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禪語禪修

    素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起源很早,根據確切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梁武帝蕭衍講起。這位虔誠的佛教徒曾頒佈了《斷酒肉文》。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也已經提到了一些素菜的製作方法。到了唐代有了花樣素食。北宋都市中出現了市肆素食,有專營食素菜的店鋪,《夢粱錄》中記載,汴京城內的素食多達上百種。明清時,素食的發展可謂生機勃勃,尤其到了清代,素食終於形成宮廷素食、寺院素食和民間素食三大支系,如今也被人們簡稱為宮素、佛素和民素。清宮紫禁城中,御膳房專設“素局”,可製作200多種美味素菜。寺院菜則或稱佛菜、釋菜、福菜,僧廚則稱香積廚,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寺院香積廚挖空了心思,可以用白蘿蔔或茄子加發面等原料製成“豬肉”,可以用豆製品、山藥泥烹製出“油炸魚”,可以用綠豆粉摻水仿製成“鴿蛋”,用胡蘿蔔加馬鈴薯仿製成“蟹粉”。民間素菜則在各地市肆菜館製作,形式上更為隨意。而究竟這裡面的口味有何不同,也只能完全憑想象猜測了。

  • 2 # 曉月半子

    中華素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詩經》中就記載了許多穀物和植物。食素的傳統也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春秋末戰國初期著名思想家——墨子,他認為上古時代,人們就是吃素的,因此在《墨子‧辭過》說道:聖人教導男子種植莊稼果樹,作為人民的食物,這些食物足以使人民強身健體。

    古代當時的人們以素食為主,對屠殺動物也有著嚴格的規定,不能隨意屠殺動物來吃。《禮記‧王制》明確指出:“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沒有特殊的原因,即使是諸侯,都不能無故殺牛,大夫不能無故殺羊,士不能無故殺豬狗。當然,就不可能經常吃肉。

    現代的素食主義是一種飲食的文化,實踐這種飲食文化的人稱為素食主義者,素食分很多種,有純素食或全素食,還有蛋素食、蛋奶素食、魚素食,也即半素食。這些人不食用來自動物身上各部分所製成的食物,包括動物油、動物膠。世界各國或不同文化下的素食主義有所不同,有些素食主義者可食用蜂蜜、奶類和蛋類,有些則否不可以。

    素食,表現出了迴歸自然、迴歸健康和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返璞歸真的文化理念。吃素,除了能獲取天然純淨的均衡營養外,還能額外地體驗到擺脫了都市的喧囂和慾望的愉悅。 悄然傳播的素食文化,使得素食越來越成為一個全球時尚的標籤。素食,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環保、健康生活方式。

    但是也有專家們提出全素食和純素食是不提倡的,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才是最佳的選擇。一部分素食確實有很多優點,比如瘦身美容,最重要的是能夠降低心血管病的風險,所以備受推崇。但是全素食或純素食也存在不少的健康風險,人體所需要的八種必需氨基酸必須從食物中攝取,而植物只能提供六種。由於植物中的脂肪含量少,素食者吸收的維生素ADEK和脂溶性維生素不多,有可能引起這類維生素的缺乏。維生素B12也是人體所必需的,素食者往往因為維生素B12吸收不夠而引起貧血。微量元素銅鐵錳鋅等植物提供的也很少,蛋魚奶提供的比較多。所以全素食或者純素食我們不提倡,最好是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 3 # 蜀黍King

    提到素食,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兩個方面:"正心修德"和"有益健康"。不錯,自從人類走出蠻荒,素食就一直在這兩種理念的影響下發展變化著。

    1、正心修德

    遠古的人類生活於自然中,他們的飲食取之於大自然,那時的人們對於葷、素是沒有界定意識的。隨著人類對自然的適應,人類文明發展起來,物質越來越豐富,人們對自己的飲食開始反省,對蔬食和肉食開始有了不同的認識和選擇。

