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堂君
-
2 # 俊山說石器
諸葛亮失敗是有多方原因的。1初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據記載當時帶領的益州三分之二的青壯年。結果大敗回來的還有沒五分之一,等於蜀國就已經沒有兵力攻打中原了。2諸葛亮只是一個政治家不是軍事家,而有能耐的大將也都死在這一戰了。3其實蜀國只適合守不適合攻,益州四面環山,從益州出兵到岐山至少幾個月中途耗費的糧草加上回去要用的糧草,試問他能帶多少糧草,也就導致他耗不起。4關羽大意失荊州才是導致諸葛亮失敗悲劇的重要原因,以荊州的地理位置攻打中原是最簡單的。5退一萬步說就算他攻下長安又能怎麼樣,益州兵親一色的步兵而中原一騎兵為主....後果怎樣我就不說了。
-
3 # 海陸豐景
諸葛亮助劉備三分天下,建蜀國,歷史成功人士之一。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臥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漢族,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見於《辭海》)、謀略家,戰略家、外交家。蜀漢丞相。諡曰忠武侯。
個人資料:
體態:身長八尺(約1.8m),容貌甚偉,時人異焉(出自陳壽《上諸葛亮集表》,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後附內容)
官職:丞相 領司隸校尉益州牧 錄尚書事
爵位:武鄉侯
祖上:諸葛豐(漢朝司隸校尉)
父親:諸葛珪(東漢末年泰山郡丞)
諸葛亮母親:章氏
叔父:諸葛玄
配偶:黃氏(黃月英)
兄弟:諸葛瑾(兄) 諸葛均(弟)
子女:諸葛瞻(親子) 諸葛喬(養子,實乃長兄諸葛瑾之子)
孫子;諸葛尚(瞻長子) 諸葛京(瞻次子) 諸葛攀(喬子,後因諸葛恪獲罪,滿門抄斬,故重歸諸葛瑾門下)
重孫:諸葛顯(攀子)
躬耕南陽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隆中務農。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人稱“臥龍”。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面板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關於諸葛亮沒有自知之明這一點,與他同時期的人就曾評價諸葛亮“只善於理政,不善於帶兵打仗。”,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也道:“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謀。”但是,諸葛亮卻不認為自己不善於帶兵打仗,諸葛亮曾說:“諸將才不及己;蜀國盡眾人凡士。”
如果諸葛亮有自知之明的話,他也不會親率大軍北伐了,如善於理政的他善後,讓趙雲、姜維、魏延等人率軍北伐,蜀國也不會加速滅亡。
-
4 # 旅途中的行者
首先來說,並不是諸葛亮敗了,只是綜合方面的原因,或許是歷史的選擇,那麼咱們就分析一下客觀原因。
1.蜀國的國力開始衰弱,看諸葛亮前期北伐,率軍都是30萬,而姜維幾乎都是率軍20萬,可用兵力下降是兵器的生產力下降,糧食產量下降的表現。由此可見,蜀國國力的衰弱。
2.蜀國內部人才缺少補給,文臣武將相繼死去,蜀國又閉塞在四川盆地,與中原人才往來不能相比,後期,內廷缺少良臣監管,原來出師表中,諸葛亮所提及的“費易,董允,蔣琬,郭攸之”等人都已死去,加上沒有繼承人,導致宦官專權。外部,原來劉備,劉璋手下的舊部都已經死去,沒有好的將領可以使用,以至於最後,姜維一人獨守劍閣,鄧艾偷渡陰平,成都竟然沒有一個像樣的武將出戰。
3.後主劉禪無能,聽信宦官,沉溺酒色,以至於朝廷裡大臣都有“退讓之心”,聽信黃皓讒言。
4.漢朝滅亡多年,中原人對漢朝的留戀已經趨零。
公元二百二十八年,蜀國丞相孔明先生在經過幾年辛辛苦苦的努力付出,整頓好了蜀國當時的各種弊端,安排好了蜀國的內政,蜀國國力也強盛了起來。這個時候作為蜀國實際上掌權者孔明先生,展開了統一天下的第一步,那就是向北討伐魏國。當時的蜀國有魏延、吳壹等久經沙場考驗的老將,但孔明先生卻力排眾議,任命來自於荊州的馬謖掛帥出征。結果,就是因為這一任命,導致了街亭失守,孔明先生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也更是孔明先生後期執掌蜀國,一系列戰爭失敗的伏筆。
開啟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在這次北伐開始階段,孔明先生離間走了魏國的司馬先生,讓壓根不是孔明對手的曹真來掛帥。初期,孔明大軍是勢如破竹,連續取得幾個城池。但是,作為先鋒的馬謖,卻失去了這次北伐最重要的城池--街亭。導致,這次的戰略優勢瞬間蕩然無存,孔明不得不退軍。在蜀國,有馬氏五常只說,馬謖就是其中之一。來自於荊州派,其人善於誇誇其談,劉備存在臨死前叮囑過孔明先生,馬謖其人不可重用。只會紙上談兵,卻沒有多少戰場經驗。
雖說馬謖也曾在擒獲孟獲的時候立下大功,然擔當如此重要之大任,明顯還是火候不夠的。並且這些明顯都是作為軍師般的身份,是出主意但並不是帶兵打仗的主帥。孔明先生是深知馬謖的能力的,是想把馬謖培養為自己的接班人。蜀國人才不多,當時的孔明先生還真沒有比馬謖更合適的接班人。姜維還沒歸蜀國,蔣琬等人還很稚嫩。
