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嗔無狂
-
2 # 獨釣心雨
奪門之變的本質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復辟,而奪門之變成功就是朱祁鎮復辟成功。朱祁鎮復辟成功第一件事就是殺了于謙。于謙之死,對於大明朝的損失是巨大的。于謙就是當時大明朝的精氣神,正是因為在他的堅持之下,大明朝才沒有遷都,堅持抵抗瓦剌軍的侵略的。
于謙對大明朝是有大功的,明英宗殺了于謙之後就開始清洗原先景泰朝的老臣,寒了天下臣民的心.大明朝的精氣神開始減弱直至消失。
精氣神的作用!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精氣神,戰國時期的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是窮困潦倒的,但在糾糾老秦共赴國難的精氣神支撐之下,秦國抵抗住了六國,並最終一統天下。一個國家除了物質基礎之外,軍民是否精氣神,是一個國家是否強盛的主要標誌。
明朝的精氣神兒就是從於謙之死後開始消失的。所以奪門之變才是大明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
3 # 那年的路人甲
至於大明朝由盛轉折的轉折點網上說法不一,各種觀點都有,有說是土木堡之變,有說是奪門之變,有說是萬曆三大徵。還有說是明武宗荒淫無道,太監專政,各種觀點層出不窮,但是個我個人認為明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是明英宗的奪門之變。
土木堡之變:皇帝明英宗朱祁鎮聽信太監王振慫恿,非常草率的御駕親征,在土木堡,號稱50萬的大明精銳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兵敗被俘。王振和隨駕的文武大臣多數死於亂軍之中,瓦剌大軍都打到了家門口了。要不是朱祁鈺臨危受命力挺于謙堅決抵抗,大明朝就城破國亡了。從這一點上來看,似乎土木堡這邊確實是大明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但事實是當時號稱50萬的大明軍,實際數量只有20多萬。基本都是當時倉促之間拼湊起來的。真正的邊軍精銳並沒有全部參與到這場戰鬥中。並且京城內的指揮機構和官僚機構都是編制完整的。大明朝雖然受了損失,但並沒有傷筋動骨。所以說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那是有點片面的。
奪門之變:用一句話來概括,奪門之變的本質就是明英宗的復辟。但是歷史上有哪一個皇帝的復辟就會導致一個王朝由盛轉衰呢?
奪門之變的背景: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虜了,國不可一日無君,留守在北京的權力機構就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讓明英宗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當皇帝。二是:讓朱見深做太子,讓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稱帝,經過種種權衡之後,在於謙的倡議之下,在孫太后的同意之下,大明朝選擇了第2種方案。讓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做皇帝,讓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做太子。遙尊被俘虜的明英宗為太上皇。一年之後,明英宗被瓦剌軍放回,明代宗朱祁鈺索性就將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軟禁在了南宮,這一軟禁就是7年。景泰8年的時候,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明英宗趁機聯合朝中部分投機的大臣復辟了。史稱奪門之變。復辟之後的民英宗朱祁鎮廢掉了他弟弟朱祁鈺的皇帝位,三個月後朱祁鈺病死。
但這裡面有一個細節我們需要提到:那就是景泰三年的時候,明代宗朱祁鈺廢掉了朱見深的太子位,換上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而在這個事件中,作為擎天保駕之臣的民族英雄于謙,一直是在沉默。
所以當明英宗復辟之後第1件事,就是殺了于謙。于謙之死,對於大明朝的損失是巨大的。因為這一個人的死,徹底寒了大明王朝天下臣民的心,自此以後大明朝貪官橫行,宦官當道,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者失天下,大明朝失去了自太祖開國以來的最重要的東西:民心。
-
4 # 職場風雲眼
奪門之變發生的背景
大明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鎮率五十萬大軍出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朱祁鎮被俘。
奉命監國的朱祁鈺在大臣們的強烈要求下登上皇位,一方面是為了穩定軍心,領導大家保衛京城,另一方面也是讓瓦剌無法利用朱祁鎮的皇帝身份要挾明朝。在於謙的領導之下,京城保衛戰取得了勝利,避免了帝國的動盪。朱祁鈺坐上了皇位,品嚐到了權力的滋味。
明景帝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在朱祁鈺當王爺的時候,他和哥哥朱祁鎮的感情很好,相處十分融洽,但是在做了皇帝之後,他對哥哥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他不想被尊為太上皇的哥哥再回來,他害怕哥哥回來搶了他的皇位!他不關心在瓦剌做俘虜的哥哥,甚至在哥哥表示想回來做一個老百姓的願望之後都不願意接回來。
奪門之變發生的經過做了一年的俘虜之後,朱祁鎮還是被接了回來(大臣自作主張接回來,朱祁鈺雖然很不樂意,但礙於輿論也只能接受)。朱祁鈺沒有好好安頓哥哥,而是將他送往廢棄的南宮居住,嚴密監控。他將南宮的大門給封了,不讓朱祁鎮出入,還將院內大樹砍光,以方便監視。對於太子的問題,朱祁鈺也是動了一番腦筋,他甚至賄賂大臣,讓大臣們支援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做太子,從而廢掉了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
朱祁鎮又度過了七年的囚徒生涯。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鈺病重。武清侯石亨、大臣徐有貞、宦官曹吉祥為求不世之功,擁戴被囚禁在南宮的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後,開始了對朱祁鈺的清算。二月十九日,郕王朱祁鈺在西苑被勒死,距離他退位不過一個月時間。朱祁鈺死後被追諡為“戾”,朱祁鈺被稱為“郕戾王”。朱祁鎮毀其生前所建壽陵,並按親王禮將其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成為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皇帝。
奪門之變的影響朱祁鎮復辟後,于謙以謀逆的罪名被處死,而所有曾助朱祁鎮奪回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徐元玉、許彬、楊善、張軏與曹吉祥等人都被封為大官,當中,都在朝中橫行霸道,到了曹吉祥受寵的後期,更發生了曹吉祥企圖弒位的曹石之變。
政權逐漸陷入混亂,各個派別文官相互爭鬥,一些官吏在激烈的派別鬥爭中遭到貶斥,武官的地位逐步低下,政治也繼續腐敗和混亂下去。從此,明朝的統治危機便一天天加重起來。
朱祁鎮復辟後,于謙以謀逆的罪名被處死,而所有曾助朱祁鎮奪回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徐元玉、許彬、楊善、張軏與曹吉祥等人都被封為大官,當中,都在朝中橫行霸道,到了曹吉祥受寵的後期,更發生了曹吉祥企圖弒位的曹石之變。
政權逐漸陷入混亂,各個派別文官相互爭鬥,一些官吏在激烈的派別鬥爭中遭到貶斥,武官的地位逐步低下,政治也繼續腐敗和混亂下去。從此,明朝的統治危機便一天天加重起來。
-
5 # 歷史哨聲
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都不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否則成化新風、弘治中興、嘉靖中興、隆慶新政、萬曆中興算明朝的衰敗?
