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場錦囊
-
2 # 鄭州說房產
這個跟那個時候的對外政策肯定是分不開的,漢武帝之前的對外主戰,之後國力衰弱主和,修養生息,對將士的激勵政策也分不開
-
3 # 觸控臨潼
漢武帝在歷史上一直是被人們所抨擊的物件,最典型的觀點是說漢武帝窮兵黷武,搞的民不聊生,雖然在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是也耗盡了國家和人民的財富,等到漢武帝晚年的時候,其實挺悽慘的。但是當時匈奴人已經被打怕了,基本上不敢來騷擾大漢,漢民族有了一段挺長時間的恢復期。這樣才有了後來的昭宣之治,漢民族迎來了又一個小高潮!
-
4 # 清心論史
因為衛青、霍去病在世時,漢朝實力雄厚,兵器精良、軍士有力,故能立大功。
武帝后期國家虛耗費,百姓疲敝,政府組織不起強有力的進攻,自然誕生不了立下大功的將領。
在一次大損耗之後,武帝對匈奴的戰事就減少了,當時全國各地都有農民起義,武帝的重心轉向國內,還攻打百越、西南夷,開拓了不少南方疆土:
“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後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到後期,武帝的小舅子貳師將軍李廣利擔任大將,這人沒什麼真才實幹,到最後還投靠了匈奴。
衛青、霍去病兩人為何能在諸位將領中脫穎而出呢?因為他們總是先選最好的將軍、士兵、兵器、後勤,而且霍去病既然有了這些精銳,他膽子也大,常常敢孤軍深入:
“是時,諸宿將所將士、馬、兵皆不如票騎,票騎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而諸宿將常留落不偶,由此票騎日以親貴,比大將軍矣。”
-
5 # 野草的沉思
我考慮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具有軍事天才的名將並不象割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長出一茬來。人才的產生是有時間間隔的。我們得承認,衛青和霍去病是有相當的軍事天分的。
二,衛青是皇后衛子夫的弟弟,而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他們都和漢武帝有親戚關係。能得漢武帝的充分信任,全力支援。二人沒有後顧之憂。這是他們成功的原因之一。
三,漢武帝在用人方面的不公平,也會影響將領才能的發揮。
漢武帝用人不公平集中表在對李廣祖孫三代身上。
飛將軍李廣一輩子戰鬥在抗擊匈奴第一線,卻至死未得封侯。漢武帝還說李廣命不好,該李廣做先鋒立功的時候,卻把他調去做偏軍,以致錯失立功封候的機會。
李廣的兒子李敢也是抗擊匈奴的名將。因為打了衛青,被霍去病暗箭射死。這本來是死罪。漢武帝卻袒護霍去病,不予治罪。
李陵是李廣的孫子,李敢之子,也是一位名將。他率五千步兵,出塞一千多里,與數萬匈奴大軍交戰七晝夜,殺死一萬多匈奴兵,最後矢盡援絕,被迫投降匈奴。本意是等機會再回報漢朝。漢武帝卻一怒之下,把李陵全家老小都給殺光。使李陵徹底死了心。
太史令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說了一些話,也差點兒被漢武帝殺掉,最後花錢買回了命,卻被閹割成了廢人。
我想,衛霍之後與匈奴作戰成績有差別,與上面這些這些情況是有關係的。
-
6 # 堅持而為
名將不是一直都有的,有千里馬沒有伯樂也是不行的,一樣的道理,有伯樂不一定有千里馬。漢武帝后期,國力已經沒有前期那麼雄厚了,軍事上也沒有前期那麼厲害,所以後期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就難出現名將了!
