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楊柳青青

    首先,從來沒有人說漢武大帝是亡國之君,不知提問君哪裡來的這觀點。其次,漢武大帝,一代雄主,開疆拓土,劃一天下,獨尊儒術,奠定了漢民族統一大帝國的基礎,漢族及華夏文明因之綿延千年而不衰,實仍功蓋千秋之一代雄主!

    再次,史家有對漢武垢病者,言漢武好大喜功,糜費國力,百姓苦之,為西漢社會矛盾爆發之根源。此鄙也!實乃文人無識之淺見,紙上空談而已。中國社會矛盾總根源多是土地兼併,農民喪地,失去生活來源而導致改朝換代。試想民族生存之空間有限,若無北擊匈奴,南取越緬之拓境戰略,小國寡民,發展何以由之,絕無今之大中華!

    一家之言!

  • 2 # 隨緣5602922013359

    漢武帝劉徹,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字字響震寰宇,蕩氣迴腸。漢武大帝在位五十年,征戰天下四十三年,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徵朝鮮,拓閩越。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令得華夏領土擴大一倍之多,收復河套,威震龍城,拓取河西,酒灑甘泉。大漢雄軍飲馬瀚海,直抵燕然,車師之戰,樓蘭之戰,龜茲之戰,莎車之戰,威服西域三十六國,漢武帝一生絕有強國立族之功。無愧於卓然千古一帝。

  • 3 # 趣舍隋

    按照你提問題的思路,漢武帝不是漢朝的亡國之君。

    漢代的亡國之君是漢高祖劉邦,因為他不建立漢朝,就不存在漢朝的滅亡!所以是劉邦造成了漢朝的滅亡!

  • 4 # 邊月江花

    漢武帝時期遠逐匈奴,鑿空西域達到了漢朝的頂峰,也真是由於開疆拓土連年征戰才耗空了自文景以來的國力,俗話說盛極而衰,武帝晚年也意識到這一點“輪臺罪己”:懊悔派李廣利出擊匈奴,更不該駁斥大臣的屯田政策,致使賦稅增加苛爆嚴重。由此治國政策由尚武改為守文,從而也標誌著大漢王朝開始走下坡路。

  • 5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漢武帝是誰我想不需要介紹了,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多少了解一點,就是這個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封狼居胥。

    甚至現在有史學家說,因為漢武帝驅逐匈奴,引發了蝴蝶效應,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覆滅,如果真是那樣,那漢武帝真的是不得了的功績了。

