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董元奔古典情懷

    孫堅有稱帝之心,但是他早卒。他的兒子孫策已經變化了,他只想做諸侯,不過是個長久諸侯就跟國民黨如果執政的臺灣似的,所以孫策把孫堅傳給他的傳國玉璽換給袁術,獲得起事江東的第一支兵馬。孫權進一步弱化了東吳的地位,而上書以曹操為尊,自稱吳主而不是帝。張昭親歷孫氏三主的思想變化過程,所以他具有以和為主的思想。固然張昭在赤壁之戰中是邊緣人物,但是戰後東吳仍然採取張昭的事魏戰略。可以說,張昭超越周瑜,是東吳立國的靈魂人物。

  • 2 # 不man的男人

    我覺得不是,在曹操赤壁之戰前他還主張降曹,由此可見他只想主政,並不是逝死追隨主公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和諸葛亮比起來就差遠了,諸葛亮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心❤️,所以我認為諸葛亮才是最幸福的謀士,

  • 3 # 影視剪輯館Q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張昭在東吳,是受過兩次託孤之任的。

    第一次是在孫策將死之時,當時孫權只有19歲。孫策先是對孫權一番叮囑,然後又對張昭說了另一番話,大意是:如果仲謀不堪任大事,那您就自己來幹!哪怕是將來我們在江東待不下去了,得回到江西,那也可以。

    這個場景,和劉備託孤諸葛亮頗為相似。但細心的筒子一定已經發現了,這裡面沒有周瑜什麼事。甚至於,在孫策死前,周瑜都沒能趕回來。並沒有什麼“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話,孫策就只託孤給了張昭一個人。而周瑜只是在孫策死後,才留在孫權身邊,與張昭一起盡心輔佐孫權。

    又過了幾年,孫權的母親也去世了。《三國志•吳書•妃嬪傳》記載,“(權母吳氏)臨薨,引見張昭等,屬以後事”。

    孫權又一次被託孤給張昭。

    託孤這種事,如果不是對對方的能力和品行有絕大信任,是斷不會發生滴。

    再來說張昭主降這個問題。

    在《三國演義》中,張昭的形象被描繪成了典型的投降派嘴臉。但其實,真實歷史中的張昭並不是一個軟骨頭。於是問題也就來了:張昭的所謂投降,是因為其軟弱,還是因為他有不得已的苦衷?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不得不聯絡到張昭所身受的託孤重任。

    按照曹操當時的統戰政策,地方實力派在投靠以後,曹操所給的待遇是相當好的。無論是張繡,還是後來的張魯,在投靠曹操以後,加官進爵從來都是頭一份。而劉琮在降後,則換到了青州繼續做刺史。

    因此,孫權若是戰前請降,其待遇絕不會差。相反,打一仗才倒是有不小的失敗危險。當時的曹操如日中天,幾乎是戰無不勝;而且又控制了朝廷,名望所在,你說你一個地方割據勢力,憑什麼去和中央軍開戰呢?此前的袁氏一族就是很好的前車之鑑,一場仗敗過後,整個家族隨之覆滅。

    在那個時間節點上,投降怎麼看都是比開戰要更優的選項。揣測張昭的心思,他應當是害怕戰敗的後果,害怕自己因此而對不起兩次託孤之任。至於戰勝——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只是結局我們也都曉得了:孫權並沒有聽他的。而且關鍵是,赤壁一戰,曹操還真的戰敗了。於是,張昭戰前的一切主降,便都成了罪狀。這件事也就成了張昭和孫權之間繞不過去的坎。

    最後再舉幾個小例子,來說說孫權和張昭的關係。

    蜀吳日後交好,蜀國曾經派一名使者出使吳國。這位使者大約口才極佳,說得吳國人目瞪口呆,無言以對。這個時候,孫權就想張昭了。他說,如果張昭此刻在這裡,使者怎能如此猖狂!

