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6996245010
-
2 # 使用者51971870703
如今漢服已不再僅僅只是一種民族服飾,它更多地被賦予了一種中國文化的象徵。與其說我們在復興漢服,不如說我們是在傳承中華文化。
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學校等教育結構方面:可以開展一些漢服主題的文藝活動,比如漢語節,傳統文化節等,讓漢服走進校園。類似的國外許多學校都有新年化妝舞會,我們也可借鑑,舉辦一個漢服展示節。這種活動並不是強制的,而是讓學生主動地接受並且熱愛,這樣我們的下一代(年輕人)才會透過穿漢服真正地感受到漢服的美麗與中華的魅力所在。
2.社會民間組織方面:可以開展民間漢服遊行系類的慶祝活動,並結合部分融資結構和民間廣告商一起舉辦。讓漢服走入千萬家,讓穿漢服不再成為其他人眼中一種求關注的吸睛行為,而是正常化。
3.相關政府:加強漢服知識和傳統文化知識教育,從思想意識上讓大眾一步步瞭解漢服、接受漢服、認可漢服、最終愛上漢服;從物質上調控漢服價格,讓買漢服像買一件平常衣服一樣或者說比普通衣服微微高出一定的價格,但一定是要在可控範圍內,而不是尋常百姓高不可攀的一件奢侈品。只有老百姓都買得起,穿得上,才能真正的使漢服常態化。
當然也只是簡單地談談而已,順便普及下漢服的常見款式:齊胸襦裙,襖裙,道袍,直綴,褙子,短褐,對襟半臂,對襟襦裙,曲裾,交領半臂。
-
3 # 秋葉林
我們應該繼承與創新並存:
繼承部分:
第一,節日禮服。節日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很有中國文化底蘊,也更能推廣文化。
第二,婚禮禮服。婚禮是人生最精彩的時刻,很有意義。
第三,喪禮禮服。這是家庭中最極盡哀容的時間了。也是很符合禮儀的。
第四,學校常服或者國學課部分。學習傳統文化與漢服是相輔相成的。讓他們愛上漢服。
創新部分:
積極創新將現代文化與傳統漢服相結合,與漢文化相結合。
-
4 # 大信無約
在這一點,應回過頭來學一學日、韓兩國,十八歲成人禮、婚禮、重大傳統節日需三套傳統服裝。 教師節應訂在孔子誕辰紀念日為好,在校師生需著儒服行禮。不用十年社會習慣便自然了。在中國旅居外國人在春節還有不少著對襟扣襖呢,
-
5 # 觀復27
給你們個建議,好好讀書!有比穿衣更重要的事值得大家去傳承,復衣先復魂,否則就是空有一副氣囊而與華夏文明毫不相干!另外所謂漢服不是漢服而是華夏衣冠,是華夷世界體系的標誌,想要恢復華夏衣冠,就要先恢復華夏的地位和影響力,當華夏服恢復了它的普世價值,我們大家穿上才不會有絲毫問題,就像今日之西服,不會有一個民族排斥的,否則在當今多民族的中國,讓政府自上而下去推廣名為漢服的衣服,那是不可能的!拋掉幻想,好好讀書,承繼孔孟的道統比衣冠更重要!
-
6 # 秦121914746
復興漢服首先得復興傳統的文化,要回歸經典,學習先秦諸子,學習詩歌散文,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有了傳統的氣度,傳統的底蘊,穿上漢服才能彰顯漢服的美,要不然即使恢復漢服也只是流於表面,治標不治本。以前見學校漢服社一男生穿漢服,愣是穿出了日本浪人的形態來,這樣的漢服有用嗎?
-
7 # 那時花開5683
我們應該怎麼樣復興漢服呢?
