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隨風趣

    如果你也喜歡科幻小說,那麼你一定不會不知道,儒勒·凡爾納。英國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說,“我出生的時候凡爾納已經去世十幾年了,但他的科幻作品對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是我在世界上最想見到的5個人之一。”

    儒勒·凡爾納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博物學家、科普作家,他是現代科幻小說的重要奠基人,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今天我要講的這部小說,就是凡爾納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品之一:《80天環遊地球》。這本書憑藉故事設定有趣,內容包羅永珍,情節曲折離奇,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80天環遊地球》講述的是英國紳士菲利斯福克與朋友打賭2萬英鎊要在80天內環遊地球,然後回到倫敦,要知道,在19世紀70年代交通非常不發達,人們主要以輪船,火車,馬車,雪橇等為代步工具,要想在80天內環遊地球,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但是福克先生相信透過周密的計劃,實現這個夢想完全沒有問題,於是他帶著僕人路路通開始了世界探險之旅。

    福克先生和僕人途經地中海,紅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遊歷了印度,新加坡,日本,美國等許多國家,遭遇了各種艱難險阻,最終完成了80天環遊地球這一驚人壯舉。途中福克先生被誤認是偷竊英國國家銀行的大盜,遭到英國警方通緝、追捕,導致其環遊地球的計劃幾乎夭折。在印度,福克先生還救出了即將為老土王殉葬的奧達夫人,並最終與她結為夫妻。

    福克先生一行的離奇經歷和他們遇到的千難萬險讀來曲折有趣,引人入勝,同時作者也在書中描繪了世界各地的風貌民俗,讓讀者彷彿也跟著主人公一起遊歷了世界。
  • 2 # 宋薄翅

    題主的問題,讓我想到了自己看過的三本書,這三本書都是世界級名著,各有各的特色,下面我將把這三本書一一介紹一下,並說明自己對它們印象深刻的理由。

    一、《戰爭與和平》:愛國與否和你的階級無關

    《戰爭與和平》以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為中心,描寫了俄華人民奮起抗擊侵略者的英勇場景,展示了戰爭前後俄國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在這本書中 ,我最關注的點是愛國與否其實真的和你的階層無關,上層社會有像苦辣進家族哪樣趨炎附勢,投機取巧的牆頭草,也有為了國家敢於犧牲的優秀青年。仗義每多屠狗輩,對祖國的熱愛在普通百姓身上表現的更加明顯。

    二、《紅與黑》:錯誤的奮鬥方向只會讓你死的更早

    《紅與黑》這部長篇小說根據1827年法國公報所刊登的一個死刑案件改編而成,用紅色象徵軍隊和革命,用黑色象徵教會與封建王朝。司湯達以紅與黑為喻,奠定了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石。書中的於連是聰明的,但是他的聰明並沒有用到正道上,他的奮鬥因為曖昧的男女關係而顯得膚淺和投機。於連的失敗敗在自己的小聰明上,敗在自己不肯腳踏實地的努力上,也敗在他錯誤的奮鬥方向上。他和瑪蒂爾德的愛情看似動人,卻不過是一場血淋淋的表演。於連是灰色的,他危險的遊走在兩種顏色邊緣,故而要承受雙倍的風險。

    三、《復活》:人需要不斷淨化靈魂來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永生

    同樣是講贖罪,華人寫出了《蘇三起解》,俄華人卻寫出了《復活》。貴族青年聶赫柳多夫引誘了女僕瑪絲洛娃,使其懷孕並趕出家門,後來瑪絲洛娃墮落成妓女,偶然捲入一起謀財害命案,接受審判,這時,作為陪審員的聶赫柳多夫良心發現,開始為她伸冤,並在這個贖罪的過程中慢慢和自己的階級決裂,而瑪絲洛娃也最終被聶赫柳多夫的行為打動,變回了最初那個純潔善良的她,兩人雙雙實現了人性的復活。

  • 3 # 耶揶瑘

    昨天聽了一個作者繪本的演講,講的是他的新書《病毒大作戰》的創作經歷。

    他是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他慣用的主題是水獺,插畫確實畫的特別好,每一副畫裡都有溫暖的感覺溢位,不論是在夕陽中的水獺,提著小燈籠的水獺,還是那喝著水悠閒自得的水獺,都可愛至極,自帶治癒的功能。

    他選題巧妙,自帶話題,疫情期間,小朋友肯定就會問病毒是什麼,這個時候拿出來看最合適。

    所以我對作者的創作有了一份崇敬之心。各個領域都有優秀而拔尖的人物,他們的成功靠的不止是一星半點的努力。不是說一定要冥思苦想做一套天上有地上無得東西,至少,要懂得前期的積累才能有後期的創作。

