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伊人素素
-
2 #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現代人們對歷史的評價應該說是最正的也是最客觀的。
我們現代早已進入文明社會,而在中國存在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早已結束,封建思想也早已消失,資訊時代使得我們可以更好更全,更準確的瞭解曹操這個人物,和所處環境,所以我們現代人評價曹操最為客觀公正。
曹操字孟德諡號魏武帝,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朝天子劉協的名義征伐天下,對內滅袁紹,袁術,平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等…對外征伐匈奴,烏桓,鮮卑等等基本統一北方,恢復經濟生產,及社會秩序然而後世對其挾天子以令諸侯,好色奸詐大書特書使其逐漸變成一個陰險狡詐的小人。
現代人對曹操的評價越來越趨於正面說明首先其並非正真實屬陰險狡詐之人,放著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天下大亂,大爭之世,如果沒有一點手段早已被其他勢力所滅,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平定諸侯必要方法,而現代人可以更好跳出封建禁錮思想來看問題。
曹操一生總體來說功要遠大於過,而且北宋以前的史書其實本身對曹操的評價就比較正面,南宋之後偏安一隅才開始抹黑曹操,加上元代戲曲的發展其腹黑一面被無線放大。
-
3 # 歷史吃瓜客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其次,咱們在分析曹操本人或者他的政治集團,破了什麼,立了什麼。破處東漢王朝統治的,曹操不是第一個,但是到曹操晚年,東漢的滅亡真正變得不可逆。這時候劉備稱帝,荀彧死亡,再也沒人提復原來那個漢了。儘管曹操本人沒有稱帝,但是破漢立魏肯定得算在他的頭上。
再者,曹操還破了厚葬立了薄葬,社會財富得以延續;破除了世族階層壟斷的孝廉舉薦制,到魏文帝時期形成“九品中正制”,為將來科舉制度鋪平了道路。
所以說,曹操有破有立,歷史本身就是財富,不同的時期都本著“拿來主義”取捨,但是取捨各有不同。
-
4 # 侃古說今
三國演義,其實嚴重的黑化了曹操,美化了劉備!
東漢末年,民不了生,黃巾起義,成為壓到駱駝的一顆稻草。各自招兵,平叛,雖然鎮壓了起義!但是各自軍閥,擁兵自重,各自為戰!更加讓百姓流離失所!
曹操不愧是亂世之梟雄,本想成為挽大夏之倒,結果看透,漢政府已是一條破船,已經不可救藥了。唯有大破大立,所以決定重建秩序,剿滅北方軍閥,統一北方,本可一統天下,赤壁之戰,讓曹操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百姓過上了安樂日子,可以說這時候已經能讓百姓忘掉了那個讓自己民不了生,腐敗的漢政府!
-
5 # 史不言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曹操是中國百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千百年來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很多人稱其為逆賊奸臣。在現代歷史上,第一個勇敢地站出來為曹操平反的是偉大的革命文學家魯迅。他在1927年寫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頗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後一朝人說壞話的公例。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的。"
此論一出,驚世駭俗,但響應者寥寥。而毛澤東讀了魯迅這篇文章,卻用粗重的筆在這段話上畫了紅線,表示了他的讚賞。後來毛澤東在讀史中又在曹操傳記部分作了圈點和批註,主張對曹操要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魯迅和毛澤東對曹操的評價,雖然仍然無法使人們對於曹操的看法“定於一尊”。但他們的評價,對於千百年來籠罩在道德陰影中的歷史人物提供秘於一身的性格是頗具典型意義的。而曹操為何在現代被平反呢?
