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豬的碎碎念
-
2 # 傅斯鴻
嘉靖時期的“大禮議”事件其實是一場政治鬥爭加新舊黨爭。明武宗把自己作死了,卻沒有兒子可以繼承皇位。張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就把武宗的堂弟,興獻王之子朱厚熜找來做皇帝。楊廷和的如意算盤是找一個在朝廷裡毫無根基,又剛剛死了爸爸,還未得到冊封的15少年來當皇帝,這樣自己就可以繼續獨攬朝政大權。
可惜楊廷和打錯了算盤,朱厚熜可不是漢獻帝那樣的提線木偶。朱厚熜剛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兒,就給楊廷和一個下馬威。根據楊廷和的安排,要禮部用太子的禮儀迎接朱厚熜,即由東華門入,居文華殿。但朱厚熜並不接受這種方案,他對其右長史袁宗皋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雙方互不妥協,最後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箋勸進,朱厚熜在郊外受箋,從大明門入,隨即在奉天殿即位。
接下來,當上了皇帝的朱厚熜要追封他爸為皇帝,封他還在世的媽為太后,結果卻遭到了楊廷和、毛澄等大臣的反對,氣得嘉靖皇帝哭著要辭位。但是,皇帝畢竟有皇帝的權力。明朝的錦衣衛制度幫了朱厚熜的大忙。你們不是不同意嗎?你們不是要在文華殿外哭嗎?朱厚熜下令錦衣衛,把為首的八個人下詔獄,其餘大臣四品以上官員停俸,五品以下官員當廷杖責,當場就打死了十六個。明朝文人都是一幫慫貨,看到死人了也就不鬧了,嘉靖皇帝從此大權獨攬,躲進深宮當神仙去了。
這件事情的第一個影響到的是朱棣,朱棣的廟號從此前的明太宗變成了明成祖,嘉靖皇帝以提高朱棣的地位來提高自己爸爸的地位,讓這位朱棣的子孫好名正言順進入太廟。
第二個影響是嘉靖皇帝透過這一場樣“大禮議”,把朝政大權特別的財政大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裡。把從仁宣以來不斷做大的內閣以及從弘治以來的李東陽、楊一清、楊廷和一黨把持朝政的局面徹底革除。大膽起用張璁等一干新人,革新了武宗朝混沌的朝政。
第三個影響就是嘉靖皇帝的這一場“大禮議”,表面上透過棍棒把這幫文官給制服了。實際上開了一個很壞的頭,那就是把從仁宣到弘治以來的朝政風氣搞壞了。此後的明朝,動輒梃杖大臣的事情屢有發生。最壞的結果就是這幫文人的風骨氣節蕩然無存,皇帝不拿大臣當大臣,大臣也不拿皇帝當皇帝,以致崇禎皇帝最後敲響上朝的登聞鼓時,竟然沒有一個大臣來上朝。
-
3 # 涯讀涯史
明朝16個皇帝中,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和明世宗嘉靖兩人都是以藩王的身份非正常即位。朱棣以“武”的形式起兵趕走建文帝當了皇帝,而嘉靖則以“兄終弟及”的“文”的形式登上了皇位。
雖然兩者繼位形式不同,但如何面對前朝留下的舊臣都成了他們當皇帝后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對朱棣而言,這個問題相對還好解決,因為他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看不慣的大臣殺了便是。
