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風雨雲臺

    直接回答,扶蘇當了二世皇帝,秦帝國依然會滅亡,整個秦漢走勢大致不變。原因如下:

    第一,扶蘇是嬴政的長子,在一個以法家思想為核心的軍國主義國家裡,其受教育的內容應該不會超出法家和軍國主義這兩個基本框架。也就是說,他當了皇帝之後,不會改變秦帝國治理天下的基本方針。山東六國人民之所以會造反,這跟秦國的嚴刑峻法有很大關係。

    第二,扶蘇成長的過程,也正是秦國不斷剪滅六國的時候。這個時候的秦國以法家思想為核心,以軍國主義為武器,在政治和軍事上不斷取得巨大成功。扶蘇和秦國高層完全沒有必要在一個經過實踐檢驗的治國方式上改弦更張,他們沒有任何可見的改革必要。換句話說,扶蘇上臺後不可能去想改革的必要性。因為秦帝國建立本身,就標誌著所有的對手和各種治國思想流派都是失敗者。秦帝國的滅亡就滅在軍國主義無法治理天下,一旦帝國停止擴張,帝國必然瓦解;也亡於法家思想本身具有極強的剛性上。(秦亡的原因很多,這裡一筆帶過)

    第三,我們今天之所以對扶蘇抱有一絲幻想,是因為太史公的《史記》對扶蘇零星式的記載,讓我們覺得他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其實我更傾向於這是太史公的一廂情願罷了。首先扶蘇是長子,太史公以儒家所提倡的嫡長子繼承原則來做文章。其次,零星式地把扶蘇描繪成儒家思想的同情者,讓後來讀者有所幻想。最後,添油加醋的把焚書坑儒擴大化,然後凸顯扶蘇對嬴政的不滿。這些記載不足為信,看我上面兩點原因就可知了。

    補充:改革之源動力在於秦庭高層要認識到問題之所在,但是秦以法家思想為靈魂,以軍國主義為利劍,終至橫掃六國,天下歸一。這一路的高歌猛進,同時也將非秦之治國思想踩在腳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能讓秦庭高層有充足的理由認為秦之國策有問題?秦之大一統乃創世之舉,無先例可循更無經驗可借鑑。吾等後人是開了上帝視角才有“戰時"與”守成“之說。 帝國之政事猶如人之成長,秦帝國乃是我華夏帝國的幼年時期,幼年人犯錯不可避免。

  • 2 # 開心笑客

    我認為會!

    即使是胡亥上臺,別瞎搞!保住三秦之地,都沒問題。

    你要知道胡亥是怎麼瞎搞的。

    1.宗室弟子被殺一空。宗室力量等於廢了

    2.投機者李斯被滅三族!我認為李斯能力還是有的,李斯立胡亥為帝也就想做個文官之首權臣,又不是想把秦國搞廢!就是沒想到胡亥這麼聽趙高的話。把自己滅三族說滅就滅。等於李斯一系的全廢了!

    3.指鹿為馬,在殺一整批忠於發秦的忠臣!這次之後可以說剩下的忠臣都孤木難支,剩下一批趨炎附勢沒本事的投靠趙高的沒用的傢伙!在就一批心灰意冷的心心已死的臣子!

    4.蒙恬蒙毅被殺,軍方力量也同樣離心離德!

    要知道,後面章邯就戴著邢徒軍幾乎把剩餘的6國起義軍都給重新給擼了一遍了!但是咸陽大本營又搞事情,導致軍隊又離心離德!

    隨便扶蘇,公子高,他們繼位,只要在咸陽掌握好平衡文武平衡。在一統不敢說,心稍微狠辣一點。只保住三秦大地。關東六國只要進不了函谷關。時間一久。關東六國王族,貴族,農民軍,覺得進不去秦國,就會為了剩下的地盤大打出手!別指望這些貴族,王族,起義軍融洽!

    然後,在埋頭髮展幾十年,國策不變。說不定,又會一統

  • 3 # 旭日東昇38030061

    誠邀,此題應該從始皇帝為何不立“後”入手。

    過程過於複雜,大意就是六國殘餘勢力在扶蘇身邊集結,扶蘇是太子,將是繼承大統的接班人,有合法性與正統性。於是,在扶蘇身邊形成了所謂的“太子黨”。而這一切引起了始皇帝的警惕,將太子調離咸陽,跟隨蒙恬駐守邊關,目的就是讓蒙恬監視扶蘇,希冀太子幡然醒悟過來。然而,這一切,都隨“沙丘之謀”掩埋於歷史的長河裡……

  • 4 # 歷史時間軸

    扶蘇當了皇帝,秦國能走多遠不知道,但是秦朝不至於二世而亡!

    關於扶蘇的史料非常少,秦始皇的其他二十多個兒子,除了胡亥以外,少到可以忽略不計,這是非常奇怪的,所以就那麼點東西,很難證明扶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我之所以說扶蘇繼位的話,秦朝不會二世而亡,是因為胡亥的反證,胡亥已經是壞極點了,扶蘇就是壞,能壞到哪兒去?

