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小團圓

    意思是凡事都受較真的人,這種人都是很天真的,沒有經歷過生活打磨的人。

    凡事論對錯

    稍微有點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許多事並沒有簡單的對與錯,黑和白。

    舉個例子,感情的事。

    有一年,我在租房小區外面散步。

    突然我看到有一個男生拖著另一個女生走,那個女生拼命的哭。

    當時我就奇怪了,我發現這樣的事情怎麼周圍的人就無動於衷呢?

    我的內心當時幾乎沒有任何的掙扎,掏出手機就要報警。

    旁邊的朋友卻是制止了我,說不要報警,免得惹麻煩,別管了。

    我還是扛不過內心的煎熬,我覺得萬一因為我沒有報警導致這個女孩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我的良心會一輩子過意不去。

    我受不了。

    於是我拿出手機報警了,可以接聽電話的民警在瞭解了事情之後就告訴我別管這事兒。

    當時我就怒了。

    民警勸告我說別人感情發生矛盾,吵架很正常。

    這樣的事情他們見到很多,根本就管不過來,就算管了最終女孩也不會感激你。

    反而會維護起那個男孩子來。

    管這種事情的下場就是裡外不是人。

    沒辦法,這事兒只能這樣了,總我不能我上前去被人家打吧。

    你覺得這個事情有對錯麼?

    管還是不管。

    根本不懂現實

    除了上面那個事情外,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樣。

    有許多的事情你真的沒有辦法分出個對錯。

    而且在大型集體裡,你太過較真反而很容易得罪人。

    最終處處受到排擠。

    當然,這和心中的正義無關。

    這只是為人處事的問題。

    現實的生活就是這樣,水至清則無魚。你如果事事都較真,那確實是像這句話說的那樣,是一個不懂現實生活的人。

  • 2 # 陌上知音

    我覺得凡事論對錯的人,不是不懂現實生活,更多是遵循本心

    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各不相同。一些人對於事情的原委不會過於糾結爭個黑白高下,而一些人因為對人對事有自己的立場,卻不願意隨聲附和。這樣的人大多數都是執念比較深的人。對自己的生活也有一定的要求。特別在看待朋友方面要求比較高,因為他覺得這樣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對自己也有一種嚴格的自律,是內心有點小完美的人。這樣的人不會隨波逐流特別堅持原則,有時候會和現實產生一些反差。

    凡事論對錯既是優點也有不足。這樣的人往往給人留下的是不隨和有點固執的印象。對於一些原則的問題論對錯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對於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會讓人覺得有點情商不夠高了。這樣的人在一些人際交往中可能會遇到一些阻力,因為人不可能不犯錯,犯錯了也不喜歡被人揪著不放。但從另外的角度去看,又覺得這樣的人真的值得去深交,因為他會隨時撥正你的方向。

    現實生活每個人都懂,但是能在現實中一直堅持做自己卻太難

    我覺得凡事論對錯的人是現實生活中的少數,他們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內心充滿的了對現實生活的評判,所以往往特別堅持自己的觀點、甚至去影響別人。這樣的人每天活得充實而有激情,但是往往也是最容易受到排擠和被別人敬而遠之的人。因為大多數人來說遇事都會比較的圓滑,一般情況下不會把對錯很直接的指出來。凡事論對錯的人,你說他不懂現實生活不如說他太超脫於現實之外。他們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對於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中,經常要一吐為快。

    無論對生活有什麼樣的看法我覺得都是個人行為,只要自己的方式尊重到周圍的人就好。總是用對錯來評判的人也是這個社會中的存在,我們應該尊重他們對於事情的獨特見解。我倒覺得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對於大家都喜歡跟風一邊倒的事情,多了一些更深刻的思考。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 3 # 白虛室

    現在社會混混比較多,官場上多是官混子,只有利益,沒有對錯;社會上有很多混混,只求財利,不問對錯。這是可怕的無奈的現實,但不是人生所追求的方向。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利他的精神,有是非之心,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一直如此,便對嗎?

  • 4 # 華繼善

    凡事論(對錯.是非)的人:它絕然的是.挑起紛爭之人也?

    凡事(認真做事)的人們:都是那腳踏實地.被勿略之人矣。

    人生(應該堅持)的原則:是勞而獲食.不勞而不可能該食!

  • 5 # 另一個視界

    我們經常看到兩個農民告狀,縣太爺各打五十板的案例

    這充分說明了,在法律和道德之外,很多事情都分不清對錯。所以有智慧的人,只講事情本身,不講對錯。

    狼偷吃了牧民家的羊,誰對誰錯?

    站在狼的立場,狼是對的。站在牧民的立場,狼又是錯的。

    所以立場不同,答案就會不同。

    人們在對任何一件事情做出判斷的時候,都將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我喜歡你,你做什麼都是對的,我討厭你,你做什麼都是錯的。

    在人類意識多元化的今天,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千奇百怪,無所不有。道家提倡無為,儒家提倡有為,千百年來,誰對誰錯,誰能說的清楚呢。

    所以不分對錯的處世哲學,往往只有那些深諳世事,有智慧的人才懂得。

  • 6 # 深耕耘

    懂得現實生活的人,如果是“黑”,也能做“白”的事;如果是“白”,也能做“黑”的事,如果我們把黑與白分得一清二楚,就彷彿一個只有頭和腳的人,沒有了肚腹,還算是完整的人嗎?肚腹,就是我們說的中間狀態,也叫“灰色地帶”。

    “灰色地帶”越發達,“黑”與“白”佔據的空間越小,表明人們自覺摒棄了狹隘的評判,而選擇理解和包容。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作家張翎在一次訪談中提到的,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形形色色的人,各有各的特徵,作家們更願意塑造豐富的人物形象,來充實自己作品的現實意義。而藝術,包括文學,它們都源於生活。

    我注意到問題中“凡是論對錯的人”,是否可以理解為,錙銖必較的人往往比慷慨仗義的人更難以相處。

    現實就是一個巨大的網路連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是連線這些網的點與點,如果你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協調不好,談何生活。

    錙銖必較的人可能不分青紅皂白,對的認為是錯的;慷慨仗義的人也有可能意氣用事,錯的認為是對的,如何化解其中的矛盾點呢?

    人生如戲,我們更需有規則意識,涉及原則性問題的時候,適度錙銖必較,也未嘗不可;大而寬泛的問題,不涉及原則的時候,反而慷慨仗義,更值得我們去做。非“黑”即“白”的日子,有可能讓我們舉步維艱,不如闊達一點,包容一點,不要一條道走到黑,適當的時候轉個彎彎,也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什麼讓你忘記所有,而選擇去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