但嘉靖皇帝不同,他是因為堂兄武宗朱厚照同志貪玩得沒有留下子嗣(也有人說他生不出兒子),根據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的規定為依據,在楊廷和為首的內閣支援下才當上皇帝的。如果濫殺擁立之臣,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將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這也不能怪嘉靖皇帝是白眼狼,翻臉不認人,主要是當時內閣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完全超越了內閣成立時“不得專制諸司”,只是一個秘書機構的作用。
舉一個例子,有一次明武宗朱厚照在宣府遊玩狩獵,命令回朝後,群臣要製作旗幟迎接,但楊廷和認為不妥,武宗一再傳旨,楊廷和執意不從,這事只好不了了之。這樣的事在明史上是從未有過的。
對朱厚照這個老領導,楊廷和尚且不給面子,對於嘉靖皇帝這個由自己親手扶持上去的十六歲的“兒”皇帝,自然更不放在眼裡了。
繼位之初,嘉靖非常瞭解這位內閣首輔的能量,“每如廷和從容賜茶慰論,欲有所更定,廷和率不可順帝指”,每次會面都好言好語奉座沏茶,像巴結領導一樣順從楊廷和。
十六歲的嘉靖皇帝想當一個真皇帝,不想被人挾持,就得打倒楊廷和。思來想去,他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那就是關於他的親生父親興獻王的名份問題。
嘉靖皇帝即位以後,楊廷和等人引經據典,提出嘉靖皇帝宜稱孝宗(朱厚照的父親)為“皇考”,稱興獻王、興獻王妃為“皇叔父”、“皇叔母”,就是說嘉靖以後你不能叫你爹興獻王叫爹了,要叫他叔叔,你以後的爹是孝宗皇帝。
按古代禮制,“大宗者,尊之統也,不可以絕”,遇大宗無嗣,也無同父兄弟,而需由小宗入繼帝位時,小宗必須“入嗣大宗”,過繼給大宗,然後才能繼承帝統。
明朝時,孝宗-武宗這一宗系是帝統,是大宗,但因為武宗無後,才由嘉靖皇帝即位。為了保證他繼位的合法性,他必須由小宗興獻王宗系改入大宗孝宗這一宗系。楊廷和這一提法是合理的,卻是嘉靖皇帝所不能接受的。
因為按這種提法,則表明嘉靖皇帝不是自然繼承的,是他們按照宗法制度迎立的,楊廷和這些大臣就有了“捧日之功”“定策之勳”,容易產生相權分割皇權、外廷干涉內廷的局面。
從私人感情上來說,嘉靖皇帝也無法接受。他們所持的入嗣主張,剝奪了嘉靖帝尊崇父母的權力,直接侵犯了嘉靖帝的尊嚴,削弱了他作為皇帝的權威。想想,當一個人連父母都不能認時,還談什麼獨立人格呢?
嘉靖皇帝為了證明“我爹是我爹”,就從南京找來了張璁和桂萼這兩個官場失意的人,他們從“孝”出發,提出,“繼統”與“繼嗣”不同,“子無自絕父母之義。故謂皇上為繼統武宗而得尊崇其親則可,謂嗣孝宗以自絕其親則不可”,就是說,世宗只需要繼武宗皇位,而不需要繼孝宗宗嗣,而且還可以加尊父母封號。
從正德十六年(嘉靖繼位那年),張璁和楊廷和為首的“保皇派”開始了一場長達4年的大辯論,兩派由宗法理論之爭上升到黨派政治之爭,楊廷和因此致仕,大學士蔣冕、毛紀,禮部尚書汪俊,吏部尚書喬宇等先後罷官,這就是明朝著名的“大禮議”事件。
嘉靖皇帝成功了,他戰勝了楊廷和,他終於可以叫“恭穆獻皇帝為皇考,章聖皇太后為聖母”,證明了“他爹是他爹”。此外,他最大的收穫是,他找到了一條控制群臣的好辦法,那就是透過議禮,來挑選服從他的人作為傀儡,進入內閣替他處理朝政。
張璁,以後的夏言、嚴嵩、徐階都是因為議禮而受到他的寵信,步步高昇,入閣拜相,內閣大學士完全成了為嘉靖皇帝議禮服務、供應青詞、燒煉仙丹的奴僕,內閣由他一手掌握,皇權專制一度達到了高峰。
大禮議更惡劣的影響是開啟了明朝士大夫大規模的黨爭。為了爭奪內閣權力,張璁聯合楊一清搞掉首輔楊廷和,楊一清為首輔。接著張璁又搞掉楊一清,自為首輔。然後是夏言搞掉張璁,嚴嵩搞掉夏言,徐階搞掉嚴嵩。
延續到隆慶、萬曆年間,高拱搞掉徐階,張居正搞掉高拱,張居正一死,也落得個問罪抄家的結局。到萬曆中期以後黨爭更盛,官員們各立門戶,在朝廷上就是吵架,置國事不顧,以至天怒人怨。說明朝滅亡,始於嘉靖,不無道理。
-
4 # 青年史學家