    按照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扶蘇因為反對秦始皇焚書坑儒,讓秦始皇很生氣,就讓扶蘇到上郡監軍,國學大師呂思勉認為秦始皇此舉已經排除了扶蘇繼位的可能性,大家要注意一點,扶蘇是去監軍,不是統兵,北方30萬大軍的指揮權,在蒙恬手裡,蒙氏三代忠良,秦始皇還是有識人之明的!

    換句話說,秦始皇討厭扶蘇,討厭他的政治理念,所以把他打發的遠遠的,省的在耳邊聒噪!

    扶蘇在上郡的三年左右的時間裡,秦始皇的身體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並最終在巡遊到沙丘的時候,厚積薄發的掛了,一切都是那麼的突然,但是儘管太突然,如果說秦始皇生前對帝國繼承人的問題上,沒有一點安排,我是不信的,說秦始皇臨死前讓扶蘇回咸陽主持他的喪禮,我也是不信的,既然秦始皇知道自己要死了,幹嘛下一道這麼奇怪的詔書,安排讓扶蘇主持他的喪禮,秦始皇應該安排帝國繼承人才對啊!

    何況,秦始皇生前最厭惡說死的事,怎麼會給扶蘇的詔書裡說他的喪禮呢?

    如果秦始皇死的太突然,確實沒有明確繼位人,隨從巡遊的大臣們,也會根據秦始皇生前的偏好,知道誰是秦始皇中意的公子,所以我覺得胡亥是秦始皇預設的,也就是合法繼位的!

    胡亥繼位後第一件事就是下詔賜死扶蘇,扶蘇接到詔書一邊哭一邊準備自殺,蒙恬勸都勸不住,這說明了什麼?說明自從被趕到上郡後,扶蘇還源源不斷的收到秦始皇的訓斥,扶蘇那脆弱的小心靈,被秦始皇接二連三打擊的近乎絕望,只有這樣才會收到詔書馬上自殺,如果秦始皇沒死,扶蘇可能不需要賜死詔書,自己就病死,或者鬱悶死了!

    秦始皇會因為三年前的反對,對兒子揪住不放,三天兩頭的罵扶蘇一頓嗎?我想不會的,一定是身在上郡的扶蘇,看到了帝國的危機,一而再再而三的勸諫秦始皇,惹的秦始皇一而再再而三的訓斥,三年的累積,扶蘇終於在賜死詔書到來的那一刻崩潰了,於是自殺了!

    史書上一直說扶蘇仁厚,這是歷史給扶蘇的人設,我們不能相信,也不能質疑,扶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我想再差也比不過胡亥,所以我覺得扶蘇繼位的話,修正主義未必,調整一下還是可以的,只要採取緩和一點的政策,給百姓休養生息的時間,是不會造反的,秦國也會走的相對遠一些!

    因為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就起義了,而且一呼百應,天下響應,說明階級對立已經很嚴重了,秦國也許不會亡,但是可能會陷入分裂!

  • 5 # 遖唻苝暀

    秦朝崛起於公元前221年,若能享有300年國祚,蕩平亞歐兩洲沒有問題。

    秦皇49歲於東巡途中意外掛機,這位千古一帝有太多的事情沒來得及做。

    公子扶蘇若能繼位,秦朝定會成為全球最早崛起的超級大國。

    那個時候的歐洲,是個上不了檯面的地方。

    那時的羅馬帝國還是個嬰兒,正躲在歐洲的牆角吃奶。

    羅馬帝國極盛於公元192年,比秦朝極盛晚了400年。

  • 6 # 海天玄宇

    如果秦帝國的扶蘇之證,秦國一樣會二世而亡。

    秦帝國是一個嶄新的朝代,制度上創新,開創了之後的兩千多年的封建秩序,這就使得它必然與舊有勢力矛盾劇烈。這是它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當然秦亡還有許多其他原因。

    一、扶蘇本人沒有能力,也不夠強力、沒有手段和野心。

    這從他接受詔書後,直接自裁就能看出來,他不能分辨出詔書的真偽,也不能夠採取正確的自保方式,因此他雖仁義,但未必是一個強力的君王。

    二、六國的舊有勢力沒有得到全方位的清算和剷除,使得他們隨時有死灰復燃的可能,這些勢力不會因為秦的統治改變而放棄反叛,因為他們曾經是固有利益集團,絕對不甘心失敗,所以一有機會,他們就會揭竿而起。比如陳勝吳廣兩人,在史記裡也之乎者也,怎麼看,也不是普通佃農的姿態,應該就是屬於六國舊有勢力的範疇。所以只要秦始皇去世,秦帝國的統治出現不安定的時刻,他們就會藉機起事。這樣的六國貴族勢力在秦末楚漢之際,比比皆是。這是秦始皇留下的隱患,他沒有時間去徹底完成。