    張昭為什麼不在呢?因為他和孫權吵架了,不願意上朝。聯絡到兩人早年的經歷,孫權內心深處那種“被打了找爸媽”的心態,可見一斑。

    可結果兩人和好了沒多久,又吵架了。

    這次還是因為公事:孫權想結好遼東的公孫淵,但張昭說此人不可信。可孫權不僅不聽張昭的,還和張昭說:吳國的人進了皇宮向我施禮,出了宮向你施禮!我對你已經夠好了,你還一天到晚挑我的刺,幾個意思!

    張昭說,我不是挑刺啊!太后臨終把你託付給我,我這是不敢稍有懈怠啊!說罷,老淚縱橫。

    孫權也被感動得痛哭流涕。巴特,在擦乾眼淚後,他繼續派出使者,去了公孫淵那裡。

    張昭於是又生氣了,又不上朝了。

    這回孫權也生氣了,我好話說盡,你還是不領情,你不就仗著自己一把年紀倚老賣老麼?有種你就別出來!然後他派了幾個泥瓦匠,把張昭家的大門給封了起來。

    張昭一把年紀了,還會怕這種小孩的做派?你封我也封唄!於是派人從裡面把大門也給封了起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發熱老雪糕

    一個安撫士族的吉祥物能有多幸福?

    孫策對他有忌憚和尊敬,還好一些。

    孫權對他只剩下了忌憚和厭惡,能過得開心嗎。

    張昭沒有在早期意識到他是東吳的重臣而不是東漢的名士,這是他失意的開始。

    而孫權這個人有一個特色,覺得你有用的時候極盡喜愛,沒用的時候極盡冷漠,給人一種殺雞取卵的感覺。張昭一失意就是永遠。

    至於他原本能有多幸福呢?

    本該是東吳第一託孤重臣,內政領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然而自從赤壁開始,很明顯發現君臣離心離德,孫權重用的人自己扶持,和張昭計程車族成了對立之勢。

  • 5 # 國哥愛生活

    在《三國演義》中,東吳的張昭可以說是最幸福的謀士,他歷經東吳三世,為吳國做了不少的貢獻,但在赤壁之戰的緊要關頭,他被曹操的氣勢嚇到,和一班文臣主張投降曹操,如果沒有周瑜和魯肅的堅持,說不定張昭帶著孫權投奔曹操去了。雖然是下策,但也是保命的好方法,在錯誤時也沒有受到責備,瀟灑活著,直至善終。張昭能成為幸福的謀士,主要是孫權明智和志同道和文臣武將,沒有計較個人得失,一心為國效力如果在曹操和袁紹處說不定被罷免多少回了。

  • 6 # 子夢奇談

    東吳最幸福的是張宏,作為一個魏吳國雙方都知道的間諜,這老兄在魏國和吳國都混的很好,得到了曹操孫策孫權的重視,而且善終。是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結局最好的人,沒有之一。

  • 7 # 李家小么妹

    張昭字子布,少好學,善隸書,漢末大亂,徐方士民多避難揚土,昭皆南渡江。孫策創業,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昭每得北方士大夫書疏,專歸美於昭,昭欲嘿而不宣則懼有私,宣之則恐非宜,進退不安。策聞之,歡笑曰:“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貞入門,不下車。昭謂貞曰:“夫禮無不敬,故法無不行。而君敢自尊大,豈以江南寡弱,無方寸之刃故乎!”

    權既稱尊號,昭以老病,上還官位及所統領。更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食邑萬戶。

    昭容貌矜嚴,有威風,權常曰:“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舉邦憚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遺令幅巾素棺,斂以時服。權素服臨吊,諡曰文侯。長子承已自封侯,少子休襲爵。

    張昭,好學善書,是當時的著名人物,於漢末避亂江東。孫策在江東創業時,闢張昭為長史,以管仲視之。孫策臨終時,將孫權託付於張昭、周瑜,遺言“內事托子布,外事全賴公瑾”。張昭性格嚴肅,對孫權多有直諫。赤壁之戰之際,張昭主降,孫權深感失望。孫權稱帝后,張昭被封為婁侯,數年後病逝。

