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外之天
-
2 # 加點藍吧
目前對於宇宙的認知是膚淺的想象式的,但這不主耍的問題,人類離全面認識宇宙還很遠。重要的是要提高對基礎知識的認知,不因認識偏差而影響對基本問題的認識。後者對於我們才是主要的問題。
-
3 # 金童希瑞
隕落地質學理論認為:小行星撞擊是地質變化的動力;隕石坑岩漿衝擊波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成金屬氫,金屬氫的“磁力矩”相互切割聚合形成新元素的同時釋放電磁波。
明確地質變化的動力,是進行物理理論創新的基礎;物質是金屬氫聚合形成的,物質是能量的載體,物質是不會轉化成能量的,熱核反應質量守恆;鏈式反應是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的新元素反覆裂解為金屬氫產生了連續的爆炸。
太陽初級射線進入地球磁場產生金屬氫,金屬氫的“磁力矩”切割磁力線釋放電磁波——Sunny。
要研究宇宙星體的狀態,經典力學是個特例,量子物理的主要問題在於磁場裡等離子體的運動速度。
-
4 # 小豬說i
宇宙概括 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 宇宙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宇宙是物質世界,不依賴於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並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宇宙是多樣又統一的;多樣在物質表現狀態的多樣性;統一在於其物質性。 分層次的認識宇宙 從哲學的觀點看。人們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不過,對這個深奧的概念我們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討,還是留給哲學家們去研究。我們不妨把眼光縮小一些,講一講利用我們現有的科學技術所能瞭解和觀測的宇宙,人們把它稱為“我們的宇宙”或“總星系”。 從最新的觀測資料看,人們已觀測到的離我們最遠的星系是130億光年。也就是說,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從該星系發出,那麼要經過13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這130億光年的距離便是我們今天(2009年)所知道的宇宙的範圍。再說得明確一些,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範圍,或者說大小,是一個以地球為中心,以130億光年的距離為半徑的球形空間。當然,地球並不真的是什麼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個球體,只是限於我們目前的觀測能力,我們只能瞭解到這一程度。 在這個以130億光年為半徑的球形空間裡,目前已被人們發現和觀測到的星系大約有1250億個,而每個星系又擁有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幾百到幾萬億顆。因此只要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你就不難了解到,在我們已經觀測到的宇宙中擁有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滄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一直以來, 天文學家和我們一樣,想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最近,美國的太空網報道,經過艱苦的計算工作,天文學家發現宇宙超乎尋常的大,其長度至少為1560億光年。“這樣一個有關宇宙大小的發現,顯然是以‘宇宙是球形的,是有限無邊的’為前提條件的。”中國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陳大明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長期以來,宇宙學研究領域一直有這樣一個爭論,宇宙究竟是球形的、馬鞍形的、還是平坦的。”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張同傑說:“國際主流宇宙學普遍認為宇宙是平坦的,是無限的。”那麼,圍繞宇宙的爭論從何而來?理據何在?一種最為普遍的觀點:在大爆炸之後,宇宙誕生了。“根據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大爆炸學說,我們的宇宙是大約137億年前由一個非常小的點爆炸產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脹。”陳大明研究員說,“這一學說得到大量天文觀測的證實。”這一學說認為,宇宙誕生初期,溫度非常高,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開始降低,中子、質子、電子產生了。此後,這些基本粒子就形成了各種元素,這些物質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來越大的團塊,這些團塊又逐漸演化成星系,恆星、行星,在個別的天體上還出現了生命現象,能夠認識宇宙的人類最終誕生了。宇宙是球形的、有限無邊的?“認為宇宙是球形的觀點在很長時間記憶體在著,儘管不是國際宇宙學界的主流。”陳大明介紹說,“它的每一次提出,都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就是因為這一觀點很奇特。”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不久前,由美國數學家傑弗裡·威克斯構建的宇宙模型:一個大小有限、形狀如同足球的鏡子迷宮。“形如足球”的模型令科學界震驚,因為這一學說宣稱,宇宙之所以令人產生無邊無界的“錯覺”,是因為這個有限空間透過“返轉”效應無限重複映現自身。威克斯認為,人們之所以感覺宇宙是無限的,是因為宇宙就像一個鏡子迷宮,光線傳過來又傳過去,讓人們發生錯覺,誤以為宇宙在無限伸展。這一驚人推斷後來被《新科學家》雜誌收錄,同時作為一種“奇談”在民間廣為流傳著。
回覆列表
1.不確定性是宇宙的根本屬性。
2.訊號的傳播速度有上限。
3.粒子在實時空中,每時每刻都有無限歷史。
4.在可觀測宇宙中,每時每刻只能觀測到粒子的一個歷史。
5.空間也有質量或者能量。空間也是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