明朝真正的衰敗轉折點是萬曆時期的國本之爭——國本之爭後,明朝陷入內鬥狀態,明朝不再有改革和新政,只有綿延不斷的內鬥。
縱觀整個明朝,都是在改革中前進:
朱元璋開國建立制度、朱棣強化和穩固,強調強力對外——明仁宗、明宣宗的仁宣之治是對朱元璋、朱棣時期的過度控制進行微調,將中心從對外轉向內部修養治理‘
明英宗時的明朝在經歷修養調整後,重新將重心調整為對外,麓川之戰、土木堡之戰、對廣西土司的平叛等都是明英宗的戰功,于謙成功進行北京保衛戰,也和明英宗對軍事的重視有關(明英宗土木堡的戰敗和于謙北京城保衛戰最大的不同就是軍民團結程度,明英宗的親征,個個反對;于謙的北京保衛戰個個支援),明憲宗的成化新風,對內政和軍事開拓的平衡,其實是明英宗一直在做的事情——明孝宗重新回到仁宣之治的修養狀態,軍事擴張活動暫停;
明武宗時又回到軍事擴張時期,親征對抗達延汗、山東民變、安華王謀反、寧王謀反,可以說明武宗是明英宗的翻版——嘉靖帝時明朝重新回到修養狀態,北方和蒙古有失去河套平原、庚戌之變,東南部有因為海禁而引起的倭亂——明穆宗時的俺答封貢(和蒙古修好)、隆慶開關(區域性放開海禁),是對嘉靖帝時期對蒙古作戰不力、海禁引發內亂政策的修正——萬曆時期的張居正改革,則是直面明孝宗以來的明朝官員臃腫、財政稅收來源大幅減少、稅收制度效率不高的問題。
但在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後,明朝不再進行過任何的改革。但事實是張居正改革根本沒有解決明朝的問題:
明朝自耕農數量繼續減少,失地農民數量持續增加;
張居正改革的一條鞭法,讓明朝只收取白銀,逼迫只有銅錢的農民不得不額外兌換為白銀再交稅,成本大增,加上白銀流入的減少,更增加明朝白銀的短缺,而明朝沒有人對此有過廢除白銀本位的建議;
張居正的考核制度,無法阻止國本之爭後以道德標準而非政績為標準的考核標準。
明朝的衰敗和滅亡真正的原因是萬曆國本之爭後,國家不再繼續關注內政和軍事,而是以道德作為評價標準。
朱元璋的治理,為朱棣五次親征奠定基礎;仁宣之治為明英宗、明代宗、明憲宗的軍事活動奠定基礎;明孝宗的治理,讓明武宗重新展望軍事;嘉靖帝、明穆宗、張居正改革為萬曆三大徵奠定基礎。
可以看出,明朝的軍事活動,需要越來越長的休養時間來恢復。原因就在於明朝社會階層固化,明朝沒有進行過一次觸碰社會階層的改革——張居正改革只是點到為止,遠遠不如海瑞的地方改革進行得深入。
在沒有全面改革下,明朝只有不停的重複擴張、收縮——軍事、休養的迴圈,一旦這個迴圈因為國本之爭的打斷,明朝只能在掙扎中走向滅亡。
回覆列表
我也是這樣認為的,說到奪門之變,還要提起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瓦剌胡人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被眾臣推舉為皇帝,為明代宗。
後來,兵部侍郎于謙成功抗敵,並與瓦剌議和,瓦剌首領也先眼見朱祁鎮已經無用,於是同意讓朱祁鎮回燕京,代宗朱祁鈺表示不願意退位,他貪戀帝位,廢除了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的太子地位,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經過眾人商議,朱祁鈺把朱祁鎮迎接回京師,囚禁南宮,尊為太上皇。對朱祁鎮加以軟禁,宮門不但上鎖,並且灌鉛,食物僅能由小洞遞入,皇后甚至要自己做針線換來一些錢財度日,日子過得很困難。
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撞開南宮宮牆,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政變,是為奪門之變。
朱祁鎮復位後,殺害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助朱祁鎮奪回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徐元玉、許彬、楊善、張軏與曹吉祥等人都被封為大官。
這些人都在朝中橫行霸道,排除異己,政權逐漸陷入混亂,一些官吏在激烈的派別鬥爭中遭到貶斥,武官的地位逐步低下,政治也繼續腐敗和混亂下去。
所以從奪門之變事件之後明朝的統治危機一天天加重,這個事件也導致大明王朝由盛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