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宮外史
-
2 # 子音兒童畫
秦國佔領韓國宜陽是邁出統一的第一步嗎?如果是單純站在統一的角度上的話,佔領韓國宜陽並不能算作統一的第一步,反而是我們可以把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領兵攻佔韓國,俘虜韓王,韓國滅國看作統一的第一步。
因為統一七國的戰爭,我們要從秦王嬴政開始算起,之前的秦王,都只能說是為秦國的崛起在做著鋪墊。而我們經常說,秦王一掃六合之時,統一戰國七雄。是因為從秦王嬴政到秦始皇嬴政,秦國只用了10年的時間。
所以說如果從時間算起的話,我們應該從公元前230年秦國出兵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出兵滅齊結束。
以上只代表個人意見,希望您能夠喜歡。
-
3 # 浮沉的歷史
秦國邁出統一天下第一步是秦收復河西之地,而佔領宜陽則是攻取韓國的第一步。
首先我們來看看宜陽的位置,韓國的宜陽位於今天的今河南省西部的宜陽縣西,該地地處豫西山區。往西面就是秦國的函谷關,往東則是一馬平川的河洛平原,因此一旦攻克了宜陽,就為秦國東進黃河以南平原地區奠定了基礎。
對於韓國來說宜陽的更是其重要的生命線,此時韓國分為上、中、下三塊區域,上部為位於黃河以北的上黨地區,中部是位於成皋、滎陽地區、下部為以國都新鄭為中下的地區,因此意宜陽是韓國西部聯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蘇秦曾說過談論國韓國的各個要地:“韓東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長阪之塞。”宜陽要塞不僅作為韓國的西部重要屏障,也得周王室的安全保障。
秦國在秦惠文王時期大局對外擴張,秦滅巴蜀,使秦國力益強; 秦攻魏,使魏國徹底退出河西之地;秦攻楚,取得來了八百里漢中之地。到秦惠王死時,秦已東擴至今宜陽、澠池西部,秦武王即位後攻韓宜陽之戰勢在必行。
秦武王三年秋,秦武王以“寡人慾容通車三川,窺周室”的目的發動了宜陽之戰,秦軍由左丞相甘茂率領向宜陽進發。但宜陽不愧為韓國軍事重鎮,其守軍有六萬之眾,城池防守嚴密,秦軍頓兵於宜陽城下五個月都沒有攻下來。秦國內部對於此戰能否勝利產生了爭論,秦武王在眾人的壓力有了撤軍的想法,但在甘茂的堅持下最終拿下來宜陽城,六萬韓軍全軍覆滅。
秦軍依靠強大實力,最終攻佔中原重鎮宜陽,取得一個巨大的勝利。韓國此戰損失慘重,喪失了韓國宜陽這個西部重鎮,被迫入秦求和,從此,秦的疆域擴充套件到了黃河以南地區,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險,使秦國關中地區更為安全。宜陽也為秦國東擴的橋頭堡,以此地東伐韓國,南攻楚國。
-
4 # 三維觀時空
普遍認為始皇橫掃六合是“奮六世之餘烈”而完成的大業。而六世秦王中“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顯然可以理解為邁出統一的第一步。
韓國宜陽不僅屬於“膏腴之地”,還與新安共同組成是河洛地區的西部門戶。就地理角度而言,老秦人發祥於隴山,成霸於關中。而東出中原卻成為秦人的下一個夢想。怎樣才算“東出”,一河(黃河)一關(函谷關)一山(崤山)成為東出的界點。但終其春秋數百年秦人始終末邁過這個坎。
要邁過這個坎,必須穿過一條狹谷一一崤函通道。
崤函道西起函谷關,於黃河南岸越於崤山,新安、宜陽是為終點。
認為韓國是“軟柿子”是錯誤的,韓國雖然體量小,但濃縮的全是精華。膏腴之地和戰略要塞全在韓國人手裡。
古代中國,這裡的故事太多了,西周周、召二分“劃陝而治”就是以三門峽陝州為界點劃分東西。平王東遷走的是這條道,晉人“假道伐虢”、秦人千里襲鄭、秦晉崤之戰均發生在這裡。山東六國合眾攻秦也喜歡在這裡尋突口。
