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瞎囉囉

    理解錯誤。

    司馬懿是奪取曹爽兵權,並非篡權,篡權只能用於臣子對皇帝(統治者),司馬懿與曹爽都是人臣,不存在篡權問題。

    司馬懿被奪兵權之後,為東山再起,裝病不出,使曹爽放鬆戒備,肆意遊樂,司馬懿趁曹爽全族外出之時,利用可控制的少量兵力控制都城,製造政治優勢,然後派說客說服曹爽主動交出兵權,完成奪權。

    附錄: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

      爽門下有客五百人,內有五人以浮華相尚:一是何晏,字平叔;一是鄧颺,字玄茂,乃鄧禹之後;一是李勝,字公昭;一是丁謐,字彥靖;一是畢軌,字昭先。又有大司農桓範字元則,頗有智謀,人多稱為智囊。此數人皆爽所信任。何晏告爽曰:“主公大權,不可委託他人,恐生後患。爽曰:“司馬公與我同受先帝託孤之命,安忍背之?”晏曰:“昔日先公與仲達破蜀兵之時,累受此人之氣,因而致死。主公如何不察也?”爽猛然省悟,遂與多官計議停當,入奏魏主曹芳曰:“司馬懿功高德重,可加為太傅。”芳從之,自是兵權皆歸於爽。爽命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各引三千御林軍,任其出入禁宮。又用何晏、鄧颺、丁謐為尚書,畢軌為司隸校尉,李勝為河南尹:此五人日夜與爽議事。於是曹爽門下賓客日盛。司馬懿推病不出,二子亦皆退職閒居。爽每日與何晏等飲酒作樂:凡用衣服器皿,與朝廷無異;各處進貢玩好珍奇之物,先取上等者入己,然後進宮,佳人美女,充滿府院。黃門張當,諂事曹爽,私選先帝侍妾七八人,送入府中;爽又選善歌舞良家子女三四十人,為家樂。又建重樓畫閣,造金銀器皿,用巧匠數百人,晝夜工作。

    ......

      卻說曹爽嘗與何晏、鄧颺等畋獵。其弟曹羲諫曰:“兄威權太甚,而好出外遊獵,倘為人所算,悔之無及。”爽叱曰:“兵權在吾手中,何懼之有!”司農桓範亦諫,不聽。時魏主曹芳,改正始十年為嘉平元年。曹爽一向專權,不知仲達虛實,適魏主除李勝為荊州刺史,即令李勝往辭仲達,就探訊息。勝徑到太傅府中,早有門吏報入。司馬懿謂二子曰:“此乃曹爽使來探吾病之虛實也。”乃去冠散發,上床擁被而坐,又令二婢扶策,方請李勝入府。勝至床前拜曰:“一向不見太傅,誰想如此病重。今天子命某為荊州刺吏,特來拜辭。”懿佯答曰:“幷州近朔方,好為之備。”勝曰:“除荊州刺史,非幷州也。”懿笑曰:“你方從幷州來?”勝曰:“漢上荊州耳。懿大笑曰:“你從荊州來也!”勝曰:“太傅如何病得這等了?”左右曰:“太傅耳聾。”勝曰:“乞紙筆一用。”左右取紙筆與勝。勝寫畢,呈上,懿看之,笑曰:“吾病的耳聾了。此去保重。”言訖,以手指口。侍婢進湯,懿將口就之,湯流滿襟,乃作哽噎之聲曰:“吾今衰老病篤,死在旦夕矣。二子不肖,望君教之。君若見大將軍,千萬看覷二子!”言訖,倒在床上,聲嘶氣喘。李勝拜辭仲達,回見曹爽,細言其事。爽大喜曰:“此老若死,吾無憂矣!”

      司馬懿見李勝去了,遂起身謂二子曰:“李勝此去,回報訊息,曹爽必不忌我矣。只待他出城畋獵之時,方可圖之。”不一日,曹爽請魏主曹芳去謁高平陵,祭祀先帝。大小官僚,皆隨駕出城。爽引三弟,並心腹人何晏等,及御林軍護駕正行,司農桓範叩馬諫曰:“主公總典禁兵,不宜兄弟皆出。倘城中有變,如之奈何?”爽以鞭指而叱之曰:“誰敢為變!再勿亂言!”當日,司馬懿見爽出城,心中大喜,即起舊日手下破敵之人,並家將數十,引二子上馬,徑來謀殺曹爽。

    卻說司馬懿聞曹爽同弟曹羲、曹訓、曹彥並心腹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等及御林軍,隨魏主曹芳,出城謁明帝墓,就去畋獵。懿大喜,即到省中,令司徒高柔,假以節鉞行大將軍事,先據曹爽營;又令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據曹羲營。懿引舊官入後宮奏郭太后,言爽背先帝託孤之恩,奸邪亂國,其罪當廢。郭太后大驚曰:“天子在外,如之奈何?”懿曰:“臣有奏天子之表,誅奸臣之計。太后勿憂。”太后懼怕,只得從之。懿急令太尉蔣濟、尚書令司馬孚,一同寫表,遣黃門齎出城外,徑至帝前申奏。懿自引大軍據武庫。早有人報知曹爽家。其妻劉氏急出廳前,喚守府官問曰:“今主公在外,仲達起兵何意?”守門將潘舉曰:“夫人勿驚,我去問來。”乃引弓弩手數十人,登門樓望之。正見司馬懿引兵過府前,舉令人亂箭射下,懿不得過。偏將孫謙在後止之曰:“太傅為國家大事,休得放箭。”連止三次,舉方不射。司馬昭護父司馬懿而過,引兵出城屯於洛河,守住浮橋。