其實現如今是和平社會,更多講究真性情。人們更喜歡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性格,其實就是現代人的真實寫照。很多人都喜歡曹操這種率真和灑脫。以前有很多人說曹操是奸雄,對漢獻帝怎麼怎麼樣。但其實如果沒有曹操,漢獻帝說不定早就不知道死在哪個地方。即便是不死也不知道會不會備受欺凌。我們從董卓當時挾持漢獻帝的時候就能看出,如果不是曹操整個漢獻帝的後宮都是董卓的地盤。對於漢獻帝而言,在誰手裡更好呢?最主要的是曹操一生都沒有叛漢。從這個角度上說,他其實還是一個對漢朝有著深厚感情的人。
不僅如此,現如今的人越來越有主觀獨立意識。古時候人們思想維度很短。一旦有人提出曹操是小人,其他人就跟著厭惡他。但現代人更注重個人貢獻,所以認為他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才華和能力的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句話對曹操的評價非常準確。曹操也確實有成為梟雄的潛力,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敗袁紹,統一中國北方地區,而且注重屯田,治下的百姓起碼能吃飽飯,在那個戰亂年代也是很不容易了。因此奸詐又不失可愛的曹操更容易讓我們喜歡,這符合人性,這點大家都可以理解的。
曹操能夠“鹹魚翻身”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是和時代的變化脫不了關係的。以前的人受儒家封建思想影響,視漢室宗親為正統,曹操卻借漢室之名招攬勢力,有謀逆之嫌。而現在的人由於思想開放,更加註重個人的實力,信奉強者。曹操雖然出身不好,最後卻能獨攬大權,成為三個勢力中最強的一位,這個過程可以說是非常勵志了。也許是曹操只是生錯了年代。若他生在太平盛世,說不定能夠擺脫奸佞的印象,成為一個被人稱頌的英雄。
-
6 # 觀今昔
說明了現代人不再一味追求所謂的“忠”,而是開始實事求是。
曹操過去一直被冠以“賊子”“奸雄”等名號的根源其實很大程度在於三國這部著作的作者幾乎是站在蜀漢的立場上寫這本書的,古代對忠義看的很重,曹操自然就成了意圖篡漢的“反賊”。但從客觀的角度看,曹操確實是一位有謀略,胸懷大志又有文采的梟雄,這也正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曹操的原因。
毛主席對曹操的評價也是很高的,千年之後,站在曹操觀滄海之地,“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是毛主席對古今之變的感嘆。“東臨碣石有遺篇”是毛主席對這位古人的一縷思緒。
當今,喜歡曹操的讀者應該比喜歡劉備的人多得多,說起三國,人們往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曹操,這說明人們已經不再盲目跟從封建社會的“忠”,更看中的是曹操自身的魅力。
-
7 # 古今中外多少事
說明現在大家都不再以演義野史中的曹操形象為準了。演義中的人物都是摻雜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所以大家才會對曹操有錯誤的認識。
包括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梨園戲曲名段中,曹操都是以白臉奸臣的形象出現。
其實,就讀史而言,歷史人物沒有誰對誰錯,都是在歷史的潮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記罷了。
其實除了在當時,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所做的在當時都會都要做的窮兵黷武、殺人放火的行為外,曹操是沒有錯的。
錯的只是當時的時代。劉備沒錯嗎,孫權沒錯嗎,諸葛亮沒錯嗎?都有,只是後世根據自己所處的時代進行了個人加工,添加了色彩。
曹操其實是中國古代特別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他用自己的一生,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人從社會底層爬到萬眾矚目的高層的勵志故事。
從一個董卓禍國亂政的高壓態勢下的小小騎兵校尉,變賣自己的家業組成了自己的小創業團隊,招兵買馬。
又組織摸金校尉,挖墳掘墓,掙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當然這種做法在現在是不可取的。但是這種為創業積攢資金,以圖後續發展。