在此條件之下,孔明先生稚嫩選擇馬謖。選擇瑪索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馬謖是荊州人,屬於荊州派。荊州派在蜀國是很重要的一個派系,任用馬謖就是重用整個荊州派。然馬謖最終丟失了街亭,導致後期孔明先生所有的軍事行動都以失敗告終。就在於孔明先生是講馬謖作為接班人來培養,卻沒有其他合適人選。在馬謖失守街亭以後,不僅僅是導致這次北伐的失敗,更重要的是導致了蜀國後期接班人的培養跟不上,都是倉促培養上位接班。
馬謖,本來確實是以為能力很強的人,就像前期提出的擒獲孟獲的時候提出攻心為上的政策。以至於孔明在世的時候這一地區保持安定幾十年。但,馬謖最好的位置是幕僚,是給孔明先生出主意的人,卻不是領兵出征征戰沙場之良將。馬謖,失去了街亭,也導致了孔明先生後期一系列的軍事行動都是以失敗告終。
-
5 # L笑9327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戰略家、外交家。諡曰忠武侯。
關於諸葛亮的能力,相信大家都不會懷疑的
之所以北伐沒有成功,我認為有這麼幾點:
1:國力不行,從劉備與吳國決裂開始,到白帝城託孤,蜀漢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當時蜀漢和孫吳兩國的國力加起來,才和曹魏差不多)
2:國內矛盾突出,少數民族的矛盾,統治階級的矛盾(不進步就會倒退)
3:人才出現斷層(諸葛亮事必躬親,沒有注意人才得培養,到蜀漢後期幾乎沒人才可用)
諸葛亮難道就沒有發現?諸葛亮難道不知道北伐的成功性非常的小?我想諸葛亮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但是,必須北伐(打不一定勝,不打必輸)把國內矛盾轉移到外面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想諸葛亮一生都在與天鬥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吧)失敗是必然的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北伐沒有成功,也是我們後來人感到惋惜吧
-
6 # 碎蝦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這段故事應該算是三國演義後期最主要的情節了。但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對三國大勢有多大影響呢?好像沒多大影響,蜀漢版圖還是那麼大,魏國疆土也沒變動多少,要說有影響,無非是蜀漢用了不少物資人力,魏軍受了部分損失,最大的影響應該是諸葛亮每次北伐都讓魏帝惶惶不可終日或者說是司馬懿受到了重用。反觀鄧艾伐蜀則不同,一戰功成。筆者認為這裡邊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對“勢”的把握。諸葛亮北伐其實是逆勢而為,三分天下的大勢在劉備敗給東吳以後其實已經確定,諸葛亮非要恢復漢室的意志其實只是一廂情願。從實際情況來看,蜀國國力是比不上魏國的,不論從版圖人口還是人心來說。畢竟當時魏國佔據著中原地區,魏國統一天下實際上比蜀和吳都更有道義優勢。鄧艾能成功固然有其軍事指揮才能的優勢,順勢而為實際上才是其根本原因,這一點從劉禪攜眾投降上就可以看出來,這和當年劉璋投降如出一轍。
-
7 # 巴嘉伊
其實,我們更多的是受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的影響。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發展,至今仍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三國演義,特別是央視電視劇,劉備儼然是封建正統,正面角色。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下犯上,自然定位為反面角色。讀者或者觀眾不自覺的就站在了劉備一邊。最後由司馬氏完成統一自然不被大家接受,然而歷史沒有那麼多自然不自然,接不接受,它依然在那裡。
就三國而言,經濟實力最強的當屬魏國,最弱的當屬蜀國。本來戰爭就是拼的經濟實力,三分天下的戰略家諸葛亮最終也是沒有很好的戰略眼光,效忠於劉氏,無可厚非!打腫臉充胖子,收復中原,未必有點兒不自量力。應該是恢復發展生產,關注民生,強大蜀漢實力才是根本,操之過急,只能自取滅亡。
拙見,各位看官輕拍!
-
8 # 記錄怪咖
後期的蜀漢政權,已經是大勢已去,單靠諸葛亮一人之力,是無法力挽狂瀾的。
老爹想用一個成語,來評價後期的諸葛亮。就是:“飛蛾撲火”。
荊州的失陷,劉備的兵敗離世,再加上北伐的接連失利,此時此刻的諸葛亮,真的就如飛蛾撲火,雖然心裡十分清楚最後的結果,但還是儘自己的全力,去挽救一個已經沒有希望的蜀漢政權。
這種精神,是值得讓人敬佩的。飛蛾撲火,並不是飛蛾不自量力,而是想要儘自己的努力,做最後的一搏。
對於諸葛亮來說,屢敗屢戰的北伐行為,是對劉備知遇之恩的最好報答,是對劉備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遺願的最好體現,是對自己身為人臣的最大盡責。
諸葛亮雖敗猶榮。
回覆列表
諸葛亮是一謀臣,先主都無能統一中原,後主阿斗,以後幾次出祁山,乃垂死掙扎。
司馬懿何許人也,他深知孔明,事必躬親,一個人渾身是鐵又如何?
司馬氏老謀深算,深知飛鳥盡,走狗烹的道理,孔明的空城計真的就如書上所敘,何以見得?
司馬懿,韓信的悲劇令他不能也不敢全力消滅對手,沒有了對手,他就是第二個韓信!後來的司馬昭很能說明這一點。
當時,對於司馬懿來說,時機不成熟啊。
六出祁山,還分析什麼?大局已定,只是,諸葛亮只是愚忠,不可為而為之,忠心可鑑,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