這似乎也是唯一可以“東出”的通道。彷彿就是古中國陸地馬六甲。
基於此,秦人“南取漢中,西舉巴、蜀”只能算擴張與吞併,而“東割膏腴之地”才能算是真正統一的開始。更準確地講,出函谷、渡黃河、越崤山是為拉開統一的序幕。
周人的統一觀顯然也是如此,武王定鼎中原,成王宅茲中國,把陝塬之西的老區和陝塬之東的殷商舊地分而治之,正是基於對這種獨特的地緣結構的考量。
而周人對這一片區的分封可謂煞費苦心,中條山封一公爵國虞,三門峽封一尚武的虢國,當秦人晉升為諸侯國忙於經略關中時,晉人率先“假虞道以滅虢”,控制了除函谷關外的所有戰略要點。秦人不能東出一步可想而知。
統一以“東出”為起始,但出得來還得站得住。如何才能站得住!“北收要害之郡”是關鍵。
這種要害之郡晉人早有描述,叫“表裡山河”,比之秦人的“四塞之國”有過之而無不及。春秋時的晉國就是站在河東與上黨高地上南控中原的。
晉國在春秋當於一百多年的諸侯長,終使楚人“問鼎中原”、秦人“逐鹿中原”成為泡影!
表裡山河的險固,主要得益於一山一河的環繞,而太行八陘南太行控四陘,河東控一陘,上黨控三陘。南太行四陘與崤函道共同組成扼控膏腴之地的攻防態勢。
收河東等於控制了崤函道保證“出得來”,取上黨等於膏腴之地不至於得而復失。秦人正是這麼幹的,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透過“下軹道 ,破直觀,多之城,收野王”等一系列組合拳,把黃河北岸的關卡要點收收拾了個乾淨。上黨瞬間成為韓國孤懸域外的飛地。
當韓王把這塊飛地割給秦國時,似乎秦人統一之旅格處順暢。只不過上黨郡守馮亭幹了一件大事,他把上黨之地轉送給趙國。這一送秦國統一大業最少遲滯30一一50年。本來兵不血刃就能收取上黨高地,卻不得不與趙國展開撕拼國力的長平大戰。
也不能怪趙國,所謂英雄所見略同,上黨對趙國同樣是“要害之地”,火都燒家門口了,燙手山芋也得接。而秦人的統一之旅因此充滿艱辛卻不失精彩紛呈。
-
5 # 先秦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終於實現了“滅亡六國,一統天下”的終極目標。在這條充滿艱辛和榮耀的道路上,一系列歷史的豐碑將永遠屹立,而宜陽歸秦必將是這些豐碑中極其醒目的一座。
早在秦惠文王時期,著名縱橫家張儀就提出了伐韓奪宜陽的必要:“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當時秦惠文王權衡利弊,沒有伐韓,而是採了納司馬錯攻取巴蜀的建議。
到了秦武王時期,秦國的國力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他們北方已經據有上郡,建立了廣闊的縱深,而肥沃的巴蜀更是讓他們積蓄了雄厚的經濟實力,東方也已經佔有了宜陽以西的地方,但是堅固的宜陽城擋住了他們繼續前進的道路,因此攻取宜陽變得刻不容緩。秦武王更是以“車通三川窺周室”為畢生信念。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與左相甘茂商議攻打宜陽事宜,得到甘茂的支援。甘茂首先聯絡魏國,以穩住他們。他知道宜陽之戰必定是一場苦戰,自己又是客卿,所以必須讓秦武王無條件的支援他,才能完成這項使命。在秦武王迎接他歸秦的時候,他趁機與秦武王簽訂了“息壤之約”,以堅其心。
同年冬,甘茂兵臨宜陽城下。然而宜陽城堅牆高,更有十萬精銳戍守,連續攻打五個月也沒有攻下,於是樗裡疾和公孫衍就勸秦王退兵,並詆譭甘茂用兵。面對嚴峻的戰局和樗裡疾等人的勸說,秦武王開始動搖了,就招甘茂回來問話。甘茂只對秦武王說:“息壤在彼”。秦武王才想起出徵前兩人定下的約定,於是又發兵五萬,全力支援甘茂攻打宜陽。