    三、扶蘇執行的是儒家治國方略和秦本來的法家治國方略完全不同,這更會加劇秦帝國的不確定性和混亂。因為扶蘇與李斯、趙高等人的矛盾更大,造成的混亂比胡亥也許更大。

    四、秦始皇時期,秦帝國的實力大大受損,看著很強盛,其實處處透露著危機。當他完成了同一六國的時候,秦兵已經消耗了很多。而他沒有實行休養生息,只有戰爭才能繼續激發秦兵的爵位慾望,所以秦帝國成為了一個戰爭機器,只有不斷的戰爭才能滿足秦人的獎賞需求。接下來,秦繼續北擊匈奴,南征百越,這樣的結果就是繼續消耗關中的老秦人的力量。

    五、當一種新的統治理念和制度出現後,要有一個反覆的過程,就如同隋唐也是一個道理,漢尊秦制,唐承隋制,就是這樣的道理。在這個反覆過程中才能消滅固有的勢力,磨合心的制度和形成新的勢力,歷史總是螺旋曲線式的發展。

    因此可以說秦始皇埋下了秦滅亡的種子,如果他能夠在統一六國後,不大興土木,不積極對外擴張,二十相對體恤民力、軍力,另外加緊對六國舊勢力的清除和安撫工作,穩固已經取得的成果,那麼他的朝代滅亡就無法改變。正如隋煬帝,如果他能遵循隋文帝的韜略,加強內部的整合,而不是內部也開發,外部也征討,那麼隋朝就不會滅亡。正如秦帝國也是一樣,一邊四處征戰,一邊大興土木,一邊全國巡遊,這樣國家必然散架,誰來了也不好使。

  • 7 # 一吃瓜路人

    扶蘇執政也難以走遠,這個問題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秦始皇沒有讓六國徹底誠服,也就是說思想工作沒做好,加上秦法嚴苛,就算扶蘇來了也難以讓天下六國舊人平復情緒,接受統一。除非來一次徹底的戰爭,讓六國舊人團結,結束和秦的世仇,才能更好的統一。其實六國和秦的世仇,不只是戰爭的仇,還有六國名士既得利益和秦國先進制度的對抗。往前看就像秦的商鞅車裂,就是商鞅變法和舊貴族新舊制度對抗的悲劇。往後看,隋朝滅亡就是科舉制度和舊門閥對抗的結果。說簡單點,就是必須給這種發展中的新舊交替找個臺階,要不然舊勢力不會買賬。所以很不幸,秦就是這個臺階。收服了舊勢力,團結了中原人,然後繼續繼承秦制發展。

  • 8 # 啵啵2021

    不會,因為這個年代已經有了一個還厲害人物,就是劉邦,再說秦始皇才50多歲死的不明不白,多半被趙高害死,因為秦始皇一死趙高就串李斯謀劃還死扶蘇秦始皇大兒子。殺了所以秦始皇兒子女兒……這早就謀劃好的,還寫信給劉邦……所以說秦始皇該是死在趙高手裡,太相信趙高小人……

  • 9 # 雲不出

    有很大可能。扶蘇執政,定是儒家治國,以文化統領人心,再實行休養生息,應該可以走遠,如同漢初一般。畢竟戰爭持續了幾百年,民心思安。社會一旦安定,項羽劉邦皆是俯首子民無能為也!

  • 10 # 18歲的煙花

    答案是未知的,封建帝國沒有長久的。假如扶蘇不死,蒙恬就不會死,軍事依然很強大。沒有了暴政欺壓百姓,陳勝吳廣就不會起義。假如扶蘇不死,秦國至少不會那麼快滅亡,扶蘇的仁慈會讓秦國喘上一大口氣,他足以改變歷史。

  • 11 # 一貳一橙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由於和秦始皇的政見不同而被外放到長城,跟著蒙恬和匈奴玩彈子去了。

    在秦始皇死後,中車令趙高和丞相李斯謀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為帝,並一紙詔書逼死了扶蘇和蒙恬、蒙毅,一年後天下大亂。李斯、扶蘇趙高先後被殺,繼位的子嬰出降,秦國這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僅僅十五年的國祚就滅亡了。

    那如問題所說:如果當初秦始皇先昭告天下立了扶蘇為太子,那秦國還能走得更遠,成為媲美后世漢唐的國家嗎?我認為是可以的。首先扶蘇這人比較賢明,他之所以不受父親喜愛就是因為他數次進諫,希望父親改變他那焦躁急進的治國方針,也因此被秦始皇安排到了北方。扶蘇的賢名可以說是天下皆知,連陳勝、吳廣起義時打的都是他的名號,可見如果扶蘇繼位的話,他肯定會先解決內部矛盾,

    比如先停下一些耗資巨大的工程,如阿房宮、長城這些,再把南方的軍隊調回來,畢竟當時南方還是屬於蠻荒之地,秦始皇派了任囂、趙佗率五十萬大軍“南服百越”。除了給帝國增加幾個郡,擴充一下地圖版塊之外,對帝國的GDP是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的。