    懿乃召許允、陳泰曰:“汝去見曹爽,說太傅別無他事,只是削汝兄弟兵權而已。”許、陳二人去了。又召殿中校尉尹大目至;令蔣濟作書,與目持去見爽。懿分付曰:“汝與爽厚,可領此任。汝見爽,說吾與蔣濟指洛水為誓,只因兵權之事,別無他意。”尹大目依令而去。

      卻說曹爽正飛鷹走犬之際,忽報城內有變,太傅有表。爽大驚,幾乎落馬。黃門官捧表跪於天子之前。爽接表拆封,令近臣讀之。表略曰:“徵西大都督、太傅臣司馬懿,誠惶誠恐,頓首謹表:臣昔從遼東還,先帝詔陛下與秦王及臣等,升御床,把臣臂,深以後事為念。今大將軍曹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以黃門張當為都監,專共交關;看察至尊,候伺神器;離間二宮,傷害骨肉;天下洶洶,人懷危懼:此非先帝詔陛下及囑臣之本意也。臣雖朽邁,敢忘往言?太尉臣濟、尚書令臣孚等,皆以爽為有無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衛。奏永寧宮,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輒敕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車駕;敢有稽留,便以軍法從事。臣輒力疾將兵,屯於洛水浮橋,伺察非常。謹此上聞,伏於聖聽。”魏主曹芳聽畢,乃喚曹爽曰:“太傅之言若此,卿如何裁處?”爽手足失措,回顧二弟曰:“為之奈何?”羲曰:“劣弟亦曾諫兄,兄執迷不聽,致有今日。司馬懿譎詐無比,孔明尚不能勝,況我兄弟乎?不如自縛見之,以免一死。”

      言未畢,參軍辛敞、司馬魯芝到。爽問之。二人告曰:“城中把得鐵桶相似,太傅引兵屯於洛水浮橋,勢將不可復歸。宜早定大計。”正言間,司農桓範驟馬而至,謂爽曰:“太傅已變,將軍何不請天子幸許都,調外兵以討司馬懿耶?”爽曰:“吾等全家皆在城中,豈可投他處求援?”範曰:“匹夫臨難,尚慾望活!今主公身隨天子,號令天下,誰敢不應?豈可自投死地乎?”爽聞言不決,惟流涕而已。範又曰:“此去許都,不過中宿。城中糧草,足支數載。今主公別營兵馬,近在闕南,呼之即至。大司馬之印,某將在此。主公可急行,遲則休矣!”爽曰:“多官勿太催逼,待吾細細思之。”少頃,侍中許允、尚書陳泰至。二人告曰:“太傅只為將軍權重,不過要削去兵權,別無他意。將軍可早歸城中。”爽默然不語。又只見殿中校尉尹大目到。目曰:“太傅指洛水為誓,並無他意。有蔣太尉書在此。將軍可削去兵權,早歸相府。”爽信為良言。桓範又告曰:“事急矣,休聽外言而就死地!”

      是夜,曹爽意不能決,乃拔劍在手,嗟嘆尋思;自黃昏直流淚到曉,終是狐疑不定。桓範入帳催之曰:“主公思慮一晝夜,何尚不能決?”爽擲劍而嘆曰:“我不起兵,情願棄官,但為富家翁足矣!”範大哭,出帳曰:“曹子丹以智謀自矜!今兄弟三人,真豚犢耳!”痛哭不已。許允、陳泰令爽先納印綬與司馬懿。爽令將印送去,主簿楊綜扯住印綬而哭曰:“主公今日舍兵權自縛去降,不免東市受戮也!”爽曰:“太傅必不失信於我。”於是曹爽將印綬與許、陳二人,先齎與司馬懿。眾軍見無將印,盡皆四散。爽手下只有數騎官僚。到浮橋時,懿傳令,教曹爽兄弟三人,且回私宅;餘皆發監,聽候敕旨。爽等入城時,並無一人侍從。桓範至浮橋邊,懿在馬上以鞭指之曰:“桓大夫何故如此?”範低頭不語,入城而去。於是司馬懿請駕拔營入洛陽。

  • 2 # 我去哎呦嘿

    首先,司馬懿奪曹爽兵權,是兩位顧命大臣之間的爭鬥,當時沒有人認為將來會篡位的,各種中間派系當然不會參與其中。然後,曹爽專治,打壓異己,國內不論世族還是皇族,對他都很不滿意的,就高平陵政變中,就有很多皇族支援司馬懿的,包括太后。最後,曹爽也不是皇族,他沒有曹家血脈的。總結下,兩個輔政大臣之間的爭鬥,而且一個不得人心,一個深孚眾望,你選哪個?

  • 3 # 腦洞大開的歷史

    看了幾個回答,似乎沒說到點子上。

    當時的確存在問題所說的現象,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城裡大多數人支援司馬懿,而不是支援曹爽,這也是政變成功的條件之一,使司馬懿的阻力大大減小。

    為什麼會這樣?

    與曹爽正在進行的一項重大改革措施很有關係——提拔寒門。要說清楚這事兒,得向前扯到曹操。

    曹操要得天下,必須有人支援,特別是世家大族的支援,因為他們有錢有勢有人才,可以為曹操提供很多利好條件,所以曹操和荀彧家族司馬家族等關係都很好。另一方面,作為老闆,曹操也深知政治平衡術的重要性,不能朝廷一開會,朝堂上全是世家大族,這樣他會失去控制。所以,曹操時代,就在壓制和削弱世家大族的勢力。當然了,曹操又不好做得過了,只能在區域性人事上做這項工作。曹二代曹丕和曹三曹叡也在限制世家大族的力量,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世家大族根深蒂固、盤根錯節,不敢大刀闊斧搞。

    到了曹爽掌權時代,這個人無論政治和軍事上,才具都有限,做起事來缺少分寸。比如,他在壓制世家大族和提拔寒門這件事上,步子走得急了,也邁大了,得罪了朝中不少重臣大佬。這一點,司馬懿看得很清楚。

