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先生1998

    如果說印度140萬大軍形同虛設,有點小瞧印度了,畢竟雖然印度沒有拿巴基斯坦怎麼樣,但是巴基斯坦也奈何不了印度,只不過在看到印度如此龐然大物卻奈何不了巴基斯坦如此小國,總覺得印度是個“軟柿子”。

    印度是一個極其不自信的國家,因為文化水平不夠,國民教育不夠普及,以至於軍隊士兵的整體素質不高,經常會看到印度特別喜歡塑造一些假的軍事英雄。相對於印度的不自信,巴基斯坦截然相反,與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衝突中巴基斯坦從來都不示弱,巴基斯坦每年的軍費只有不到100億美元,而印度每年的軍費已經達到了447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四。本該相當強硬的印度,在巴基斯坦面前卻軟的像坨柿子,如果不是不夠自信,還真沒有其他能夠解釋的。

    印度的不自信表現在對軍隊的指揮上以及軍隊的素質上。就拿今年阿比納丹駕駛米格—21墜毀在巴基斯坦境內的事來說,本來阿比納丹駕駛的戰機墜毀是由於機器故障的原因,可印度媒體以及空軍指揮部非要製造出一個飛行英雄,他們把阿比納丹描繪成“與巴基斯坦戰機鬥智鬥勇的英雄”,甚至還稱阿比納丹擊落了一架巴基斯坦的戰機,可事實上阿比納丹駕駛著米格—21一入境就被擊落了,媒體只不過是在捏造一個謊言。事後,阿比納丹通過社交視訊承認了自己是被擊落,印度全國轟動,印度空軍直接成為了千夫所指的物件。阿比納丹事件也徹底顯示出了印度空軍,甚至整個軍團的不自信,他們為了糊弄印度民眾,都已經開始捏造英勇事蹟了。有資料統計,印度空軍每年都耗費巨大,但始終不能避免戰機墜毀事件,2019年半年內就不下於10起墜機事件。

    巴基斯坦與印度不一樣,巴基斯坦軍隊作戰經驗相當豐富,雖然相比於印度140萬軍隊,巴基斯坦50多萬軍隊略顯弱勢,但是論戰術,印度絕對會被壓制,要知道沙特每年都會花重金聘請巴基斯坦的將軍去沙特那邊做戰術指導,應對葉門地區的戰爭。

    印度在國際關係上對巴基斯坦也不自信。巴基斯坦的特殊性在於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美國想要掌控阿富汗還得靠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還被稱之為“巴鐵”,沙特又是巴基斯坦的最富有的盟友,土耳其也需要巴基斯坦限制伊朗,無論實力大小,巴基斯坦的盟友幾乎都不是好惹的,印度有140萬軍隊又能如何?

    說到印巴衝突當然還得提到印巴雙方的核競賽,雙方在上世紀90年代同時研發核武,於1998年同年研發出核武,從此雙方就有了一個無法逾越的界限——常規戰爭不敢真槍實彈,因為搞不好,就會引發核戰爭,到那時即便是印度有140萬軍隊也根本不夠打的。

    印度的強大是沒有根基的強大,經不起折騰,更經不起戰爭,如果印巴有第四次戰爭,以印度現在的實力是根本拿不下巴基斯坦,更何況巴基斯坦還有保命的核武器,另外很多國家出於國際關係的考慮也不可能眼看著印度去打巴基斯坦,所以,印度即便是有140萬軍隊,也根本奈何不了巴基斯坦。

  • 2 # 馬克觀察

    因為巴基斯坦也不是一個小國,而印度面對的也不止一個巴基斯坦。

    首先,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上談不攏才會幹仗,但巴基斯坦並不是孤家寡人,身後有不少朋友,這使得印度頗為忌憚。就拿最大的朋友來說,巴基斯坦有它家的戰略管道,又是全天候戰略伙伴,這就決定了關鍵時候能拉一把。比如第二次印巴戰爭的時候,印度都兵臨拉合爾了,巴方的這個好弟兄僅僅發表了一個宣告,勸印度在錫金拆炮樓,由於當時不久前剛捱打漲了記性,所以印度就乖乖的撤了兵。