    人們開始將吃素納入神聖莊嚴的場合:在重大的祭祀活動的前夕,一定要"茹素數日,以淨其身,清其心"。上至皇帝、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認同,莫不尊行。可見"茹素"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神聖之"味"。所謂"淨其身",意與"仁"同,聖人孟子云:"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謂"清其心",意為不縱慾,滿足於恬淡之心境,《呂氏春秋》之《本生》篇說:"肥肉厚酒,務以相強,命之曰爛腸之食"。

    那時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縱慾不僅有損身體,而且還是導致昏聵,以致一切災殃的根源。在中國民間一直流傳的初一、十五吃素的習俗,真切地體現了這種深刻的理念。原來,夏王桀於乙卯日被商湯所滅,商紂是在甲子日滅亡。他們均是由於窮奢極欲,以致昏蒙而滅亡。所以後來的諸侯便在這些日子齋戒修心,節儉寡慾,以示警惕。民間也紛紛效仿,後來即演變成"朔望齋"--逢每月初一、十五日吃素。

    說到"齋"和"素",原本不是一碼事。吃"素"是指普通人日常飲食中不吃動物性食物,而吃"齋",則原指佛家弟子的修持行為,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入中國。"齋"是佛家弟子在中午以前所進用的食物,除不許吃動物性食物外,還包括所謂的"小五葷"或"五辛"(大蒜、小蒜、阿魏、慈蔥、茖蔥)。佛教認為午後應禁食,否則就不是清淨身心了。隨著當時佛教的迅速發展,從吃"齋"到不吃動物性食物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漢族佛教徒所持守的戒律,吃"齋"與吃"素"也就成為了同一意思。

    素之"正心修德"始終是然,及至今日,提到吃素,人們還不禁要問:"你是不是信佛?"

    2、有益健康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堅信素食養生,有益健康。按照中國的古老傳統,人不應該過分追求濃烈的厚味飲食,而"平易恬淡"才是養生的基本原則。《呂氏春秋》之《重己》篇指出,善於養生的人是"不味眾珍"的,因為"味眾珍由胃充,胃充則大悶,大悶則氣不達","眾珍"主要指游魚、飛鳥、走獸之類的動物食品。認為這類食品吃多了會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滯,還會影響氣血功能的暢達。明代醫家李延認為,對中年人的精氣虧損採取服藥補陰陽的方法,一般都不能收到盡善盡美的效果。唯素食調養,能氣陰兩補,助胃益脾,最為平正,不僅適合於中年腎虧,也適合於老人、婦女和兒童的其它虧損病症。明代兒科學家萬全,在其所著《養生四要》裡也再三倡導學習古人"尚淡泊"的生活方式,他認為素食可以使人的體魄、精神處於最佳狀態。

    西方人的科學理論對素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他們從營養學、醫學的理論出發,對動物性食品、穀類及蔬果類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及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分的含量做了詳細的分析和對比,發現素食不僅可以充分地提供人類所需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而且去掉了動物性食品所帶來的多餘膽固醇等有害健康的因素。人們發現肉食和過量飲酒給自身帶來心腦血管疾病、肝病以及糖尿病等諸多病症,而堅持素食幾乎可以完全防止這類疾病的發生,並對這類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調查還發現素食者比肉食者不僅在身體上更加健康,而且在生理上更能適應,素食還是提高智力,培養良好心境,有益美容的飲食。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素食,並希望素食在帶來健康的同時,也能夠讓人們享受到美味。現代的素食正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

  • 4 # 閒來招樂

    素食主義者現在很多,我就是其中一個,有的朋友認為素食主義者會缺乏營養,其實不然。

    吃肉吃素和一個人的身體以及血型有關。血型大家可以去百度找,非常準。膽囊部位有病,和消化系統不強壯者還是不吃肉為好。多吃些蛋奶豆製品,水果,喝湯,生活一樣過的挺有品味!

