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吃肉的小華姐
-
2 # 贛南橙裡橙外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曾對媒體說:“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誰控制了貨幣,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一句話暴露了美國人雄霸天下的野心。
就糧食而言,其實中國古人早有認識。如“洪範八政、食為政首”(《齊民要術》),“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漢書。酈食其傳》),“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 ”(《範氏。計然》),“人以食為命、一日不再食則飢、民可百年無貨、不可一朝有飢、故食為至急”(《貞觀政要。卷一》)。這些話都說明闡釋著糧食的重要。
1996年,我國官方公佈《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首次提出糧食自給率要達到95%以上。2008年,《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再次確認糧食自給率要穩定在95% 以上。然而時至今日,中國糧食自給率屢屢突破下限,遠低於90%,30%左右需要透過國際市場來調節。
新一屆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工作,並將其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在2013年12月先後召 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反覆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有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而中國農村糧食種植的現實呢?在糧食產量十幾年連續增長、中央一號檔案連續10多年關注“三農”的宏大背景之下,是農村耕地的拋荒撂荒比比皆是,是農村勞動力的極端匱乏後繼無人,是農民種田 的意願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
而面對有可能到來的糧荒,農民、基層幹部、領導幹部同樣的麻木不仁。對於一個村莊、一個鄉鎮、一個縣市的糧食情況,你只要問問“稻田拋荒數、農民存糧數、實際總產量”,恐怕沒有一個人說得準,因為我們真的不夠重視,政府或許沒有做過專項統計或者統計資料嚴重失真。
農民為什麼不願種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農村的現實。相對於過去,中國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是農民的收入結構發生了變化。以前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於糧食和農副產品,現在則主要靠在外打工的勞務收入。換句話說就是農民的生活來源不再依靠“一畝三分地”了。
二是農村的常住居民發生了變化。現在農村只有“389961部隊”,即婦女、老人和留守兒童。辦個紅白喜事都缺少青壯年勞動力。三是種田的使命感發生了變化。以前農業基礎設施都屬於集體,神聖不可侵犯,動不動來個興修水利的義務勞動,還要交農業稅。現在田 種不種,設施修不修都是農民自己做主,想種就種,想拋荒就拋荒,各種種田補助照拿不誤,反正鎮村幹部拿他沒轍。 農村發生的這些巨大變化,完全是市場經濟對整個中國社會的改造使然,而鎮村幹部長期受計劃經濟的薰陶,面對農村管理和服務就顯得束手無策,可以說是老辦法不靈、新辦法不行 。然而也不要過分地責怪他們,試想,如果是你,你有什麼靈丹妙藥解決“不想種、無法種、不會種”等等問題,把農民和農民的子女吸引到田間地頭來種糧?
一
k
你能解決種糧的比較效益低下,讓農民願意種嗎?
以中部某縣的一畝基本農田為例,如果風調雨順,種植雙季稻,農資、機械等成本費用需要829元,耗費工時15天,可收穫稻穀約 1800斤。按2014年市場實際收購稻穀價格每百斤120元計算,收益為2160元。另外,稻草出售可得125元。二者合計,每畝農田收益為2285元,收支相抵後,利潤為1456元。
據此,一畝農田通 過農民精耕細作,僅可帶來不足100元/天的利潤。如果按照從種到收歷時7個月來計算,每畝每天所產生的利潤更是少得可憐。而一旦遭遇天災,收益將進一步減少,甚至是顆粒無收。農民們 說,糧食價格這麼低,到外面打幾天零工,每天兩三百元還管飯,誰還願意種田?
二
你能讓種田不那麼勞累辛苦,輕輕鬆鬆就能種個二三十畝田嗎?
種田是個髒、累、苦的體力活。許多農田因為設施不配套逐漸無法耕種。早年毛澤東對農業談過不少看法,事 實上到現在還沒有過時,如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要科學種田等等。嚴峻的現實情況是,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到戶之後,村與村之間、組與組之間、戶與戶之間各自 為戰,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維護缺乏科學有效的統籌協調,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損毀嚴重。
近年各級政府雖然在農田基礎設施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終因農民積極性不高、思 想不統一、受益面不均、籌資籌勞困難等各種因素影響而收效甚微。這些因素,嚴重影響科學種田和農業機械化的程序。由於農村的社會化組織程度無法提高、農業的勞動強度就無法降低, 種糧的投入成本也無法攤薄。
三
你能使農民抬頭挺胸,變成有尊嚴的體面的職業嗎?