  • 4 # 檀樾書屋

    應該算是《追風箏的人》吧,那是我寒假時看的,看得很入迷,並且還為劇情哭了幾次,令我最深刻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這本書是由美籍阿富汗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說,卡勒德·胡塞尼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林市,後隨父親遷往美國,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這本書是作者以他的經歷再增添一些人性的探討為背景創作的。他和他兄弟在喀布林度過的日子就像文章中阿米爾和哈桑的生活那樣,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去上學,冬天則去放風箏。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非常美好。

    這本書敘述了一個富家少爺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事情,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主人公阿米爾是一個複雜的人物形象,在與僕人哈桑玩耍時慫恿哈桑用彈弓將胡桃射向鄰居家的狗,朝山羊擲石頭等惡作劇被發現後,從來都是哈桑來揹負,並且以為理所當然。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僕人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表白,為了阿米爾,他願意做千千萬萬的事情。阿米爾的父親,同樣也是哈桑的父親,他身上結合了阿米爾與哈桑的個性。他說盜竊是一切罪的宗源,可是他卻與管家阿里的妻子生下哈桑,偷走了阿里的忠誠;他向阿米爾隱瞞真相,他隱藏哈桑,偷走了哈桑本應得到的父愛與社會認同感。他的朋友拉辛汗說過:“當惡行導致善行時,那就是真正的救贖。”所以阿米爾的父親一生都在行善事,幫助別人。希望可以救贖。

    童年時的阿米爾和僕人哈桑經常一起玩耍,遊戲。阿富汗有這樣一個傳統是切斷而落下的風箏歸追到的人所有。阿米爾是出色的“風箏鬥士”,即善於用自己的風箏切斷別人風箏的線;哈桑則是“風箏追逐者”。爸爸對兩個孩子都很喜愛,但嫌阿米爾過於怯懦,兩個孩子和人打架時,總是哈桑出頭。

    社群中一個仰慕納粹的阿塞夫是個有暴力傾向的孩子,他生性暴躁,喜歡欺負別人。有一次,他和阿米爾,哈桑發生衝突,哈桑用彈弓維護了阿米爾,他一直懷恨在心。在一次風箏比賽中,阿米爾想贏的爸爸的好感而勇奪冠軍,哈桑則去追風箏。當哈桑拿到風箏時卻碰到了阿塞夫一群人,他們要哈桑把風箏交出來,但哈桑不肯,因為這風箏對阿米爾很重要。結果,阿塞夫竟然強暴了他,而這一切都被阿米爾看到,但怯懦的他沒有挺身而出。

    之後的日子裡阿米爾無法面對哈桑想盡一切辦法讓爸爸把阿里他們解僱,爸爸嚴詞拒絕。在阿米爾的生日那天晚上,他有陷害哈桑,而哈桑洞悉了一切並承認了盜竊,阿里不顧爸爸的反對離開了阿米爾家。

    由於戰爭的來臨,父親帶著阿米爾遷往美國,阿米爾在美國上大學,畢業之後成了作家並且結婚了,爸爸在此期間肺癌去世了。突然一天,爸爸的朋友拉辛汗給阿米爾打電話,讓他再回到阿富汗,因為“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原來哈桑娶了妻子並有了一個兒子索拉博,由於戰爭的殘酷,哈桑和妻子不幸被槍斃了,索拉博進了孤兒院。拉辛汗希望阿米爾去救索拉博,但阿米爾不願意。最後,拉辛汗說出了哈桑是爸爸的兒子這個秘密。

    最終,阿米爾歷險去喀布林救索拉博,而阿塞夫則是了那裡的頭目,他成了一個性侵犯的變態,他又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並做了同樣的事。阿米爾為了救索拉博不得不與阿塞夫打鬥,但不料索拉博用形影不離的彈弓打瞎了阿塞夫的左眼,他們這才趁機逃走。

    但由於美國簽證的事情,索拉博不得不又暫住在孤兒院,處於對孤兒院的懼怕和擔心又被拋棄,索拉博割腕自殺,之後被救起了。阿米爾把他帶到了美國,索拉博因為感情受到傷害不再與任何人交流。

    一個星期後,在一個公園裡,索拉博因為追風箏終於對阿米爾微笑了。

    我想,任何人都會有那麼一隻風箏,它可能是信仰,精神,追求以及懺悔,風箏的高低都取決於自己,希望我們的風箏越飛越高。

  • 5 # 山神工高

    當屬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但是強烈不推薦抑鬱症的人去讀!

