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nowpig雪豬
-
2 # 啊偉332
韓劇平均20集,日劇和美劇平均十幾集,國產電視劇最近幾年集數越來越長,好像一部電視劇沒有個50+集都不好意思播,但是把整部電視劇看完後,才知道把它壓縮精簡後能少差不多一半,為了圈錢各種慢鏡頭,各種mv,各種回憶重複鏡頭,節奏又要多慢有多慢,一集恨不得把它擴成10集拍。
為什麼最近的網劇質量明顯比電視劇高,因為他們最多也就30集,節奏比電視劇快多了,電視劇行業真的需要一個限制集數的規定了,要不然電視劇越來越臭越來越長,浪費觀眾的時間不說,國產電視劇怎麼成長?
標準80後大叔,空的時候就看看電視劇,看來看去還是喜歡TVB這種劇情節奏快,不拖沓,正能量的電視劇,比如最近的兄弟,法官閣下,降魔的,跨時代等等
老實說不少國產劇真心沒法看下去,動不動就來個六七十集,劇情拖沓毫無創意,跟流水賬一樣,當然也不乏好劇,有的好劇我甚至刷了2遍,比如琅琊榜,人民的名義,大軍師等等,國產劇就是出精品的機率太低
-
3 # 隴上一黍
導演,劇本,觀眾口味,都有影響,比較屬於娛樂消遣性質的作品多,很多都是譁眾取寵,胡編亂造歷史劇,或者某劇熱播,就一擁而上。
我就看美劇感覺緊張,緊湊,尤其是那些大片。
其他亞洲國家影視劇,都一樣拖拖拉拉,哭哭啼啼,沒完沒了。
-
4 # 紅綠鯉魚與驢與綠驢
因為國產劇喜歡先挖一個坑,然後過早的告訴觀眾最大反派是誰。或者告訴觀眾主角的目的是什麼。
相當於“劇透”
這樣觀眾在看到一半甚至剛看幾集之後,就會產生“怎麼還不死”“就差一步成功了,結果……”的焦躁感。
帶著這種情緒,十集二十集三十集……看下來,就會很自然地感覺劇情拖沓。
就我個人是受不了這種的,所以也很少看國產劇(實在是心累)。至於外國劇,我也沒看過什麼,所以怎麼樣說不好。
總之初中以來(2005年~)完整看過的電視劇一隻手能數過來:一一向前衝、一公升的眼淚、東京玩具箱/大東京玩具箱(這純粹是因為自己喜歡的歌手第一次當連續劇女主才追的)、十四歲的母親
然後2017年的大唐榮耀,我已經後悔追了,前面還好,但演著演著一個誤會拖了十幾集,實在是看的不爽。就算要演,也要讓觀眾跟女主一樣,懷疑是男主才對。可結果呢,觀眾在女主誤會男主前就早早知道不是男主的事…………唉,不提也罷。如果不是已經看了那麼多集,真心想棄。
結果看到40集,楊國忠死前又是個話留半句。真急
ps:
最後總結原因,國產劇跟網遊的路數一樣,剛玩和玩到最後是最幸福的,劇情一氣呵成。剛玩因為等級都低,跟一群低階玩家玩,差距不大,甚至等級直線上升頗有成就感,想盡辦法把你拉入坑。而玩到最後感覺幸福,是因為自己已經鶴立雞群了
但中間的過程呢?太糾結
-
5 # 爬爬龍哥
或許大家都已經注意到,電視劇越來越長了,七八十集的比比皆是。理由不難找,因為電視劇是按集售賣的,集數越多越賺錢。
但我總覺得,這並不是電視劇越來越長的最主要原因。篇幅巨大的電視劇是能多賣錢,但如果爛在手裡,賠錢也更多。所以,有沒有一種可能,電視劇越來越長,是因為觀眾喜歡看長故事?
