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徽解

    諸葛亮平生不弄險,不會走險棋。兵出子午谷要有幾個確定條件1魏延要能神不知鬼不覺的出了子午谷,並能很容易佔領長安,而且還要擋住潼關關東平原的魏軍。2諸葛亮要能打敗曹真,半個月之內攻到長安與魏延匯合。當時蜀國軍隊不到魏國五分之一,而且多是步軍,能否擋住關西和關東兩邊攻擊真是難說,外無糧草內無援兵,真是風險及大。而且吳國是牆頭草還有可能到時看蜀國得勢藉機攻打蜀國,都很難說。明末高迎祥起義軍兵出子午谷全軍覆沒,足以說明子午谷路很難走。要是劉備攻吳沒有打敗仗用用子午谷計策還可以,諸葛亮時期對魏國只能蠶食,不能一舉打敗。

  • 2 # 新說點評

    原因有三:

    第一,諸葛亮何許人也?不說演義,三國志中記載,真實的諸葛亮在政治,文學,軍事上也是蜀漢第一人。諸葛亮善於處理國政,軍事次之。根據當時魏國軍事部署,出兵子午谷只能深陷重圍,被敵殲滅。當時魏國軍隊無論將領還是士兵素質都是最好的,當然魏國面積也是最大的,相當於吳蜀之和了。諸葛亮分析即使子午谷突破,由於後方支援不繼,即使到達長安也不可能攻城略地,必定被殲滅,枉費這些戰士性命,甚至動搖國本。

    第二,蜀國軍事力量不像演義裡說的那樣,雄兵幾十萬。以當時蜀國人口推算,蜀國可能有幾十萬軍隊,但還要守各方城池,能北伐的軍隊也就十萬左右。這個軍事力量對於魏來說太少了,即使全部奇襲子午谷,到達長安也不可能一帆豐順,因為魏國至少六七倍的兵力可以機動攔截。魏國將領比蜀漢也多幾十倍 真正的戰爭,蜀國完全佔下風,不要被演義騙了!

    第三,打仗打的是錢

  • 3 # 歷史搬磚匠

    個人觀點:我也不會採納子午谷奇謀。

    首先我們來分析下當時形勢:1.行政管理區域,蜀漢對比曹魏大概是1:9即 益州對比幽州、幷州、冀州、青州、雍州(司隸)、徐州、兗州、豫州、大半個涼州和小半個荊州。2.人口對比:108萬對比440萬 。從上述資訊來看當時的蜀漢絕不可能與曹魏進行戰略決戰。有了這個認識我們再來看當時諸葛亮的決定。子午谷奇謀的目標奇襲長安,快速佔據潼關武關和藍田一線。假設魏延成功那麼這將是打響蜀漢與曹魏的戰略決戰的序幕。在潼關武關一線將承受巨大壓力,且不說能不能守住,僅消化司隸與涼州的兵力、物資就可能是蜀漢極大的消耗。我認為蜀漢不可能完成這兩線目標。據當時史料記載,司隸等地已認可曹魏正統性地位,人心並不偏漢。我想諸葛亮這麼偉大的戰略家不可能看不出這點,所以諸葛亮選擇優先奪取隴西,在戰略上形成居高臨下之勢。

  • 4 # 兩湖風輕雲淡

    在諸葛亮北伐之時,魏延曾經提出過引一奇兵出子午谷直奔長安的決策,諸葛亮並沒有採納。數十年之後,卻被魏將鄧艾偷渡陰平繞過劍門的蜀軍屏障,從而一舉滅了蜀國。由此大家就有了如果當初諸葛亮聽從魏延的建議,是否也能一舉滅掉魏國的暢想,並由此推斷諸葛亮其實用兵過於謹慎,以至於在最好的時候沒有能夠建功立業。但歷史的真相真就是大家所想的那樣嗎?我們今天不妨來分析一二。

    首先,從戰術意義上來講,子午谷奇兵的確能夠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但魏延是將軍,著眼點只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諸葛亮則是國之基石,不僅僅要考慮軍事問題,還要考慮經濟問題。

