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中窮人77019246

    1942年春季,北路中路的德軍都忙於囤積物資,補充損失,挖掘工事以應對紅軍的反擊。

    北路德軍的裝甲部隊在1941年秋冬基本都劃歸中央集團軍群,建制內沒有多少突擊力量,基本都是步兵師,對列寧格勒以封鎖戰略為主。主要戰鬥有兩個方向,北部沿海,主要任務是對抗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切斷支援航線,基本由海軍空軍負責,大規模的陸戰在列寧格勒以南地區,主要是圍繞著莫斯科至列寧格勒的鐵路交通線展開。由於到了夏季,拉多加湖解凍,蘇軍透過湖面對列寧格勒的支援停止了,只能從陸路強行打通交通線,鐵路公路沿線城鎮一直激烈交火。在城市的包圍正面,德軍集中大量炮兵集中攻擊城區,但是蘇軍一直把德軍擋在距離市區二十至三十公里的距離,德軍沒有實現大規模突破,戰鬥一直拖延至秋冬,當湖面公路再次形成,蘇軍有生力量大力增援,德軍又一次錯過了時機。

    同樣是交通線之爭,中路德軍與蘇軍在1942年也是圍繞著鐵路開打,主要是距離莫斯科三百公里外的維亞茲馬,這裡有莫斯科至斯模稜斯克的鐵路線,如果德軍成功控制這個節點,可以重新組織對莫斯科的進攻。1942年蘇軍德軍在此犬牙交錯,不斷包圍與反包圍,由於德軍基本完成了佔領區內鐵路的改制,蘇德雙方均可由鐵路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規模調動,都是重兵集團的反覆拉鋸,其中在斯大林格勒反攻前,朱可夫親自指揮過的火星行動,德方司令官是防守大師莫德爾,雙方經過傷亡重大的戰鬥,均無法徹底實現己方目標,逐漸形成對峙局面。

    這是我的泛泛而談。

  • 2 # 戰略論

    經歷了莫斯科戰役冬季的慘重損失後,到1942年德軍的整體實力已經無法恢復到1941年最初進攻蘇聯時候的水平,尤其在空軍和裝甲部隊方面,而這是德軍發起進攻的關鍵力量。所以希特勒放棄了發起全面攻勢,而是從兩個側翼上發起攻勢,中路則採取守勢。其中南翼的攻勢居於主要地位,而北翼的攻勢處於必要的地位。

    所以1942年的東線德軍整體戰略就是將主要進攻兵力放在南翼做深遠的挺進,佔領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油田,摧毀蘇聯戰爭經濟潛力;同時在北翼發起一場有限的攻勢,以佔領列寧格勒為目的,打通同芬蘭的陸上聯絡;至於中路則採取戰略防禦,抵擋蘇軍可能的進攻。

    在德軍第11集團軍佔領南翼的克里木半島後,隨即被調往了北翼準備進攻列寧格勒,但是還沒有來得及發起進攻前,蘇軍便已經在北翼搶先發起了進攻,北翼的德軍被迫投入一場激烈的防禦作戰,雖然最終挫敗了蘇軍的反攻,但是原本用來進攻列寧格勒的彈藥和兵員都已經消耗在這場防禦戰中,進攻列寧格勒的計劃最終流產,北翼同中路一樣轉入了防禦。

    不過非常有意思的是,雖然希特勒最終決定了在北翼和中路採取了守勢,而將決戰放在了南翼,但是希特勒仍舊不肯放棄北翼和中路防線上的那些突出部,他仍舊幻想在結束南翼的戰事後,他還要利用這些跳板在北翼和中路發起新的強大攻勢。想法固然不錯,可是卻有點不切實際,尤其在南翼已經投入了全部的戰略預備隊的情況下,希特勒仍舊不願意從這些需要耗費大量兵力的突出部撤退,以節省出部隊為南翼提供預備隊,最終蘇軍在南翼發起了強大的反攻,而希特勒手裡卻沒有足夠的預備隊來阻止這場災難,直到南翼已經有了崩潰的趨勢時,才最終放棄了那些突出部,可惜為時已晚,1942年的失敗已經不可避免。

