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下古麒

    提起晚清重臣李鴻章,就繞不開他所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令李鴻章揹負身後罵名的無非就是他所簽訂的一些條約,其中以中日甲午戰敗後簽訂的《馬關條約》與八國聯軍侵華後簽訂的《辛丑條約》為著。

    其實,在李鴻章被委任為同列強談判之前,他還在擔任兩廣總督,那裡地處南方,正適合養老。但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本來李鴻章就已經是近八十歲的高齡了,可是偏偏慈禧就要讓李鴻章來收拾這個爛攤子,緊急的將他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命其從速來京,全權與各國協商議和。

    李鴻章意識到,這個鍋還得他開背,雖然在慈禧決定與列強開戰前他還極力的勸阻。

    最後,李鴻章還是完成了任務,成功的為慈禧開脫(此前列強一直叫囂著要殺了慈禧)同列強議和。反正在慈禧看來,只要她自己能夠得已保全,錢、國家主權都無所謂(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中所籤的並不是自己的名字李鴻章三個字,而是單寫了一個“肅”字。究其原因的話很簡單,無非就是他的爵位是“肅毅候”。但是,這其中也是大有用意的。

    “肅毅候”是受朝廷而封的爵位,所以李鴻章選擇用這個官方的爵位來寫在喪權辱國的條約上,表明他自己在心中是有將李鴻章與肅毅候所區分的。雖然在我們旁人看來這兩者是沒有什麼區別的,但是在他看來,一個是私一個是公,留予自我安慰罷了。他何嘗又想背下這千古罵名呢?

    在李鴻章簽下條約後不久,便抑鬱成疾,來到了人生的終點,他的遭遇,令人唏噓。而死在李鴻章死後,慈禧太后也悲嘆道,“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 2 # 歷史領域老孔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恥辱的一個不平等條約。1900年,庚子事變,當太后老佛爺與八國聯軍宣戰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己經預感到結局,遂秘密與張之洞等籌建“東南互保“。被聯軍攻佔北京外逃的慈禧,驚慌之下,只好下旨給李鴻章,讓其赴任直隸總督,北洋大巨兼談判代表。李也知道此差事,出力不討好。但權衡再三,決定北上赴任。到京後他拜會英,德等公使,想以良好的私人感情,讓兩國不至於過分為難清政府。但是李看重的私人關係,在國家利益面前,一文不值。面對八國公使擬好的《辛丑條約》漫天要價,啒啒逼人,李悲憤成疾,一病不起,而流亡到西安的老太婆,急於回到北京,也是連連摧促儘快簽約。1901年9月7日,農曆辛丑年,在病榻之上的李鴻章顫抖著簽字。與以往不同,這次他只簽了個肅字,因其被清政府封為肅毅侯,也許用這一個字是對《辛丑條約》的無聲抗議,或許是對聯軍和慈禧的憤慨,或許是對自己揹負賣國賊罵名的無聲控訴吧。此後不久,這個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中的老人,悲憤地離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同時也留下了至今褒貶不一的迷㡳,功過是非任憑後人評說。

  • 3 # 魔方歷史觀

    李鴻章,晚清時期權臣,在後世評價中,李鴻章也是爭議較多一位歷史人物。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不在少數,《辛丑條約》便是其中之一,但是李鴻章在簽訂《辛丑條約》時,籤的並非自己的姓名,而是簽了一個“肅”字,這是什麼原因呢?

    “肅”字與李鴻章的關係

    李鴻章作為晚清時期的權臣,在當時的清政府,擔任過的重要官職不少,如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等,並且晚清時期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李鴻章大多都有參與,如洋務運動、甲午戰爭、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等等。而“肅”這個字與李鴻章的關係,也跟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有關。

    太平天國運動是晚清時期的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李鴻章作為清朝重臣,參與了對太平天國運動的鎮壓,也因為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有功,使得李鴻章受封為“一等肅毅伯”,“肅”這個字也可以說是李鴻章這個爵位的一個簡稱。

    為什麼在《辛丑條約》上籤“肅”字?

    上面提到了,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不少的不平等條約,如《天津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而《辛丑條約》在這些條約中又顯得極其突出,因為《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作為條約的簽訂者,李鴻章不可能不知道這個條約簽訂之後的嚴重性,但是他必須簽訂,因為這是戰爭失敗的代價,也是清朝統治者的意思。但是,對於這個條約的簽訂,李鴻章沒有籤自己的名字,而是簽了一個“肅”字,以清政府封給自己的“一等肅毅伯”這個爵位的簡稱來簽字,表明條約的簽訂者實質上是清政府,而簽訂這個條約,也並非是李鴻章本人願意籤,而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他是清朝的大臣。所以只是簽了一個“肅”字,而非他本人的姓名。

  • 4 # 念念分明堂

    甲午戰爭失敗後,做為清朝全權大臣的李鴻章,遠渡重洋與自己的老對手伊藤博文談判。談判的過程極其艱難,李鴻章雖然竭力為自己代表的國家爭取最大的利益,但奈何是戰敗國,徒勞掙扎,最後被迫簽訂了條款極其苛刻的《馬關條約》。