直到今天,在中國社會,農民還是一個卑微的名稱,連農民工都是個沒名沒分的職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也是黨中央的期盼。年青人喜歡城市,不光是那裡生活光鮮,也不僅是因為那裡多少還有一些機會,而是能夠逃避在農村當農民。時下農村社會,年紀輕輕在家種田,會被鄉親鄉鄰看成笨蛋 傻瓜,甚至連找物件都沒有了機會,因為誰也不會嫁給一個老實巴交只會種田的農民青年。話說回來,如果農民是個有尊嚴的體面的職業,不但農民和他們的子女會回來,城裡人也會來當農民。 例如美國,農民只佔2%,農業產值卻佔世界首位。一個全職農民的年收入基本都在8-10萬美元以上,多的達到50萬美元。美國農民的家庭收入,比城市居民更高,已經達到了中產階級水平。
也許有人會說,種田是農民的天職,國家把耕地給你承包,你就要為國家提供糧食。但八零後、九零後農民子女不這麼看。他們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人人都是平等的。農民並不卑賤,沒有義務生下來就是種地的,他們有權利享受現代社會的文明成果,有權利離開土地過他們嚮往的生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是什麼掙錢幹什麼。種地不掙錢,農民就拋荒,去城市打工, 收入更高一些,這就是市場規律。誰規定了農民就應該捆綁在土地上,對國家的糧食安全負責?
四
你能解決農民這個職業後繼乏人的問題嗎?
你能解決農民這個職業後繼乏人的問題嗎?現在農村種田的主力軍真的是“農民伯伯”了。為什麼沒有年輕人參與,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計劃生 育實施多年,大多隻有一顆“獨苗”,農民捨不得讓他們吃苦。加上幾千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思想影響,農家砸鍋賣鐵都願意把孩子送出去。二是八零後、九零後的農村孩子普遍體質不如上一代,重一點的農活體力根本承受不住。這點恐怕還沒有引起社會各方面的注意。科學種田既要設施現代化,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大批新型農民。
上述問題非常棘手,基層幹部多年來想了很多辦法,也只能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不能來個頂層設計、來個系統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就岌岌可危。 因為,糧食不是個簡單的商品,它具有強烈的公共品屬性。糧食的產量,直接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實現中國夢,必須確保中國糧食安全。在目前糧食單產已經到了科學極限的情況下,只有保證一定數量的糧食種植面積才是硬道理。而要保證一定數量的種植面積,離開千家萬戶的農民,是不可能實現的。那麼,要怎麼樣才能調動中國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呢?
-
3 # 談說心聲
土地對農民來說當然是種糧食的用,種地人越來越少,是因社會的形勢造成,種地家庭生活跟不上形勢,人又辛苦,守住的地,是集體分落來的,丟給誰,誰來耕作,政府還說再增加三十年不變,那土地就留著有它生草,也是集體分給自己的,當財產管它有用無用,除非政策下來回收歸集體,等有願耕作的人耕作。
-
4 # 朱守明
農民永遠是土地的主人!土地是我們農民最低保障!如果我們農民丟掉了土地,那麼,農民的生活保障,又有誰來承擔,承擔多久!……
-
5 # 笑看紅塵4716
不在田地裡勞作的人,把農民土地作為鄙視,道德邦架一起是錯誤的。農民本是社會分工中的一種職業。而且也是社會里人類不可缺少的職業。封建社會里,農工商。農字當頭,民以食為天。古人就有這樣的重視。然而現在高科技的社會,還沒有不吃糧食的人。珍惜土地,發展農業,人類才會得以繁衍。
-
6 # 美食山鷹老師
土地對於所有的人,不管是都市人還是農民,都具有三個特殊作用和功能。
1:第一個是基本的養活功能,能為我們提供豐富而全面的各種農產品,包括種植業的糧食作物和養殖業的各種動物和肉類。
2:特定功能農業:療養和治癒功能,生態涵養和氣候調節,人居環境的改善和提升,休閒度假和觀光農業,內心的放鬆,心靈的家園。
3:迴歸和承載功能:精神家園,靈魂和思想最終的迴歸地。如果我們的內心可以透過土地、鄉村來修復和治癒,那麼我們的精神世界一定要有自然的接納才能迴歸:這就是成語“解甲歸田”的精神層次的最終含義:只有回到自然,回到山林,親吻和接觸土地,我們的精神才能徹底放鬆,才會身心愉悅,靈魂得以最踏實的迴歸。
-
7 # 達豐看三農
有什麼用?說句不好聽的,如果國家允許贈送,你不要給我,我想要。農民的土地就是農民的命,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你說有什麼用?
