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農民工每年後出去打工,近春節回家,孩子缺父愛,
13
回覆列表
  • 1 # 萌寵天下

    孩子長時間不能和父親在一起,得不到父愛是很容易得父愛綜合徵的。

    近年來,大量的農民工湧入城市。在一些進城農民工家庭中,父親是家庭經濟支柱,起早貪黑忙於工作,把教育孩子的事推給了母親。儘管這樣的家庭還是健全的,但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卻是殘缺不全的。調查顯示,在農民工家庭,父親和母親參與對子女的教育存在不平衡狀況。父親們常說“我不是不想管孩子,可是我哪有時間呀!”也有父親認為,“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我就管掙錢養家。”母親則自願包攬了撫養教育孩子的全部或大部分。有的孩子來到城市幾年了,父親沒有跟孩子一起去過公園、遊樂場;父親從來沒有給孩子開過家長會;有的父親說不出自己孩子的優缺點,不知道孩子有什麼需求……這種父教缺失的情況將對孩子人格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據有關專家觀察,缺乏父愛的孩子容易產生不良傾向,主要表現在:害羞膽怯、情緒沮喪、自暴自棄、不求上進、沉默寡言、缺乏自信、過分內向、感情冷漠、遊離集體、不喜交際、急躁衝動、反覆無常、害怕失敗、自私自利等性格缺陷,嚴重的還可能熱衷

    早戀、逃學、偷盜、吸毒、酗酒等,甚至迷戀暴力。總結起來大概有四個方面的影響:一是認知發展受阻。5-6歲的兒童在父母離異而缺乏父愛兩年後,其認知力與完整家庭孩子相比有差異明顯,突出表現為前者在方塊設計、走迷宮和算術等智力測試中落後,操作分數與全量表智商分數低下。二是可能產生明顯的個性缺陷如軟弱、膽小,意志力薄弱,缺乏信心和毅力等。三是情感障礙的比例加大。如抑鬱、焦慮、自尊心不強,缺乏熱情,自制力弱,有依賴性。四是體格發育障礙。即孩子的身高、體重、動作及反應速度均要比同齡兒童落後一大截。據美、英、德等國專家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少時患“父愛缺乏綜合徵”的孩子,長大後成窮人的可能要比一般孩子高5倍,中學輟學率高兩倍,犯罪率高兩倍;如果是女孩,長大後成為單身母親的可能要高出3倍。

    根據查閱的大量資料和自己的認識,筆者認為,父愛缺失和缺乏對孩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孩子性別角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心理學認為,父親在兒童的性別角色認同中起到關鍵的作用。弗洛伊德將父親描述為兒童眼中的保護者、教育者和自己未來理想化的形象,兒童的認同作用會使兒童將父親作為榜樣進行模仿,使自己的行為越來越像父親。兒童性別角色的獲得是透過同性別父母的榜樣強化而形成的。父親為男孩提供了一種男性的基本行為模式,使得男孩子往往把父親看作是自己未來發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親。可以說父親的很多行為品質和習慣都會在兒子的身上體現出來;而對於女孩,父親身上的男性品質使她在今後的生活中有了參照,青春期的女孩往往把父親看作是異性伴侶,甚至是未來丈夫的模式。透過對父親缺失家庭和完整家庭對比發現,完整家庭的男孩比父親缺失的男孩在性別角色定位上表現出較多男子氣,在學前階段,當一個男孩缺少父親,他與男性交流和模仿男性行為的能力通常嚴重受限。大量的研究表明,缺少父愛的孩子會產生心理障礙。

    2、與兒童犯罪行為的發生有直接的聯絡。

    研究發現,父親存在家庭的兒童比父親離開的兒童表現出更少的反社會症狀,家庭中父親的參與可以降低兒童的反社會行為;同時,父親缺失兒童的較高的反社會行為並沒有因為繼父的出現而有所減弱,在父親缺失家庭中兒童面臨高犯罪的風險,在存在繼父繼母的家庭中,特別是母親—繼父的家庭中兒童的犯罪率最高,並且父親的作用不能被繼父代替。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父親在兒童健康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3、對兒童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

      研究表明,父親缺失的兒童在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能力有欠缺,主要原因是父親缺失的兒童缺少男性角色的榜樣作用。

      4、對兒童認知發展和學業成績也有影響。

    父親缺失對兒童認知發展和學業成績產生有害的影響,原因可能是由於父親缺失的家庭中經濟條件往往要遜色於父親存在家庭,兒童受到的教育、所接觸的環境相對貧乏所致。父親缺失往往導致家庭經濟地位相對低下,兒童受到的監控、教育機會也會相應減少。 

      5、 缺少父愛的孩子常出現的心理障礙主要是:

    情緒不穩定,常伴有憂鬱、恐懼、緊張、焦慮;自卑心理嚴重,女孩不自信,男孩少陽剛,而導致膽小、怯懦;極易與母親鬧僵,極易偏執任性;意志薄弱承受不了一點挫折;拙笨無能,生活上的事一竅不通。

    男性是力量的象徵,但這種力量不僅體現在為家庭提供物質保障上,更應體現在父親對孩子的精神支援和行為引領上。孩子健康成長需要父母配合、優勢互補。父親們在外奔波、辛勞工作,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孩子”。可是,以“男主外、女主內”為藉口,以工作忙作託詞而遠離孩子,往往得不償失。

     如果長期與父親分離,孩子就可能患上“缺乏父愛綜合徵”,輕者表現為膽小、焦慮等情緒性症狀,重者甚至會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表現出心悸、頭暈甚至昏厥等生理性症狀。因此,我們應該努力改變父親“淡出家庭教育”的現象,預防孩子患上“缺乏父愛綜合徵”。  

    一個合格的父親,不會讓“工作忙碌”成為藉口,不會讓“孩子還小”成為推脫之詞,也不會說“等一切都成功的時候,我再好好陪孩子”。幼兒心理學家格塞爾曾指出:“失去父愛是人類感情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因此,身為父親或者即將成為父親的您,趕快行動起來吧!  每天至少拿出1個小時和孩子共處  孩子每天成長的腳步是無法等待的,父親要增加與孩子相處的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前三個月,女生應該如何調養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