    《人間失格》以“我”看到葉藏的三張照片後的感想開頭,中間是葉藏的三篇手記,而三篇手記與照片對應,分別介紹了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歷,描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道路的。

    作品中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於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的獨白,窺探太宰治的內心世界——“充滿了可恥的一生”。在發表該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殺身亡。

  • 6 # 迷茫的大學生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書自然便是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這本書我原著讀了兩遍、廣播聽了兩遍、電視看了一遍,而就其中精彩部分的重溫基本上數不可數了。算是讀的比較透的了,因此獲得的感受也是非常的深刻。

    初讀此書時便被深深吸引,黃土高原的環境以及高原上的民風民俗乃至用詞的特點讓我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孫少安、孫玉厚、潤葉、田福堂……這些性格迥異的任務被作者刻畫的惟妙惟肖,彷彿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物。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翻天覆地的改革風貌放映似的從眼前一一掠過。孫少安等人的改革精神和理想情懷讓人嚮往,而幾對年輕人之間的愛情卻又讓人十分揪心和遺憾。

    後來再讀時,更關注的則是這本書對於人性的刻畫、對於親戚的描述以及對整部書背後所表達情感與意義的探究。

    後來,每讀一次都有一次的收穫與感悟。

    很多作家因為路遙學歷的原因,對《平凡的世界》這本書嗤之以鼻,認為它沒有什麼文學的價值。

    誠然,這本書在文學上可能沒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對於經典的評判並不只是文學上的技巧,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尼采、黑格爾和曹雪芹。對於現實生活的描繪,對於人們心靈的啟迪與開化同樣是經典的重要的評判標準,而路遙的這部書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每個華人,只要是識字的有過生活經歷的,我認為一生至少要讀一次這本書,它將給你帶來一生的啟迪。

  • 7 # 智造工程一哥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作者在書中提出“全面成功才是真正成功”的新思想。書中列舉了達到“全面成功”的七大準則,而其中的本質就是人類“從依賴到獨立,又從獨立到互賴”的心靈成長曆程。這本書告訴我們,走向全面成功需要具備怎樣的信念(或基礎)。諸如:

    亟須重新探索自我,培養從依賴、獨立到互賴的人際關係。 光是事業成功只能算是成功了一半,惟有兼顧事業、家庭、人際關係、個人成長等人生其他層面的圓融和諧,才是真正的成功。  書中的好多原則,與在中國國內目前如火如茶的“卡耐基訓練”的某些原則正相吻合。例如:

    不該為他人的想法或喜好而活。 人與人之間應該尊重彼此的不同點。 人際關係不是擺佈他人的花招。人與人相處可以是對二人皆有益處的狀況,也就是雙贏(win—win),而非輸贏的關係。 應從他人的角度來了解事情原委(這一點寫得最精采),愈有自信的人愈承認與尊重他人的存在。 人是習慣性的動物。人都想有所改進,也就是跟以前不一樣。由於習慣的牽制,有時實在非常困難。然而,只要堅持原則,採取行動(瞭解與同意還不夠),一定可以改變。  要想成為一個高效能的成功人士,柯維認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對自身進行全方位的重塑。他強調,只有養成職業上的七種習慣,才能實現本質的改變。這“七種習慣”就是:

    主動積極; 以終為始; 要事第一; 雙贏思維; 知彼知己; 統合綜效; 不斷更新;  從修養內在品德出發,由內而外開啟改變之門,從個人的成功到人際關係的成功,進而達到全面觀照生命的境界。如果說人生最佳的投資,就是“自我投資”,那麼本書中提及的七大習慣,絕對值得我們每個人投資。

    1.怎樣將自己造就為高效能人士?

    柯維認為要想使自己成為一個高效能人士,必須由內而外全面塑造自己。

    首先,從自身的品德做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成功的基本觀念也發生了改變,由重視“品德”轉而強調“個人魅力”,即成功與否取決於個性、社會形象,以及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圓 熟技巧。這種思潮朝兩個方向發展:一是看重人際關係與公關技巧;一是鼓吹積極進取心態。過分的強調個人魅力有時甚至不顧及道德原則,毫不避諱地鼓勵玩弄手 段,欺騙他人,柯維對這種現象痛心疾首,提出在短暫的人際關係中,有時你的確可以憑藉個人魅力暢行無阻,但是,“光有技巧還不夠”,相對於一些次要優點, 只有道德才是溝通的利器。事實上,很多具備次要優點的人,也就是社會公認有才華的人,往往欠缺基本的道德。內在的本質比外在的言行更具有說服力,惟有修養 自己的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和恆久的快樂。