    如果可以把南軍調回咸陽的話,後面就算關東大亂,函谷關內也不至於無兵可用,要章邯去用驪山囚徒抵禦了。當然不是說扶蘇繼位,六國後代就不會反,因為分封制已經流行了數百年,秦始皇一句話就把它給取消了。對於老秦人來說或許是沒什麼影響,但對原六國貴族和治下的人民來說,驟然改變肯定是有些難以適應的。這也是為什麼陳勝每派出一人到原六國屬地,當地百姓就擁立他稱王的原因。

    所以秦始皇在世時,六華人民還不敢有所圖謀,可秦始皇一死,六國之亂依舊會發生。不同的是,以扶蘇的賢名,叛亂的規模或許就不會像胡亥執政時那樣大,至少陳勝、吳廣就不能以他的名義來鬧事了。

    而且扶蘇執政,蒙恬和蒙毅兩兄弟也不用死,這兩人一文一武,一內一外,加上王離、章邯、李斯、趙佗等人,以及剛滅六國不久,精力、經驗、士氣依舊鼎盛的秦國精銳,完全是有能力平定秦始皇死後的六國亂局的。只要撐過這段時期,扶蘇就可以空出手來治理內政,改正父親以法家治國的方針,安撫人民,實行仁政,天下也就不會“苦秦久矣”了,大秦帝國絕對可以走得更遠,之後只要扶蘇選好繼承人,大秦絕對可以媲美漢唐。

  • 12 # 嶼黎

    答案是“會”

    公子扶蘇執政,意味著他要化解秦始皇晚年遺留下來的各種隱患,這就要考驗扶蘇的能力,魄力。

    如果扶蘇執政的話,就需要迫切解決3個問題

    問題一:因為始皇帝築長城,蓋阿房宮,修帝陵,勞財傷命百萬人;

    問題二:秦朝法律太嚴,施行連坐制,一人犯法,親戚領居都要受處罰;

    問題三:橫徵暴斂遠遠超過了老百姓的承受極限;

    我們在看看扶蘇的能力

    能力一:扶蘇自小聰慧,但是有一副菩薩心腸,因而反對始皇帝暴政,被打發去邊塞。

    能力二:跟著蒙恬在邊境打仗,為的是培養他的剛猛果斷;並在部隊立下了赫赫戰功。

    扶蘇的能力剛好完美地解決始皇帝留下來3大問題,人民內部矛盾得到解決,就不會暴發農民起義,就不會有項羽,劉邦,就不會二世而亡!

  • 13 # 江雨燕

    有這樣的可能性,而且還很大,我們都知道秦朝是亡於苛政,《史記·陳涉世家》中有一句名言叫“天下苦秦久矣”。秦朝人苦的是什麼呢?是沉重的賦稅嗎?實際上是秦國在商鞅變法之下推行的“輕罪重罰”制度,過於嚴苛的法令導致了自身的滅亡。

    劉邦當初押解犯人前往驪山時,因為跑了幾個犯人,這些在秦律中都屬於死罪,走投無路的劉邦只好起義。而與秦始皇繼續執行的苛政相比,公子扶蘇卻是一個具有仁君風範的人。不過關於扶蘇的歷史資料比較少,不過從這些資料中我們能夠看出如果扶蘇登基的話,秦國確實有可能會延續下去。

    扶蘇為人寬仁,但也迂腐不知變通

    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扶蘇就曾上諫秦始皇:

    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資治通鑑卷八》

    可見,扶蘇還是具有政治遠見的,意識到過於嚴苛的政策會引起社會的動盪,所以,如果扶蘇能夠執政,那麼從商鞅以來推行的許多苛政極有可能被廢除,那麼秦朝無疑間就會延續下去。不過扶蘇的上諫並沒有得到秦始皇的贊同,反而讓秦始皇很生氣,把他派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戍邊。

    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軍於上郡——《資治通鑑卷八》

    秦始皇駕崩後,趙高、李斯和胡亥一起密謀篡改遺詔,趙高為什麼要篡改遺詔的原因其實就是害怕扶蘇上臺後,自己就會失勢,不僅他害怕,李斯也害怕:

    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責之何深也?”高曰:“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皇帝二十餘子,皆君之所知。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里,明矣——《史記·李斯列傳》

    從趙高的這番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扶蘇的賢明讓趙高害怕,也讓李斯害怕,因為他們都知道扶蘇一旦上臺,必然會廣納賢才,那麼到時候他們的地位就會不保。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陳勝吳廣起義時都打的是扶蘇的旗號: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史記·陳涉世家》

    可見,扶蘇當時不論是在朝廷還是民間的名聲都比較高,所以他上臺後極有可能讓秦國的壽命繼續延續下去,因為他只要透過廢除秦朝存在的一些苛政,廣用賢才,那麼民間的反抗情緒必然會消減下去。

    而扶蘇面對的反抗最多隻是那些諸侯國貴族後代的復辟行動,但是在軍事上扶蘇有蒙恬支援,所以這些貴族後代的復辟很難得到農民的支援,形成大規模的起義,所以,應該說扶蘇沒有執政是十分可惜的。

    同時,這其實也有他自己的緣故,在性格中有迂腐、木訥不知變通的一面,當趙高等人假傳詔書命令他自殺時,蒙恬表示了懷疑,但扶蘇卻大哭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