    除了這個最大的朋友,巴基斯坦還有幾個鐵桿朋友,比如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等等,它們抱團的原因是因為都是遜尼派,既然是一個派的關鍵的時候肯定也會拉弟兄一把。所以土耳其幫巴基斯坦修飛機,沙特時不時給巴基斯坦幾個大紅包,這些都是印度所要顧忌的。

    最主要的是現在雖然美國不待見巴基斯坦,但畢竟阿富汗的美軍是要吃飯的,短期內美國也無法撤出阿富汗,所以印度對巴基斯坦動不動手也要看美國的臉色。

    除了政治,其次就是軍事。雖然巴基斯坦的部隊只有50萬,而印度的部隊達到了144萬,相差了近兩倍,但想要打也還是費點勁。別看印度有這麼多人,但是一半多都得用到了巴基斯坦鐵哥們的身上。所以就算短期內想打巴基斯坦,以印度道路的能力來看,光是調動部隊就得湊一陣。

    雖然印度軍隊外表上看兵強馬壯,但實際上是一個連輕武器都無法統一的國家,雖然在90年代後期裝配過自主生產的INSAS步槍,但是實戰能力很差,最終不得不重新購買別國輕武器,比如俄羅斯的AK203的生產線。但值得一提的是INSAS是5.56北約口徑,而AK203系列是7.62口徑。

    步槍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武器裝備,雖然印軍的俄製裝備率達到了70%,但是還從美國等北約國家購買軍火,這就無形當中給印度的後勤工作增加了極大的負擔。即便印度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平原地區還有優勢,但一旦進入巴基斯坦西部山區之後,這種後勤將嚴重對印度軍隊產生重大影響,從而戰鬥力嚴重削弱。

    最後是地理問題,印度要打巴基斯坦顯然是一次大型戰爭,肯定會以佔領領土為目的。從巴基斯坦領土面積來看,如果算上巴控克什米爾的話就達到了88萬平方公里。這並不是一個小數,巴方雖然縱深少了點,東西向最窄處只有500多公里,但是對於目前的印度軍隊來說想要佔領全境也絕非易事。

    而巴基斯坦本身也是一個複雜地形的國家,北部是克什米爾山區,西部是俾路支山地地帶,東部是印度和下游的平原與水網交織地帶。除了少部分平原地區利於裝甲部隊,山地丘陵水網等地形極其不利於機械化部隊機動,而且有利於游擊戰的襲擾與破壞,這對於印軍來說也是很大的問題。

    印度打巴基斯坦,小打打不服,大打沒勝算,短打後勤跟不上,長打外交不允許,雖然人和武器都比巴基斯坦多,但就是眼睜睜的看著比自己少得多的巴基斯坦軍隊跟自己叫板。

  • 3 # 落下m

    印度軍隊戰鬥力低下是一個事實,雖然印度的國家總體量遠遠超過了今天的巴基斯坦,但是在很多時候,印度人在與巴基斯坦的較量中,往往都要吃上大虧。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國際上大國對印巴雙方支援力度的不平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的社會發展慣性,導致印度平民對戰爭始終都是處於一種應付的狀態,由這樣的人組成的軍隊,想要有點戰鬥力,說實話真的很難。

    印度的種姓制度對印度國民的禁錮,使得大部分平民毫無為國作戰的慾望,在這一點上印度與巴基斯坦有著天壤之別。

    印度自古以來印度都是一塊被征服的大陸,在這裡生活的人們,由於國家長期被外來者佔據等歷史原因,逐漸誕生出了以種姓制度,來進行社會資源分配的發展手段,即使到了今天,印度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這種狀況仍然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變。

    雖然曾經跟隨大英帝國四處征戰,但是老實講凡是由印度人組建起來的軍隊,其作戰實力其實都不怎麼樣,原因就時在印度教以及種姓制度的禁錮下,整個印度社會被人為的分成了婆羅門(僧侶)、剎帝利(軍事將領、貴族)、吠舍(自由民)、首陀羅(被征服者)這四個等級。