-
7 # 南海鯊483
封建帝制的頑疾,任人為親,如果趕上所用之人向衛青,霍去病那樣既是良將又是帥才那麼成果是顯著的,一些優秀的非親將領雖戰功赫赫確得不到應有的褒獎和提拔,那麼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巨大的,公平,公平,公平是社會前進長勝不衰的不二選擇。
-
8 # 歪史
漢武帝前期後勤
在漢朝文景之治基礎上,漢朝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人力和物力都超過匈奴。常年的積累使得漢軍在後勤供應上源源不斷。可以輕鬆應付幾十萬大軍的糧餉。漢軍這個時期是不愁糧草的。
漢武帝后期的後勤經歷前期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人員損失非常嚴重,原先積累的財富也消耗光了。又因為戰爭時代大量青壯年從軍,使得生產一直滯後。在後勤上無法跟上,為了供應跟得上,不得不增加稅賦和勞役。使得戰果受到掣肘。
漢武帝前期軍隊素質由於長時間的擾亂,漢人這個時候重要的是全民一心的支援。所以有很多的人參軍,整個漢人都不願意在接受和親也忍受不了匈奴人三不五時的擾邊。所以這個時候大量有抱負的。剩餘的生產力也分封投身戰場,人員補充上也不愁,這一些軍隊因為有理想往往戰鬥力比較高,使命感很強。
漢武帝前期的將領漢武帝前期湧現出一大批能征善戰的大將。其中以衛青、霍去病李廣、公孫敖,蘇建等等為代表。衛青持重穩健、將大兵團作戰穩紮穩打的優勢發揮出來。霍去病不拘一格擅長長途奔襲,把騎兵的最大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使得漢軍這時候帥才、將才都是首屈一指。他們的傑出才能使得軍隊戰鬥力超常發揮。
漢武帝后期的雙方處境漢武帝后期,匈奴人被打的七零八碎,這個時候如夢初醒,不得不正視現實,組織有效的反擊不然就被趕盡殺絕。這已經涉及生死存亡的戰爭,所以換匈奴人全力以赴。
漢人這個時候相反,在匈奴漠南無王庭之後,邊界就已經太平,沒有了匈奴人劫掠的壓力,反倒是長期的征戰導致食不果腹,生活遠比匈奴人的劫掠苦,於是又生出一股反戰的情緒。由原先的積極變成消極。
綜合這一些因素,漢武帝后期即使很努力也很難取得戰爭突破,都無發有衛霍一樣的功績。
-
9 # 改瑕
漢武帝后期的將軍,對匈奴戰績為何遠不如衛青霍去病?
應該有兩大因素,一是漢武帝后期經過早期的連年征戰,國庫空虛不及早期豐盈。第二是衛青和霍去病這樣的將軍不可再得。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像衛青和霍去病這樣的頂級將領本來就不可多得,漢武帝后期老眼昏花想要再尋覓這樣的將領就更難了。
更何況就算有也不是輕易就可以被重用的。因為在歷史上,帝王家更多是唯親重用,而親信者能得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將才更是可遇不可求的。
衛青的出場是何等幸運,一介家奴,要不是姐姐衛子夫被皇帝相中,就算是再厲害也不會有機會馭馬征戰的機會。
當然有了機會還要有能力去駕馭,衛青因禍得福(陳皇后嫉妒衛子夫有孕,意圖殺害衛青,被漢武帝知道後才開始重用衛青),後來任衛青車騎將軍,首戰大捷,以奇襲龍城來了一個驚豔的亮相,在後來的七戰七捷中,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而霍去病就更厲害了,他是衛青和衛子夫的外甥,17歲第一次帶兵出征,率領800騎兵入大漠斬獲2080敵人,功冠全軍,得封“冠軍侯”。
天妒英才,雖然霍去病24歲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戰績傲人,已經官居大司馬。而家奴出身的他卻不貪戀富貴,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千古讚頌。
所以,不得良將何以平匈奴?