    因此,政變發生的時候,曹爽幾乎成了孤家寡人,這也是他猶豫一個晚上,最後放棄抵抗的重要原因。而且,受司馬懿之託,前去遊說曹爽放棄政治生命、以富翁身份投降的人,是一個叫蔣濟的四朝元老。按理,他應該支援曹家反對司馬家才對,但他沒有。

    曹爽被滅後,司馬懿並沒有篡魏,而且3年後就死了。他這步棋很高,既證明了自己發動政變不是出於私心,而是保護大家的利益,又為自己子孫篡魏奠定了堅實基礎。不過話又說話來,雖然司馬懿沒有直接篡魏,但在後人眼裡,他就是個篡權的壞人奸臣,這大概是他沒想到的。司馬懿也許想保全自己名字中的“懿”(美德)字,但他失算了。

  • 4 # 泊圖泊途

    司馬懿政變打擊的是曹爽,而不是篡奪了皇權,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成都的人是支援司馬懿或者是默許的。

    曹丕死後,魏明帝曹睿登基,那時候曹真和司馬懿還有曹休,陳群都是輔政大臣。曹睿也是個短命的,可能遺傳了曹丕的基因。曹睿死後,立曹芳為帝,曹芳年幼,由曹真之子曹爽同司馬懿共同輔政。

    曹爽遠沒有司馬懿老成,他專權跋扈,少皇帝完全沒法制約他。曹爽升司馬懿為太傅明升暗降,司馬懿被削去軍權,曹爽一家獨大。待遇堪比皇帝。

    他打擊大家士族得罪了很多人,皇家曹氏也不完全支援他。司馬懿除曹爽也沒有直接威脅到皇權(曹芳本來也沒權利,之前權力在曹爽),所以除了曹爽並沒有引起太大波瀾。

  • 5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這個問題要分兩方面來說。一方面,“高平陵政變”發動之時,針對的是同樣專橫跋扈、不得人心的曹爽勢力,如果不是司馬懿的兩個兒子開始了代魏的謀劃,“高平陵政變”很可能還會成為成功“清君側”、曹魏中興的重要事件;另一方面,在司馬氏一族開始專權時,地方上的擁曹勢力立刻開始反撲,並連續爆發了“淮南三叛”。如果這三次反撲有任何一次成功了,“淮南三叛”就可能會被稱為“淮南靖難”了。

    先說“高平陵政變”。在司馬懿逆襲之前,把持朝政的是大將軍曹爽。這個曹爽除了姓曹之外,其行事作風,比起董卓、曹操之於漢獻帝差不了多少。曹叡駕崩後曹芳繼位,曹爽欺其年幼(曹芳繼位年僅八歲),“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資治通鑑》語),其飲食、車駕、輿服均與皇帝相似,甚至還搶了先帝曹叡的不少才人宮女當妻妾。除此之外,曹爽又任用奸佞之徒,朝堂被其弄得烏煙瘴氣。

    可想而知,如果任由曹爽專權,曹魏可能還姓“曹”,但卻不一定還是曹操的“魏”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以“清君側”,是得到了大多數士大夫階層的支援的。高平陵政變不是反曹之戰,而是反曹爽之戰,只是之後作為勝者的司馬氏開始專權,這才又引發了之後的“淮南三叛”。

    簡單來說,“淮南三叛”就是地方擁曹勢力對已經掌權的司馬家族的反撲。第一次是太尉王凌起兵對陣司馬懿,敗。很快,司馬懿病死,其子司馬師繼任,於是出現了第二叛。這一次反抗的兩個將領毌丘儉、文欽都是名將,但再次敗在了司馬師手下。之後,司馬師又病死,其弟司馬昭繼任,於是出現了第三叛。這一次反抗的同樣是名將,而且還是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然而諸葛誕同樣又敗在了司馬昭手中。“淮南三叛”之後,擁曹勢力再無力反抗,司馬代魏便成定局。

    如果說“高平陵政變”是因為司馬懿“得道多助”的話,“淮南三叛”均未能翦除司馬家族則是因為司馬懿父子三人太過於強大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均為一代國士、出將入相,也真是曹魏氣數已盡啊。

  • 6 # 三國逐鹿
    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為何無人反抗

    司馬懿字中達,精於謀略,善於算計,極能隱忍韜光養晦。司馬懿是司馬防的兒子,東漢末年司馬懿生於亂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實用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後任職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黃初元(220年)年曹丕繼位,任命司馬懿為尚書,後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後曹丕繼位,改司馬懿為舞陽侯。

    太和三年(229年)丞相諸葛亮第三次伐魏,升任司馬懿為大將軍加大都督。後曹芳繼位,曹爽欲排擠司馬懿,司馬懿被任命為太傅。嘉平元年(249年),曹芳與大將軍曹爽一起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司馬懿趁洛陽空虛,趁機發動高平陵政變,率領三千死士,佔領洛陽,誅殺曹爽,並夷其三族。這樣曹氏軍政大權盡歸司馬氏掌控,然而司馬懿發動政變,為何無人起兵反抗,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其一:曹爽在位期間,橫徵暴斂,氣壓太后,意圖謀反,司馬懿出師有名。曹爽透過排擠司馬懿,拉攏黨羽,羽翼逐漸豐滿,後任人唯親,透過黨羽介紹而入職的官員不計其數,可以說曹爽黨羽滿天下,獨霸朝政,重臣進言無門,許多肱骨老臣飽受摧殘,世風其下,朝政頹廢。

    曹爽又與何晏、丁謐等密謀意圖謀反,商議好謀反日期、國號等,有密令何宴派兵闖入太后寢宮,讓太后移居,逼散曹芳母子,圖謀不軌,百官敢怒不敢言,司馬懿知道後,勃然大怒,尋找機會誅滅曹爽,終於發動高平陵政變,也受到忠臣門的支援。