    在這四個等級中,對外發動戰爭一直都是剎帝利才能擁有的權利,而對於那些廣大的首陀羅而言,打戰永遠都是貴族們的事情,不管是誰與誰開戰,自己的社會地位永遠都不會發生改變,也永遠都得不到任何好處,自然就沒有積極作戰的動力了。

    因此我們在印度社會裡,就能夠看到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印度國內,高種姓的印度精英階層比較好戰,而那些印度平民卻對戰爭並不感興趣,即使是那些參加軍隊的印度士兵,在工作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敷衍了事,這種現象已經在印度部隊的方方面面被體現出來。

    而與之相反的是,巴基斯坦雖然曾經屬於印度的一部分,但是這個國家與印度最大的區別,就是這個國家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而且其國內民風彪悍,國民上下對於來自外部的入侵的勢力,經常都是給予強力反擊的態度。

    這就使得巴基斯坦在軍事裝備實力上弱於印度,但是部隊的作戰意志方面,印度卻遠遠不如巴基斯坦強烈,這也就導致了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對抗中,雖然處於強勢地位,但是吃的虧卻遠比巴基斯坦要多得多。

    印度在國際上所面臨的壓力,要遠大於巴基斯坦,這就使得其不能傾盡全力與巴基斯坦對抗。

    如果我們單單去比較印巴兩國的軍事實力的話,事實上印度的整體軍事實力是要超過巴基斯坦的,別的不說,印度總兵力位127萬,2018年的軍費開支為506億美元,排名世界第4位。而巴基斯坦的軍隊總兵力為61.7萬人,2018年軍費開支為114億美元,排名世界第20位。

    從印巴兩國的軍隊總數以及軍費開支的情況來看,巴基斯坦很顯然是不能與印度比的,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印巴兩國在國際上所面臨的挑戰時,我們就可以發現印度由於其國家戰略等問題,其所承受的軍事壓力,要遠遠大於巴基斯坦。

    因為從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印度就開始將自己擺在為亞洲的領導者的位置上,在尼赫魯時代,印度宣稱自己是第三世界的領頭羊,並且在南亞地區呈現出擴張的事態,不斷對周邊國家發動戰爭,去吞併他國領土。

    對於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印度,世界上的其他大國很顯然是不感冒的,特別是印度與蘇聯結盟之後,美國以及他的北方鄰居,都呈現出對印度的一種抵制狀態,雖然時至今日蘇聯早已解體,但是印度的“大國夢”卻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也就導致了印度在很多時候,不得不面臨其他強國的打壓。

    在這個問題上,巴基斯坦的壓力就要小很多,因為巴基斯坦很清楚自身的狀況,在國際上的主要敵人,僅僅只有印度這一家而已,因此巴基斯坦在國際上所面臨的戰略擠壓的力度,要遠遠小於印度。

    此外,由於其他大國對印度實力膨脹的擔憂,不得不被迫考慮通過提高巴基斯坦的軍事實力的方式,來從側面遏制印度軍事力量的崛起,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在上世紀80年代至今,美國就陸陸續續向巴基斯坦出售了7~80架F-16戰鬥機,目的就是為了平衡印巴兩國之間空中力量的“平衡”。

    因此對於印度來說,雖然印度軍事總體實力要強過巴基斯坦,但是印度的國家戰略目標要比巴基斯坦多,在國際上面臨的對手也比巴基斯坦多,因此並不能集中全部力量來對付巴基斯坦,這也從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印巴在對抗時的劣勢。

    總的來說,印度的整體實力雖然強於巴基斯坦,但是在大多數時候,印度並不能集中所有力量,去專門對付巴基斯坦,再加上國際力量對印度的掣肘,印軍始終不能徹底擊敗巴基斯坦軍隊,也就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了。

  • 4 # 網言軍事

    為何印度拿巴基斯坦沒辦法?這個問題解釋起來比較複雜,但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巴基斯坦有一個強大的“友好鄰邦+可靠朋友”。

    1964年10月16日鄰邦原子彈爆炸成功當天,巴基斯坦就發表宣告表示鄰邦掌握核武器是“亞洲國家的驕傲”。1965年3月時任巴總統阿尤布·汗訪問鄰邦,得到後者2點明確承諾——第一,如果印度入侵巴基斯坦,鄰邦肯定支援巴方。第二,若印度敢對巴動武,鄰邦就抄印度的後路。