戰爭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秦臣馮章也開始做壞的打算,他認為如果破不了宜陽,楚、韓一定會趁秦師疲敝來反攻秦國,後果將不堪設想,不如假意把漢中割給楚國,以絕後患。於是秦王就派他出使楚國完成這項工作,楚王果然答應了。
面對數月的攻伐,宜陽城依然沒有攻破,反而死傷了大量的兵士,這次志在必得甘茂也開始動搖了,秦將左臣就對他說:“朝堂之上有樗裡疾、公孫衍詆譭你,戰場上您又與韓相公仲朋結怨,如果攻不下宜陽,你就走投無路了,如果攻下了,國內的詆譭也會平息下來。”甘茂才重拾信心。
宜陽城久攻不破,士兵厭戰情緒也開始滋生起來,甚至出現了三次擊鼓,士兵不出戰的情況。甘茂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如果還攻不下,我願意以身殉職,你們就把把我藏在宜陽的城郊吧。”同時拿出自己的私財,分給士兵。廣大士兵深受鼓舞,第二天擊鼓進兵,宜陽城終於攻破了。
宜陽位於崤函通道的東面,是韓國的西大門,也是中原的西大門,所以韓國和周王室都非常重視,在宜陽之戰中,周王室也是出兵的。
宜陽之戰後,韓國土地被一分為三,實力大大削弱。秦取宜陽,不僅可以挾持天子,還可以北攻燕趙、東伐魏齊、南下楚國,此後秦國由守轉攻,開始大規模兼併土地和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這些都是滅國戰爭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講,秦佔宜陽可以視為秦國一統天下的第一步。
後來齊、魏、韓合縱攻秦,一直打到函谷關,秦國又不得不把宜陽歸還韓國,可見此時山東六國也意識到宜陽的利害。但是不久以後,秦國重整旗鼓,發動了伊闕之戰,宜陽重歸秦國。此後的秦國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只用幾十年就實現了天下的統一。
回覆列表
秦國佔領韓國宜陽,可看作是秦國轉守為攻的一個戰略轉折點。
宜陽是韓國西部屏障,是聯結韓國上黨(今山西南部)、南陽(今濟源、焦作)、新鄭三地的樞紐。宜陽也是二週的門戶,對山東六國而言,宜陽與東、西周共同組成秦國東侵的障礙。
據戰國策記載,韓國對宜陽城也很重視,建築的宜陽城城方八里,有精兵十萬,儲存的糧食足夠支撐數年,韓國國相公仲侈在城外駐軍有二十萬。可見是一個很大的城市,城堅兵多,可說是固若金湯。
秦武王三年,即公元前308年,武王忽然心血來潮,對臣下說:“我想開一條哪怕只能容車子透過的路,到達洛陽,看一看周王都城,死而無憾了。”右丞相樗(chū )裡疾勸其不可。左丞相甘茂贊同。於是在秋季,派遣甘茂為大將,率兵5萬攻打宜陽。
這年冬季,甘茂對宜陽城發起攻擊,宜陽守軍據城固守,秦兵攻打五個月,沒有進展。公元前307年,武王命令大將烏獲率兵五萬,援助甘茂攻城。韓王也調派大將公叔嬰率軍救應宜陽。
甘茂、烏獲兩軍會合,在宜陽城下大敗公叔嬰,乘勝攻佔宜陽城,斬殺韓軍六萬,降者無數。隨即秦軍渡黃河奪取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並築城駐守。秦武王派遣樗裡疾代表武王,率領百輛戰車來到東周都城下,周赧王慌忙派遣士兵,列隊夾道迎接樗裡疾。
韓王恐懼,使相國公仲侈帶著珍寶入秦乞和。秦武王同意了韓國的求和,令甘茂班師,留向壽駐守宜陽。就在這年八月,武王因與大力士孟說舉銅鼎比力氣,折斷了膝蓋骨而死,也算死而無憾了。
秦國佔領宜陽後,四五十年間,伐楚攻魏、擊韓破趙,秦國穩坐霸主之位。到公元前255,周朝的傳國寶器九鼎運進秦國,周朝滅亡。再過四五十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天下。
所以說,秦國奪取宜陽是秦國轉守為攻的戰略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