漢族,這個又被稱華夏民族或中華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華”便是來自她美麗的肌膚——服飾。“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尚書正義》注“華夏”:“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疏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近期,關於漢服的議論很多,客觀的講如果日常穿漢服對現在的生活的確不方便,不適應,但是,漢服的復興是關於一種文化的繼承,文化的承載。雖然不適應,但是我們可以在重大的節日和特殊的場合穿,例如婚禮、春節等等重大的節日展現出來。可以給我們現代生活增添一份節日的氣息,讓人們還記得我們傳統節日還可以這樣的度過的。
我們的漢服,到現在大多數人不知道什麼是漢服,如果你在大街上問一下什麼是漢服,大概有60-70%不知道什麼是漢服,以前我也不知道什麼是漢服,只是給朋友說古代的衣服怎麼怎麼樣,直到前不久,在網上認識了一位喜歡漢服的姐姐,(之所以認識她,就是因為她的漢服吸引了我,)經過她的講解,我才知道。所以,就是因為大多數人不道,就應該讓大家知道什麼是漢服,發揚漢服以及漢服消失的歷史。
如果用漢服承載我們的傳統文化最好不過的了,讓世界知道這才是我們的中國的傳統文化。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的加大,一些外國節日走進我們的生活,大有取代我們的傳統的節日,例如聖誕節,在年輕人的眼裡要比我們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和端午節重要的多,聖誕節的標識是聖誕老人,而我們的傳統節日什麼標識也沒有,如果每到我們傳統的節日穿漢服,那樣我們的傳統節日會更有節日的氣息。這樣也是一種文化的繼承,有很多人抱怨說“現在過年也沒有什麼意思”我想原因與現在的生活條件有關,過年和不過年沒有什麼區別,再就是我們的春節的穿戴與方式和平日常生活沒有什麼區別。
縱觀世界各個民族,各有各的特色和自己的生活習慣和自己的民族服飾,在我國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而我們漢族,由於清朝的300年左右的統治,把我們漢服元素和我們生活習俗與我們現代社會隔絕的無影無蹤,歲月的變遷,時代的更替,隨著我們國家的強盛我們是不是應該把我們的好的傳統繼承下來,融入現代紛紛擾擾的社會中呢,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與美麗,讓中國的文化現代與歷史相結合,體現出歷史與現在的和諧,可以向世界展現我們據有中國特色的文明。
真的希望我們的國家的漢民族記得還有我們的民族服飾,有我們的生活習俗,我只希望在重要的節日穿,就像我們春節要放爆竹一樣,把他作為習俗傳承下去,日本的和服,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少穿,只是在重大的節日展現。我們國家的漢服為什麼不能象他們或者我國的其他民族一樣的繼承呢?
漢服的復興也是一種文化的復興,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出來反對呢,難道我們中國的文化要完全西方化?中國的文化我認為要與中國的歷史相結合,這樣才能體現我國的文明。我們民族自己的文化為什麼不能發揚呢?漢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的一種,要記住復興漢服是復興他的文化與傳統;漢服的復興,是一種文化的復興;漢服,是我們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結晶,她承載在我們歷史,我們歷史中生活的一切,幾千年的歷史,如果不復興那才叫一種悲哀,一種心痛啊。如果漢服復興,中國文化的這朵美麗的奇葩必將大放異彩,支援復興漢服
-
8 # 443238293