土地對農民來說,那就是衣食父母,那就是農民的命根子
我就是農村人,對於耕地意義的理解比別人更加深刻一些。早些年,中國勞動力過剩,且低廉,很多外資企業都融入中國,因為農村有非常多的閒置勞動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的生活環境、條件、水平都在提高,很多農民的意識開始覺醒,開始離開農村,奔向大城市。
同時,農民的思想開始轉變,認為想要過好的生活不能只靠這一畝三分地,開始想方設法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讓老人享受更好的醫療保障。
但是,各位有沒有想過,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業崗位非常稀缺的情況下,農民都靠什麼活著?當時的國家也比較困難,根本沒有各種補助,最後養育咱們的不還是那一畝三分地。雖然它不能讓咱們過上富足的生活,但起碼不會餓死。
往後種田的人雖然會越來越少,但這不意味著田沒有用了
如果瞭解農村政策,是真正的農村人就會知道,這幾年國家轟轟烈烈搞的土地確權,實際上就是為了加快農村城鎮化,取消農村戶口,並且土地不再受戶籍限制,而且還延長土地承包期限,也就是說哪怕你去了城裡,你的土地依然屬於你。
守著的土地雖然沒用,但這個土地會持續為你提供金錢
很多人會說,耕地較少,守著土地也沒什麼用。的確,按照現在的消費水品,如果只是守著這幾畝地,產出的收益可能也只夠溫飽。但沒有人讓你非得守著耕地吧,自己可以把土地租出去啊,自己可以去打工啊,只要有手有腳的,去工地、修路,哪裡找不到工作?而你的耕地承包出去,一樣每年還會有收入,這不比那些沒有土地、又沒有正式工作的農民強多了?
未來,農民會是個職業,而不是對一類人的稱呼
未來,國家很可能會成立農村合作社,土地所有權依然會所有人,但使用、種植權可能會再次迴歸集體,以村、鎮、城市為單位,展開科學、規模種植。每年擁有耕地的農民會按照耕地數量、收益多寡來分配。
最終,農民會演變成一個“專職以種地”為主的職業,而其餘的農民會逐漸往城鎮遷移。
-
8 # 小杰的養雞生活
土地對於農民來說就是"命根子".是生存權益最集中的提現,有了土地就證明農民有了生存基礎,能解決農民的吃穿問題,
所以說土地對農民來說非常重要,
以上用綜述,導致農村土地對於農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象徵,而生活不在依賴土地,更是讓土地成了無足輕重的東西,但是在現實中,農民確實不願捨棄土地,因為土地又像一個定心丸和根據地,土地是農民的最後退路,在外面不管混的最差,到了無路可走時,還有塊地在農村,餓不到,大家說是不是……
-
9 # 世俗凡塵
土地對農民來說究竟有哪些好處?往後會種田的人越來越少,守著那幾畝地有什麼用呢?