    其次,要認識自己的“心靈地圖”。

    柯維說,人腦海裡有許多的地圖,但我們可以將其分成兩類:一是關於現實世界的,一是有關個人價值判斷的。顯然,第二種說法只是“地圖”一詞的引申意義,是指心靈的地圖。 我們以這些心靈的地圖詮釋所有的經驗,但從不懷疑地圖是否正確,甚至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個人的所見所聞就是感官傳來的資訊,也就是外 界的真實情況,我們的態度與行為又從這些假設中衍生而來,所以思維決定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

    一旦我們對自身的基本思維(柯維所說的“心靈地圖”)以及經驗加諸我們的影響力,有了更多的認識,就越能夠對自己的思維負責,並加以檢視。同時,對別人的看法與思維也越能夠接納,這樣才能獲得更客觀的看法。

    再次,確立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方式。

    什麼才算是正確的“心靈地圖”,大概不同的人有不盡相同的說法。柯維也認為人的思維會受到具體、多變的外在環境的影響而經常轉換,這也是我們不斷的自我更 新、自我成長所必然出現的結果。但這些轉換並不都能保證我們接近成功,有些甚至還會導致人生的滑坡。所以,柯維主張以原則為思維的中心,怎樣的轉變都不能 脫離原則的引力。

    些人生的原則是不容置疑的基本道理,是指向成功圓滿的一盞明燈。堅持原則,就不會使自己成為無根的浮萍;堅持原則,就會使自己最終達到成功的彼岸。

    又次,遵循成長和變化的原則。

    人生有很多成長的階段,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無法繞開,所以我們必須尊重這些階段,寬容自己暫時的無知,將自己的成長看做是一個攀緣的過程。

    想不勞而獲、一蹴而就,不但違反自然,而且也寸步難行,只會使你失望,加深挫折感。而有些華而不實的“暴發戶”式的論調,就是在鼓勵我們去不勞而獲,縱使達到目的,也只不過是暫時的僥倖而已。

    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投機取巧卻徒勞無功的例子,企業界尤然。不少企業主管試圖透過強有力的演說、微笑訓練、施加壓力,或善意或敵意的購併,來達到提升生產 力、士氣與改善品質和服務水準等目標。它們雖然心儀企業文化,卻忽略瞭如此玩弄權術,難以建立互信的氛圍。而一旦這些手段效果不明顯,他們又會求助於其他 技巧。其實,惟有在自然而循序漸進的基礎上,才能發展出高度信賴的企業文化。

    2.什麼是“七個習慣”?

    當我們環顧四周、審視內心,發現因追求速成特效反而製造了許多問題之後,才會深深地瞭解到,有些根本問題不能以膚淺的方式解決。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更 深入的思想標準,也就是一套正確的行為準繩。這就是柯維所說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它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進行能達到個人效能和人際效 能的“由內而外”的修煉。

    習慣一: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即採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行為負責,並依據原則和價值觀,而不是根據情緒和外在環境來下決定。主動積極的人是變革的催生劑,他們放棄 被動的受害者的角色,不自卑,不怨懟,發揚人類四項獨特的稟賦:自知、良知、想像力和自主意志,積極主動,以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

    習慣二:以終為始

    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先是在腦海裡醞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專注 於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領導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的基礎之上,創造出一種文化。

    習慣三:要事第一

    要事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和時間。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及組織均針對要事而 來,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順位。

    習慣四: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爭取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敵對競爭。雙贏既非損人利己(贏輸),亦非損 己利人(輸贏)。工作夥伴或家庭成員則更要從互賴式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們’而非‘我’)。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要求協助對方找到互惠的 解決方法,是一種資訊、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

    習慣五:知彼解己

    當我們捨棄焦躁心,改以同情心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的瞭解。對方獲得瞭解後,會覺得受到尊重和認可,進而卸下心防,坦誠面對,雙方相互的瞭解也就更加順暢自然。彼此需要仁慈心;知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

    習慣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採取遠勝過個人之見的第三種方案。這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彼此理解,甚至 是稱許、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智慧。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基礎,能使整體獲得1+1>2的成效。實踐統合綜效的人際關係和團隊 會揚棄敵對的態度(1+1=1/2),不以妥協為目標(1+1=1或1/2),也不僅止於合作(1+1=2),追求的是創造式的合作(1+1=3或更 多)。

    習慣七:不斷更新

    不斷更新談的是,如何在四個生活面向(生理、社會、情感、心智及心靈)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他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對個人及組織而言,不斷地更新及不斷地改善,使之不致呈現老化及疲態,並邁向新的成長路徑。

    3.七種習慣怎樣影響我們的人生?