“大禮議”是明朝中後期的重要的政治事件,“大禮議”的結局對明朝中後期的政治走向有很大影響。而之所以會產生“大禮議”實際上要從武宗駕崩說起。1521年,年僅30歲的明武宗突然駕崩,而武宗膝下無子,所以皇室近支的興獻王朱祐杬的兒子朱厚熜在皇太后和大學士楊廷和的主導下按照“兄終弟及”的倫序入承大統,不過彼時的皇太后並沒有像後來的慈禧太后一樣說明清楚新皇帝到底是以孝宗之子的名義還是直接以其父興獻王之子的名義入承大統,這就為後來的“大禮議”埋下了隱患。
“大禮議”的導火索是世宗嘉靖皇帝登基後,準備尊自己的父親興獻王為皇考,但是大學士楊廷和卻明確表示反對尊興獻王為皇考,認為應該稱呼其為“皇叔父興獻大王”。朝廷當中於是分成了“衛禮派”和“議禮派”兩大派別。“衛禮派”以楊廷和為首,“議禮派”以張熜為代表。“大禮議”的結果是嘉靖十七年,嘉靖帝生父興獻王入太廟,並享有廟號睿宗。
“大禮議”的結束標誌著頗有中興之氣的嘉靖初政的結束,嘉靖初年,朝臣對於皇帝尚且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制約與平衡,但是“大禮議”結束後,朝野中的制約聲音被壓制,嘉靖帝的權力得到了無限制的擴張。所以明王朝的政治風氣在此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張熜、桂萼等人因為贊成追封嘉靖帝的生父為皇考因而在“大禮議”事件後得到了嘉靖皇帝的器重。
而由於“大禮議”所導致的朝臣之間的黨同伐異也影響了明朝中後期的黨爭問題。楊廷和一派為了壓制“議禮派”的聲音,所以就採取了傾軋的手段,因為張熜等人在朝廷中根基不深,所以張熜等人一度差點被毆。
“大禮議”過程中所展現的群臣之間的互相攻擊讓嘉靖皇帝相信,只有皇權的至高無上才是最重要的。群臣都是不可以相信的,所以自嘉靖皇帝及之後的幾位明朝皇帝,都把皇權視為至高無上的。
所以,欲理解明朝中後期的政治演變,理解“大禮議”是非常重要的。
-
5 # 鄧海春
大禮議的來龍去脈,前面的答主已經做了詳細的回答,我來談談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
大禮議之後內閣體制有了結構性的變化。士大夫在與皇權的政治衝突中失敗了,皇權得到強化,內閣相對獨立的地位大為下降。閣臣的角色變了,不再與皇權抗衡或是追求與皇權共治天下,而是成為幾乎完全按照皇帝旨意辦事的皇權附庸。在這種情況下,何人入閣都改變不了這一格局,只能順從皇帝。青詞宰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與嘉靖初期對抗皇權的楊廷和根本無法相比。相對於六部,內閣的權力大為增強;但相對於皇權,內閣權力則大為下降。士大夫整體上處於低谷,被皇權所制服。
宣德以後士大夫權勢有所提高,但只是外朝的情況,內廷由皇帝控制,並且用宦官監視外人,自己玩自己的一套。成化時期皇帝已有內外事務分工的設想,正德時期外朝和內廷似乎有默契,皇帝和士大夫這種分工很微妙。嘉靖初期士大夫其實是想固定這種官員掌權的局面,不料碰上了嘉靖皇帝這樣一個硬手,打斷了成化、正德以來皇帝和士大夫的這種分工程序。
上圖興獻王朱祐杬,嘉靖生父,大禮議後被追封為“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廟號睿宗,興獻王墓也升級為顯陵。
上圖明顯陵,位於湖北鍾祥,嘉靖皇帝父母合葬於此。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禮議中世宗與張太后產生了很深的矛盾,幾乎在打敗反對派的同時,世宗開始報復外戚張氏。前兩位皇后之死與此有關,張氏兄弟及張太后本人也因此而喪命。實際上,老太后與世宗的恩怨,主要原因還是世宗需要壓制孝宗一系,確立並抬高自已的統系,這也是大禮議的核心內容。太后屬於孝宗一系,因此必受世宗的壓制,並非世宗對老太后是否恭敬的問題。