    其二:曹氏打壓宗室,曹氏人才凋零,後繼無人。曹丕繼位後開始打壓防範兄弟,先是不賢者不王,即使被封王,活動範圍也不能超過三十里,並不許進京。又奪取諸王的實權,一舉一動皆被監視,飽受精神摧殘。後來曹睿也相繼模仿,曹氏的宗親門被防範嚴厲,沒有實權,到曹芳時,初了曹爽還有些能力,其餘都碌碌無為,因此司馬懿起兵政變時,沒有宗氏起兵反抗。

    在曹魏時期,曹魏宗族,以及世代姻親夏侯氏可謂英雄滿堂,人才濟濟,如曹洪、曹仁、曹純、夏侯淵、夏侯惇等。到了曹丕時代,掌權者只剩下曹真、曹休、夏侯尚。自曹休死後,曹氏就再也沒有像樣的人才了。

    其三,曹氏後期過渡信賴世族,門閥統治興起。曹操喜歡起用寒門子弟,唯才是用,對於世族,即利用也打壓,而曹丕曹睿逐漸放棄了這種觀點,對世族也是大量起用。曹丕採取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選用上完全傾向於世族,而九品中正制最主要的機構是尚書檯,但尚書最好指揮就是司馬懿,這樣司馬懿的門徒官吏遍佈朝野。

    最主要是,司馬懿、陳群等手握重兵,位極人臣,司馬懿又是三朝輔政大臣,權威僅次於天子,司馬懿發動政變時,除了曹爽死黨,大多都支援司馬懿。由此也足見司馬懿在朝野的巨大影響力。因此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氣候沒人反抗。

    其四曹爽有勇無謀,不善權謀。司馬懿發動政變,曹爽知道後驚慌失措,部將知道曹爽不是司馬懿的對手,都勸其投降,但也有建議他調兵反攻,司馬懿只有區區三千死士,洛陽城也就幾萬人馬,有天子在,可昭令諸侯,群起而攻之,勝敗亦未可知。但曹爽已亂方寸,猶豫不決。司馬懿又遣使誆曹爽,承諾只要曹爽交出兵權,便可子孫享受富貴,曹爽寡斷少謀,只好答應。後來被司馬懿軟禁並殺掉,曹爽投降,司馬懿控制天子,也是沒有人起兵反抗的重要原因。

    司馬懿同曹爽一樣,都是魏國的三朝元老、輔政大臣,但因能力和性格不同,最終命運南轅北轍,曹氏政權最終歸司馬氏,你是怎麼看待高平陵政變的?

  • 7 # 蘑菇頭

    小時候喜歡諸葛亮,長大後喜歡司馬懿、諸葛亮都喜歡。不過我還是比較挺佩服司馬懿,司馬懿這老傢伙熬死了曹家3代人我真的很佩服,特別是熬死了他的老對手諸葛亮。

    我們不得不說司馬懿這個人非常的有才華和雄心壯志。當時的曹操對他也是非常的忌憚,不過對於一個擁有帝皇之術的曹操來說,只要能夠駕馭就可以了。不過還是對他有有所提防的。

    司馬懿這個人打仗也非常的厲害,不過他也想到。像他這樣的人,應該學會低調。因為只有低調,才能在曹魏政權有立足之地,並在亂世中存活下來。

    司馬懿後來透過他的個人能力,在戰爭中實打實的摸爬滾打,慢慢的進入了曹魏政權的核心,最後到了曹芳時期和曹爽成了輔佐大臣之一。

    不過後來被同事曹爽擠出的輔佐大臣的行列。之後曹爽就表現出專權的事態,經常不把曹芳放在眼裡,經常任人唯親,很多的同事也開始對他的所作所為都有意見。

    所以同為輔佐大臣的司馬懿就有理由找藉口,藉機發動這次政變了。不過發動政變之後司馬懿根本沒有就廢除曹芳,只是把權力集中在手中,還是在輔助曹芳,所以朝中的大臣也沒有理由來反對他。

    還有一點就是,先前曹丕在的時候經常打壓曹魏皇族,生怕自家兄弟起來造反,並且開始扶持那些豪強家族。最終的結果,導致了很多先前忠於曹氏的人被迫遠離權力中心。所以說了,現在那些人想幫助你們,也是無能為力了。

    還有就是,司馬懿在平時的衛國當中戰績非凡,深受將士們的愛戴,所以那些將士們沒有理由來反對他,雖然有點小情緒,但是還可以過得去的。所以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中很順勢得意。

  • 8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不是別人不反抗,而是滿朝文物大臣都被司馬懿所畫的大餅給迷惑了,他們原本以為司馬懿奪權之後,自己也能分一杯羹,誰知道司馬懿比曹爽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司馬懿獲取曹魏實權之後,並沒有將權力下放給三公等人,反而將權力更加集中了,在朝堂上肆無忌憚的安插自己的親信、心腹之人。為什麼司馬懿會這樣做呢?