    如果說扶蘇當時能夠聽從蒙恬的建議,大秦帝國的命運或許就大不相同了。

  • 14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閩南小生一枚。

    只能這樣說:在扶蘇的這一任上,秦國可能會安定。

    扶蘇之所以被廣為傳頌,甚至連陳勝吳廣都敬仰,乃是他寬以待人、嚴於律己的性格。他上書父皇,反對“焚書”、反對“重法”。是一個比較體諒百姓之苦的領袖。

    所以,如果扶蘇執政,秦國主要的社會問題會迎刃而解。

    1、重徭役。始皇帝時徵三十萬民夫修長城,使得社會生產不能有序進行。扶蘇上臺後,可能會停止這些徭役,減少對成年勞力的損害。

    2、法苛待。始皇帝仍然採用商君之法,正如西漢賈誼《過秦論》中的名言:“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朝已經不是偏居隴西的諸侯國,也沒有了太大的軍事壓力,沒有必要用重法。

    所以,如果扶蘇上臺,至少在這兩點上有所改善。但並不能保證扶蘇之後的秦朝會怎樣,我們總不能一直假設沒有趙高這樣的人吧?

  • 1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即使扶蘇執政,秦國也難以走遠,就算不在扶蘇手中滅亡,也將亡於秦三世。

    秦國之所以二世而亡,其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種下的因,陳勝、吳廣造反於秦二世元年,也就是秦始皇死的次年。

    秦二世剛坐上皇位,屁股都還沒有坐熱,還沒有開始執政,天下就開始大亂,這不是秦二世造成的,而是秦始皇一朝留下的隱患,只不過秦二世昏庸,無法控制秦國朝政,進而撲滅造反,人為的造成了反秦運動的高漲。

    試想,如果陳勝、吳廣一開始造反,就受到秦國高度重視,立即派出大量軍隊強力鎮壓,將陳勝、吳廣等人全部誅滅,後面反秦運動的星星之火就不太可能呈燎原之勢,而只能是零星之火。

    秦始皇從來就不是一個暴君,他只是被人為汙名化了,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實行新法,以法家為根本治國,數百年來,直到秦國統一天下,也沒見秦國過早滅亡或者國內因為嚴刑峻法而叛亂。

    秦朝的滅亡在於秦始皇的改革過於激進,尤其是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從宗法制到中央集權,秦始皇的改革太過激進,都是一步到位,沒有緩衝或者變通的做法,原六國民眾普遍不適應,原六國貴族普遍仇恨。

    百姓反對的不是郡縣制,也不是中央集權,而是自已的生活是否能過得好一點,就是如此簡單,百姓的造反只不過是被六國貴族所利用,他們才是利益集團。

    劉邦建立的漢朝,法律與秦國一樣,政治制度與秦國一樣,漢承秦制,百姓還是那一批人,為什麼漢朝能穩定下去?

    因為劉邦將秦始皇激進的改革作了一些調整,將激進的郡縣制改為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在中央實行郡縣制,在偏遠地區實行分封制,而且還是被閹割的分封制。可見郡縣制並不是秦朝滅亡的原因。

    如果扶蘇能夠即位,除非他能像劉邦一樣改變政治制度,除非他有劉邦一樣的雄心壯志和長遠眼光,否則扶蘇這個皇帝還是會被利益集團裹挾,無法成事。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但扶蘇的能力與秦始皇相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簡直相差百倍,從秦始皇時期,扶蘇的表現來看,扶蘇有幾個特點:仁義、軟弱、崇信儒學。

    扶蘇的仁義史書上都說了,為了替460多術士求情,不惜直言納諫,哪怕是導致秦始皇大怒,他也沒有怨言,這就是仁義。

    扶蘇勸諫秦始皇的話,主要來自儒家的思想,可見秦朝並不反對儒家,至少皇帝的長子都能學儒家思想,而且在秦朝廷上有眾多的儒家博士,很有可能扶蘇的背後站著一整個儒家學者的勢力,儒家又講仿古、講分封,是建議恢復分封制的堅決支持者。

    比如博士淳于越,秦國統一天下,並且郡縣制都實行8年了,還出來反對郡縣制,建議分封制,可見分封制影響深遠。秦始皇當政時,是不可能更改的,如果扶蘇當政,是否會更改政治制度,而滿足利益集團的訴求呢?