-
6 # 秦右史
大禮議事件最直接的一個影響,就是皇帝失去了對內閣科層與老派官員的信任,繼統派新貴官員結構性崛起,嘉靖更加依賴於宦官系統,司禮監權力自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之後再次高速擴張。
這次事件從正德十六年(1521年)延續到嘉靖三年(1524年),持續了3年多,雙方各有損益退讓,實際上是一個繼嗣-繼統、名分與權力之爭。
嘉靖到底認誰當爹正德十六年(1521年),沒有子嗣的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根據兄終弟的原則,與太后商議之後,決定立興王朱祐杬的兒子朱厚熜為帝,也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根據楊廷和代筆的遺詔所寫:
朕疾彌留,儲嗣未建,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朝堂之上,嘉靖皇帝試圖追封自己的父親朱祐杬為興獻王,而內閣及多數官員認為嘉靖是地方藩王繼承大統,這樣做不妥。楊廷和根據禮法,也有不能讓孝宗一脈斷了香火的想法,非要把嘉靖皇帝和正德皇帝的堂兄弟關係變成親兄弟關係,認明孝宗朱祐樘當爹,改換父母。
這些要求惹怒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初登大寶,雖然只有15歲,也當然不會輕易讓步。
朝堂之上的暗流按照《皇明祖訓》,既無昭穆,亦無世次,只序倫理,嘉靖皇帝本來不必改換出身。但楊廷和卻認為,嘉靖皇帝是由小宗入繼大宗,就應該尊奉正統。況且,正德皇帝的嗣皇帝位遺詔,有特定的意思和宗法依據,而嘉靖皇帝堅持要給生父的主祀及封號。
朝臣們引經據典,說了一番道理,根據《明史·列傳卷七十八》中記載:
第一,廷和檢漢定陶王、宋濮王事授尚書毛澄曰:是足為據,宜尊孝宗曰皇考,稱獻王為皇叔考興國大王,母妃為皇叔母興國太妃,自稱侄皇帝名。第二,別立益王次子崇仁王為興王,奉獻王祀。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第三,興獻王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母妃蔣氏為“皇叔母興國大妃”,祭祀時對其親生父母自稱“侄皇帝”。不得不說,楊廷和雖然說的有理有據,但確實有幾分霸道,還有一點結黨的意味。對於嘉靖皇帝來說,自己的親爹突然變成了皇叔考,還得自稱侄皇帝,自然萬萬不能接受。
實際上,15歲的嘉靖初來乍到,還是打算圓滿解決,試圖籠絡優撫楊廷和和毛澄厚,有派人贈予黃金等操作,但是被拒絕封回,兩人不為所動。
槍手到來與相持階段很明顯,修辭上的區別並不能抹去事實上的本質,嘉靖既然做了皇帝,當然就想乾綱獨斷。
雖然內閣首輔楊廷和威望很高,但是也拗不過嘉靖這跟大腿。槍手很快就到了,正德十六年(1521年)七月初三,新科進士張璁上疏支援明世宗,主張:
第一,明世宗即位是繼承皇統,而非繼承皇嗣,即所謂繼統不繼嗣。第二,建議明世宗仍以生父為考,在北京別立興獻王廟。嘉靖皇帝看完奏章後當然非常快樂,認為完美策略。湖廣總督席書也草擬奏疏,附和張璁、霍韜的意見。楊廷和等人和皇帝槓上了,不久在奉迎生母蔣妃入京的禮儀上,嘉靖皇帝堅持行以迎皇太后之禮,遭到楊廷和反對。
嘉靖皇帝痛哭流涕要辭位返回安陸,楊廷和無奈之下只得讓步,以皇太后禮儀進宮。有意思的是,原來的禮法之爭竟然快演變成了流血事件,出現了繼嗣派策劃暗殺張璁等人的傳言。