曹操的識人斷人之術也被很多人奉為經典,如何讓手下人為你賣力,做出成效。如何經營自己的性格不同手下人的團隊。如何在團隊有分歧的時候,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
曹操更是一位文學星空中的一盞明星。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等名句更是被後人當做經典傳唱。
曹操在三國征戰時期,誅董卓,滅袁紹,平徐州,收荊州,對於中國結束幾十年來的分裂局面,奠定了不容忽視的基礎。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水平,曹操在現代逐漸開始被“平反”。大家對於歷史上不是特別讓人恨之入骨,咬牙切齒的奸佞之人(比如秦檜),都有了客觀全面清醒的認識。
大家都開始自己從各種資料中尋找古人的事蹟,而不再僅僅限於少數人之言,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看法。當這部分人形成規模後,一個完整的歷史人物也就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所以說,現代曹操的平反,既體現了當今資訊採集水平的進步,也彰顯了世人認知深度的增加,更是時代潮流的大趨勢。
-
8 # 大河橋下流
千百年來,曹操一直都是以奸雄大白臉的形象出現,給人的印象很差勁。但現在這種現象正在扭轉,欣賞曹操的人開始成倍增多,曹操糟糕的名聲開始有了很大好轉。
網際網路的出現大大促進了資訊的流通,為各種觀點的交流與碰撞提供了便利。很多對曹操有好感的人藉助這個平臺影響了大批的人。
在過去,華人受正統思想的影響很大,尊劉貶曹再自然不過。但現代人對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並不感冒,謀權篡位的"亂臣賊子"不再罪不可赦。
曹操善於用人,帳下謀士眾多,名將雲集,基本上都能做到人盡其才。對希望競爭環境公平,自身才能能得到充分發揮現代人來說,曹操這樣的老闆不可多得。
曹操肚量很大,陳琳曾為袁紹寫了一封"討賊檄文",把曹操罵得很慘,甚至把曹操祖上都給罵到了。可曹操抓到陳琳後,並未為難他,反而重用了他。這種度量還是很讓人佩服的,也給曹操的形象加分不少。
曹操很有文才,是個大文學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千古名句就是出自他的筆下。才子的身份給曹操貼了不少金。
當然,曹操形象的"平反",還和一些宣傳刻意迴避曹操的殘暴一面有關。曹操多次血腥屠城、誅殺異己等等負面的事情,被很多人選擇性避開了。
-
9 # 風雪赫連城
曹操在現代被“平反”,這說明我們已經能夠客觀看待曹操的功過是非。
歷史上,各種文獻將曹操描述成一個“奸雄”的形象。最著名的就是《三國演義》,其中虛構了許多表現曹操奸詐的情節,例如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參與了奪嫡之爭,書中卻說是因為曹操嫉妒賢能所致。
(曹操劇照)
曹操長期得不到客觀的評價,是統治者的有意為之。在古代,獲取政權要透過正當的方式,比如靠繼承來實現。如果臣子以下犯上奪取政權,則會受到文人的口誅筆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奪得朝政大權,自然是不正當的。統治者為了避免再次出現曹操這樣的逆臣,一方面加強君權、削弱相權,另一方面透過文字來貶低歷史上的逆臣,最著名的就是《資治通鑑》。《資治通鑑》的主基調是“尊君抑臣”,即推崇君主,打壓臣子。《資治通鑑》稱曹操為“亂世之奸雄”,而不是《後漢書》中的“亂世之英雄”,一字之差就把曹操的形象徹底負面化。
曹操形象的轉變,得益於章太炎。現代人對曹操的形象能夠做出客觀的評價,要感謝一個人,他就是章太炎。章太炎不僅是一名革命家,還是一位學問家。章太炎曾寫了《魏武帝頌》一文,列舉出曹操在政治、軍事等領域的貢獻,並評價曹操“信智計之絕人,故雖譎而近正。”
章太炎敢於正面評價曹操,是因為當時很多人將謀求復辟的袁世凱比作漢末的曹操。章太炎作《魏武帝頌》一文既可以為曹操正名,也是反駁這種言論,他認為袁世凱根本不能和曹操相提並論。
(民國大佬,章太炎)
因此,曹操能夠得到翻案首先和封建制度的終結有關。封建制度被終結後,“尊君抑臣”的思想也就沒有了生存的土壤,我們能夠不受束縛的來評價曹操。曹操能夠得到客觀的評價,也要感謝章太炎。他沒有照搬古人對曹操的評價,而是根據自己的思考寫下了《魏武帝頌》一文,這使得我們能夠了解曹操正面的功績。
-
10 # 漢文化競華居士
曹操文才武略是三國時期唯一被評為政治家、文學家的人物。他自起兵以來由弱到強,一生南征北討,厲行節儉,以法治國治軍。待人寬宏大量,唯才是舉,網羅天下人才。不計較陳琳寫過征討曹操檄文,張繡殺其子不予追究,劉備來投又反叛,走投無路又來投奔,曹操還接受。