    因為人一旦體味權力帶來的快感便不想將權力分散出去,之前司馬懿雖然被委任為託孤大臣,但由於曹氏集團的強硬,再加上整個魏朝都是都是曹操、曹丕等人打下的江山,這些當初跟隨他們的大臣亦或是後代還是心向曹氏的,但自從曹爽輔助年幼的曹芳登基以後,權力發生了變化,曹爽等人只重用自己的親信和心腹,對於那些三朝元老,名望極高的三公等人,棄置不用,對於和自己一起輔政的司馬懿,曹爽也變著法的予以架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整個朝堂基本上都是曹爽等人說了算,無形中將滿朝文武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趁著曹芳前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親信們皆隨同前往的時機,在京城發動政變,本就對曹爽等人不滿的老臣們也寄希望於司馬懿能推翻曹爽等人的專權,所以他們在這次政變中也出力不少,最終曹爽等人被免職,權力集中到司馬懿的手上。

    正當那些大臣準備分一杯羹時,掌管實權的司馬懿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他將被免職的曹爽等曹氏宗室勢力以大逆不道罪全部處死,夷三族,朝廷老臣進一步被剝奪權力,在此情況下想反抗也沒有實力的老臣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司馬氏一步步篡奪曹魏政權。

  • 9 # 鏡鑑青年

    首先糾正一下,司馬懿高平陵政變後,曹魏集團並非無人起兵反抗,高平陵政變成功兩年後,曹魏將領王凌和令狐愚就曾策動過叛亂,企圖推翻司馬家族的專權,卻被司馬家族輕鬆鎮壓。而曹魏大將夏侯霸等人,也倉皇逃入了蜀國。不過,如果倒退到高平陵政變剛成功的那年,也就是公元249年,這場政變確實令整個曹魏統治階層“失語”,甚至還有好些曹魏忠臣連連喊好,直到一兩年後,才紛紛捶胸頓足喊後悔。

    如此怪現象,與其說是司馬懿集團太會裝,不如說是作為“高平陵政變”失敗者的曹爽團隊,實在是自己作死。確切說來,是連環作死。

    說到曹爽此人,由於其狼狽失敗的結局,後世招來的同情也不少。還有一種說法長期流傳:曹爽並非是《三國演義》裡的酒囊飯袋,相反是深謀遠慮的優秀改革家,他只是想透過改革提升寒門的地位,改變以出身用人的曹魏制度,這才觸犯了司馬懿等門閥的利益,慘遭政變殺害。可如果仔細看看曹爽之前十年的執政業績,除了架空司馬懿掌握軍政大權,以及提拔了何晏李勝等一群“閒人”,外加十年如一日的驕奢淫逸外,真心看不到任何這傳說中的“偉大改革”。

    不過實事求是說,比起各類影視劇裡,曹爽常見的腐敗昏聵形象,歷史上的曹爽,早年時還真不是這樣。作為大將軍曹真的兒子,初入仕途的曹爽,卻是一副紮實穩重的樣子,待人接物都很有其父的風采(與電視劇上不同,歷史上的曹真十分精明能幹,且擊敗過諸葛亮的進攻)。所以也在這一代曹氏宗親裡脫穎而出,順理成章在曹叡去世後成為輔政大臣。

    而在權力爭鬥中,年紀輕輕的曹爽,更展現出舉重若輕的強大能力,在司馬懿黨羽遍佈到令曹魏集團忌憚的情況下,他主動奏請升任司馬懿為太傅,奏摺更寫的感人肺腑,對司馬懿極盡吹捧拔高。使得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也只能就坡下驢,乖乖交出了軍政大權,緊接著趁熱打鐵,迅速叫幾個弟弟接管了政權,就連小皇帝曹芳,也被他三個弟弟曹彥曹剴曹則“看護”了起來,等於是宮內宮外一把抓,做了曹魏帝國實際的老大。

    以這一氣呵成的專權動作說,此時的曹爽,已經展現出一個優秀政治家應有的權謀手腕。依託曹魏帝國強大的宗室根基,縱然司馬懿再有威望能力,想要挑戰他的威權,也沒有任何可能。這時候的曹爽,真心和“自作死”形象不搭。但緊接著,作死就來了。

    因為擁有政治家手腕的曹爽,卻恰恰缺少了作為政治家的另一個能力:擔當能力!

    比起很多給曹爽“貼金”的觀點,反覆大書特書的曹爽“改革”,最直觀的史料告訴後人的,卻恰恰是曹爽天雷滾滾的表現,大權在握的他,滿以為高枕無憂,非但沒有任何危機感,生活更是徹底放了羊。他任用的所謂“人才”,比如何晏等人,除了成日圈佔土地外,凌駕於國家法律之上,以《三國志》的說法,何晏甚至還大搖大擺的跑進廷尉府,輕鬆就收走與之有過節的廷尉印章。對於一個運轉成熟的封建國家來說,這簡直不可想象。

    這樣的不可想象,在曹爽的十年執政裡,基本就是小兒科。曹魏集團之前一批擁有豐富經驗的忠臣,幾乎都被他排擠殆盡,而丁謐李勝何晏等所謂人才,後來的高平陵政變中,更是紛紛暴露了酒囊飯袋本色,關鍵時刻一個都指望不上。而更加危險的事實是,這十年也恰恰是曹魏帝國腐敗嚴重加劇的年頭,一個嚴重腐化且內部矛盾重重的曹魏帝國,不拉仇恨是不可能的。

    所以,也就有了司馬懿高平陵政變後,幾乎一邊倒的情況。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曹爽依然有翻盤的機會。只要他能夠撤到許都,憑藉著許都的軍隊糧草,依然可以和司馬懿一較高下。但一旦如此,整個曹魏帝國很可能陷入慘烈內戰裡,而曹爽的個人軍事才能,更差司馬懿太遠。所以思來想去,他在得知自己可以活命的“諾言”後,就喜滋滋的交出了政權。然後被舒一口氣的司馬懿,輕鬆趕盡殺絕。

    很多人都在哀嘆他最後的失敗,但如果看看之前十年的前情,這樣一個造成國家嚴重衰敗的政治家,無論如何也是鬥不過司馬懿的。最大的病根,恐怕就是曹魏集團內部多年的逆淘汰,導致曹爽這樣能力欠缺的人把持高位,才給司馬懿做了墊腳石。