  • 5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導語:

    個人認為諸葛亮北伐不採取魏延子午谷奇謀是因為諸葛亮謹小慎微的行事作風,而且魏延一旦失敗蜀漢也承受不住萬餘人軍隊損失。

    子午谷奇謀沒有實施,才被稱讚為是當時覆滅曹魏唯一的一次機會。但是一旦實施了,那麼子午谷奇謀有很大的可能就成為夷陵之戰後又一禍國之舉。

    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在三國曆史中諸葛亮被評價是一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人,但這並非是諸葛亮的性格。諸葛亮謹慎是蜀漢當時的國力而造就的,如果諸葛亮不謹小慎微的處理每一件事,那麼一旦走錯一步,就會讓蜀漢的國情雪上加霜,甚至導致覆滅。

    而且魏延帶領大軍長途奔襲,完全就是孤軍深入失敗和成功的機率幾乎持平,甚至失敗的機率更大一些。諸葛亮身系蜀漢的安危,而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又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怎麼敢讓魏延率兵冒這麼大的風險。

    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

    子午谷奇謀一旦成功將取得超乎想象的戰果,但是若是失敗了蜀漢將要承受失去一萬生力軍的代價。大家都將魏延的子午谷奇稱之為奇謀,有很大的原因是計策沒有能夠實施,一旦實施起來,那麼必然又是一場讓蜀漢國力衰退的戰爭。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魏延率領一萬兵馬翻山越嶺出子午直接襲擊長安,即使有奇襲的作用,但是長安的防禦是一萬人馬就可以攻陷的嗎?如果長安城內一味死守,堅持到援軍到來,魏延及所率領的一萬兵馬必然會被圍困至全殲。如果長安這麼好攻陷,那麼長安早就淪陷了。

    總結:一萬人的兵馬也不是小數目,浩浩蕩蕩的肯定會被發現,長安肯定會提早做好防禦。若是急行軍攻擊長安又會後繼乏力,銳氣一失自保都是難題又怎麼攻擊長安。

  • 6 # caniforget999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魏延的主意未嘗不是一條妙計!

    子午谷是一條連線關中平原和漢中盆地的古道,北起西安市長安區南,南至安康市石泉縣北,今天國家高速g5西安至漢中段就是沿著這條古道修建的。從漢中到關中,這是最近的一條路。

    對於魏延的妙計,《資治通鑑》裡這樣記載諸葛亮的反應,“亮以為此危計,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從這句話我們能看出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妙計有兩個原因。

    其一,子午穀道路狹窄,不適合大軍通行。出祁山雖然繞了遠路,但道路寬敞平坦,行軍方便安全。

    其二,出祁山是繞了遠路,但有一額外好處,那就是可以佔據隴右一大塊地盤,進可攻退可守。結果諸葛亮剛出祁山,曹魏隴右五郡就有三郡望風而降。諸葛亮初步的戰略目標實現了。

    原本這樣也不錯,可是接著諸葛亮犯了一個大錯,那就是沒有用軍事鬥爭經驗豐富的魏延或吳懿為先鋒,而是用了紙上談兵的馬謖。結果馬謖率先鋒在街亭被張郃擊潰,諸葛亮進退失據,只好退軍,第一次北伐失敗。

    如果諸葛亮用對人,能守住街亭,諸葛亮完全可以拿下剩下的兩郡,然後調集大軍來到街亭與張郃決戰,那樣勝負未嘗可分。以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野戰中大敗司馬懿來看,諸葛亮治軍野戰戰力極強。一旦在決戰中擊敗魏軍,那麼關中平原唾手可得。所以說諸葛亮原本的計劃也沒什麼毛病,只是實施過程中出了紕漏。

  • 7 # 小樓聽雨71514

    一,風險太大,勝率太小,如失敗,蜀國滅國。二,諸葛性格謹慎,不冒大風險!三,蜀國沒有獨擋一面的帥才。蜀國如有張遼,曹仁,陸遜,周喻,等人物,方可一試!

