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雲水客
-
2 # 物理學楊教授
謝謝邀請。我想提問者應該問的是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而不是關羽失荊州,為什麼沒有被追究責任而斬首。首先我們分析一下關羽華容道放曹。孫劉聯手,赤壁之戰大敗曹操,曹操逃至華容道,以當時的情況,關羽以逸待勞斬殺曹操及其手下易如反掌。這一點無論是曹操及其手下(包括程煜)、關羽和諸葛亮都是十分清楚的。諸葛亮囑咐趙雲和張飛見好就收,不要追殺曹操,實際說明諸葛亮不想對曹操趕盡殺絕。既然諸葛亮不想在當時殺死曹操,又怎麼會斬殺違抗軍令狀的關羽呢?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諸葛亮不想當時就殺死曹操?曹操新敗,實力大損,短期內已無力再南伐,也就是說短期內曹操對劉備不構成威脅。那麼對劉備威脅最大的就是孫權。孫權剛剛大勝,士氣極高,兵強馬壯,如果要對付劉備,易如反掌,而曹操的存在,對孫權是一個制約,可以保證劉備集團有一個較長期的和平發展期。諸葛亮神機妙算,不可能不知道這點。再說關羽,關羽熟讀《春秋》,也有較好的戰略眼光,當然也知道曹操的存在對劉備集團的好處。再有就是感謝曹操12年的知遇之恩,以及與張遼、徐晃等人的兄弟之情,關羽定會報恩(儘管實際過五關斬六將可能不存在,畢竟曹操放任關羽離去)。諸葛亮安排關羽放曹操,也是讓他還人情,為日後可能的交戰掃清人情債。客觀上,關羽是劉備的義弟,諸葛亮也沒有權利問斬。諸葛亮賣人情給關羽,也是便於日後駕馭。回頭再說馬謖,他的根基很淺,只是馬良的弟弟而已。諸葛亮六出祁山,這一次最順利,隴右各郡縣望風而降,最接近成功。偏偏馬謖私做主張,丟了街亭咽喉之地,導致蜀軍不得不退回漢中,各郡縣也得而復失。諸葛亮讓馬謖帶兵是為了培養其成為自己的接班人,為了給其增加資本、戰功。結果慘敗,是他自己的失誤,是恨鐵不成鋼,是對自己識人不如劉備的懊惱,必須殺之以平心頭之恨。所以,馬謖必死!題外話,諸葛亮儘管非常厲害,但他在識人和培養人才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他自己優秀,就對他人不太放心,事必躬親,手下人如何能成長呢?他從來只教手下怎麼做,卻不告訴他們為什麼,手下又如何能理解並切實執行呢?馬謖如此,對魏延也是這樣。可以說,蜀國的最先滅亡,諸葛亮有直接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什麼不殺關羽呢?很簡單,諸葛亮是故意不殺關羽。
(諸葛亮)
換句話說,諸葛亮在排兵佈陣的時候,知不知道關羽會講義氣放了曹操呢?肯定是知道的。那麼,諸葛亮既然知道,為什麼還要派關羽去最重要的華容道呢?其實諸葛亮的目的,就是故意要借關羽的手,放了曹操。
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諸葛亮要收復關羽張飛的心,確立自己的地位。諸葛亮剛剛去劉備那裡,就得到劉備的高度重視。這一方面,關張兩人對諸葛亮是不是有真本事表示懷疑,另一方面,也因為諸葛亮奪走了劉備和關張兩人的感情,兩人有些嫉妒。因此諸葛亮才故意讓關羽立下軍令狀,並派他去華容道。等到華容道關羽放走曹操以後,按照軍令狀,諸葛亮是應該殺掉關羽的。結果諸葛亮沒有殺關羽,這樣,一方面,讓關張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有了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諸葛亮給了關羽一個天大人情,關羽也不好再牴觸他。諸葛亮因此一舉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原因之二是諸葛亮要故意放了曹操。因為按照他在隆中時給劉備分析的,只有天下三分,劉備才有立足之地。假如把曹操給殺掉了,北方群龍無首,必然崩潰。北方崩潰了,孫權和劉備肯定坐大。但是,這樣一來,天下就只有兩強。當這兩強要決個高下的時候,肯定是孫權戰勝劉備。劉備就死掉了。而放掉曹操,孫權必然和劉備聯合,共同對付曹操。而且曹操的主要對手是孫權,劉備因此有時間進軍益州和漢中,從而建立自己的根據地。
(關羽放曹操)
從以上可以看出,諸葛亮無論如何是不會殺關羽的。
同樣是立下軍令狀,同樣是錯誤,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呢?