艱難勝利與後續發展可以想到,嘉靖皇帝是多麼痛恨以楊廷和為首的老臣派。楊廷和本打算假意退休威脅嘉靖,但是皇帝當然不買賬。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皇帝同意楊廷和致仕歸裡,這又導致了一起集體諫諍,侯廷等人寫了《大禮辨》,聯絡兩百五十人一同進言,舊事重提,繼續反對嘉靖以興獻王為皇考。
朝廷風波不斷,越來越多大臣參與,界限分明的出現了繼統派和繼嗣派兩個陣營。嘉靖大怒,繼統派堅持祖制的幾乎都被斥責、罰俸甚至罷黜。群臣洶洶,朝局不定,嘉靖讓步稱父親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母親為“本生母章聖皇太后”。
然而,皇帝的想法又很多變,又想去掉本生兩個字,就出現了著名的左順門事件,據徐鹹《西園雜記》中記載:
群臣跪伏於左順門,撼門大哭,一時聲震闕庭。左順門事件廷杖打死有十六人,一百三十四人被嘉靖逮捕,成為大禮獄。
命當然比道理重要,左順門廷杖後,新舊官僚勢力的較量暫時落下帷幕,反對議禮的官員紛紛緘口,衣冠喪氣。嘉靖三年(1524年)欽定了大禮,標誌著明代皇權從武宗完全流向世宗,為時三年的大禮議以嘉靖獲勝而告終,這一年他18歲剛成年。
結語實際上,大禮議本來不會鬧這麼大,只是因為有部分新貴想靠議禮上位,打倒武宗時代的老臣,對他們來說是機遇。故而,不斷激發士大夫清議,過程不依不饒。畢竟,大禮議之爭並非是一個簡單的名分之爭,而是關乎到嘉靖皇位繼承是否正統和新皇帝的權威樹立問題。
群臣掣肘皇權,嘉靖又非軟弱之輩,繼統不繼嗣已經成為他絕對的目標了,當然不再退讓。新皇帝運籌帷幄,對付令自己失望的楊廷和一派,也顯示出了很強的手腕和思慮。
宦官集團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傳聲筒的作用,也取得了嘉靖的信任。這也就是嘉靖為何身居幕後,多年不朝,付權司禮監為代表的原因之一。
-
7 # 楚邾
大禮儀主要的影響於其嘉靖自己而言,對朝臣不信任,於政體來說,破壞了“君臣一體”格局。
憲宗成年的兒子有十四個兒子,皇長子、皇次子早卒,所以皇三子朱佑樘繼位,也即孝宗,有一子武宗朱厚照;皇四子興獻王朱祐杬,有一子世宗朱厚熜;皇五子岐惠王朱祐棆,無子;皇六子益端王朱祐檳,四子,嫡次子朱厚炫。
武宗無子,按照楊廷和等大臣們的想法,由嘉靖承繼孝宗為嗣,嘉靖作為孝宗的兒子繼承皇位,同時,因為嘉靖是興獻王的嫡子也是獨子,嘉靖出繼之後,為了保證興獻王一脈不至斷絕,所以準備將孝宗第六子益端王朱祐檳嫡次子朱厚炫過繼給興獻王為嗣子。
但是嘉靖並沒有遵循這一既定方案,先是仍然以其父興獻王為父,繼而又追封其父為皇帝,這不僅打破了大臣們的安排,更重要的是違背了禮法,遭到大臣的激烈反對,如嘉靖三年,有229名官員在左順門跪伏哭諫,南京各部官員也對世宗僭越禮制表示反對,嘉靖又打破刑不上大夫的原則,被廷杖139人,給士大夫集團以羞辱。內閣首輔中,迎接嘉靖繼位的首輔楊廷和在嘉靖三年被革職為民,繼任的蔣冕僅二個月就被迫辭職,接替蔣冕的毛紀也在三個月後掛冠而去,繼任的費宏、楊一清也先後辭任,此後很長時間內閣基本被控制在張璁等手中。
大禮儀事件中,嘉靖站在眾多大臣的對立面,甫一繼位,就遭到大臣的堅決反對,對嘉靖的影響極大,甚至有說嘉靖患上了躁狂型精神病,檢索《明實錄》,嘉靖朝“上怒”的次數出現了139次,遠高於明代各朝(總共也就393次)。對政治而言,基本上不再任用直言敢諫的官員,嘉靖對大臣也不似以往皇帝那樣信任。而嘉靖朝又是明朝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嘉靖朝開始,明朝一系列弊端開始暴露,倘若能君臣一心,明代未嘗不可能是另外一種結局。
回覆列表
相信很多朋友對這個大禮議事件並不太瞭解。
老豬在這裡給大家先介紹下這件發生在明朝嘉靖初期的大事兒。