首先說土地是農民的根本,也就是“命根子”。萬物都由土裡生,五行相生相剋中,土,才能生金嗎。土地無論到何時何地,到哪個國家,只要有人,只要吃飯,土地都是快寶。土地是生存權的集中體現,農民在家種地,要千方百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效益,提高經濟收入。農民出門打工,家裡有土地,心裡踏實,一旦失業和蒼老歸屬仍然是家鄉,而土地卻是生命生活的最後保障,是農民的最後一條退路。
從現在看,由於農業投入大,產出低,農產品價格偏低,種地不合算,農民不願種地,更不捨得對土地的投入,土地對農民來說似乎可有可無,生活也不再依賴土地了。因而會種地的人也越來越少了,這種現象不會永遠走下去,這只是暫時的。糧食對高度發展的工業強國來說依
然十分重要,種地需要有文化,有知識的新一代農民,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給農業機械化帶來了更多的希望和機遇,種地再也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了,再也不是晴天一身土,雨水一身泥了。新一代新式農民隨著時代發展,將出現在農村這片廣袤的圖地上。
中國把耕地面積紅線定在18億畝,堅決實行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耕地保護的紅線不能碰,就說明了農村土地的重要性。
-
10 # 農村小朱生活
最近幾年,農村靠種地已經基本不足以維持生計,大多數農民都選擇外出打工,放棄在農村靠種地為生的生活。留在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也導致了現在的農村基本上都是空村,長時間沒有人居住,農村的房子也成了廢棄房。在這樣子的影響下,國家搬出政策,那就是合併農村,合併城鎮。把幾個村子合併在一塊兒,蓋起樓房,然後農民住進樓房裡講以前的土地和宅基地全部廢除。這樣子的合併農村,對於農民來說是好處還是壞處,老百姓們是否真正認可這種做法。
對於合併農村大多數老百姓還是採取支援的看法的,因為農村以前蓋的房屋都是土房,長時間都無人居住,沒有人定期維修,基本上已經成了危房,無法居住,所以他們都還是比較支援的,畢竟對於他們帶來的好處也是很多的,例如:
一、由於外出打工,土地長時間的荒廢,早已無法種植農作物,如果合併農村,國家將會把土地集體收回,這樣子就可以把土地交給真正懂農業人的手裡進行合理種植,將不僅可以,利用好國家土地資源,還可以給國家糧食產量上帶來良好的收益。
二、合併農村之後,農村裡的年輕人就不需要再到外出城市裡打工,在自己本地就可以找到工作,離家近,主要是掙的還和外面差不多,守著家工作還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開支。
三、合併農村可以大大解決農村上學難,就醫難的問題。以前在農村看個病都需要坐上好長時間的車到鎮裡才可以看病,讀書都是兩三個村子才有那麼一個學校,孩子們需要走路去上學,這是非常辛苦的。但是如果合併了農村就可以,集體建設農村學校和醫院,孩子們就可以離家近上學,老人就可以離家近的看病。
但是對於合併農村,有利必定有弊,接下來讓我們瞭解一下何必農村之後給我們帶來的不便。
首先是燃氣費,以前在農村,大家都是靠柴火做飯,最起碼在做飯上不需要花費任何費用,但是如果合併農村之後住進新建的樓房,就需要安裝天然氣,這樣做飯又多了一筆開銷。
其次是養殖,農村很多人是靠養殖掙錢的,例如養豬,養雞,養鴨,如果合併農村之後,他們就沒有了賺錢的渠道,也沒有辦法再靠養殖掙錢。最後是上下樓,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上下樓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鄰里之間也不方便串門了。
回覆列表
很多人把土地和農民的關係比喻成魚和水,我覺得很貼切,因為現在農民即使離開了土地也能生存,說不定還可以活得更好。土地對農民有沒有好處呢?肯定是有的,起碼有以下幾點。
一是農民身份的象徵。魚兒離不開水,也就是土地離不開農民;水離開了魚兒,依舊是萬物生命的源泉。也就說有土地的必然是農民,但農民卻不一定都有土地,以此來證明農民身份是最為合適不過了。
二是農民生活最後的保障。現在種地就好比楊修手裡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是當農民實在無路可走之時,也還是會想起自己農村老家的那片土地。這時農民可以透過種地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那麼以後守著那幾畝地有什麼用呢?我想用處可大。
每人守著幾畝,中國有幾億農民,那一起守住的是一個大數字。但更為重要的是守住祖國發展的命脈,手中有糧、心裡不慌,我們只有把糧食種植權和生產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也才有底氣獲得更好的發展,也才能夠在國際上站住跟腳。
其次也是守住了社會穩定。我雖然不種地,但這地是屬於我的東西,沒有我的准許誰都不準備使用。這其實也是守住我們農民做人的底氣,不管何時,有土地的地方就有我們農民的地方,也有我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