  • 5 # 勺天下

    素食文化,作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它已成為今天的一種健康時尚,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賞識與接受。

    素食,主要原料是蔬菜、瓜果、豆類之類的那些植物材料。傳統的素菜,可分為寺院素菜、宮廷素菜與民間素菜三個流派。我們探討的重點是民間素菜,它用料廣泛,美味而經濟,為人們普遍接受。

    我國現在擁有很多素食主義者,不乏有很多德高望重之人或者明星人士。

    提倡素食的人越來越多了。素食行為導致在身體方面、精神層面都會受益良多。注重素食,或者堅持素食,會使人益壽延年,體重減輕,降低膽固醇含量,減少腎臟負擔,減少患癌症機會,比濫用肉食更加環保,價格更低廉等等好處。

  • 6 # 小婉的廚房

    何為素食?“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那是濟公才有的情懷。

    素食文化分兩種:

    其一是修行的苦行僧。

    其二是自由素食主義者。

    前者是修行者自律,吃齋唸佛,普度眾生的情懷。

    後者是對飲食的偏愛,也是人們對養生的自我約束。

  • 7 # 一隻亭

    素食文化,對於善於養生的人來說,素食是必備的,肉食是適量的。相對來說,素食的養生會更加的有效。而每一種飲食都有他自身的文化,其中包含更多的是素菜之間的搭配所組成的素食的營養與功效。

  • 8 # AICHI的孩子

    素食是一種不食肉、家禽、海鮮等動物產品的飲食方式,有時也戒食或不戒食奶製品和蜂蜜。

    素食的動機因人而異,可能是基於宗教信仰,可能是出於健康考慮,也可能是經濟因素,還可能是鑑於生態環保的理念,不同的動機使得素食者選擇不同的素食方式。

  • 9 # 湘菜羅哥

    有一陣子,我一個有錢的姐姐崇尚自然,喜歡素食。連帶我也跟著她去了解中國的素食文化。其實中國的素食文化自古有之,源遠流長。

    中國人喜歡儒家精神,孔孟之道一直影響著中國人,儒家的精神的精華其實都在一個仁字,那什麼是仁?仁就像種子的果仁,最具有生機的地方。沒有這仁了,就沒有傳播繁衍下去的根本。

    仁者愛人,推而廣之,層層遞進,又講到勿貪口腹而恣殺牲禽,牲禽是什麼?

    牛羊是牲口,雞鴨是家禽。

    不要因為貪口腹之慾,去任意再殺牛羊雞鴨這些動物。

    大家想想,這是一種什麼愛呢?

    大愛,大仁,把仁愛都推廣到動物中去了。

    孟子還說,就一個推字。把你的小愛推廣成大愛,把你的愛家人,推廣成愛天下萬物。

    我們原先以為不殺是慈悲待動物,後來發現,不僅是這樣,同時對自己身體更是一種保護。

    素食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美容、減肥、健康,不是僅為利己,而是要真正帶著愛護生命之意樂。

    我現在在深圳,跟著有錢姐姐的那一陣子,還去了弘法寺吃齋飯。弘法寺的齋飯是我吃過的素食大鍋飯裡覺得最好吃的,我每次去,都把飯菜吃了個精光,吃的時候,還想:原來離開雞鴨魚肉,我一樣能吃的下飯,能有好的胃口。

    據說和尚是過午不食,就是過了中午就不進食了,這是最好的養生方法,他們都沒吃肉,就吃齋飯,過了中午還不能進食,也不知道是怎麼能忍受的。

    有時候,我們還跑到弘法寺下面專做齋菜的素食館去吃,味道也很好,不過比弘法寺做的好的地方就是,他們的齋菜做的很雅緻,很經典,用精美的餐具盛上來,不會像弘法寺那樣是大鍋飯,用一個一次性飯盒給你裝,然後一群人坐在一起吃。

    不過因為我個人還是喜歡吃肉,所以對素食不太很感興趣,對素食只是淺嘗輒止。所以不是瞭解的太深。不過我還是欽佩那些一輩子吃素食的人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婆要我們生二胎說給我們帶,老公覺得經濟條件不夠,我該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