從曹操被董卓通緝,艱難起兵,到統一戰亂不息的北方,曹操九死一生,立下汗馬功勞,他奉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至死始終沒有加害漢獻帝,古代手握兵權,自己打下江山卻不稱帝的也不多見。《三國演義》作者筆下的曹操,雖然明面上說他是奸雄,但是卻用諸多事實讓讀者去了解曹操的為人,他好亂殺人,殺掉的其實都是一些無用的小人物,和拒不歸降的對手,換成誰,誰也不會給自己留下禍患。他治家有方,以身作則讓妻妾帶頭織布勞作,教育出來的25個兒子沒有為爭權發生內訌。他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任用一大批人才治國理政,政治清明穩定,他對手下有功必賞,有罪卻不一定罰,打了敗仗就把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于禁先投降關公後投降東吳也不予計較。禰衡赤身裸體辱罵曹操,曹操也沒有殺他,後來到了黃祖那裡還非要自己尋死。反觀劉備,表面上仁義道德的美名流傳的劉皇叔,前後多達十數次寄人籬下,都是去圖謀人家領地,先後投奔劉焉,公孫瓚,曹操,袁紹,陶謙,呂布,劉表,孫權,劉璋,這些人在劉備落難的時候收留他,待為上賓,一起飲宴,一起住,而這些人最後都被他害過,可見其奸險至極,劉皇叔奪人城池從來都是不擇手段。他多次拋妻棄子,只顧自己逃命,為佔領荊州入贅東吳做上門女婿。哭著結拜了關羽張飛,哭著求來了趙雲,哭著求來了諸葛亮,哭著挽留結交張松,然後讓這些人死心塌地為他賣命。而東吳的情況, 周瑜赤壁之戰後才36歲就死了,然後魯肅40多歲也死了,呂蒙拿下荊州後立刻死了,陸遜火燒劉備連營以後,因為是孫權侄女婿得以倖免,孫權手下立了大功的將領都年紀輕輕不明不白的早早死掉了,難道這全部都是巧合。 -
11 # 焚劍煮酒
導語:
曹操是東漢末年的重臣,也是曹魏政權的奠基者。
隨著各種版本《三國演義》的熱播,劇中歷史人物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在人們看來,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劉備即是仁義的代表,那曹操自然就是奸詐之人了。
對曹操的評價很多,其中最著名者莫過於“盛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一個“奸”字使曹操的影響慢慢固定、慢慢臉譜化,豈不知奸雄也是英雄的一種,而《三國演義》也只是小說罷了。
01因小說的盛行,曹操的形象逐漸臉譜化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由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一部通俗小說,而在創作過程中,作者對人物刻畫總會有一些傾向的。在小說中,劉備是漢皇后裔,仁義的代表;而曹操就是叛漢之國賊,所以劉備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漢賊不兩立。”
劉備與曹操到底孰好孰壞這件事我們是不太清楚的,但在小說中,有正必然會有邪,而正邪是相對的,劉備既然為“正”,那他註定要與為“邪”的曹操作對。
而隨著這些年各種版本《三國演義》的熱播,曹操的奸雄形象就此固定、甚至臉譜化。
在京劇臉譜中,白色京劇臉譜代表陰險,疑詐,飛揚,肅煞的人物形象,主要代表人物——曹操。
就因為此,在各種形式的文化傳播下,曹操的形象就此定格在“奸詐”這兩個字上,以致於人們不知道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02曹操為什麼不受喜愛?還是那一點,對於曹操,人們所瞭解他大部分是透過《三國演義》的書籍或者電視劇中的形象來了解的,但《三國演義》不是《三國志》,在人物刻畫上就出現了偏差、傾向。
而在演義中,曹操第一次讓觀眾感到討厭的地方可能就是他妄殺伯父呂伯奢,使陳宮棄他而去的劇情了。
但是在《三國志》中,陳宮並不是因曹操殺了呂伯奢而走,而且因曹操殺害邊讓,所以與曹操反目。《典略》:陳宮字公臺,東郡人也。剛直壯烈,少與海內知名之士皆相連線。及天下亂,始隨太祖(曹操),後自疑,乃從呂布。
而曹操殺了呂伯奢後,說了一句“寧教我負人,休教人負我”在《三國演義》中就變成了“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也就是這一段話,使民間百姓對奸詐的曹操痛恨。除此之外,也無外乎以下兩個原因:
曹操在軍事戰爭中擅用陰謀詭計,其實這一點都不算一個問題,曹操是軍事家,而戰爭中的取勝之道才是王道,而且陰謀詭計換成褒義詞的話也就是“足智多謀。”曹操是漢賊,篡奪了漢朝的政權,其實漢政權是曹丕篡奪的,但這份基業卻是曹操打下的,所以曹操是國賊。但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有誰規定這個王朝就必須姓劉而不能姓曹,所以這一點是毫無道理的。東漢末年有一位許劭以知人著稱,他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後漢書·許劭傳》中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三國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
《三國演義》小說中是“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不管是英雄還是奸雄或者是奸賊,曹操最後都成功了,而且在政治、文學和軍事上都是相當成功的。
若是說現代為曹操平反,那第一位為他翻案的可能就是魯迅先生: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總結:對於曹操並不存在翻案,因為他的形象已經固定,但他的功績無法抹去我想不存在什麼為曹操平反的問題,因為曹操的形象已經固定,在世人眼中他就是奸雄,他就是竊漢之國賊。
而曹操也確實是這樣的,他也幹了這些事情,但這不正是那個時代的真實狀況麼?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有哪一個王朝能夠千秋萬世,即使是贏政稱作秦始皇,秦朝也不過二世而亡。
曹操只不過是以一個漢臣的身份來幹了這件事情,所以他遭人詬病,但漢高祖劉邦也曾經幹過秦朝的官員“亭長”,所以這一點並不能代表太多。
而曹操的出現,奠定了曹魏政權的基礎,從而使東漢末年的亂世最後歸於統一,對於百姓來說,曹操打下了一個和平安定的基礎,而安定才是百姓最為需要的,這與哪家姓氏做皇帝是沒有關係的。
參考資料:
《三國志》
《後漢書》
-
12 # 江中一尾魚
曹操本來就是個英雄人物,只是三國演義以蜀漢劉備為主軸正統,這部小說深入人心,有正面人物就有反面人物了。現在客觀看待歷史,曹操能在亂世中成為偉業,也不是演義裡說的那麼壞嘛,不得民心哪有人會跟他
-
13 # 知無為而有益
曹操在過去的形象不太好,連沒有文化的老太太,都知道曹操是壞人。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曹操遭人罵,是有原因的。
有人說曹操奸詐,有人說曹操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寧肯自己對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讓天下人對不起我,這也太壞了。
大家接觸到的曹操,大多是《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或者戲曲,影視劇中的曹操。這與歷史中的曹操是有差別的。
現在大家越來越客觀的評價曹操
曹操統一北方後,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
曹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釋出“唯才是舉”的命令,用人唯才。
曹操精於兵法,謀略過人,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
曹操也是一個大文學家,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像《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篇,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由此可見,曹操的確很了不起。
魯迅先生就說過,曹操至少是個英雄。
易中天先生說曹操可能是歷史上性格最複雜的、形象最多樣的人,說曹操是個“可愛的奸雄”。
-
14 # 使用者5375450889非雪
惟才是舉
正史三國,以曹魏為主體展開。
曹操的奸惡,大白臉的反面形象,是三國演義的廣為流傳誤導造成的。三國是部小說,作者的主觀好惡對歷史人物有失公允。
如想把曹操講明白,需要潛心,踏實的做大量準備工作,難。
有幾點,現在是共識。
優秀的詩人
傑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
有抱負,拒絕國家分裂的愛國者