我覺得如果要復興漢服,首先必須要有一個權威的機構,或者組織,統一一下漢服款式,漢款,唐款,宋款,明款,等等,然後這些機構帶頭搞漢服節,先從1線城市開始,將漢服和商業化融合到一起,有利益才有投資商加入才能做更大的推廣宣傳,這樣會有更多人加入到漢服復興的隊伍裡,一旦商業化成功,收益且不錯,後面的二線三線四線小城市,都會開始效仿,直到往後,每一年的某幾天,大家都穿著漢服,去漢服節去購物吃美食遊玩等等,說了半天其實前提就是權威,以及資金
-
9 # 使用者62034513991
個人覺得隨著現在比較考究的電視劇等的播出讓人們更多的瞭解了我們各個朝代真正的服裝形式。細緻的做工,優雅的儀態,比較生動的詮釋了華夏就是“衣冠華美,儀態優雅,彬彬有禮”的民族。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坦白地說,我極少見到如影視劇中人物那般優美的現實漢服穿著者。甚至有些人空有一身情懷結果不倫不類,不客氣地說,成為了單純的令人作嘔的民族主義者……
在現階段“復興”漢服在我的心裡有以下難題,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1.漢服的形制問題。有一些人在漢服的問題上老是願意與日韓做比較,說人家很好的繼承了文化,各自服裝形制清晰具體。其實以筆者所知,現代韓服繼承自李氏朝鮮服裝形制,現代和服繼承江戶時代的形制,而雙方繼承的形制都是該時代的貴族形制。
而我們國家,最後一個朝代是清朝,其實最初我們也是按照這個邏輯發展的,例如上世紀的旗袍,男子的長衫,直到最近的“唐裝”無不是按照這個思緒去發展的。因為時間接近,形制清晰,使得便於發展與創新,也確實在世界上有了很好的影響……詳細的例子不勝列舉……
而這恰恰在今天很多人士的眼裡是無法接受或是很難接受的,因為從客觀上說,清的服飾並不是傳統的漢族衣冠。在網路環境下民族情緒日益滋長的當下,不接受甚至是想把清服飾完全從記憶中抹去的人不在少數。
那麼問題來了,完全拋卻清,那麼漢服的確切定義到底是哪個朝代的服裝?這就混亂了。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我們在一些漢服愛好者聚會的場合總能看到一群穿著不同朝代服裝的人。漢服,唐裝,宋裝,明代服飾一時間匯聚一堂,況且因為年代久遠,細節之處的考究程度難以面面俱到,故而在效果上完全比不了統一定製的其它國家民族服裝,不是美感不足而是顯得雜亂無章。要知道無法打動普通人的東西是很難被大眾接受的,漢服的混亂我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今天的漢服推廣緩慢。
所以要解決漢服推廣緩慢,我想當務之急是要確定漢服的定義,漢服的形制,以及我們的文化包容力(要不要把清的因素考慮在內)要知道,日韓的服裝形式制定是源自最近的時代的,拋卻這個時代,我想這兩個國家也會在各自服裝設計上五花八門,因為各個歷史時代服裝形制是有變化的。
2.我們能不能穿出漢服的風骨……有一個很恰當的例子就是前幾年琅琊榜熱播,使得淘寶梅宗主的衣服大賣,但是穿在網友身上卻怎麼看怎麼辣眼睛。因為之前提到,主流的民族服裝,尤其是歷史比較悠久的東亞國家,都是繼承了那個時代的上層服飾,而我們也必然繼承中國那個時代士族以上階級的服飾、但是我們能不能穿出祖先的風骨,這是個問題,畢竟有的穿了龍袍也不像太子,三生三世趙又廷穿的大黑諸侯以上的服裝並不是誰都能撐得起來的。
所以要穿出漢服,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穿出什麼樣的漢服,穿出什麼樣的風骨?我們的心靈距離祖先有多近,而這又間接考驗了今人的文化素養以及水準。
最後一句,萬事開頭難,期望有一天看到我心裡面理想的漢服與堂堂正正穿著漢服的當代人。
回覆列表
應該復興,漢服綿延幾千年,不是自然消亡的,是被異族強行廢除的,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如今國家發展起來了,民族自尊心逐漸恢復,漢服作為民族復興的象徵自然就恢復了,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理所應當的事,也是理直氣壯的事。
漢服復興是國家發展的必然,但應該以民間推廣為主力。政府在這一塊要積極引導,而不能強行規定,更不能以民族團結為藉口加以限制。漢服的復興也要和當下社會實際相結合,既要繼承華服之傳統,也要推成出新,符合時代潮流。
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