  • 3 # 崎峻戰史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長文預警!)在1942年春夏之交,蘇德兩軍都在積極準備戰爭第二個年頭的較量。德軍的戰略是集中兵力於南線,以南方集團軍群向頓河、伏爾加河一線突擊,進而深入高加索,奪取那裡的石油資源,這就是後來的“藍色”計劃。與此同時,德軍在東線北部和中部採取守勢,維持現有戰線。這一戰略決策直接體現在1942年夏季東線德軍的兵力部署上,有資料表明,在1942年6月底德軍南線攻勢開始前夕,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編有40個師(含2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中央集團軍群編有67個師(含8個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南方集團軍群編有96個師(含9個裝甲師和7個摩托化師),可見德軍將近半兵力,較多的裝甲部隊都配置於南線,用於向高加索的進軍。

    1942年夏季,在東線南段發起進攻的德軍步兵和坦克。

    在1942年,德國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的主要作戰目標是在頂住蘇軍冬季大反攻後,重組防線,囤積物資,補充兵力,擊退蘇軍在其當面發起的新攻勢,以積極防禦消耗蘇軍的有生力量。在具體任務上,北方集團軍群繼續保持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和圍困,挫敗蘇軍的解圍行動,同時堅守其戰線東部突出的傑米揚斯克橋頭堡;中央集團軍群的作戰重心是堅守勒熱夫-維亞濟馬突出部,保持對莫斯科的威脅,擊退蘇軍對該突出部的進攻。可見,在蘇德戰爭的第二年,德軍在戰線中段和北段都採取守勢,全年上述地區的戰線都變化不大,相對穩定,但絕不意味著平靜無戰事,恰恰相反,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軍最高統帥部急於解除列寧格勒的包圍以及消除直接威脅首都的勒熱夫突出部,命令蘇軍部隊向上述地區實施連續的突擊,使得1942年間在東線北部和中部同樣爆發了一系列激烈戰鬥。

    1942年5月到11月東線戰場的戰線推進,可見在中段和北段戰線基本沒有變化。

    在北方集團軍群戰區,從1942年1月到5月間,德軍一直忙於應對蘇軍在伊爾門湖南北發起的攻勢,在該湖以北,蘇軍發動柳班進攻戰役,試圖打通與列寧格勒的通道。蘇軍一度深入德軍縱深,但遭到猛烈的抵抗和反擊,戰局陷入膠著,這場戰役持續到4月底,德軍成功地恢復了防線,並切斷了蘇軍的退路,導致蘇軍突擊第2集團軍的覆滅,該集團軍司令員弗拉索夫中將成為蘇聯最著名的叛徒。在伊爾門湖以南,蘇軍的進攻撕裂了德軍防線,並將超過10萬德軍包圍在傑米揚斯克和霍爾姆兩個大小孤島內,然而蘇軍卻沒有力量磕掉這兩個硬核桃,德軍利用空運維持包圍圈內的補給,並積蓄力量發起解圍行動,到1942年5月完全消除了傑米揚斯克和霍爾姆的包圍,此後圍繞傑米揚斯克的戰鬥始終沒有停息,但直到1943年5月德軍主動撤退,蘇軍才得以奪取這處橋頭堡。

    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圍困,上述態勢在1942年基本沒有變化。

    在1942年餘下的時間裡,蘇德戰場北段的焦點仍在列寧格勒,缺乏機動部隊的北方集團軍群無力全面攻城,只能動用重炮和飛機狂轟濫炸,迫使這座城市屈服,但他們的企圖落空了,在隆隆的炮聲中,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完成了著名的《第七交響樂》,作為對侵略者的回擊。在封鎖炮擊的同時,德軍也在積蓄力量發起攻城作戰,計劃於1942年8月23日實施,不料蘇軍搶先在8月17日發起錫亞維諾戰役,試圖在拉多加湖南岸突破德軍包圍,這次攻勢在德軍的反擊下失利了,戰至10月中旬蘇軍傷亡超過11萬,但是消耗了德軍的兵力,迫使德軍取消了攻城行動。此後,北部戰線基本保持到1943年1月。