要知道,那時候形勢已經不同。第一,華容道之戰,蜀漢是不能贏的,而街亭之戰,蜀漢則是不能敗的。因為失去街亭,蜀漢失去隴右三郡,北伐之事宣告失敗,諸葛亮不得不帶著軍隊退回漢中。
第二、馬謖是諸葛亮最器重的一名將領。蜀漢末期,將領嚴重缺失,唯一稱得上大將的魏延,又不聽從諸葛亮的指揮,因此諸葛亮急需要找一個標杆來作為三軍的將領。就像他後來找到姜維一樣。也就是說,諸葛亮在著意培養馬謖。可是馬謖不爭氣,打了打敗仗。這讓諸葛亮十分生氣。
(馬謖)
第三,諸葛亮是一個十分重視紀律的人。如果馬謖不殺,軍紀渙散,而他們面臨的又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惡戰,那將來一定打不贏。所以,無論如何,馬謖非殺不可。
-
4 # 清羽淡墨62382445
馬謖失守街亭後,逃之么么,最後被抓,諸葛亮將其下獄,定死罪,最後還沒等秋後問斬,馬謖就死在獄中,並不是諸葛亮直接斬首的,關羽沒有犯法,何來殺關羽之說,捉放曹其實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是關羽放了曹操,這只是小說,不能當正史來對待,關羽的死,其實是孫曹聯合設套,至關羽與死地的
-
5 # 初心如舊
諸葛亮為啥不殺關羽卻要殺馬謖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先生的分析不錯有一定道理,但是說如果關羽在華容道殺了曹操會造成北方大亂,我覺得不恰當。因為那時候曹操長子曹丕已經二十多歲,即使曹操當時死去,曹丕順利接班應該不成問題。而且曹操的實力包括地域,人口,經濟等損失不大。對於曹操這樣一位敵方最高領袖,關羽不要說什麼義薄雲天,就一般的軍隊紀律來說,除非特別意外情況,也不可能就當時立馬殺掉,必須押回大營由上級決定處理才是最合適的。而當時漢獻帝還在曹操控制之下,抓住曹操後,劉備諸葛亮真的不好處置,殺了吧,曹操是名義上的漢丞相,劉備諸葛亮自身卻有犯上作亂的嫌疑,而且劉備諸葛亮就比孫權更惡劣,用曹操換漢獻帝嗎?這在曹丕這位雖然年輕卻很熟練政治手段的政客面前無疑是與虎謀皮,那要是放了還不如就讓關羽做個順水人情放了更好些。至於說是為了讓關羽張飛從心底裡服從,我覺得說的有點遠了。而殺了馬謖的事情與關羽在華容道放曹操性質完全不同,二者沒有可比性。
-
6 # 麥克斯韋的胡叉
關羽是蜀漢集團武將首領 屬於2號人物,再說赤壁後劉備集團需要能夠獨當一面的武將配合接下來的發展,不管從哪個角度看 諸葛都動不了他。馬謖則不一樣,馬謖所在的時代是派系林立的時代,蜀漢政權基本荊州派掌軍權益州執掌政權居多東洲兩者皆有,自荊州派武將首領關羽敗亡後荊州人根據地都丟掉了荊州籍武將傅肜張南馮習更因此陣亡,之後益州派相對壯大,但由於諸葛的行政交際能力,勉強能夠平衡幾派之間的關係但是軍權絕對不能丟,一旦丟了益州人只會坐以待斃不能實現劉備的遺志,因此為了保住軍權或者為了給其他派系的人一個交代或許其他原因,馬謖都是必死的。
-
7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先講一下兩個事件在正史中的脈絡。首先是華容道義釋曹操。赤壁之後戰曹操的確是從華容道北逃的,但並沒有任何史料證明是由關羽把守。按裴松之在《三國志》中所注引的《山陽公載記》記載,(曹操)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這說明曹操在華容道後大笑是真的,但只笑了一次;劉備在事後也開始放火追殺,但為時已晚。所以從正史的角度來看,並沒有關羽釋曹操這一出,自然諸葛亮也不可能以此為由責難關羽了。相對來說斬馬謖則與史實相對接近,馬謖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失了街亭而後被斬,《三國演義》並沒有太多改寫。
所以僅以《三國演義》來論,諸葛亮才有以華容道責難關羽的可能。那為什麼諸葛亮不殺關羽呢?其實諸葛亮正是想放曹操,才會讓關羽去守華容道,否則他只要改變一下張飛、趙雲、關羽的出場順序,曹操也便沒有活下去的理由了。