-
10 # 灘家孫老孫頭
年紀大了,雖有雄心壯志奈何心力不足,衛霍說白了都是他培養出來的,後面的都不調教了,李廣利算個毛啊,李陵又不受待見……
-
11 # 峨眉武術於鐵成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衛青和霍去病個人的地位,其次要了解當時的國力,最後要搞懂漢武帝的戰略意圖。
1、首先,衛青是漢武帝的小舅子,而且漢武帝跟衛青的姐姐衛子夫是真愛,為了衛子夫甚至拋棄了金房子裡的阿嬌。
霍去病呢,衛家姐弟的親外甥,而且還是漢武帝最喜歡的少年郎。
在西漢中前期,皇帝(除了劉盈)一言九鼎,威權極盛。有了皇帝的絕對支援,作為軍隊首長,就能夠掌控自如。別說衛青霍去病這樣優秀的將領,連李廣利那種白痴都可以帶數十萬大軍縱橫馳騁。
衛霍之外,除了李廣利,還有哪個將領能獲得漢武帝的絕對信任和支援?
2、國家物力。漢武帝掌權初期,經過文景之治,國庫充裕。我們都知道那句老話,打仗就是打錢,誰錢多,誰就在獲勝的道路上跑得更遠。以大漢的財力去對付窮得叮噹響的匈奴,衛青霍去病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而到了漢武帝末期,國力已經摺騰得差不多了,錢不多了,自然支撐不了大規模的戰爭。打不了大仗,哪能再有衛霍的戰績?
3、漢武帝晚年,戰略規劃已經進行調整。早期征戰匈奴,打通西域,需要進行大規模戰爭,衛青霍去病打的都是大仗,收穫當然就大。漢武帝末期,匈奴已經被打瓜了,西域早已向大漢屈膝,汗血寶馬和樓蘭美人都已充斥漢宮,漢武帝的戰略目光回到了國內,兒子又不省心,已經不再進行大的戰爭,這個時期的將領也沒有了開疆拓土的機遇。
-
12 # 劉一千五
首先是國家財力匱乏,大家知道,漢武帝的全面戰爭和國內形勢,耗費了差不多"文景之治"積累而來的家底。為了繼續征伐匈奴,南越,西南夷,西域,才把鹽鐵收歸中央,把得來的錢用於戰爭開支。從大方向上制約了對匈奴作戰,因此,將帥也就表現不出明顯的戰績。
其次是匈奴人被打怕之後,採用機動戰術,流動作戰,不再像以往集結大規模軍隊面對面地對抗漢朝,漢軍的在作戰中,很難取得以往那種動輒上千上萬的俘虜戰功,表現就不像衛青霍去病時顯眼
第三,匈奴不敢直接對抗漢朝,但可以西走唆使,脅迫西域各小國與漢朝發生糾葛,以便從中得利。漢朝要捕捉戰機,非常困難,往往是勞而無功。
第四,戰馬等作戰動力不給力。對匈作戰前期,中期,有足夠的戰馬,沒馬不可能在草原上作戰。而戰馬的培養是要時間的。後期作戰,馬匹不夠。"天子久不伐胡",說的是漢武帝沒馬對匈奴作戰了。
第五,霍,衛處於伐匈戰爭的最佳時期,有足夠的人員,物資,馬匹,糧草等保障,而武帝后期(李廣利),已經沒有那樣的優勢了。就是有後起之秀,比如李陵,也被打擊壓抑,不給其發揮才能的機會。
第六,將領的才能,素質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不可否認,衛青,霍去病,有點裙帶關係,但更多的還是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封侯的;而李廣利卻不是這樣,他是想僥倖成功而封侯,出師動機不一樣,結果就差強人意了。
西漢前期的衛青,霍去病帶領的將軍,均是前朝留下來的身經百戰的戰爭,有豐富的經驗,到了後期,這部分人,或老死,或戰死,或犯罪……已經沒剩下多少了。軍隊數量也大大減少。沒有好的能力強的統帥,打不出像樣的戰役,也讓人感到後期作戰,將領缺乏,才讓李廣利這樣的人當了統帥。
回覆列表
優秀的人很多,肯賣力的也很多,但是願意為他人繼續賣命的又有幾個?衛青、霍去病有自己的遠大抱負,當擁有機會的時候自然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衛青老都在為漢武帝賣命,因為他姐姐是衛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