    不久之後第2次印巴戰爭爆發,鄰邦果然言出必行,先是在外交層面給予巴基斯坦寶貴支援,進而又在軍事層面向巴方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據巴三軍情報局檔案記載,開戰初期形勢對巴基斯坦頗為不利——印軍地面部隊投入15個師,如果再算上海空軍,其軍力竟然達到巴軍4倍之多。

    而當時巴基斯坦還分為東巴、西巴(今孟加拉國)2部分,兩線作戰難免顧此失彼、力量分散。雪上加霜的是,號稱巴方盟友的美國卻半道撤梯子,中斷了對巴軍援。由於那時巴三軍裝備多為美械——陸軍9個師中有5個半為美械,巴空軍戰鬥機、轟炸機幾乎清一色來自美國,導致巴基斯坦全國上下都瀰漫著嚴重的失敗情緒,甚至連阿尤布·汗都跟身邊親信講“戰爭已經結束”,外界也普遍認為巴軍戰敗只是個時間問題。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危難關頭,鄰邦出手相救——先是承諾提供6000萬美元無息貸款(當時鄰邦外匯儲備也只有1.05億美元),緊接著在1965年9月中下旬,鄰邦軍隊將邊境西段部分地區的入侵印軍打退,迫使後者平毀、放棄了該地區56個工事,從而牽制了印方兵力,有效策應、支援了巴軍戰鬥。

    與此同時,鄰邦又協調印尼等其他友好國家,以向印尼提供殲教-5雙座教練機零部件為條件,換取印尼向巴基斯坦提供當時鄰邦尚未列裝的米格-21所需地面裝置及零部件。鄰邦又以和田、廣州為中轉站,向巴方提供了100門75無後坐力炮、1萬發炮彈,並從現役部隊直接劃撥200輛坦克援助巴基斯坦(載於鄰邦外交部開放檔案)。

    為加大對印壓力,鄰邦還接連發出措辭強硬的外交照會,嚴令印方“拆除侵略工事、停止入侵活動、送回被劫邊民、歸還被搶牲畜,並保證今後不再越境騷擾”。同時為減輕巴方“兩面受敵”的顧慮,鄰邦又主動與阿富汗接洽,得到了後者“不在印巴交戰之際放棄中立政策”的承諾。截至1966年3月,鄰邦援巴軍事物資價值已達數億美元。

    鄰邦的堅定支援與外交努力,不僅鼓舞和提升了巴軍抗敵能力與士氣,也讓美蘇等大國受到震動,紛紛出面斡旋印巴衝突,從而避免了巴方戰局進一步惡化。

    第2次印巴戰爭結束後,為克服兩國地理障礙阻隔,鄰邦與巴基斯坦從1966年開始聯手修建喀喇崑崙公路,但實際上這條全長1032公里的“人間天路”基本上都是鄰邦獨立建成的,因修建難度太大,該路又被譽為“世界第8大奇蹟”。

    冷戰結束後,國力日益強盛的鄰邦對巴基斯坦的全方位支援力度更大,範圍也更廣——不僅向巴方提供了彈道導彈、戰術火箭、“梟龍”戰機、反艦導彈、海軍艦艇、預警機、雷達等各型先進武器裝備(包括製造技術),還投巨資幫助巴基斯坦打造經濟走廊,興建電站、公路、鐵路、港口等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基礎設施。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一個綜合實力遠超印度的鄰邦在背後力挺巴基斯坦,才使得該國幾十年來得以在強敵重兵壓境、西方制裁打壓、內部經濟和安全問題頻發的困境下得以生存、壯大,進而通過擁有核武,具備了與印度一決高下的資本。