  • 10 # 知常容

    沒有人起兵反抗的主要原因是當時所有人都被司馬懿給矇騙了。

    曹爽和司馬懿作為曹魏的託孤大臣,肯定會進行權力爭鬥,正如諸葛亮和李嚴。不同的是李嚴沒有翻盤的機會,但司馬懿有。

    曹爽一開始佔上風,他透過明升暗降的方式將司馬懿架空,獲得魏國大權。《三國志》對曹爽的記載肯定有醜化的成份在,不是陳壽不公正,而是作為晉官的陳壽必須要站在司馬家的立場寫,沒有貶到極致已經客氣了。這樣曹爽給大家的印象就是無能的。

    曹爽大約控制了近十年的曹魏,曹魏十年沒有發生大的內亂,一切平穩可以看得出曹爽的能力還是很不錯的,所以描寫曹爽的記載在《三國志》等記載中不能完全取信。

    司馬懿隱忍不發,暗中卻讓自己的長子司馬師蓄養三千死士以待機而動。三千人一天要多少經費,培養和訓練肯定不是一年二年的事情,從這裡可以看得出司馬家的財力也是驚人的。

    曹爽對司馬懿的雌服並不放心,他派河南尹李勝去看司馬懿,結果司馬懿假裝中風,騙過李勝,使得曹爽放心。

    高平陵是魏明帝曹叡的陵寢。正月魏國皇帝帶著曹爽等兄弟幾人前往高平陵。如果曹爽派兄弟留守幾個也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結果曹爽認為已經沒了對手,人一得意就會露出破綻。

    機會來了,司馬懿召集自己的兒子以及兄弟開了一個緊急的家庭會議達成共識,司馬昭是第一次聽到父親居然暗中有三千死士,當夜睡不著,司馬師一直是知情人,所以沒有任何壓力。

    司馬懿帶著兄弟以及兒子們很快控制都城,此時曹爽帶著皇帝還在外面。接下來就是曹爽同意交出兵權,然後司馬懿贏了。

    這裡實際上省略了很多中間過程,而這中間過程正是司馬懿的狠辣和姦滑。

    換個角度去看,曹爽和司馬懿鬥法,司馬懿敗下來了被架空,你覺得曹爽是弱者嗎?司馬懿大約雌服近十年才得以抓到機會報復。你說曹爽是弱者嗎?

    曹爽不是弱者,為什麼願意交出兵權?

    唐代房玄齡等著的《晉書》記載這麼一段話:

    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諭爽,指洛水為誓,爽意信之。

    司馬懿一共派出三批人去說服,

    一是讓曹爽信任的尹大目去勸,這是私情去勸。

    二是讓陳泰,也就是陳群的兒子去勸,這是官方勸說。

    三是說服蔣濟等人支援他,以這幫元老作擔保自己的信譽。

    司馬懿給曹爽的選擇是什麼?

    交出兵權,一切待遇照舊。

    曹爽可以選擇不交,因為桓範勸他興兵。曹爽的確可以這樣,司馬懿用太后的旨,曹爽完全可以用皇帝的旨。因為皇帝在自己手上。

    曹爽為什麼放棄,也許就是相信司馬懿能說到做到,估計曹爽也考慮如果大規模的內亂會不會造成整個魏國分崩而被東吳蜀漢所趁。

    這些魏國的很多重臣也是持這樣的想法,希望和平解決此事。

    曹爽信了,因為指洛水為誓這是多麼重的誓言。結果曹爽被司馬懿平了三族。

    當司馬懿平了曹爽三族,大家就覺醒了,知道司馬懿這傢伙並非只要權力,他要控制曹魏。當時支援他的蔣濟拒絕司馬懿對自己的獎賞,很快就抑鬱而死。一些在外面的重臣看清司馬懿的面目,開始有了想法,比如王陵和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合謀想立楚王曹彪為帝。

    結果令狐愚意外病死,訊息走漏,最後八十歲的王凌被夷了三族。所以不是沒人起兵反抗,實際上大家都被司馬懿忽悠了,誰能想到司馬懿連指洛水為誓都可以不顧。

  • 11 # 臥牛說歷史

    漢末三國,一段精彩的歷史,其中很多史實成為後世的“模板”。

    曹操的霸府,成為後世權臣提供一個篡位登基的“典範”,南北朝隋唐,無不以霸府代理朝廷職責。

    桓溫、劉裕、楊堅等,都是如此。

    而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簡直就是“宮變”的典範。

    不少人說,曹爽輸在“無能”,司馬懿贏在“狡詐”,只能說這些人太過表面。我們若梳理一下高平陵之變過程,便明白其中充斥著司馬懿的膽識、謀略、決斷以及對時機的把握。

    過程我就不多說了,我解釋下為何稱之為宮變典範。

    司馬懿成功關鍵在於能否佔據皇宮。佔據皇宮,控制太后(皇帝尚未親征,太后有參與國政的權力和名義),佔據道德制高點。

    古代戰爭,名分很重要。

    沒有太后,司馬懿便是叛亂,誰都可以誅殺他,但有了太后,司馬懿便是“清君側”,不明真相的實權派,或多或少會猶豫,不願參與到司馬和曹爽間的爭鬥。

    不久後八王之亂,不少政變都是從控制皇宮開始。李世民的玄武門,同樣借鑑了高平陵之變,不同的是李世民是功勳卓著的皇子,大唐的繼承人,他的敵人只有皇宮的太子、李淵。

    皇城一關,外面的人便搞不清狀況。我們知道是李世民“謀反”,但其他人怎麼可能知道,或許是李淵殺太子呢?