    柯維認為人的成長曆程雖是漸進的,效果卻是革命性的。前三個有關個人成功的習慣,可以大幅度提高你的自信。你將更能認清自己的本質、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個 人獨特的才幹與能耐。凡是秉持自己的信念而活的人,就能產生自尊、尊重和自制力,並且內心平和。你會以內在的價值標準,而不是個人的好惡或與別人比較的結 果,來衡量自己。這時候,事情對錯的尺度已經無關乎是否會與別人的看法一致。

    你會意外地發現,當你不再介意別人怎樣看待你時,你反而會去關心別人、關心他們所處環境以及與他們的關係。你不再讓別人影響自己的情緒,反而更能接受改變,因為你發現了一些恆久不變的內在本質,可以作為你的精神支柱。

    第四至第六種習慣,能夠重建以往惡化、甚至斷絕了的人際關係。原本不錯的交情則更為穩固。

    第七種習慣可加強前面的六個習慣,時時為你充電,一步步地達到真正的獨立與成功。

    柯維認為七種習慣之間,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愈是積極主動(習慣一),就越能掌握人生的方向(習慣二),有效管理人生(習慣三)。能夠不斷砥礪自己的 人(習慣七),方懂得如何瞭解別人(習慣五),尋求圓滿的解決之道(習慣四、六)。同理,一個人愈獨立(習慣一、二、三),就愈善於與人相處(習慣四、 五、六)。不斷地磨鍊自己,則可以提升前六種習慣的境界。

  • 8 # 尚老師MrShang

    餘華的《活著》

    餘華的這部小說《活著》,初看時總覺得太悲慘,命運好像捉弄人一般,總是在看到希望時,轉眼便將主人公福貴最親的人一個個奪走,最後只剩下富貴和一頭也叫富貴的老牛為伴。後來經歷了一些事情,才逐漸明白,生活原本就是如此,它奪走你身邊的一切,你卻無法反抗,只得默默接受。可即便已經千瘡百孔,依舊要努力的堅持下去,這才是活著的意義。

    主人公福貴原本是一個紈絝子弟,吃喝嫖賭,最後把家都給敗光了。他的妻子家珍是一個富家小姐,卻沒有半點大小姐的脾氣,正是因為她, 富貴才開始改過自新,勤勞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生了兩個孩子,鳳霞和有慶,都是孝順懂事的好孩子,鳳霞雖然啞了, 但遇到了真心待她的男人,日子是清苦了點,卻簡單安穩。最先離開的是有慶,他因為抽血過多而死。接著女婿、女兒、外孫、妻子,一個個都離開的他,他成了一個孤獨的老人,獨自守著一間屋子,默默的堅持活著。很多人都以為富貴活不下去了,在面多這麼失去,受到這麼多打擊,縱然是石頭一樣硬的心,也都傷碎了。可福貴依然活著,而且活了很久。

    如此悲慘的命運,換著是我,也是早就絕望了,即使是現在,只是一些小挫折,都時不時會有不好的念頭出現, 懦弱不堪。我一直都在困惑,活著,對於福貴來說,究竟是為什麼,會有什麼樣的理由,讓他還能在獨自一人的情況下,有要努力活著的念頭。黃渤飾演的福貴說:“老子死了也要活著!”也許活著並不為什麼,活著只是為了活著,那些殘忍的經歷統統都不能讓他放棄活著的念頭,這是福貴一輩子的觀念,是他的侷限,也是讓他沒有被命運打倒的信仰。

    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太多,太複雜,才會認為生活艱難,才會認為自己活著沒有意義。也許活著本身就是意義,只要還活著,才會有精彩人生的可能。

  • 9 # 朱靜歌

    由於專業和職業的關係,我經常會看一些外國小說,原著和譯本都會讀。最喜歡的是英國小說家毛姆及其他的作品,諸如《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等。

    毛姆最擅長從人性的角度去談人生這個命題,告訴我們人生什麼最重要,我們該怎麼去尋找和感知自己的存在。關於讀書,他說:“若一個讀者既沒有好奇心,又沒有同情心,那麼任何書對他來說都是不可讀的。”

    其實,讀書,就是發現自己。在文字中的某個角落,我們總會看見自己的影子。就像三毛說的,“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我們曾經讀過的書,即使時隔很久,想不起細節,但其中的內容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

  • 10 # 感悟哲學

    我的第一反應是《巴黎聖母院》,第一人物是裡面的撞鐘人—扎西莫多。可惜了一個痴情人,這種用生命去捍衛一個明知不愛自已的人,值得嗎?當然看過的小說也有一些,這是我第一個反應到的偉大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找工作時怎麼避免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