    可以說,漢武帝是把西漢歷史推上頂峰的人。

    話說到這裡,題主的問題我想不難理解了。

    一國的國力發展就好比一條拋物線,盛極必衰,到達拋物線頂端的同時,就意味著接下去要走的就是下坡路。

    經過文景之治的漢武大帝,就是一個口銜金鑰匙的幸運兒。

    劉徹處在了一個最好的年代。

    此時,國庫充足,人民安居樂業。

    軍隊,軍容整齊,將領輩出。

    整個帝國處在一個蒸蒸日上的時期。這種時期的帝王,只要稍微有點志向,都知道自己需要做點什麼。

    漢武帝是個有雄圖大略的人。

    於是他做了很多的事情,當然最主要的就是驅逐匈奴的軍事行動。

    打仗是非常消耗資源的,更不要說在當時的條件下,率領大軍深入漠北了。

    充實的國庫最終也承受不住龐大的軍費開支,為了延續戰爭的勝利,各項稅賦也在持續加重,甚至開始賣官鬻爵。

    西漢就是這樣,在漢軍震懾四方的威名之下,在西漢國力鼎盛的表象之下,開始衰敗。

    事實上,仗打完了,西漢的國庫也空了,老百姓也開始有了飢貧現象。

    畢竟,征伐匈奴,最大的作用是穩定邊疆和揚我國威。打通西域貿易帶來的收益不足以彌補付出的軍費。

    而這麼遼闊的區域也大大超出了西漢統治力的範圍。

    劉徹暮年,頒下《輪臺詔》,這是一份罪己詔,劉徹在其中深刻地反省和總結了自己的一生,雖然劉徹不是唯一一個頒過罪己詔的領袖,但從這件事仍能看出劉徹的胸懷和操守。

    其實,與劉徹經歷相似的還有一個皇帝,那就是清乾隆帝。

    乾隆帝也是一個幸運兒,歷經康熙雍正兩朝,朝局穩定,四海昇平。

    乾隆一生風流灑脫,因為他也處在最好的時代。於是乾隆也發動大小戰爭數次,所得甚少;幾巡江南,奢靡浪費。

    所謂的康乾盛世,也正是清朝走向滅亡的開始。當時的清朝,看似國強,實則民弱。

    歷史就是這樣子,迴圈往復。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6 # 寄暇學宮

    漢武帝雖然雄才大略,但是常常乾綱獨斷。為了能夠保證自己的一意孤行,漢武帝透過建立內朝制度,巧妙的把權力集中於自己一人。也可以說,漢武帝採用了獨裁的統治手法。在漢武帝手中,這種統治手段彰顯出了意想不到的好處,獨裁的高效性彰顯得淋漓盡致。由於漢武帝無與倫比的才能,也把獨裁統治的弊端壓制,所產生的弊端便被留到後任。雖然漢朝在漢武帝時期走上巔峰,但同時給後世留下了巨大的隱患。這個隱患累積下去,就看能撐到他的哪個後世子孫了!

    漢武帝的獨裁統治,直接破壞了漢朝的國家制度。國家制度是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保障。漢武帝能力超群,並不代表他的後世子孫也是能力超群。一個正常運轉的國家機器,能夠保證這個國家在出現平庸之主時,也能夠正常運轉。而這一個正常運轉的國家制度卻被漢武帝給破壞了。等到漢武帝一死,內朝外朝的矛盾便凸顯出來。雖然漢武帝臨終之時,做好了一切佈局,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導致了外戚專權。

    漢武帝採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己卻“外儒內法”,從而控制住了儒家的影響。漢宣帝為了自己的帝位合法性,只有尊崇漢武帝。雖然漢宣帝自己“霸王道雜之”,但儒學逐漸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到了漢元帝時,儒家已經成為了主流意識形態。此時的儒家並非當年的“孔孟之道”,已經異變為了“坑蒙之道”。到了漢哀帝時,“天人感應”已經使漢室自己都相信氣數已盡。正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百年之後把王莽推上了皇帝寶座。

    外戚的做大,起因在於漢武帝;儒家的做大,起因還是在於漢武帝。正是這兩個原因,直接導致了西漢的滅亡。而維持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卻已經被漢武帝破壞殆盡了!

    【每篇文章都是腦中迸出的小火花。】

  • 7 # 翻出歷史那一頁

    漢武帝的一生,文治武功都表現的不錯,堪稱一代雄主,千古一帝,但是殺伐決斷過盛,在位54年,有44年在對外征戰,百姓賦稅徭役比起文景二帝在位時,要苛重的多,加上晚年的巫蠱之禍,國力大大下降,導致之後的幾十年都恢復不過來,而間接埋下了亡國隱患,但若因此說他是亡國之君,那就有失偏頗了。

    漢武帝之後的漢昭帝,雖然年幼即位,但並非受人控制的無知小兒,相反,他與霍光等臣之間,君臣互信,共同治理朝政,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大漢國力在他手上也得到復興。倘若即位的是衛太子劉據,或許順應民心,但未必會好於此。而之後繼承帝位的漢宣帝劉詢,是衛太子的親孫子,但更讓大漢國力到達空前,可以不誇張的說,漢宣帝治下的漢朝,只會比漢武帝時期更加繁榮昌盛,這又如何把亡國罪責歸到漢武帝名下?

    此外,也許有人說,巫蠱之禍沒有發生的話,劉據會順利即位,憑藉他的才能,不難出現第二個文景之治,他也會廣添後嗣,將來即位的,不一定是劉詢,畢竟當年的劉詢,雖是皇長曾孫,但卻是劉據庶子所生,能繼承帝位的可能性不大。可若因這個理由,就過分肯定劉據及他之後皇帝們的豐功偉績,不也同樣是肯定未知之事,否定真實存在的皇帝們嗎?