晉武帝能一統華夏,和曹魏政權打下的堅石基礎分不開。
-
15 # 老龔166916589
演義
曹操從現代版被‘’平反‘’,說明了人們的思想進步,觀念沒有站邊,科學地認知‘’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君主無論是誰只要心中經常裝著人民,他永遠被人民傭護,現代人特別反對姓氏傳統王朝(政統)三國劉姓從上層文人,武將已不想為你稱臣賣命,你當君主的也沒什麼恩惠施給臣民。這時侯古代稱執政國家氣數已盡,應該改朝換代。
。三國中劉備與曹操,因為劉備姓劉,人們看作是漢室應有的繼承人,是‘’正統‘’
有了這樣的思想,就出現了褒劉貶曹的漫長曆史傳統思維,認為劉備第三次中興是正確的,曹操化了很多精力為漢家消滅了大大小小的軍事集團,反而成了漢賊,這種思維是歷史頑固思維,如果赤壁大戰勝利成功。或許他當上魏帝你們又能把他怎麼樣?他的統一大業沒有完成,大家罵他漢賊,其實他沒有偷漢。
:。要說曹操是奸臣壞人,在我看三國時期的劉備,司馬懿比曹操更壞,劉備目的要東漢中興,曹操是漢相,從漢字的本質上:中興與漢相存在著根本性區別。中興概念是獻帝衰敗到了國家不行了,必須換另一亇人來代替即(劉備稱帝中興。)曹操漢相,不管怎麼說,他始終在保持獻帝的帝位,中興,漢相二詞可看出劉備更壞。司馬懿為兒孫爭得了立國的基礎,是三國期間的大陰謀家,養光韜晦,等待時機成熟幾十年終於成功,但人們沒有罵司馬懿比曹操更兇,只有一句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後司馬氏給三國(也是東漢)改朝換代,那人們的感想又怎麼樣呢?
。對曹操也好,劉備也好,司馬熬也好,應該有亇公正的平論: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幾千年歷史的常規。
-
16 # 布衣學史
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曹操生逢亂世,透過努力統一了中國北方,為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千百年來,曹操的藝術形像一直是“白麵奸雄”。這是因為“三國”故事,特別是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都有“擁劉貶曹”的思想,曹操的形像被人為醜化了。
現代對曹操的“平反”,說明了社會的文明和文化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多的透過學習,認識瞭解了真正的歷史,人們越來越多的有了獨立的思考與判斷。
-
17 # 鄜延路節度使李
20世紀50年代末,郭沫若先後發表了《談蔡文姬的く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一改千百年來對曹操的評價,試圖重塑曹操形象。文章發表後,在學術界引起了極大反響,不數月便有數以百篇計的文章發表,諸如翦伯贊、王崑崙、吳晗、譚其驤、尚鉞、束世澄、鄭天挺、嵇文甫、唐長孺、繆餓、週一良、吳澤、何茲全、楊寬等一大批著名學者都參加了討論。
第一,他雖然是攻打黃巾起家的,但沒有違背黃巾起義的目的,而是承繼了黃巾運動,把這一運動組織化了;
第二,他鋤豪強,抑兼併,濟貧弱,興屯田,費了三十多年的苦心經營,把漢末崩潰了的整個社會基本上重新秩序化了,使北部中國的農民千百年來要求土地的渴望基本上得到了一些調劑;
第三,他平息了北方邊患;
第四,他在文化上更在中國文學史中形成了建安文學的高潮;第五,關於曹操“殺人問題”,應該根據事實重新考慮。郭沫若激憤地說:“然而自宋以來所謂‘正統’觀念確定了以後,這位傑出的歷史人物卻蒙受了不白之冤。
自《三國演義》風行以後,更差不多連三歲的小孩子都把曹操當成壞人,當成一個粉臉的奸臣,實在是歷史上的一大歪曲。”
郭沫若論出,翦伯贊即予響應,發表了《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認為:“曹操不僅是三國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並且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有數的傑出人物”;曹操結束了漢末以來豪族混戰局面,排除了遊牧民族的威脅,恢復了黃河南北的建秩序,替後來的西晉統一,鋪平了道路。
大家比較一致地認為,歷史上的曹操和文藝作品中的曹操應該區別開來,白臉曹操的戲可以照演,但歷史上的曹操應該復其歷史的真實。有人主張,不妨編一些新的歷史劇,正面塑造曹操的形象。至於具體事功的論評,意見分歧很大。譚其驤認為,對於曹操不存在翻案問題,因為古來對他的評價並不特別壞,不論是古代、近代,不論是唐前、宋後,都是有毀有譽。