    所有的改革都有有風險的,除非扶蘇有劉邦的能力與氣魄,否則改革不成,不是天下大亂,就是被利益集團裹挾,以扶蘇的能力是無法解決的,到時候還會天下大亂。

    扶蘇雖然能力欠缺,但是肯定比胡亥強多了,至少不會大肆屠殺宗室及大臣,至少對反秦運動會反映得相當迅速,那樣的話,反秦起義就難以成火侯,而會被打壓下去,至少在扶蘇一朝,反秦成不事,但並不表示秦朝就沒事了,各種勢力還會在暗流湧動。

    秦始皇在世時,尚能壓制這些暗中勢力,但扶蘇在世就未必能壓制,這些勢力包括儒家勢力和原六國舊貴族勢力,反郡縣制勢力等等。

    扶蘇還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軟弱,趙高、胡亥、李斯合謀假傳秦始皇詔書,逼扶蘇自盡,扶蘇不問緣由立即自殺,這就能看得出扶蘇是多少軟弱,蒙恬還知道申請複議,但扶蘇卻表現得非常軟弱 ,連原因也不想知道,連搏一回的命運也不願意一試,最終自盡。

    作為一個皇帝,如果較弱,很容易被利用,像朝中大臣的政治主張也不盡相同,李斯等人與秦始皇的政治理念一樣,但其他人可就不一定了,蒙恬、蒙毅、馮劫、馮去疾等人能在秦始皇手下長期為官,政治理念也應該也秦始皇相差無幾,否則就不會受重用,扶蘇真的能夠壓制這些權臣嗎,尚是個未知數。

    所以如果扶蘇即位,最大的可能就是,天下仍然會爆發反秦起義,但是扶蘇一朝勉強能夠打壓反秦義軍,但也耗盡了秦朝的積累,本來從秦始皇時代就開始大興土木,對外擴張,就將整個國家的財富耗去大半,再經反秦起義,秦朝在扶蘇手中不倒也是行之將傾,會在扶蘇之後的秦三世手中滅亡。

  • 16 # 漩渦鳴人yy

    秦國立國上百年之久,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能人輩出,其他的咱們暫且不論,至少在軍隊這個方面,秦國從來都沒有讓其餘六國失望,在軍事將領上面,秦國也是能人輩出,所以說在秦二世胡亥執政的時候總是給人一種錯覺,說秦國的將領難道全部都死光了?

    秦二世胡亥手底下就沒人了嗎?為什麼偏偏要一個章邯,這個已經被他貶了的人。過來指揮軍隊。

    第二個問題,全國的長城兵團也就是蒙田率領的那30萬秦國軍隊,這30萬軍隊本質上來講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秦國在面臨巨大危機的時候,尤其是程勝吳廣的軍隊進攻到離秦國咸陽不足百里的一個地方的時候,這支軍隊竟然無動於衷,要知道秦始皇為了供養這支軍隊修,一條直道這30萬大軍可以不花一天的時間從秦國的邊境一路殺到咸陽,為什麼這一隻軍隊會一動不動呢?這可是秦國的王牌部隊。

    第三個問題,為什麼趙高要反覆地玩弄權術,而且秦二世胡亥只相信他的話?趙高在朝廷上面指鹿為馬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秦二世胡亥也不是傻子,可是有人說秦二世胡亥是趙高的一個傀儡,但是事實證明趙高事實上十分懼怕秦二世胡亥,據怕他知道事情的真相,所以才提前殺了她,那為什麼秦二世胡亥要相信一個宦官的話,這個宦官對他來講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總之這幾年瞎猜測的人也有不少胡編亂造的,也有不少得出來一個結論,就是趙高沒有篡奪王位,沒有修改詔書,秦二世胡亥拿到這個位子那是理所應當的,畢竟趙叔就是這麼寫。

    換言之,秦二世胡亥為什麼這麼相信糟糕,他有什麼把柄落在了趙高的手上,以至於在權力上面秦二世胡亥捏死趙高就像捏死一個螞蟻一樣,可是趙高卻在反覆的上躥下跳,波動整個秦國的朝聖,而秦二世胡亥卻表示不以為然,甚至根本就不想管他。

    所以說一個沒有腦子的分析加最後分析出來的東西,總是會讓人感覺漏洞百出,確實看他文章的時候被他文章這麼一說,感覺像真的感覺這東西應該就是真的摻雜一些真真假假的訊息,這件事情也就成正的了,但是等到別人幫你把那層迷霧解開了之後,你會捂著臉不承認,這是你自己。

    言歸正傳,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去說這個事情?其實我們想想扶蘇如果機會此時蒙恬還活著,蒙恬和西楚霸王項羽之間究竟誰強誰弱呢?

    即便是萌甜真的在軍事領域比不過西楚霸王項羽關上函谷關,秦國依舊是關中地區的王,憑藉著優秀的人脈和優秀的軍工基礎,秦國在休整幾年以後,仍然可以打造一支縱橫天下所向披靡的軍隊,根本就不會像秦二世胡亥那樣,別人都已經攻破關中了,上上下下亂成一團,根本就不知道該派誰出去應敵。

    胡亥之所以在他的朝廷內部會出現這種爛攤子,其實總結起來一句話,得位不正,如果他能夠擁有他自己應該得到的皇位,那手底下的人為什麼還要去對他得到位子產生猜疑?為什麼她還得依靠一個趙高替他在那裡搬弄是非,胡作亂為呢?他為什麼還要殺死他哥哥殺死秦國的將軍,你這樣不得人心的事情?

    秦二世胡亥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告訴他們是父親讓我當皇帝的!他不敢這麼說,他根本就說不出口,這種事情,任何一個人都不會相信,也任何一個人都知道秦二世胡亥不可能得到這個位子!

