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習小艇
-
2 # 李兵的分享
落第詩,唐人極多。本朝程魚門雲:“也應有淚流知己,只覺無顏對俗人。”陳梅岑雲:“得原有命他休問,壯不如人後可知。”家香亭雲:“共說文章原有價,若論僥倖豈無人?”又云:“愁看僮僕淒涼色,怕讀親朋慰藉書。”王菊莊雲:“親朋共悵登程日,鄉里先傳下第名。”皆可與唐人頡頏。然讀姚武功雲:“須鑿燕然山上石,《登科記》裡是閒名。則爽然若失矣。讀唐青臣雲:“不第遠歸來,妻子色不喜。黃犬恰有情,當門臥搖尾。”則吃吃笑不休矣!其他如:“不辭更寫公卿卷,恰是難修骨肉書。”“失意雅不愜,見花如見仇。路逢白麵郎,醉簪花滿頭。”“枉坐公車行萬里,譬如閒看華山來。”“鄉連南渡思菰米,淚滴東風避杏花。”俱妙。——《隨園詩話》
-
3 # 能大月旦評
首先你要搞明白,掛科和落第/落榜的區別
掛科是指某門考試沒有達到標準,但並不意味著不能繼續在學業上更進一步。
而落第/落榜的學子(比如鄉試落第、縣試落第)就需要重新回頭學習,三年後再考。
因為之前的教學都是私塾性質,學不會,考試不達標準只需要重新繼續學就好,不會去作詩作詞諷刺夫子,因此沒有詩賦
你想說的應該是落第/落榜之後發牢騷的詩賦,那倒是不少
-
4 # 小二雜苑
《沁園春·掛科》
期末時光,百人衝刺,萬人磨槍。
望寢室內外,書聲嚷嚷,樓上樓下,一片慌慌。
夜燈微亮,咖啡數杯,欲誓高分拿獎章。
待天亮,看雙眼黑圈,分外憂傷。
重點如此繁多,引無數學生徹夜扛。
考專業課程,些許陌生;思修毛概,最費紙張。
最難高數,微積定理,拉格朗日一臉茫。
俱往矣,知掛科與否,還看師長。
-
5 # 喜歡走路的跑男
哎!談到這裡,真的想吐槽進大學第二天,有老鄉就告訴我,在大學裡,沒有泡過妞、沒有掛過科、沒有逃過課就不算真正上過大學,但是等到掛了科才知道,真所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啊!在這裡奉勸你,千萬別想著掛科玩玩,真的一輩子不好的記憶!
-
6 # 潘潘娛樂解說
掛科詩
高中掛科並無妨,大專掛科心慌慌。
年年掛科年年瘦,怎去騙過咱爹孃?
如夢令 掛科詞
去年嬉戲無度,
上網不知歸路,
學習不抓緊,
引來掛科有數。
何故?何故?
刻苦意志當樹!
掛科名言
魯迅:世界上本沒人掛科,只是上網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掛科。
臧克家:有的人作弊,他已經掛了,有的人學了,他就沒掛。
徐志摩:輕輕的,我掛了,正如我輕輕的被抓。
我輕輕的招手:“第三題答案是啥?”
青梅煮酒論掛科
操曰:“玄德久學四方,必知當世掛科之人。請試指言之。”
玄德曰:“備肉眼安識掛科之人?”
操曰:“休得過謙。”
玄德曰:“備叨恩庇,得學於此。天下掛科之人,實有未知。”
操曰:“既不識其面,亦聞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術,可能掛科?”
操笑曰:“學習刻苦,我早晚趕上之”
玄德曰:“河北袁紹, 可能掛科?”
操笑曰:“ 袁紹能夠作弊,非掛科之人也”
玄德曰:“荊州劉表可能掛科?”
操曰:“劉表賄賂老師,未掛科也。”
玄德曰:“有一人血氣方剛,六班班長——孫伯符可曾掛科乎?”
操曰:“孫策有好父親,未掛科也。”
玄德曰:“益州劉季玉,可曾掛科乎?”
操曰:“劉璋雖剛剛及格,何足掛科!”
玄德曰:“如張繡、張魯、韓遂等輩皆何如?”
操鼓掌大笑曰:“矇混過關,何足掛科!”
玄德曰:“舍此之外,備實不知。”
操曰:“夫掛科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 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誰能當之?”
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掛科者,惟使君與操耳!”
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
操笑曰:“丈夫亦畏掛科乎?”
玄德曰:“聖人聞掛科必補考,安得不畏?”
回覆列表
掛科後能讓人想到的最出名的當屬這四首了。
一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二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三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四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相關故事:
二
身為大唐盛世計程車子,黃巢5歲就會做詩,而且因為一首吟菊花的詩,名動一時,詩曰: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可是,他與杜甫等同學一樣,幾次進京參加科舉,都是落榜生。
大約在40歲的時候,他再次落榜,一怒之下,再次做了一首菊花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三
唐朝詩人張繼,落榜後途徑蘇州,百感交集,寫下了千古名篇《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不要因為一次成敗而灰心喪氣,你應該想到有人參加了十幾次高考才考上大學,跟他們相比,這次失敗又算得了什麼!
四
牛氣十足的落榜生:蒲松齡
蒲松齡19歲時考童子試,成績名列前茅。後來考舉人、進士時卻屢試不中。但這樣的打擊並沒有讓他一蹶不振、潦倒終生,反而促使他更加苦讀詩書,並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當成座右銘,常常深入民間採集素材,終於寫出了鴻篇鉅著《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