    在1941年至1942年蘇軍冬季反攻中形成的勒熱夫-維亞濟馬突出部。

    在中央集團軍群戰區,從1941年12月開始,德軍被蘇軍從莫斯科城下擊退了200~250公里,在希特勒的嚴令下,德軍就地拼死抵抗,尤其在勒熱夫和維亞濟馬地區,德軍透過堅守和凌厲的反擊,粉碎了蘇軍試圖合圍第9集團軍的企圖。“防守大師”莫德爾在此首次展示了自己的防禦天賦,同時“帝國”師“元首”團血戰只僅剩36人的戰鬥也發生在勒熱夫防禦戰期間。莫德爾透過果斷準確的反擊封閉了防線上的突破口,導致大量蘇軍部隊被切斷,滯留在德軍戰線後方,陷入包圍。在戰線穩定後,莫德爾還在1942年7月組織了“塞德里茨”行動,肅清了戰線後方的蘇軍殘部,鞏固了德軍在勒熱夫-維亞濟馬地區的橋頭堡陣地,以綿密的野戰工事和火力支撐點外加強大的機動預備隊,將勒熱夫打造成一座野戰堡壘。

    1942年3月,在勒熱夫前線,德軍步兵搭乘III號坦克轉移陣地。

    蘇軍統帥部將勒熱夫橋頭堡視為懸在莫斯科頭頂的一柄利劍,欲除之而後快。在1942年下半年先後向據守勒熱夫及周邊地區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發起兩次大規模進攻,第一次進攻發生在1942年7月30日至10月1日,蘇軍西方面軍和加里寧方面軍調集近50萬部隊向勒熱夫猛攻,雖然在個別地段突破的德軍防線,但在德軍的堅固陣地和密集火網前損失慘重,到10月初攻勢停止時,蘇軍已經傷亡超過30萬人,而德軍也損失了約7萬人,這片戰場也因此被稱為“勒熱夫絞肉機”。第二次攻勢於1942年11月25日打響,這就是著名的“火星”行動,蘇軍再度集結了70萬人,計劃從勒熱夫突出部的根部實施向心突擊,圍殲德軍第9集團軍,徹底消除德軍對莫斯科的威脅。然而,此次進攻再度因為德軍的頑強防禦和自身組織不力而招致慘重的失敗,戰至12月20日,蘇軍又付出了超過33萬人的傷亡,卻沒有取得任何值得一提的戰果,德軍損失約4萬人。“火星”行動是蘇軍名帥朱可夫在軍事生涯中少有的失敗,只是這一敗績被之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所掩蓋了。德軍一直掌握著勒熱夫地區直到1943年3月才主動放棄,以集中兵力發起“堡壘”行動。

    1942年10月,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前進的蘇軍火炮,需要更多的馬匹牽引。

    綜上所述,在1942年,德軍在東線北段繼續圍困列寧格勒並擊退蘇軍的解圍行動;德軍在東線中段堅守勒熱夫橋頭堡,並在防禦戰中大量消耗蘇軍兵力。

  • 4 # 麻辣戰爭

    1942年年初,北路德軍圍困列寧格勒,但由於去年其精銳部隊都抽調到中路參加莫斯科戰役,因此北路德軍無力攻克列寧格勒,只能圍困並不停地轟炸市區。

    中路德軍則遭到蘇軍猛烈反攻。當時斯大林錯誤估計了戰場形勢,認為經過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處於頹勢,只要發動大規模進攻,就能一舉擊退德軍,因此調集大軍猛攻勒熱夫-維亞茲馬一線,企圖獲得鐵路控制權。

    德國防禦大師莫德爾臨危受命防禦中路,以少勝多大破蘇軍,1942年一整年,蘇軍發動了兩次大規模攻勢,朱可夫元帥親自指揮了下半年的進攻。

    德軍兵力遠遠少於蘇軍,但莫德爾經過周密部署,依託勒熱夫、維亞茲馬、瑟喬夫卡一線複雜的地形特點,利用現有的村莊等地形,構築了一個個可以獨立作戰的防禦單元,即使德軍整個防線被突破,這些防禦單元仍然可以堅守。