電視劇越來越長,也是基於這樣的原因。一方面,人們喜歡看短影片;但另一方面,正是這些短小、碎片化的影片,激發了人們觀看長劇的需求,而且這種需求還越來越強烈。
在碎片化時代,人們反而更希望看到長故事。因為,越是碎片化時代,人們越渴望完整性,渴望在完整性中找到完整的
-
6 # 何年月畔
多賣錢。
對,就這一個原因。
集數越多,賣錢越多,這是國內電視劇的共識。
電視劇不同於電影,電視劇是ToB的,也就是說為電視劇直接買單的是電視臺,而非像電影一樣直接面對一個個觀眾。
收視率決定廣告費傳統電視劇的播出渠道是電視臺,電視劇賺的是電視臺的錢,電視臺賺的是廣告商的錢,廣告商賺的是觀眾的錢。
電視臺花錢買劇,然後依靠劇的收視率賣廣告。劇的收視率越高,廣告商的曝光量越高,電視臺的廣告費也就越高。
那麼,我們就要問了,既然收視率那麼重要,為什麼還會出現又臭又長的電視劇?
影視公司的原因電視臺購買電視劇,是按照集數和時長來算的,這就意味著集數越長,賣的價格越高。此外,IP熱和明星熱導致製片成本高昂,集數短的話,很難賺回本,這兩種熱進一步助推了長劇集。
電視臺的原因電視臺希望收視率高的電視劇越長越好,於是有些大的電視臺,比如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和北京衛視等播出單位會親自上陣剪輯。
電視臺會根據收視率的高低,靈活調整集數。2013年大熱的電視劇《特種兵之火鳳凰》,收視率一路高漲後,江蘇衛視將46集的劇剪成了62集,每集前10分鐘劇情回顧,後10分鐘下集預告,實際播出的劇情只有20分鐘。
結語國產劇拖沓,也叫注水。它不是某一方的行為,而是整個產業鏈配合的產物,這裡面唯一受害的就是觀眾,觀眾不得不忍受又臭又長的電視劇,最後只好用腳投票去了影片網站。
影片網站也有很多這種劇,好處就是還有那些不注水的劇,何況,即使拖沓,還能開倍速不是?
-
7 # BookBookLand
香港老一代人的行事作風都是雷厲風行的,他們稱之為“香港精神”。一個行業多年來都是這樣操作的,代代相傳,儘管年輕一代可能後勁不足,魄力不足,但多少也是有繼承一點香港精神。 港劇也曾是香港人的驕傲,也是他們精神的體現。
-
8 # Never55
國產劇出了名拖拉機,而且越拖越爛,越爛越拖。我也不知道它想幹啥,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問,反正絕大多數國產劇越拖越死。咱是不是也應該來看看他到底為啥會這樣拖呢?
首先,流量。這個詞害死了多少清純少男少女。為了這虛無縹緲的東西,前期的製片方也是煞費苦心,你要想咱大國的片酬如此之高,如果沒有多那麼十多二十集,那不是虧死了。為了這所謂的流量,也只能前期多拍一點,哪怕一集能說完的事,他就是要分個三四集來論論。萬一這部劇火了呢?