  • 5 # 百勝刀王胡逸之

    第一,先看看巴基斯坦的大哥是誰。第二次印巴戰爭,大哥是如何調停的,在巴基斯坦面臨極限壓力時,新中國建國以後的唯一一次公開最後通牒給的就是三哥,如果再打,解放軍就越線進攻,很直接。印度不得不停火談判,讓巴基斯坦保住了戰鬥成果,第二次印巴戰爭公認為巴基斯坦是戰勝方。如果真戰爭規模擴大,中國鐵定無條件支援小巴,印度阿三隻能捏著鼻子被美俄敲竹槓。

    第二,印巴交界的地區,以山地高原為主。印度雖然140萬人,但實際上能擺開的不會超過40萬。如果再考慮到後勤補給方面,前線能維持20萬人部隊就算三哥大能耐了。所以,在我們跟印度交界的地方,解放軍部署三個旅就夠了,印度方面擺了好幾個軍,還是防禦姿態!幾十萬人就為了防禦我們那三個旅,真是大手筆。

    第三,大家都有核彈。真到了滅國那一步,我想巴基斯坦是不會介意往新德里,孟買扔幾個大傢伙的,反正要滅國了,無所謂了。印度肯定不能承受這個代價,哪怕把巴基斯坦轟平了也划不來,因為那時候印度也殘廢了。

  • 6 # 河東三叔

    因為印度面對的不僅是一個巴基斯坦,還有不同時期巴基斯坦的支持者。

    二戰後由於世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必須順應時代潮流的英國人屁股一拍走人,留下一個按民族信仰劃分的“蒙巴頓方案”。為了達到在撤走後仍能夠控制印度,英國在其一手打造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政黨對立的基礎上,繼續推行分治政策,製造矛盾,擴大分裂。1947年,印巴分治後雙方圍繞克什米爾等地的歸屬發生了三次戰爭。

    1947年第一次印巴戰爭雙方分割了克什米爾,2/5歸巴基斯坦、3/5歸印度,分治初期雙方實力差距並不明顯,打了個平手。

    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8月初到1966年1月),初期巴基斯坦打的很順,但印度反戈一擊直接攻擊巴方本土。巴基斯坦在美國武裝訓練下的空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印巴空軍5:1數量優勢下,以F-86和F-104戰鬥機外加AIM-9空空導彈,取得空前勝利。僅9月6-7日兩天,巴空軍在空中擊落印機19架,在地面擊毀35架,而自已僅損失6架F-86飛機、1架F-104飛機和1架B-57轟炸機。

    除了空中對決外,取得制空權的情況下還對地面印方坦克進行攻擊,造成大量損失,共佔領約1200平方千米印度國土(戰後撤回)。

    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11月21日-12月17日),和前兩次不同,這次印度時機把握的好。在東巴基斯坦發生內亂的情況下,利用和蘇聯結盟一舉將東巴基斯坦獨立出去成為孟加拉國。

    正是第三次印巴戰爭將佔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積16%的東巴基斯坦變成一個獨立的孟加拉國,兩者實力直線拉大,印度不論在經濟還是軍事上都佔有絕對優勢。對於題目所提到的印度軍力這麼強大,為什麼不一舉拿下巴基斯坦,其實問題很簡單。

  • 7 # 江淮聖手

    印度無論是國土面積、人口規模、GDP總量還是軍費開支,都遠大於巴基斯坦,是地地道道的南亞霸主,然而140萬的龐大軍隊卻奈何不了巴鐵,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注重數量,不求實效。印度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卻養活了13.6億人口,並且人口還在爆發式增長,而印度儘管這幾年發展很快,卻改變不了貧窮落後的事實,文化教育普及率必然不高,文盲半文盲現象一時難以改觀,反映在軍隊上,就是人員的軍事素質很難達到現代化軍隊的要求,在戰備訓練、作戰風格、抗打擊能力以及靈活機動上,表現不足。而巴基斯坦雖然經濟比不上印度,軍隊數量也遠遜於印度,但巴鐵注重軍事戰鬥人員的素養,著力打造能打仗、大勝仗的優秀隊伍,培養廣大官兵吃苦耐勞的精神,對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使命感更為強烈,這就在氣勢上壓倒了印度軍隊。

