕時的氣魄;後來,曹植乘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帝王舉行典禮的禁道上馳騁,嚴重違反了曹操制定的法令,因不能處死兒子,只能處死掌管王室車馬的公車令。這讓曹操最終失望,當年便立曹丕為太子。
三、嫡長制傳統和諸侯立嗣教訓1. 嫡長制宗法傳統
曹操最早的長子是曹昂,但在徵張繡之戰時因保護自己而被殺,與卞王后共生四子,曹丕、曹植、曹彰、曹熊,曹丕作為嫡長子,有著先天的優勢。當時,自西周以來的嫡長子繼承製深入人心,上至王侯大臣,下至豪閥地主都是如此,朝中大臣擁護此制度的更佔多數,讓曹操也不得不慎重對待。
2. 袁紹、劉表立嗣教訓慘痛
在曹操之前,袁紹、劉表兩位諸侯都因廢長立幼,內部勢力分裂,最終被曹操擊破,讓曹操不得不吸收他們教訓,要早立、要立嫡長子,避免死後爭奪造成分裂。其中袁紹長子為袁譚,卻偏愛幼子袁尚,因此至死都未立嗣子,其謀臣逢紀、審配與袁譚不合,偽造遺命,立袁尚為主;兄弟分裂,兵戎相見,終被曹操消滅。而劉表長子劉琦,在蔡氏慫恿下失去歡心,死後劉琮嗣位,在曹操南征後投降,而劉琦則投奔劉備,分道揚鑣。
結語:政治家、藝術家各有千秋,政治家兼做藝術家尚可,若藝術家兼做政治家則危。以曹操之明、群臣之力,曹丕自然取勝。不然,後世趙佶、李煜之事便要提前在三國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