    扶蘇得到了秦國皇帝的位置以後,雖說不能夠阻止天下大勢的改變,以及農民起義軍的此起彼伏,但它至少能夠守住秦國這份家業,這一點是一個秦二世胡亥做不出來的。

  • 17 # 青史回聲

    扶蘇,秦始皇嬴政的大公子,很早的時候,就已經被朝中許多大臣認定為秦朝的第二任繼承者,也就是秦始皇百年之後的二世皇帝。不過還沒有立為太子,也不知始皇帝是怎麼想的,按道理來說,皇帝登基之後,是要立太子的,來穩固秦朝的統治。

    不過始皇帝並沒有,一直到死,都沒有立為太子。只是在臨終之前留下了一份遺詔:立公子扶蘇為二世皇帝。可是他千算萬算,沒有料到身邊的大太監趙高的私心。趙高這廝與丞相李斯密謀篡改了遺詔,立了始皇帝的小公子胡亥為帝,而扶蘇被派去的使者逼其自刎。可惜了一個仁德的公子啊!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是扶蘇登基為帝的話,這個龐大的大秦帝國能夠避免被滅亡的命運嗎?換句話說,能夠走遠嗎?

    我想應該可以的。畢竟秦朝滅亡的原因有一部分和秦二世胡亥暴政有關,準確說來,應該是個趙高有關。胡亥只不過是趙高控制秦朝大權的傀儡罷了,在處死李斯之後,可以說整個秦朝大權都掌握在趙高手裡。若是扶蘇登基,首先要除去的就是趙高,另外還有李斯。除去這二人,整個大秦帝國也不會很快分崩離析。當然了,這還不夠,秦朝看似強大,但其內部已經腐朽到骨子裡了,地方上的六國舊貴族也蠢蠢欲動,始皇帝在還好,畢竟餘威還在,但他死後,就沒有一個人能夠統治住這個天下,即使是扶蘇也不行。

    所以說扶蘇如果改革秦朝國政成功,倒還能讓秦朝走得更遠,如果沒成功,那就只能夠被別人取而代之了。

  • 18 # HK君

    這是歷史假設。扶蘇沒有上臺,而且被殺,他的治國理念沒有得到實施,而且他在位多長時間也不確定。

    這裡只做一些大機率的推測。

    從遠來說,中國帝制統一王朝,沒有超過300年的,(北宋、南宋,遼國、西遼都不是統一王朝),漢朝因為有了一個漢光武帝劉秀,延續了西漢的國祚。

    所以遠是相對的。如果扶蘇能在位50年左右,那秦朝就是走遠了,到了秦三世就好辦了。

    如果扶蘇只活了十幾年,那秦國體制的問題估計很難在他手裡解決。秦國這時候最需要變法了,因為秦國的法律不適合秦朝了,國家版圖增大,人口增多,以前的法律不適合新的時代。

    大澤鄉起義就是這樣的條件下發生的。

    如果扶蘇能有個30多年的時間,那秦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國祚時間,應該可以超過只有80年左右的元朝(1279~1368)。

    扶蘇執政時像漢文帝那樣,甚至扶蘇可能比漢文帝還優秀,既有文治,而兼有漢武帝的武功,理由如下:

    首先,大家都知道扶蘇敢於為了天下蒼生而諫言秦始皇。

    其次,秦始皇把他趕到河南地,與蒙恬一起守邊,扶蘇自身的軍事才能的提升,和與武將、士兵的關係也非常密切,這時候扶蘇是可以平定國內的動亂,然後開疆拓土。

    蒙恬會成為秦版的衛青,扶蘇會建立漢武帝的功勳。

    在農業文明時代,開土拓疆是一種增量思維,只有增量思維,國內矛盾才能得到不斷地緩解

    存量思維,只能是週而復始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19 # 蟻史為諫

    答:如果扶蘇稱帝,秦朝可以多傳幾世。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嬴政在巡遊的過程中突然感冒,發燒。於是巡遊過程中斷,隊伍轉到沙丘修整;準備待始皇帝感冒痊癒之後再回首都。可是沒有想到的是,這次的感冒似乎很嚴重,始皇帝一病不起與世長辭。

    在始皇帝還沒有嚥氣之前,快速下了一道聖旨。聖旨明確要求扶蘇以太子身份回國都咸陽主持葬禮,之後繼承皇位。

    始皇帝英明一世,糊塗一時。

    始皇帝在位時利用祖宗積累下的財富,以及自己的努力成功的統一了六國。

    在嬴政之前秦國已經是國際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從公元前359年左右衛鞅來到秦國並受到重用之後,秦國就搭上了改革發展的高速車。一路高歌猛進成為戰國最強。

    秦能統一六國衛鞅功不可沒,秦始皇容納人才李斯為相使秦國更加強盛這是秦始皇的功勞。

    始皇帝為什麼沒有很早就立繼承人,他為什麼不像他的先祖一樣早早的就確定繼承人呢?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敗,也給了小人趙高機會……