首先介紹下這個事件的主人公:一,明孝宗朱祐樘 二,興獻王朱祐杬,三,明武宗朱厚照 四,嘉靖帝朱厚熜 五,首輔楊廷和,六,楊廷和之子楊慎 七,龍套演員張璁等不一一介紹了。
事件開始,武宗同學是個超級大玩鬧,這哥們動不動就扮演大將軍,想要出長城建立不世功勳,還給自己封了一個什麼大將軍職位,叫囂要去蒙古領地殺個片甲不留,還經常私服跑出去泡妞,最最有名的事件,那就是游龍戲鳳了,大概就是這哥們去大同玩,去鳳臨閣吃飯,一看老闆娘長的太美了,小心臟一下子就撲通上了,事情的結果是直接把老闆娘給收了,還準備帶回北京接著臨幸,但悲慘的這女的剛到居庸關就病死了,痴情的武宗還給她在居庸關建了個墓據說至今還有。好了武宗哥們是不枉這一生,豹房什麼的那是應有盡有,就是因為這麼放縱,年紀不大就蹬腿了。他是爽了,身後留下個爛攤子,最最要命的是他竟然沒留下兒子做為帝國的繼承者。在大明這個帝國傳位的時代,what??沒兒子,那豈不是亂了,沒辦法,楊廷和做為顧命大臣就承擔起找皇帝繼承人的重擔,結果按照慣例找來找去,找到了合適人選,他就是明憲宗的孫子,明孝宗的侄子,明武宗的堂弟--興獻王朱祐杬的二兒子朱厚熜同學。其實這事兒很好搞定,這麼一個雙色球頭彩直接落朱厚熜腦袋上了,那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還能出事兒呢,原因是這樣的,楊廷和說了,皇帝給你了,但是有個附加條件,因為你當了皇帝后,就認武宗的父母為親爹媽,而你自己的親爹媽呢,你就別人了,今後你講到他們,要改稱呼,對自己親爹叫老叔。親媽呢叫叔母,我汗,這對於嘉慶太打擊了,當個皇帝還要拋棄父母,所以嘉慶就不幹了,準備辭職做為要挾,和大臣楊廷和大戰了三百回合,楊廷和的議題是嘉靖的老爹興獻王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母妃蔣氏為“皇叔母興國大妃”,祭祀時對其親生父母自稱“侄皇帝”。嘉靖的議題是去你奶奶個腿的,老子就不認慫,堅持我爹就是我爹,我媽就是我媽!最後在爭論的高潮期,最牛逼的龍套進士張璁出場了,他寫了一篇文章,從古至今的闡述,論證,嘉靖的要求是合理的,最後的結果是嘉靖抓住這個時機,反攻贏得了這個事件的勝利,三年後的某一天,嘉靖覺得自己硬了,準備舊事重提,其實也是報復三年前的一箭之仇,他在朝堂上準備給自己爹媽的名號上面在個“皇”字,這下子楊廷和又不幹了,提出異議,並妄圖以辭職要挾,但這招太失敗了,嘉靖就等著你說辭職呢,一下順水推舟的同意了楊廷和辭職申請。這時候楊廷和其他的同黨寫了《大禮辨》並組團反對朱厚熜以興獻王為皇考。這個時候的嘉靖可不是三年前的他了,他大發雷霆,此次進言之人均被斥責、罰俸甚至罷黜,一擼到底!最後那些大臣只能再次妥協,“於興獻帝、興國太后止各加一‘皇’字,以備尊稱。”嘉靖大獲全勝,並牢牢的掌握的皇權!
在這個大禮議事件之後,明朝的大臣們的骨氣被打壓,自此無人敢重開議禮之事。
史學家稱之為“衣冠喪氣”。皇帝樹立了絕對的權威
總結下這個事兒的影響。
嘉靖皇帝在這次的鍛鍊中體會並學會熟練使用了皇帝的威嚴權利,學會了獨斷專行,一言堂,學會了如何玩腦子治理那些不聽話的大臣,破天荒的研究出廷杖私刑,一句話,老子是老大,不服就幹。這個事件讓嘉靖從男孩便成了男人,直接導致了嘉靖後來任性的風格,但壞的影響也不少,比如使得明朝政治的風氣愈發腐敗。誕生了一批溜鬚拍馬的大臣,還有寫青詞迎合皇帝的文渣們,例如嘉靖17年後,內閣14個輔臣中,如徐階、顧鼎臣、嚴訥、夏言、郭樸、嚴嵩、袁煒、高拱,李春芳,有九人是寫青詞得到重用提拔的。至此後在大明官場中諂媚阿上之風盛行,政治風氣日益敗壞。
在歷代的官場中造成了不好的表率,往往他們作為執政者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這些就不深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