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論縱橫
-
2 # 歷史局中人
對於郭松齡,張作霖是看在張學良的份上重用郭松齡的,誰知道郭松齡卻在奉軍最如日中天的時候起兵造反,要求張作霖下臺,由張學良取代。而郭松齡造反的導火索,就是因為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沒有論功行賞郭松齡,使本就心胸狹窄的郭松齡伺機造反。
其實,張作霖沒有封郭松齡一官半職也很好理解,按照張作霖自己的話講,張學良接班後,郭松齡還不是要什麼位置就有什麼位置啊。不過不是每個人都像張大帥這麼看問題的,尤其像郭松齡這樣的異類。
沒錯,郭松齡就是奉軍裡的異類。郭松齡之所以在奉軍裡快速升遷,得益於結交了張學良。如果沒有張學良,估計郭松齡只是一個在東北講武堂普通的老師而已。張學良在東北講武堂畢業後,就將郭松齡調到了自己手下。
有了張學良的撐腰,使得郭松齡的權力慾望越來越大。也因為自己地位不斷提升,使得郭松齡與奉軍裡的其他大佬的矛盾也越來越衝突,尤其是張作霖特別倚重的楊雨霆,他們針尖對麥芒,都想致對方於死地。
當然,郭松齡與楊雨霆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也讓郭松齡將這種不滿轉移到對張作霖的不滿。郭松齡對張作霖的不滿主要集中在:
一、對日態度上,郭松齡覺得張作霖總是一味的遷、滿足日本人,還簽訂賣國條約;
二、在奉軍的發展方向上,郭松齡勸張作霖就在東北大地上好好經營,不要入關爭奪天下,更不要以武力手段統一全國;
三,張作霖不重用自己,在兩次直奉戰爭裡,郭松齡都屢建奇功,可是都沒有得到獎賞,其他沒有功勞的人偏偏得到封賞,使得郭松齡大為不滿。
面對張作霖這樣的軍閥,郭松齡瞅準時機,聯合李景林和馮玉祥,憑藉手中7萬精銳部隊,向奉軍領袖張作霖發起了突然襲擊。當然,郭松齡也有自己起兵造反的旗幟,就是讓張作霖下臺,讓張學良上位。
可惜,郭松齡有勇無謀,在後院失火及奉軍和日軍的聯合攻擊下,兵敗被殺,結束了爭議的一生。而郭松齡此舉,也讓張學良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好在張作霖沒有深究張學良。
-
3 # 壞少爺75007042
其實對於當權者而言,無所謂公平。他高興可以讓你成為一省的土皇帝。心情不爽,也可以讓你一輩子當一個馬前卒,。郭的轉折點其實就是因為張學良,他應該好好繼續輔佐張學良,只是人的天性就是貪婪
-
4 # 不沉的經遠
張作霖對郭松齡確實有一些不公平,但是他可能是有自己的打算,只是沒想到最後弄巧成拙,反而逼反了郭松齡。
在張作霖的手下,郭松齡確實受到了壓制郭松齡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手下的一員干將,第二次直奉大戰時,他擔任第3軍副軍長,實際指揮第1、第3兩軍,和直軍主力在山海關展開激戰,先後奪取了黃土嶺、九門、石門寨等地。最後藉著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之機,郭松齡又指揮奉軍消滅了直軍主力,也算是立下了不少功勞。
擊敗直系,奉系也是奪取了不少地盤,郭松齡自認按照自己的功勞,即使當不上江蘇督軍,安徽督軍是沒問題的。但是最終張作霖不僅把江蘇交給了郭松齡的死對頭楊宇霆,連安徽也讓給了姜登選,而在戰鬥期間基本沒打什麼大仗的李景林和張宗昌,也分別得到了河北和山東,郭松齡一無所獲。
郭松齡對此極為不滿,這也為他後來反奉埋下了伏筆。
張作霖壓制郭松齡的本意,可能是想將他留給張學良用張作霖一省地盤都沒給郭松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心腹楊宇霆和郭松齡關係不好,因此楊宇霆在給張作霖建議分配方案時故意偏向其他人。但是張作霖也不是一個糊塗的人,他不可能全部只憑楊宇霆的一面之詞,就把郭松齡晾在一邊。張作霖這麼做,很可能是為張學良鋪路。
郭松齡能在奉軍中扶搖直上,主要是看張學良的引薦。郭松齡在從軍前是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的戰術教官,張學良在講武堂學習時,他就是張學良的老師。因為張作霖的關係,別的教官對張學良都頗為寬鬆,只有郭松齡對他要求嚴格,反而得到了張學良的賞識。所以張學良畢業從軍以後,就把郭松齡調到自己手下,協助自己處理軍務。
在第一次直奉大戰時,奉軍被直系殺的大敗,只有張學良和郭松齡指揮的東路軍第二梯隊表現出色,初期擊退了當面的直軍,在奉軍大敗以後又死守山海關,避免了奉軍的全線崩潰。
此戰雖然實際上是郭松齡以副司令的名義全權指揮,張學良只是沾光而已,不過畢竟郭松齡是張學良一手提拔的,所以張作霖對兒子取得這樣的成績也是頗感欣慰,郭松齡此後也是一帆風順。
在第二次直奉大戰論功行賞時,張作霖雖然沒有給郭松齡一塊地盤,但是他卻依然任命郭松齡為奉軍京榆駐軍副司令,和張學良一起掌握奉軍最精銳的機動部隊。如果說張作霖只是單純聽了楊宇霆的話,要壓制郭松齡的話,肯定不會這麼放心的把部隊交給他。