    趙高的徒弟是贏胡亥,嬴政最小也是最寵愛的兒子。趙高職位不高卻是領導身邊的人,負責保管玉璽,李斯一隻眼裡只有利益的“老鼠”他們在始皇帝死後果斷的更改了嬴政的命令。命令扶蘇和蒙恬自殺,扶植胡亥為帝。

    誰做皇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領導的人品如何直接導致集團的興衰:

    贏胡亥做了皇帝以後就對趙高說:老師,我覺得我應該要好好享受生活;工作的事就麻煩你多費心了。趙高說:您放心工作有我。

    於是陳勝吳廣起義的事胡亥不知道,因為他不想知道。他只想聽好聽的,所以各地起義胡亥也不知道,他只想好好的享受生活。所以強大的秦國在胡亥的手裡很快就滅亡了……

    為什麼我們都看好扶蘇呢?在扶蘇被嬴政派去和蒙恬戍邊,原因是扶蘇反對嬴政的“焚書坑儒”。他認為壞人只是一小部分,現在全國統一了應該要放寬政策,讓人民過上幸福的日子。

    從扶蘇的政治主張來看,一旦執政必定解決溫飽問題,放寬政策緩解矛盾。再加上蒙家掌握了秦軍一半以上的精英部隊,文武配合必定能夠延續秦國的國運……

  • 20 # 農民更瘋狂

    一, 根據扶蘇的性格判斷,秦朝再延續幾百年那是妥妥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前無古人,是個新事物,他採取的措施不符合儒家尊古理念的,遭到儒家學派的抵制和批評,而當時六國舊貴族,也藉著儒家的“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朝的分封制,以求獲得失去的權勢。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秦始皇殺雞儆猴,一怒之下坑殺四百六十餘人在咸陽。對此事,始皇的長子扶蘇進諫說:“今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的老百姓還沒有安定下來,那些儒生都是歌頌和效法孔子的人,現在父皇卻用如此酷刑來懲治他們,我擔心天下人心中不安。請父皇明察!”這句話說得非常有藝術,旁敲側擊,只是委婉的表達自己擔心可能會讓天下人不安而已。但這位始皇帝聽了卻勃然大怒,“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

    這樣看來,扶蘇確實不被秦始皇看重,就因為一句話不合始皇心意,就被下放到上郡,協助蒙恬防禦匈奴去了,遠離了政治權力中心。但是,我們也從他這件事情的態度可以看出扶蘇的聰慧與仁慈,“仁者無敵”。他繼位後絕不會出現趙高指鹿為馬、殺害兄弟、功臣的事情。秦朝內部團結了,只要一心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即可。而且,當時有蒙恬鎮守北疆,修築長城,外患無憂。

    秦朝當然不可能世代相傳,從一世傳到萬世,但如果秦二世是扶蘇,與後世的王朝相比較,我認為秦朝傳上幾百年是沒問題的。

    二,秦始皇本意是要傳位給扶蘇的

    為何這麼說呢?咱們慢慢分析。

    1,扶蘇本指是草木枝葉茂盛。 始皇取其名,不無寄予厚望之意。

    2,扶蘇是長子,按“禮”,嫡長子是皇位第一繼承人。

    3,秦始皇有二十個兒子,秦始皇目睹戰國時期為爭奪諸侯王位的殘酷鬥爭,臣子弒君、出君,兄弟手足相殘的案例屢見不鮮。始皇帝將扶蘇派往北方協助自己的心腹大將蒙恬處,其目的顯而易見:保護扶蘇。當時的憤怒只是演戲,做給外人看的。

    4,扶蘇隨軍,除了得到蒙恬30萬大軍的保護,可以增長見識,積累人脈,還可以建立軍功,那時候的軍功可是硬通貨,憑軍功分封誰都無話可說。

    三,扶蘇時運不濟,秦朝短命也是天數使然!

    1,(前210年)秦始皇出外巡遊,李斯陪同,“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同上),這就為胡亥的出位提供了可能。

    2,“至平原津而病,.....,上病益重,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同上)秦始皇巡遊病死在外,是胡亥能夠上位的基礎。

    秦始皇病之將死,還記得遠在北方的扶蘇,寫信要他趕緊回來“附送我的靈柩回咸陽下葬”。這麼多兒子,為什麼非得找扶蘇、要扶蘇回來主持喪事,這不是擺明了就是要將皇位傳給扶蘇嗎?

    3,秦始皇寫好給扶蘇的信件,交給了掌管印璽的趙高,但趙高“未授使者”。扶蘇永遠也不可能知道秦始皇“與喪會咸陽而葬”這事。

    4,始皇終於死了。但李斯、趙高為了自己以後的權力地位,勾結胡亥(趙高教過胡亥讀書寫字和刑名法令,與胡亥私下交好),秘不發喪,他們撕毀詔書,假傳遺詔將皇位傳給胡亥。

    因為這三個人,一切都變了,胡亥成了皇帝,扶蘇、蒙恬被賜死;胡亥的其他十幾個哥哥全部被殺。秦朝的命運也變了。中國的歷史也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之愛,不止是一種羈絆,很多時候是一種傷害,你贊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