其次,廣告商。現在國產劇都有很多廣告商贊助,而廣告商需要的是什麼?時長!需要大量的時長來推銷自己的品牌,這就間接性的導致了製片方拉大時間差,因為沒辦法,你沒那麼長的時間,廣告贊助肯定就不能如意。所以,現在的電視劇也越來越商業化,你很難看到純粹的電視劇,不過這也是趨勢,為了活下去嘛。可以理解這種做法。
最後,電視劇本身的拉鋸戰就很長。其實有很多國產劇並不是其他原因,就是編劇無腦,導演二傻,根本不考慮劇情的連貫性和緊湊性,直接拉鋸劇情,搞得後面劇情越來越臭,越來越爛。蠻多國產劇其實前期都是挺不錯的,都是後面自己作死。
相反,港劇由於諸多限制,特別是資金的限制,香港人一般生活節奏快,沒有很多時間去追劇,如果劇集太長,收視不好,就會虧損太多,節奏快,收拾好還可以拍續集
-
9 # 搞笑混剪雜貨鋪
大家好,非常榮幸可以有這個機會解答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也許每個人都注意到電視劇越來越長,到處都有70或80集。原因不難找到,因為電視劇是按集出售的,劇集越多,賺的錢就越多。
然而,我總覺得這不是電視劇越來越長的主要原因。長度巨大的電視劇可以賣更多的錢,但是如果它們爛在手中,就會損失更多的錢。那麼,有沒有可能電視劇變得越來越長,因為觀眾喜歡看長篇故事?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電視劇變得越來越長。一方面,人們喜歡看短片;但另一方面,正是這些短小且支離破碎的影片刺激了人們觀看長劇的需求,而且這種需求越來越強烈。
在碎片化時代,人們更喜歡看長篇故事。因為,這個時代越是支離破碎,人們就越渴望正直,並在正直中找到正直。
-
10 # miyoumiyou111
謝謝邀請!說實話,當前很多國產電視劇、電影相比15年前,質量要遜色不少,尤其是題主提到的劇情拖沓,注水嚴重的問題,確實遭到不少業內專業人士以及廣大觀眾們的詬病。我也專門分析了一下,主要原因不外乎一下幾點:
1、演員片酬高,演員片酬佔到整部作品製作成本的7成左右,可想而知這樣的作品後期製作成本,包括製作水準該有多低;
2、為了收回鉅額的投資成本並且實現盈利,只能從劇集集數上來做文章,在單集價格不變的基礎上,增加劇集的集數來實現總的收入的提高。然而故事劇情就那麼多,所以只能依靠不斷的注水、降節奏,硬生生的把20集的劇情拖到30集甚至更多,導致劇情拖沓、節奏慢,影響觀感。
建議:
1、要把更多的經費投入到作品的製作上來,特別是要打磨好劇本;
2、演員少花一些心思在片酬上面,少一點兒心浮氣躁,多一些匠心和職業精神,靠演技才能贏得觀眾的口碑。
-
11 # 迷妹韓劇
這些年人們沒少罵國產劇拖沓,但無論人們怎麼罵這些現象都沒有減少,他們依舊該怎麼播還是怎麼播?彷彿聽不見群眾的呼聲。
電視劇是播給觀眾看的,為什麼觀眾罵他託塔他依然不改呢?這其中大有緣由。
但如果這部電視劇有50集,那麼每集80萬元的價錢,他就可以收入4000萬元,所以說。現在很多電影視公司為了多賺錢。就給電視劇注水
當然電視劇注水是我們不願意看的劇情拖沓的劇情沒沒有吸引力。
比如我最近看的。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他雖然每集只有三十分鐘,但是他的節奏很好資訊量也挺大沒有拖沓的感,覺給人的觀看體驗非常好實在是屬於一部良心劇了。
但是反觀關曉彤演的極光之戀,足足有59集。但是說實話看完整部電視劇我發現他的資訊量非常小感覺就講了那麼一點點的事情又是出車禍,又是失憶的。說實話,這種電視劇觀眾肯定是不買賬的。
但是我感覺影視出品方為了電視劇的收益,應該不會。把電視劇每集的時間減少,或者是把整部電視劇的集數給減少。這種現象依然會存在。
回覆列表
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國產劇,跟咱們的影視大環境有關。很多日劇、近年來的韓劇,基本都是一部10集,那是因為人家電視臺是周播呀!
咱們的國產電視劇,日播,一天還要播兩集,要是10集.20集的話,不到半個月一部電視劇就播完了。
電視臺買電視劇的播放權可是花了大價錢的,廣告、贊助、收視率、時段、排期這些,都決定了國產電視劇必須要長,所以就會出現劇情注水這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