諸葛亮不殺曹操,其因不在曹操,而在周瑜。當時劉備勢孤力窮,根本無法與孫權相比。曹操雖有赤壁之敗,但其主力尚存,只要曹操不死,其實力依然是天下第一,而有了這個天下第一在,周瑜就不敢先取劉備。如果曹操死了,北方大亂,周瑜會做什麼?他當然不會北伐取徐、青二州,他第一件事就會是取荊州——所以,曹操必須活。
而殺馬謖,其實是敗筆。馬謖固然有罪,但蜀國國小民貧,最缺的就是人才。諸葛亮殺了馬謖就相當於殺了自己的繼承人,馬謖死後諸葛亮事必新躬,蜀國之滅亡與諸葛亮之後的人才斷檔有著直接關緊。當然,《三國演義》中為了表明諸葛亮因公廢私而斬馬謖,這與史實也是相對符合的。
-
8 # 我是周天子
仔細分析有以下幾點,就知道不能斬殺關羽:
1-身份地位不同:政權是劉皇叔的,沒人敢斬殺關羽,他的地位僅次於劉備,劉備在就關羽在。
2-感情不同:劉關張桃園結義,情同手足,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3-戰略意圖:諸葛亮當時派關羽守華容道是有目的的,關羽是忠義之人,為了還曹操恩情,關羽會義釋曹操,只有關羽是最合適的人選,如果派其他人曹操可能會沒命,因曹操當時赤壁之戰失敗後絕不能死,如果曹操死了,曹魏會一片大亂,對東吳最有利,對劉備不利,關羽雖然立了軍令狀,諸葛亮做出一副要斬殺關羽的樣子,但絕對不會斬殺,從戰略意義上來說,關羽還是有功的。
-
9 # 華哥關心你
殺馬謖時,劉備已死,阿斗上位,
諸葛亮掌握了全權,馬謖的命在諸葛亮腰裡彆著。街亭之敗,完全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合謀,馬謖根本不是張合的對手,兵敗屬正常,奇怪的是,張合在戰勝了馬謖的整軍後,卻故意敗給了,副將率領的殘兵,……。
至於關羽,能力和地位遠在馬謖之上,劉備健在,豈是諸葛亮隨意殺剮的。他必須利用劉備想做皇帝的貪心,假意聯合早已眼饞荊州許久,對曹魏又畏為貓鼠的東吳,聯合攻曹,此戰一開始就是個陰謀,結果就不用說了。
-
10 # 臨風堂教育
諸葛亮料定了關羽會放走曹操,因為諸葛亮也知道,劉備的實力在那時還沒有形成。一旦曹操死了北方必然大亂。北方大亂東吳必定會趁虛而入,到時候天下姓孫了,就不姓劉了。而且原著裡諸葛亮對劉備也說過,因為劉備瞭解他這個兄弟。
-
11 # 大愛無恨劉成軍
同樣立下了軍令狀,同樣都沒有完成任務,關羽和馬謖的結局卻有著天壤之別。什麼原因?
第一、關羽和馬謖兩個人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關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是蜀漢的開國元老,在劉備陣營中是僅次於劉備的存在。諸葛亮即使是想殺關羽也根本執行不了。劉備、張飛也不會坐視不理,事實上也是劉備出面求情;張飛威嚴恐嚇。而馬謖則不同,馬謖一參謀身份,還沒有獨當一面過,屬於無足輕重,殺之也不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第二、對兩項任務的要求不同: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其實也是劉備、諸葛亮的戰略意圖。諸葛亮故意派關羽去執行放曹的計劃,是把放曹的責任由關羽承擔,以給東吳一個交代;同時,關羽個人也趁機償還了所欠曹操的人情,可謂一舉兩得。而守住街亭則是勢在必得。馬謖丟了街亭,諸葛亮因此北伐失敗,最後靠“空城計”才得以生還。
第三、劉備的“政治遺囑”:劉備臨終時曾交代清楚了不可以重用馬謖,說馬謖其人言過其實,只能紙上談兵。諸葛亮一生謹慎唯獨此事疏忽大意,所以他內疚不已實在無法面對馬謖也無顏面對後主劉禪。
第四、形式不同:關羽放曹操之時,劉備集團只是一支相對獨立的隊伍,指揮打仗靠的是勇敢和義氣;而馬謖失街亭之時,蜀漢已經建國,指揮打仗靠的是軍法和國法,所以諸葛亮只有斬殺馬謖以肅軍法。
第五、守街亭的第一人選本來不是馬謖:其實魏延、王平、趙雲等等都比馬謖更加適合。當時是馬謖強烈要求,而諸葛亮也可能存心想借機錘鍊馬謖,結果馬謖令人大失所望。