    張昭受遺輔佐,功勳克舉,忠謇方直,動不為己;而以嚴見憚,以高見外,既不處宰相,又不登師保,從容閭巷,養老而已,以此明權之不及策也

  • 8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三國中,相比曹操和劉備麾下眾多的謀士,東吳孫權旗下則顯得“勢單力孤”。其中只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少數人為世人所熟知。其實,東吳也是藏龍臥虎的,謀臣良士一點也不比魏蜀遜色,特別是我們都忽悠了,東吳還有一位超級謀士——張昭。

    編輯

    張昭早在孫策時就發跡了,孫策封張昭為長史,視他為“管仲”,可以有多麼器重。孫策在遇刺身亡前,傳位給了弟弟孫權,並給他託付了兩位重臣。一個是周瑜,另一個就是張昭,並且給孫權留下這樣的囑咐:內事不明問張昭,外事不明問周瑜。意思叫周瑜主攻城拔寨的外務工作,讓張昭輔佐朝中內務之事。

    之後,張昭也不負重託,潛心輔佐孫權,使得孫權在國泰民安時稱帝,而張昭也因此成為東吳的"謀主"。

    張昭性格直爽。孫權稱帝后,張昭仍不改火脾氣的性格,經常聲色俱厲當著眾大臣的面讓孫權下不了臺。據史書記載:"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

    編輯

    一次,孫權忍無可忍,一怒之下,拔出寶劍對著張昭說:"吳國人士入宮則拜我,出宮則拜你,我對你已經夠尊重的了,你老是當著眾臣讓我下不了臺,以為我不敢殺了你嗎? "

    一般大臣這時都會嚇得哭爹喊娘,趕緊伏地認罪,但張昭卻一點也不退讓,厲聲道:"我之所以竭盡愚忠而輔之,是不忘先主託孤之恩也。"說罷淚如雨下。

    孫權聽了很民感動,丟了劍和張昭抱頭而哭。

    儘管張昭知道忠言極諫會有“逆龍鱗”的危險,但他依然故我。

    曹操在赤壁前,曾讓記室令史阮瑀以他的名義給孫權寫了一封“勸降信”,當給了孫權兩條路選擇。

    編輯

    第一條路:"內取子布,外擊劉備,以效赤心,用復前好,則江表之任,長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觀,上令聖朝無東顧之勞,下令百姓保安全之福,君享其榮,孤受其利,豈不快哉!"

    第二條路:"若憐子布,願言俱存,亦能傾心去恨,順君之情,更與從事,取其後善,但擒劉備,亦足為效。"

    曹操的意思很明確,勸孫權把張昭和劉備殺掉,才是唯一出路。

    孫權當然沒有答應曹操的要求。

    編輯

    張昭的“惡名”來自於赤壁之戰時的主降論。後人認為張昭過於懦弱怕死, "各顧妻子,挾持私慮",其形象也大打折扣。其實,如果站在張昭的角度來看就很容易理解他的感受了。

    首先,張昭畢竟是一名儒生,書生談兵,難免南轅北轍、夏蟲語冰,出笑話實不足怪。其二,張昭曾"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可以想見張昭

    要知道,張昭乃是書生,內心深處不乏孔子"君君、臣臣"之類的正統觀念。在他眼裡,有漢天子在的曹軍不是“國賊”,而是正義之師。因此,他討伐孫權乃以順討逆、師出有名,拒之則名分不正。

    編輯

    因此,張昭認為投降是識時務之舉。

    同時,以當時的形象孫、曹眾寡懸殊,張昭為了自己的前程,提出投降這一餿主意,也是代表了絕大多數臣們的觀點和心身。

    儘管如此,曹操在赤壁大戰大敗後,張昭並沒有因“投降論”而遭遇懲罰,相反,他的官職不降反升。

    孫權並沒有因此而對他秋後算帳,而是仍然對他器重有加,尊敬有加,對他"改封婁侯,食邑萬戶"。

    編輯

    嘉禾五年(公元236年),81歲的張昭去世, 諡號“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痔瘡不用藥能自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