所以張作霖的目的,應該還是適當壓一下郭松齡,等以後自己讓位給張學良以後,由張學良來提拔他,這樣可以讓郭松齡更加死心塌地的給張學良賣命。
然而事情的演變卻出乎張作霖的意料之外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此後的奉浙戰爭中,楊宇霆和姜登選兩人分別在江蘇和安徽大敗,丟了兩省地盤,奉軍也損失慘重。這麼一來,張作霖重用楊宇霆和姜登選在外人眼裡就成了一個笑話。而郭松齡更是心中不服,認為張作霖用人不公,心存怨望,並最終起兵反奉。張作霖也是因此吃了大虧。
回覆列表
在很多關於郭松齡的介紹中,都認為郭松齡是奉系五虎將中最能打的,在兩次直奉大戰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次直奉大戰因為少帥與郭松齡的三八旅在山海關防線阻止了直軍想要突破山海關直取奉天的計劃,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也是少帥與郭松齡的第三軍立功最大。
由於少帥是甩手掌櫃,所以,大部分的功勞算到郭松齡的身上應該也是說得過去的。
當然,這裡面的水分其實還是蠻大的,比如第一次直奉大戰的尾巴,三八旅建制雖然完整,那是因為三八旅裝備精良,又沒有擔任主攻,後續建制完整也是正常的,至於說兩個旅就讓吳佩孚放棄既定的作戰計劃,更是無稽之談。
以當時的政治環境,直系能夠打到山海關已經很不容易了,再往外打,必然遭到日本的反對,所以,將直系不出關,完全歸功於郭松齡,吹水痕跡太明顯。
至於第二次直奉大戰中,說郭松齡是最大的功臣,也是一樣站不住腳。
從宏觀角度來說,當時的直系內部已經四分五裂,吳佩孚雖然能打,但是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最後搞得直系內部雞飛狗跳,尤其是馮玉祥更是受到吳佩孚的欺壓,以致老馮最後發動北京政變,倒戈吳佩孚,致使第二次直奉大戰吳佩孚敗北。
可以說,經過整軍經武的奉軍實力相比於第一次直奉大戰時應該是有顯著提升的,然而這也只是奉軍取勝的前提條件,根本原因則是馮玉祥倒戈,讓吳佩孚兩面受敵。
從微觀角度來說,郭松齡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表現也很差勁,在此次戰役中,郭松齡率第三軍從正面仰攻山海關,而姜登選與韓麟春的第一軍從山海關的側面發動進攻,由於直系將主力放在正面戰場,所以第一軍很快傳來捷報,攻入九門口和石門寨。
在接下來的軍事會議中,少帥提議從第三軍中抽調五個精銳團,由郭松齡率領從側面穿插石門寨,一舉可以擊破直軍的山海關防線。
雖然,姜登選和韓麟春不想郭松齡來搶功,但是由於這次決策是少帥提出,又很有見解,都表示同意。
由於姜登選和韓麟春等人與郭松齡平日關係就不好,在會議結束的時候就調侃郭松齡說“這計謀好啊,你也好露露臉,也可以立功嘛。”結果郭松齡受不了刺激,竟然掉頭將軍事會議上的五個團撤走,山海關大戰因為郭松齡一時置氣,差點告吹。
得知郭松齡撤退後,少帥連夜追趕郭松齡,在少帥的“好言相勸”下,郭松齡才率軍回山海關繼續作戰,未按照之前既定的作戰計劃行動。
山海關一戰,的確是郭松齡從正面戰場突破直軍防線的,然而當時郭松齡這種擅自行動,不顧大局,違反軍令的行為,差點壞了奉軍的大事。
事後姜登選和韓麟春也到張作霖那裡告了郭松齡一狀,仗著少帥撐腰,此事也不了了之了。
郭松齡作為當時國內頂級軍校培養出來的軍事人才,對具體的戰術實施有一定的能力,但是要說為三軍主帥,其實還差了很多火候,充其量可以當一個師長。
這也是為何後來郭松齡率領七萬精銳反奉,連一個月都沒有堅持住的原因,性情用事,缺乏大局觀,都是郭松齡的缺點,其實說白了,也就是沒有見過世面。
不是縱橫看不起當時的國內軍校,陸大畢業的,眼界相對於日本陸士的就是差勁。
正因為如此,張作霖更信任以楊宇霆、韓麟春、姜登選等人為首計程車官派,吃過洋墨水,見過大世面,也更瞭解中國之外的世界,當時楊宇霆和皖系徐樹錚搞了一個秦皇島劫械案,直接讓奉系編了七個混成旅,實力大增。
包括後面的奉系整軍經武,大方向上都是士官派在搞,郭松齡對奉軍的貢獻,都是小打小鬧的,然而他卻不自知,認為自己對奉軍貢獻最大,奉軍沒有他就不行了。
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後,張作霖分地盤的時候,據說本來是要給郭松齡一個督軍當一當,後來被楊宇霆要走了,這讓郭松齡十分不滿。
其實,當時的督軍除了張宗昌收編能力強,在山東站穩腳跟,剩下的楊宇霆和姜登選都是帶領極少數人馬去赴任的,後來遭到孫傳芳的反奉突襲,也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相比之前,張作霖任命郭松齡為京榆駐軍司令部副司令,手握七萬奉系精銳,這種封賞難道不比一個光桿司令的督軍強嗎?
其實,張作霖就是給郭松齡一個督軍來當,也滿足不了他的胃口,這一點他後來在反奉檄文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老帥下野,少帥出國,他來主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