    其次,盲目採購軍火,導致武器混亂。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印度在國防方面的投入隨之增加,2018年度軍費高達506億美元,在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增長率最高,達8%,是僅次於美中英三國的軍事存在。基於此,印度實行“拿來主義”,美國、俄羅斯等多國的武器裝備都被印度作為購買的物件,這樣印度的軍火便五花八門,多種多樣,應接不暇,導致官兵在軍訓中難免出洋相,多年來不知摔毀了多少戰機等軍事裝備,這樣的演練狀況如何在戰場上佔據優勢?而巴基斯坦儘量將有限的資金用於刀刃上,不求全但求精,並要求軍人熟練掌握每一項武器裝備的效能特點,作戰要求,努力做到不浪費一槍一彈,確保百戰百勝。

    最後,大家都有國之重器,印度須謹慎行事。印巴都是核武器擁有國,而核武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是最後一棵救命稻草,是萬不得已情況下出手的一張王牌,故而幾十年來,雖然印巴爆發多次克什米爾衝突乃至戰爭,但是雙方都心知肚明,適可而止,不將對方惹急,一旦任何一方被逼得走投無路,大家都不會有好果子吃。

    鑑於此,印度140萬軍隊又能怎樣?在巴基斯坦看來,戰略上藐視他、戰術上重視他,只要軍事過硬,敢於玩命,再龐大的軍隊也無所謂。

  • 8 # 晨曦談兵

    前不久印巴兩國在邊境地區爆發了一場小規模的空戰,結果印度空軍的一架米格21魔改被巴基斯坦空軍的梟龍戰鬥機輕鬆擊落,一名印度飛行員跳傘逃生淪為巴基斯坦的戰俘。另外綜合各方資訊顯示,還有一架蘇30MKI也大概率地遭到了梟龍戰鬥機的“毒手”,兩名印度飛行員直接報銷,此番較量印度軍隊可謂是完敗。因此很多人不免對印度的軍事實力產生了輕視,認為印度空有140萬軍隊,卻連小小的巴基斯坦都奈何不了。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亞次大陸上的一對冤家對頭,自從1947年的印巴分治之後,兩個國家就長期處於互相敵對的狀態,光是大規模的印巴戰爭就打了三次,除此之外各種大大小小的軍事衝突更是接連不斷,可以說印巴邊境是世界上最緊張、最危險的地區之一,比起半島中部的三十八度線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整體實力來看,印度明顯在巴基斯坦之上,印度的人口數量和經J總量都是巴基斯坦的10倍左右,軍費開支是巴基斯坦的7倍。

    因此三次印巴戰爭的結果都是以巴基斯坦的失利而告終,其中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的損失最為慘重,當時印度出兵一舉佔領了東巴(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並扶持當地成立自治政府,最終成功將巴基斯坦肢解成了兩個國家。孟加拉國的分離導致原本實力就處於劣勢的巴基斯坦,一下子減少了56%的人口,也喪失了東西兩面夾擊印度的戰略優勢,更加無力與印度正面抗衡,印度奈何不了巴基斯坦的說法其實並不成立。

    不過印度沒有趁印巴戰爭的機會將巴基斯坦徹底解決掉,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巴基斯坦雖然實力不如印度,但是絕非任人宰割的菜鳥,巴基斯坦軍隊的整體素質比起印度軍隊明顯高出一截,尤其是巴基斯坦空軍,訓練保障體系更加接近美國的理念,比起以蘇式體系為主的印度空軍更有戰鬥力。印度儘管憑藉體量優勢在印巴戰爭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可是自身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要想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也是有心無力。

    其次印度主要面對的假想敵並不是巴基斯坦,而是比自己更加強大的北方鄰國,因此印度無法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於對付巴基斯坦。第二次、第三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形勢不妙的時候,中方都及時伸出援手,向印度發出了明確的軍事警告。印度為了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不得不見好就收,使得巴基斯坦趁機躲過一劫。再加上90年代以後印巴兩國相繼擁有了核武器,雙方放手一搏、捨命相拼的可能性已經基本不存在了,最多就是在邊境地區小打小鬧一番,而小規模衝突又不是印度的強項,所以給人們留下了印度反而被巴基斯坦教訓的印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樸瑾惠為什麼不相信在監獄服刑的人,她擔心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