他說,曹操有四大功勞,一是結束了漢末豪族軍閥間的混戰,統一了北方,二是征服了烏桓和鮮卑,保障了邊境的安寧,三是打擊了名門豪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併,澄清了吏治,四是恢復了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還發展了生產。
同時指出曹操的罪過也有四項,一是打了農民軍,二是戰爭中殺人太多,三是所行屯田是一種高度剝削的制度,四是道德品質方面忌刻殘忍。因此,譚其驤不贊成郭沫若過譽曹操,不贊成“翻案”之說,更不贊成因功而諱其罪,語謂:“曹操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功勞很大,罪孽也不小的歷史人物。”
討論中,大多數人不同意“曹操打了黃巾,但沒有違背黃巾目的”的意見;也有不少人不同意曹操是“民族英雄”的提法;甚或有的人從根本上否定曹操,認為人們唾棄曹操,絕非僅僅受了小說戲曲的影響,也絕非是封建主義正統觀念所致,根本原因是他對人民犯下了極大的罪行。
-
18 # 蘇俊傑1948
曹操是東漢末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對於曹操的評價,要區別是針對歷史上的曹操,或者是《三國演義》中的曹操。
民間大都是受《三國演義》以及戲劇舞臺上的曹操形象的影響,認為他是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毛澤東對歷史上曹操評價甚高,"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郭沫若為曹操翻案,不是阿諛奉承,是想恢復歷史上曹操的本來面目。當年一些歷史學家為曹操翻案,和今天有些人為秦檜翻案、為汪精衛翻案,不是一個性質的事情。
-
19 # 歷史百貨鋪
如果說“文能東臨碣石觀滄海,武能彎刀鐵馬平四方”的曹操要被“平反”,那隻能說《三國演義》這份“罪狀”太深入人心了。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說是每個人少年時代必讀的書籍,小說以劉備諸葛亮為首的蜀漢集團被故事主線敘述了東漢末年到三國歸晉這一段時間群雄逐鹿、三足鼎立的故事。而小說以劉備集團正面形象進行人物的刻畫,導致曹操這位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成為了“大反派”。
我認為曹操應該可以算是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第一人,雖然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留下了奸臣之名,但是國祚衰微的漢朝不被曹操控制,也會被他人竊取或篡奪,這是歷史的規律,曹操只是順應潮流時代的趨勢罷了。曹操一生的功勞遠比他的過錯大得多,選賢舉才興社稷,興修水利屯糧田,東戰官渡平袁紹,遠征烏桓定北方,是為北方脫大地脫離戰亂的第一大功臣。
如果說現代曹操被“平反”了,說明時代在不斷的進步。在這個知識內容充盈的時代,大家對歷史的瞭解更進了一步,看待歷史人物不單單依靠歷史類的小說,正在向正史偏移,這是一種好現象,也是我們必須走的方向,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需要不斷的探索,需要不斷的撥開雲霧,才能見到理想的青天。
-
20 # 歷史遨遊
導語:“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這首詞大家因該都很熟悉。
曹操在現代被“平反”,這說明了什麼?
這個我覺的也不算被“平反”,畢竟時代不同了,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都發生了改變,立場不同,看法自然不同。
魯迅先生曾有言:“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到《三國志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魯迅先生雖然翻了全盤否定的案,但並沒有到另一個非黑即白的極端。
從兩宋以來,曹操的形象急轉直下、直線下降,基本成為了亂臣賊子的代稱。都要成為政治對手相互攻擊對方的“專用名詞”了;但五四之後,老曹突然時來運轉,評價一路走高。
曹操的才幹是毋庸置疑的,還記的歷史書上對曹操的介紹嗎?“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這麼多稱號集一身的人,歷史上不多吧!