    回國後,清政府撤去了李鴻章北洋通商大臣等重要職務,全國罵聲四起,李鴻章心如死灰,此番遭遇開始動搖裱糊匠對清廷的“忠”。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面對清廷的勤王詔書,李鴻章稱之為“矯詔、亂命”,聯合張之洞等人與西方各國領事簽訂條約,實現“東南互保”;甚至私底下與南方革命黨眉來眼去,若不是時機不成熟,再加上年事已高,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總統有可能就是李總統。

    食君俸祿,忠於朝廷,與君分憂,清朝最大的背鍋俠,揹著千古罵名,在諸多的不平等條約上籤下了自己的大名。《辛丑條約》簽訂時,心灰意冷,對清廷的忠蕩然無存,籤個“肅”字,告訴世人:朝廷無能,非我之罪也。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

  • 5 # 何富紅

    有一副對聯是這樣的: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慌!

    上聯說的是李鴻章,下聯說的是翁同龢。翁同龢也是道光皇帝的老師,他對李鴻章的主張總是唱反調。

    李鴻章在組建北洋水師時,翁同龢唱反調,李鴻章向朝廷要軍費時,翁同龢也唱反調!翁同龢之所以和李鴻章唱反調,是因為李鴻章動了他的乳酪!

    雖然大清朝也購買了兩艘老外的鐵甲船,在當時也是最先進的。要想保持鐵甲船的強大,就要不斷的增加軍費開支,負責再強大的戰艦也有日落西山的一天。

    甲午戰爭的慘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簽訂這些不平等條約的就是被後世所唾棄的李鴻章。

    李鴻章在和列強們簽署條約時並沒有簽署自己的大名而是簽署了清政府給他的封號_肅毅侯!李鴻章內心深處是知道的,這也是李鴻章一種無聲的抗議!

    其實,李鴻章就是一個替罪羊,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犧牲小我,成就他人。也是一種自我奉獻精神。

    李鴻章組建的北洋水師之所以全軍覆沒就在於沒有健全的後勤保障。不是大清國和日本在開戰而是李鴻章自己在和日本開戰。一個私家軍在和一個正規軍又是在正面戰場上較量,哪有不敗之理的說法。

  • 6 # 歷史達人穩妥君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在“媾和綱要”上簽字,可是列強並沒有撤軍的意思,而是想把賠款數額定下來。經由幾輪構和,李鴻章極利巴損失降到最低,終極敲定清朝四億五萬萬人每人賠一兩,統共四億五萬萬兩銀子,以示對清朝的欺侮。李鴻章沒有別的方法,明知是欺侮仍是隻能在《辛丑公約》上簽字,這也是他生平中最羞恥的時辰了。可是李鴻章並沒有把本身的名字寫的很清楚,而是將“李鴻章”三個字擠在一起成一個“肅”字。

    那麼籤“肅”具有執法效應嗎?那必定是有的,古代都講究籤書畫押,“肅”就是李鴻章的畫押,可李鴻章為何要在如斯重要的公約上畫押呢?一是由於畫押是草書,大師看不懂,二就是畫押又能單成一個字,可以有其他的寄意。李鴻章籤“肅”就是由於他是朝廷封的“一等肅毅伯”,以此銜簽字或容許以解脫罪名,剖明這是代表清當局籤的字,與他李鴻章本人沒什麼關係。

  • 7 # 陽城導航

    李鴻章為什麼在條約上籤“肅”字而不籤他的本名。各位都講到了【肅毅伯】是朝廷封給他的名號,簽名號也等同於他本人簽字,脫不了干係!不過,有些人對李鴻章進行辯護,這是沒用的,徒勞的。因為李鴻章籤的條約太多,他的名字就成了滿清政府賣國代表人,歷史將永遠將他釘在了恥辱柱上。

    1984年,設計師在與撒切爾夫人談判香港問題時,曾斬釘截鐵地說,如果我們到時收不回香港,我們就是滿清政府,就是李鴻章。可見,李鴻章與賣國行為脫離不了關係,洗也洗不掉。

    今天的某些人百般為李鴻章開脫,不知為了什麼。我想,過一段時間,我們的後代會這樣描述:

    李鴻章讓我們的祖國蒙羞,我們的先輩又盲目推崇李鴻章,導致思想混亂,差點讓我們二次蒙羞。如果他們不是我親祖宗,我真敢把他們的牌位從家祠裡扔出去!

  • 8 # 風談天下

    《馬關條約》確實是該李鴻章去籤,這個罵名他得背。

    但《辛丑條約》關他鳥事啊!

    義和團的師兄弟們在北京玩紅燈照的時候,他正在廣東做總督呢。

    慈禧腦子進水對列強宣戰後,他和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搞了東南互保,避免被列強瓜分的命運。

    等聯軍進了北京城,慈禧逃到西安後,一地雞毛無人收拾,才逼著李鴻章出來收拾殘局。

    後人多目李鴻章為賣國賊,卻不知,僅此一事,也足以洗盡其一生恥辱!

    風疾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身為臣子,見功名事業而奮不顧身,故值一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楊冪、趙麗穎、鄭爽、楊穎、迪麗熱巴、出現在同一部劇中,你會支援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