    漢朝到最後的滅亡,有很多原因,皇帝們雖然可以未雨綢繆,但如何能在死後掌控全域性?漢宣帝傳位給漢元帝,心裡明明知道他會耽誤漢室江山,卻還這樣做了,難道換成其他皇帝便不會如此?漢武帝是一代雄主,卻未必真是亡國之君,興與亡不在一人,而在一個朝局、百姓的變化走向。

  • 8 # 斜槓小D

    窮兵黷武,致使國庫空虛,國力日下

    漢武帝繼位以後,屢次對匈奴用兵,始於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歷時四十四年之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決戰勝利為標誌,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而以第一個階段為主體。在這一時期內,漢軍曾對匈奴展開三次重大反擊作戰(也有人稱之為五大戰役),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南下騷擾問題。這三次戰略反擊,分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四十四年戰爭消耗當然也非比尋常,帶來一定的後遺症,如嚴重損耗了軍隊的實力;財力、物力 損失慘重:“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階級矛盾尖銳,即所謂 “盜賊起”等,到後來的“昭宣中興”國力也開始恢復。

    “內外朝”制度為西漢埋下禍根

    加強皇權被歷任統治者看做是基本國策,具有敏銳政治天賦的漢武帝也不例外。同時漢武帝與丞相田汾的矛盾已經達到了白熱化階段。於是漢武帝將身邊重臣與尚書令共議軍國大事,組成中朝(又稱內朝)。中外朝的產生是君權與相權鬥爭的產物。原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外朝,這樣中外朝,形成兩個官僚系統,中朝是決策機關,外朝是政務機關。就這樣子相權為中心的三公九卿被排斥在權力中心以外,而中朝的統領者多半是外戚,比如在武帝時期衛青就曾擔任過中朝長官,那時候中外朝的弊端還不是那麼明顯,在武帝看來自然是優大於弊了。昭帝時,大司馬大將軍不但成為實權官職,而且將尚書事與輔政集於一生以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隨著中朝勢力的膨脹,和皇帝最為親密的宦官、外戚成為中朝的主宰,終於釀成新莽代漢的結局。因此漢武帝親手為西漢的滅亡埋下了禍根,所以把漢武帝稱為亡國之君是有一定道理的。

  • 9 # 歷史百家爭鳴

    提到漢武帝,大家對他的印象肯定是雄才偉略的君主,開創了漢朝的盛世,打敗了威脅邊境的匈奴,可是有些人對他的看法卻是不同的,像有人就說他是亡國之君。

    我覺得有人說他是亡國之君,很有可能是他後期做錯了不少事,讓人覺得他雖然擁有了天下,可是他也是個失敗的君主。他做錯的事情我們應該都有所瞭解,在漢武帝執政晚期,他變得好大喜功,聽信佞臣的讒言,害得他與太子劉據決裂,最終使得太子劉據自殺而亡,衛子夫也選擇了自殺。這種局面便是由漢武帝一手造成的,要是他不好大喜功,對權力沒有太大的貪慾,不聽信佞臣讒言,他也不至於逼死他的兒子與鍾愛的皇后。從此可見,漢武帝雖然有著大一統的國家,可是他的家務事卻處理地不太令人如意。

    漢武帝被人稱作是亡國之君,還有個可能就是他對接班人的任命。劉據死後,漢武帝將劉弗陵立為了太子,他為了避免外戚干政,便將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處死。而劉弗陵在位期間並沒有做出多大貢獻,反倒了讓霍光一步步掌握政權,當劉弗陵早逝後,霍光便干擾了皇帝的繼承,使得昌邑網劉賀當上了皇帝,可是當他發現劉賀不能為己所用時,他便廢掉了劉賀,換上了劉病已當皇帝(也就是漢宣帝)。從漢武帝的後續皇帝中可見當時漢朝政治開始混亂,權臣已經有實力干預皇帝之位。要是漢武帝將皇位傳給其子劉據,可能也不會造成這樣的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親姐妹之間可以隨便看對方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