    所以,將戰場鎖定在皇城中,會令很多人觀望,而不是插手其中。

    皇城中,有權力動刀動槍的只有禁軍。但禁軍諸多首領(曹爽諸位兄弟)全不在城中,司馬懿用太后,加上其他禁軍高層的支援,禁軍不在反對司馬懿。

    在當時人眼中,曹爽就是一個專橫跋扈的權臣,而司馬懿起兵只是為阻止曹爽繼續專權,這是被排擠的曹魏大臣對曹爽的反擊,根本不是一場“叛亂”。

  • 1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司馬懿奪權,並誅殺曹爽時,沒有遭到任何反抗。

    2年後,王凌倒是策劃了一場反抗,但當司馬懿察覺並前去鎮壓時,王凌也不敢抵抗,麻溜就範。

    直到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師、司馬昭時期,才發生了兩次起兵反抗。

    司馬懿雖然在魏國久居高位,有相當根基,但政變之初,其基本武裝力量不過是家兵及司馬師所統的部分禁軍,以及司馬師暗中畜養的3000死士,並不強大。

    那麼,為什麼曹魏的將領們為何任由司馬家奪權,不發起反抗呢?

    政變符合實力派人物的期望

    司馬懿,是從曹爽手中奪權的。

    同為輔政大臣,司馬懿以退為進,使曹爽一度獨掌大權。

    然而,曹爽獨攬軍政大權後,得罪了幾乎所有人,使司馬懿成為“人望”。

    1、將太后推向司馬懿。

    曹爽排擠司馬懿後,大約是嫌太后礙事,因此,將郭太后遷到永寧宮,太后與皇帝“相泣而別”。

    曹魏時期,嚴格限制太后、皇后及外戚的權力,使太后的影響力得到控制。

    然而,曹魏明文禁止的是“太后臨朝”這樣的事情,在“以孝治天下”漢魏時代,太后的政治影響力仍然很大。

    尤其是:當時的天子也未親政,太后的政治影響力就更大了。

    得罪太后,為後來司馬懿政變後取得“合法性”埋下了一個雷。

    2、任用“浮華派”,排擠“功臣派”。

    曹爽早年就因浮華而不為曹丕所用。

    因此,曹爽的人脈基礎是其浮華之友。

    曹爽掌握權力後,自然大用的是自己的浮華之友:畢軌、丁謐、何宴等人。

    而司馬懿、蔣濟、高柔、滿寵等老臣則被待以虛位,奪其實權。

    “浮華派”雖居實權之位,但畢竟普遍缺乏根基,權力並不穩固,而蔣濟、高柔等老臣雖被待以虛位,但畢竟根基深厚。

    因此,這些元老派都轉而支援司馬懿。

    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以高柔假行大將軍事,控制了曹爽營的軍隊,以王觀假行中領軍事,控制了曹羲的軍隊,聯合奪取了軍權。

    不僅如此,曹爽還將一些原先支援自己的功臣也推向了司馬懿。

    比如:孫禮。

    魏明帝去世前,以曹爽為大將軍。明帝擔心曹爽能力不足,遂拜孫禮為大將軍長史,令他協助曹爽。

    然而,曹爽也不喜歡孫禮,將孫禮外放,並在一些事情上故意“歧視”孫禮。

    孫禮由此對曹爽失望至極,並埋怨司馬懿“曹爽這樣你都不出來干預,讓天下人失望!”

    結果,明帝欽定的大將軍長史,原本應當是大將軍曹爽最佳助手的孫禮,比司馬懿更希望司馬懿能打擊曹爽!

    3、不成功的改革,得罪了所有人。

    曹爽、夏侯玄,實行“正始改制”,進行了一場失敗的改革。

    這場改革的主要政策包括:限制中正官權力,擴大吏部職能,並改革奢侈之服制、精簡行政機構等。

    限制中正官權力,自然是削弱世家大族的影響力,自然引起了世家大族的不滿。

    當然,改革本來就是動蛋糕,如果你得罪一批人,能贏得更多人的支援,也是很正常的。

    然而,曹爽集團缺乏實際執政能力、素養,使這些改革引起了所有人的不滿。

    比如,曹爽、夏侯玄提出改革奢侈之服制。

    這原本是好事。

    然而,曹爽及其親信一個個都奢侈浮華,帶頭破壞這種制度,失天下人望。

    其餘各類改革也是類似。由於缺乏實際執政能力,即便是好的政策也會在執行中變成”劣政“。

    因此,改革得罪了世家大族及實力派人物,而百姓的負擔並沒有減輕,反而因為政令屢改,擾亂了正常秩序,造成了混亂。

    蔣濟對此直言不諱:命世大才才可以主持改革,才能一般的人就不要搞了!”終無益於治,適足傷民“。

    正因為曹爽的治理失去了人心,因此,司馬懿政變,從曹爽手中奪權,符合當時人的期望。

    因此,曹爽被奪權,乃至最終被殺,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人起來反抗!

    乾淨利落的處置,使司馬懿迅速控制局勢

    曹爽集團畢竟曾大權獨攬,盤根錯節,影響不小。

    其中,既有在朝中頗有影響的人物,也有夏侯玄這樣在外為都督以及有文欽、毋丘儉這樣受惠於曹爽的領軍將領。

    一旦處置不當,很容易引起兵變。

    在處理曹爽集團的問題上,司馬懿既乾淨利落又頗有分寸,穩定了形勢。

    對於留在洛陽的曹爽集團核心人物,如曹爽兄弟、何宴、丁謐、畢軌等人,司馬懿大多迅速處決,不留後患。

    而對於在外的曹爽集團人物,如夏侯玄,司馬懿則只奪其軍權,仍給予優待。

    至於曹爽集團的其他人物,司馬懿則作寬大處理。即便是曾勸曹爽不交印綏的魯芝等人,司馬懿也誇獎其忠誠,雖然“以故吏免”,但多在不久後甚至官復原職。他們中不少人後來成為西晉王朝的新貴。