對於曹操,許劭曾評:“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奸雄之名自此傳開,能力方面,基本沒人唱過反調,哪怕到了毛本演義,仍然定位是“奸雄”。
魏蜀吳三國,雖說為鼎立,但鼎足的承重程度是不相等的。
縱觀三國曆史,基本上是吳、蜀聯合以拒曹。每次吳、蜀聯合必勝,分裂則必敗。如果一對一地單打獨鬥,吳、蜀是很難佔到便宜的。
因此,不論吳、蜀怎樣罵曹,曹的實力都是明擺著的,也就是說,在三國中,曹魏的勢力是最大的,最具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要說為曹操“平反”,典型文章便是郭沫若的數篇翻案大作,上綱上線得狠狠吹了一波,直接上升到民族英雄,曹丞相地下有知,恐怕要哈、哈、哈的笑醒了。
郭沫若洗曹操屠徐州一事,先是質疑被殺人數,後又言道:“這裡可能是戰死的,也有可能是在敗走中被水淹死或者自相踐踏而死的,不一定都是曹操所殺”。
你看,文化人能說出這種話!還不如說那些人都是自殺,來的巧妙。
這種事總是有人看不下去的,在譚其驤先生指出屠徐州一事史料記載極多,相互印證,無案可翻後,郭沫若才就此偃旗息鼓。
你看,文化人還待文人制。(有興趣的可以去找找郭老彼時的劇本《蔡文姬》,那個好看呀!)
曹操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他為當時的社會,做出了一些自己的改良。一方面,確實促進了當時的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他還是一個具有地方軍閥性質的統治者。
評價歷史人物,應該是是非非,儘可能做到恰如其分,不應該惡之則恨不得把他打入地獄,愛之則唯恐捧不上天。
總之,曹操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功勞很大,罪孽也不小的歷史人物。過去有許多人並沒有把他說成是罪過於功,所以這案子基本上無需翻。
歷史人物離我們很遙遠,我們的評價不會對他有任何影響,他們也可能不需要我們的評價。
歷史的長河中,誰又能留下來什麼呢? 唯有珍惜現在,享受現在,不要徒增無謂的煩惱。
回覆列表
說明曹操身上還有許多優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曹操,我們最常聽的評價就是“盛世之奸賊,亂世去梟雄”!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曹操一直揹負著罵名,被人們所不齒。因為古代社會,官方為了體正統地位的至高無上,一直是“尊劉抑曹”。最直觀的說法是,古代說書人說到劉備被曹操打敗仗的時候,很多人同情抹眼淚,而說到曹操打敗仗的時候,人們無不拍手叫好。所以曹操被罵了數百年,一直是奸詐的代名詞。
然而,在曹操死後上千年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愛上三國曆史,愛上了當年的“奸雄”曹操,甚至還有人要為曹操“平反”,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先從出身來說,曹操的起點是非常低的,甚至帶著自卑的光環。相比自己躲天下的競爭對手,劉備雖然起點也很低,但是好歹也是皇親國戚,名號打的很響亮,能忽悠很多人相信。而孫權就更不用說了,自己哥哥孫策打下的江東基業,他只是繼承家業的。相比曹劉自主創業,低了不是一點點。所以孫權雖然功績不小,但總被人忽略。
曹操出手宦官家庭,夫親雖然當過漢朝的高官,不過因為貪汙很早就被罷免了。當年招兵買馬開始,隊伍都是曹操自己一手發展壯大的,最終打敗了四世三公的袁紹,統一北方,佔據中國最好的地盤,成為三足鼎立中的老大。這放在現在,至少也算小鎮青年下海創業,最終逆襲成為商界大佬,而且能說會道,屬於網紅級別的。簡直是勵志的代名詞,能不叫人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