    蘇軍依仗絕對優勢的兵力,不顧傷亡蠻勇進攻,結果損兵折將超過一百萬,仍然沒有撼動莫德爾的防禦線,朱可夫遭到其一生最大的敗績。

    中路的勒熱夫-維亞茲馬戰役蘇軍遭到慘敗。

  • 5 # 馮克勞塞維茨

    北方集團軍群被牽制在列寧格勒不能動彈,中央集團軍群自莫斯科戰役損失極大,處於守勢,只有南方集團軍群有發動進攻的實力,結果在斯大林格勒被打殘。1943年夏天的庫爾斯克戰役是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聯合發起的,兩個加在一起才出動了90萬人,這也是最後的進攻實力了,從此之後德軍開始轉為守勢。

  • 6 # 島主說事

    二戰中,1942年德軍在南線攻勢兇猛,那麼其中路和北路的德軍都在幹什麼呢?這個問題也是一些二戰愛好者所疑惑的,由於1942年是蘇德戰爭最關鍵的一年,可以說誰拿到了戰場主動權,誰就能笑到最後。最終是蘇軍贏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為打贏蘇德戰爭奠定了基礎。那麼,當蘇德雙方在南線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中線和北線的德軍都在做些什麼呢?我們一起來重溫一下當時的戰場境況。

    首先,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時,北線圍困列寧格勒的戰鬥處於膠著狀態。

    從蘇德戰爭歷史獲知,北方集團軍群實際上在整個東線戰場就打了那麼一場大仗,就是從戰爭打響直到蘇軍反攻,一直在對列寧格勒實施圍困封鎖,這場長達872天的圍困戰也成了二戰歷史之最。

    但是,蘇軍為什麼在德軍圍困那麼久的情況下還能生存下來呢?這裡面有幾個關鍵節點需要澄清。一方面,波羅的海地理環境對德軍發動閃擊戰非常不利。到莫斯科戰役打響後,北線德軍基本就不依靠裝甲坦克來打仗,第4裝甲集團軍一直在中線和南線作戰。所以,當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以後,雙方作戰重點都放在南線,對列寧格勒的圍攻也是處於膠著狀態。另一方面就是德軍沒有在拉多加湖設防,給蘇軍留了一條生命通道。

    不過,德軍也想把北方集團軍群早點從圍困戰中解脫出來。在1942年8月份,曼施坦因指揮第11集團軍司令部北上,以加強北線進攻力量,但還沒等他組織起攻勢,德軍又派他到南線救援保盧斯第6集團軍。這期間,蘇軍也展開了兩次比較大的反擊作戰,又有拉多加湖生命通道作掩護,所以,雙方的焦點是困而不死和圍而打不下來。

    其次,南線斯大林格勒戰役打得慘烈,掩蓋了中線勒勒夫戰役的重大作用。

    從蘇德雙方的戰略層面考慮,1942年的中線勒熱夫戰役,蘇軍打得比斯大林格勒還辛苦,因為這場戰役不僅打得時間太長,從42年1月份打到43年3月份,而且蘇軍付出的傷亡也非常大。前後經過了4次五十萬以上兵力的進攻,其中還有朱可夫親自指揮的“火星行動”,可以說,勒熱夫戰役的慘烈程度一點不比斯大林格勒差多少,蘇軍還把這場戰役稱為絞肉機之戰。

    之所以勒熱夫戰役那麼重要,還是因為它扼守著莫斯科西部門戶,同時又是德軍連線北線和南線的交通樞紐和重要補給線,對德軍來說,還起到了威脅莫斯科和牽制斯大林格勒戰場的雙重作用,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但是,人們關心勒熱夫戰役的重要意義並不完全是對莫斯科構成威脅的問題,還有兩個疑惑。一個是既然莫德爾打敗了朱可夫的“火星行動”,為什麼還要主動撤出戰場,這不是主動放棄對莫斯科的威脅了嗎?另一個是,當曼施坦因救援保盧斯急需裝甲部隊增援時,希特勒卻把僅有的4個裝甲師派到了勒熱夫,這不是撿芝麻丟西瓜嗎?