    如此,消滅了主要政敵,又避免了打擊面過大,迅速穩定形勢。

    老謀深算的“謙讓”,使反抗缺乏口實

    曹爽被除後,少帝曹芳下詔,封司馬懿為丞相,如霍光故事。

    司馬懿上書辭讓。

    曹芳仍不斷下詔,要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司馬懿只得一次次上書辭讓,”書十餘上,詔乃許之“,不再任命他為丞相了。

    然而,同年冬,魏帝又以司馬懿“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

    司馬懿再次固辭,曹芳只好收回成名。

    丞相,在漢末三國,乃至後來兩晉南朝時,都已“多非尋常人臣之職”。

    加九錫,更是幾乎可以看成篡位的前奏。

    曹芳雖未親政,但已經年滿18,不可能不知道這些事情的意義。

    之所以如此做,當然是在司馬懿的操縱下“配合演出”。

    當年,曹操與漢獻帝也玩過這樣的“雙簧”。

    不同的是,曹操在幾次辭讓後,最終都“被迫接受”了,而司馬懿則全部“成功辭讓”。

    因此,司馬懿與天子的這出“雙簧”,是主動表示司馬懿沒有不臣之心,以此消除反抗者的“口實”。

    司馬懿時期的唯一一次“叛亂”是王凌之叛。

    然而,王凌始終只能秘密進行,而且,他所聯絡的人物,多次秘密出賣他,將其圖謀洩露給司馬懿。

    最終,明明擁有一定實力的王凌,根本調不到什麼兵馬,只能乖乖就範。

    看來,在司馬懿時期,反抗司馬懿,缺乏大義名分為“口實”,相反,王凌試圖另立天子,則完全沒有大義名分,得不到支援。

    施展良政,獲取支援

    而司馬懿最終站穩腳跟,還是靠施展良政,獲取廣泛支援。

    2年後,王淩策划起兵時,其子王廣反對:司馬懿殺曹爽及黨羽,所殺都是名士,但“百姓安之”。司馬懿選用賢能,恤民安人···

    若干年後,司馬昭伐蜀前,吳華人張悌的講解則更為具體。

    首先是曹魏統治者的舉措失民心。

    曹丕、曹睿時期,“內興宮室,外懼雄豪,東西驅馳,無歲獲安,彼之失民,為日久矣”。

    然後是司馬懿“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為日久矣”···“任賢使能,各盡其心”···

    司馬懿家族在這段時間改變了曹魏的一些問題,施良政,得到了支援。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司馬家之所以能擺脫“東西驅馳,無歲獲安”的局面,還受益於局勢的變化。

    這段時間,曹魏的國防壓力相對較小。

    東吳方面,自諸葛恪之後,已經基本上不再組織大規模北伐。

    而蜀漢方面,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費禕時期,20年間,蜀漢的北伐規模都極小。

    姜維時期,儘管北伐規模加大,但因缺乏東吳的配合,魏國專心應付,壓力不大。(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張郃,多是從荊州戰區調入隴右作戰,而姜維北伐時期,基本上鄧艾在隴右就足以應付)。

    因此,魏國也就擺脫了“東西驅馳,無歲獲安”的壓力,獲得了比較安定的發展環境。

    但不管是客觀原因還是主觀原因,司馬家族確實在這段時間透過正確的施政,獲得了廣泛支援,穩定了統治地位。

    淮南三叛:分步驟消滅隱患

    當然,司馬懿父子時期,還是出現了反抗司馬家的情況。

    淮南三盤,此起彼伏。尤其是淮南二叛、三叛,規模都不小,三叛時,各方投入兵力達到50萬,其規模是三國曆史上最大的戰爭。

    然而,淮南三叛,雖然是反對司馬家,但主要原因卻是淮南將領們的“自衛行為”。

    這些將領,並非堅決反對司馬家。

    比如,淮南一叛時,二叛、三叛的主角們多沒有支援王凌。

    淮南二叛時,諸葛誕不但不支援文欽,還率軍協助司馬師鎮壓。

    因此,淮南三叛,除一叛的王凌外,其他都只是一種自衛行為。

    比如:二叛的文欽,原本是曹爽餘黨。曹爽被誅殺後,他不但沒有反抗,還聽從司馬家調遣。

    直到夏侯玄被殺後,他感覺到危險,才與毋丘儉一起起兵。

    三叛的諸葛誕,原本與曹爽、司馬懿、王凌各人都保持了良好關係,是“中間派”。

    在淮南二叛時,他還率軍協助司馬師,打擊文欽、毋丘儉。

    但在司馬昭召他入朝,試圖剝奪其兵權時,他才倉促起兵。

    由此可見一條清洗脈絡。

    1、司馬懿時期,主要任務是從曹爽手中奪權,並掌握軍政大權,對曹爽餘黨中的非核心成員(甚至夏侯玄這樣的核心成員)“寬大處理”,爭取中間派及曹爽集團非核心成員的支援。

    2、司馬師時期,主要任務是消滅影響力相對較大的曹爽集團餘黨。因此,他聯合“中間派”諸葛誕,消滅與曹爽集團的餘黨夏侯玄、文欽等人。

    3、最後,對諸葛誕這樣的“中間派”下手,完全控制曹魏中央及地方軍政大權,完成代魏準備。

    因此,淮南三叛,與其說是淮南實力派對司馬家的反抗,不如說是司馬家分步驟剷除地方實力派。

    淮南三叛看起來此起彼伏,實際上一切節奏都在司馬家掌握中。

    司馬家在代魏過程中,施展了許多陰謀,但客觀地說,司馬家能夠代魏,主要還是該集團高出一籌的執政能力和權謀。

    透過執政能力,安定人心,獲取支援;透過權謀,分步驟剷除隱患。

    遺憾的是,司馬家在真正代魏之後,卻很快走向腐化,統治能力急劇下滑,甚至很快就出現了“白痴皇帝”,將歷史帶入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甜菜有哪些種類,有什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