第六、任務不是十分艱難:其實,只要馬謖完全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屯兵扼守要道就可以守住街亭。偏偏馬謖自作聰明,屯兵山頂,結果全軍覆沒。要知道,打敗仗不要緊,可怕的是,一個將領不嚴格執行作戰計劃。馬謖就是這樣的人,喜歡出乎意料自作主張地去帶兵打仗,結果造成諸葛亮滿盤皆輸。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以後,又向後主上表自己請降三級,充分證明諸葛亮的高風亮節。由此可見,無論是饒恕關羽還是斬殺馬謖,都是形勢使然,諸葛亮本人絲毫沒有私心雜念。
-
12 # 一葉小舟168521774
關羽和馬謖的情況表面上來看很相似,都是沒有完成任務,實質上卻有著天壤之別。
華容道,關羽放曹操,諸葛亮事前就料定了,關羽會有此舉。仍然派關羽前去,諸葛亮有兩個目的,一,諸葛亮夜觀天象,認為曹操命不該絕,所以,有意送關羽一個天大的人情。二,諸葛亮有意藉此機會敲打一下關羽的傲氣。若非如此,以後將更難駕馭這個心高氣傲的將軍。
所以,諸葛亮才用一環扣一環的計策,把關羽一步一步引入計中,直至共同立下軍令狀。
諸葛亮自始自終都把握著這齣戲的發展和結果。
首出祁山,是諸葛亮從政生涯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他畢生心血之所在。雖然,他經過多年的準備,也有出其不意的功效,但是,畢竟是蜀漢第一次攻打曹魏,究競能夠收到多大成效,一生謹慎的諸葛亮並無多大勝算。
首戰成功,將會給曹魏帶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將讓蜀漢低靡的政治氣候空前高漲起來,讓今後的北伐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街亭是關健中的關健。馬謖在諸葛亮心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是諸葛亮視為左膀右臂式的人物。所以,諸葛亮舍魏延不用,用了馬謖。
然而,馬謖讓諸葛亮失望了。街亭的失守,讓諸葛亮精心準備的首次北伐功虧一潰。也把諸葛亮推到了退無可退的窘境。
諸葛亮一直就是以公平公正執法嚴謹的形象出現在蜀漢的政治舞臺上的,如果,諸葛亮不處置馬謖,今後何以對他人執法,處置馬謖,他又於心不忍,畢竟,蜀漢太缺乏馬謖這樣的人才了。
經此一役,馬謖定會成為一員能為諸葛亮分擔重任的儒將。但是,為了大局,諸葛亮又不得不殺了馬謖。
這一局,是危險的,至關重要的一局,是勝負之關健。不是遊戲,馬謖不得不殺。
-
13 # 目淵
華容道是個虛擬的故事,而失街亭是實實在在的記錄在案,所以根本不存在諸葛亮厚此薄彼的比較。
拋開歷史,單單從《三國演義》小說來看,諸葛亮的選擇也是無可奈何。關羽是劉備的二弟,生死壓根不是諸葛亮可以決定的,要不然關羽怎麼可能失去荊州,劉備隨即為報仇被陸遜火燒連營,葬送了蜀漢。
馬謖雖然也是一代才俊,在軍中資歷尚淺,又是實實在在的責任人,諸葛亮殺他的理由冠冕堂皇。至於是不是要馬謖背什麼黑鍋,恐怕只有諸葛亮自己知道,羅貫中的描寫基本符合歷史記載,是個順手拿來的題材。
回覆列表
雖然諸葛亮是第一智囊,無雙國士,大權在握,但是劉關張的感情太深厚了,你看關羽張飛死後劉備的反應,諸葛亮看起來地位比關張地位高,平時也能指揮一二,但諸葛亮要是敢動手,絕對得死關羽前面。再者,關羽好歹也是極有能力又絕對可信的大將,殺了他比殺馬謖代價大多了。
不過我估計諸葛亮絕對有過收拾收拾關羽,消消他狂傲氣焰的想法,想來以諸葛智慧會知道關二爺的脾氣很容易出事,只是諸葛亮實在沒有機會,關羽不犯下彌天大錯,劉備是不會讓他二弟受委屈的。可能諸葛也在等關羽犯個大錯的時候找機會收收關羽傲氣,結果沒想到這貨一下把自己坑死了。。。。。。諸葛亮能怎麼辦,他也很無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