  • 8 # 公子靈均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向諸葛亮要10000人馬,5000精兵作戰,剩下5000人專門運輸糧食,由褒中出發,延秦嶺向東,走子午道,不用十天就可以到達長安。夏侯楙無謀,必定逃跑。長安有糧倉,加上百姓手中的散糧,足可以供人馬食用。到時魏延堅守城池,等諸葛亮率領大軍從斜谷趕來,就能一舉拿下咸陽以西的地盤。

    當時漢中和長安之間有三條棧道,從東向西分別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魏延的計劃是子午道和褒斜道同時出兵,褒斜道是疑兵,主力走子午道,出其不意拿下長安,之後兩路大軍會合,佔領關中。

    這看上去是一個絕妙的計劃,但可惜的是這個作戰計劃被諸葛亮否決了,這使得多少後人為之惋惜。魏延久居漢中,對當地情況十分了解,在雙方軍力不對等的狀況下,奇襲是必要手段。後世很多人都認為是諸葛亮的保守,讓蜀國喪失了一個良機。

    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但軍事戰爭並不是他的強項,他認為這個計劃太過於冒險,不想拿上萬蜀軍將士的生命去做賭注。他認為上萬人的軍事行動一定會驚動曹魏,曹魏在三條棧道都會安排偵察兵,一旦被曹軍偵察兵發現,奇襲就沒有任何意義。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9 # 陝西楞娃123

    我們從整個三國演義的電視劇,可以看出諸葛亮雖才智聰明過人,精通天文,地理,五行八卦,但過於自專,自信,劇中尤其對反對他主張的人從不重用,對經常提出不同意見的魏延左右看不順眼,多次駁回魏延關於戰事的分析,對一向聽話善於紙上談兵,而缺乏實戰的馬謖卻委以重用,致使伐吳全線敗退,其專橫的信格導致後期蜀國由於連年戰事 致使國力衰敗,民怨四起,百姓流離,最終走向滅亡。

  • 10 # 張鐵軍158

    諸葛亮愚蠢,不識兵機,好兵而無謀。

    第一,如果,聽從魏延的建議,以少量部隊襲擾,因糧於敵,在魏國後方開闢根據地,如韓信故事,以消耗魏國國力,創造戰機,再做進取。《兵罍三十六字解》“兵法千條,無外乎一句,即多方以誤之。”

    第二,鎮守漢中多年,漢中平安無事,說明魏延謹慎,慎戰,有謀略。兵法曰善戰者,敵不知其所攻也。又曰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如此謹慎之人提出“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後來,鄧艾偷襲陰平成功,當初鍾會也覺得鄧艾弄險。

    第三,諸葛亮六出祁山,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招搖遊行,除耗費資材,惟有加速蜀國敗亡。

    第四,陳壽評價諸葛亮:“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第五,司馬懿評價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

  • 11 # 孤獨的行者001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魏延,蜀軍大將,在對魏國作戰時,提出親率五千兵士子午谷出奇兵,可偷襲曹操的大本營長安,此計謀風險雖高,但成功機率在五成以上,非常值得一試,如不成功,最多損失五千兵士。此計魏延一經提出,即遭到諸葛亮的反對制止,諸葛亮認為此計風險過高,還是應該以穩為主。

    由於諸葛亮生性穩重,不太愛冒險,或者說自己底子不厚,底氣不足,因此,凡事都是循規蹈矩。

    如歷史真的按照魏延的計謀實施會有兩種結果:

    一是魏延率部偷襲成功,但不一定戰領長安,因為曹操如得自家國都被佔會傾盡全部軍隊奮力奪回。

    二是魏延率部偷襲不成,等於告訴曹操子午谷這條線路可縮短進出祁山的時間和距離,說不定曹操會反用此計謀,以子午谷出兵攻擊蜀國,那樣話,事情的發展真是不可預料。

    以上是個人觀點,望評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難面前,是命重要還是錢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