    實際上,希特勒在給莫德爾增援時,並沒意識到保盧斯在斯大林格勒會輸得那麼慘,也沒預料到整個南線作戰會因為斯大林格勒一戰,而影響到整個東線。雖然德軍因斯大林格勒一戰損失了差不多東線三分之一的兵力,但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和勒熱夫兩場戰役的損失,要比德軍高得多。

    從這個層面講,1942年中線勒熱夫戰役還是具有非常大戰略意義的。不管從哪個方面講,蘇軍損失巨大但解除了德軍對莫斯科的威脅,德軍主動撤出勒熱夫,也為收縮戰線和集中兵力打下了基礎。

    第三,1942年蘇德雙方把南線當主戰場,背後卻是戰爭潛力的較量。

    不可置疑,蘇德戰爭爆發時,德軍採取三路大軍齊頭並進的打法剛開始對蘇軍是個措手不及,歷史上也沒有這麼大陣仗的。但莫斯科戰役打破閃擊戰不可戰勝的神話後,蘇軍似乎找到了破解德軍閃擊戰的方式方法,不管德軍採取一路還是多路進攻,蘇軍再不會像戰爭打響時那樣硬碰硬了,掌握了德軍完全依託裝甲坦克快速進攻的基本要領,蘇軍就把一盤棋走活了。

    德軍選擇在1942年把南線搶奪戰略資源當重點,本身是沒有毛病的,說明德軍清醒了閃擊戰在蘇聯地大物博面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但希特勒吃著碗裡看著鍋裡,希望拿下斯大林格勒然後再進攻莫斯科的想法,是否過於樂觀和天真了呢?

    所以說,當德軍發動南線攻勢時,如果及時收縮戰線,集中兵力南下會怎麼樣呢?從這個層面講,德軍在1942年的戰略調整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沒有解決好主戰場與次戰場的關係。所以,斯大林格勒戰役一結束,整個戰場形勢都向蘇軍一方轉變,因為持久戰和消耗戰蘇聯打得起,不管多少個戰場蘇聯都有足夠的兵力補充,還有盟軍援助。而德軍卻不行,裝甲打一輛少一輛,兵力打一個就少一個,這才是打不贏東線戰爭的重要原因。

  • 7 # 文旅行ing

    當時德軍在中路和北路處於防守階段。

    1942年的時候,蘇德兩軍都在積極的備戰。

    德軍主要把兵力集中在南線,透過這裡深入到高加索,希望奪取那裡的石油資源。而德軍則在中線和北線維持現狀,處於防守的狀態。把這一決策u你可以從兵力分佈上看的出來,在1942年六月底,德軍將較多的裝甲部隊步兵都投入在南線。用於向高加索方向進攻。而德軍在北部和中部的部隊主要是用於防止蘇軍的反攻。具體的佈置任務上,北方是封鎖,挫敗偽軍的解圍行動。中央部隊的重心是保持對俄羅斯的壓力,擊敗蘇聯部隊的進攻。

    但當時斯大林為首的蘇聯指揮官們,急於消除對莫斯科的威脅,所以調集了大量大量兵力攻擊德軍的中部和北部防線,因此在1942年間,德軍和蘇軍在北部和中部同樣也爆發了持續的激烈的戰鬥。

    蘇軍和德軍戰場北方重點仍然在列寧格勒

    但德軍北方由於缺乏機動部隊,只能到用重炮和飛機狂轟濫炸。德軍準備攻城的時候,遭到蘇軍的搶先攻擊,試圖突破德軍的包圍。但蘇軍的這次攻擊也在德軍的強烈反擊下失敗。蘇聯雖然失敗,但卻有力地打擊了德軍,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使德軍取消了攻城的計劃。

    在德軍中部,德國部隊透過堅強的防守反擊。粉碎了蘇聯的合圍計劃。德軍的有力反擊,使得大量的蘇聯部隊被切斷包圍。

    所以在1942年,德國的東部和北部部隊主要是擊退蘇軍進攻,在防禦中大量消耗蘇軍的戰鬥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買華為榮耀20還是買個二手的蘋果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