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振普486

    我看沒什麼關係,或者說關係不大。《紅高粱》只是莫言作品其中的一部,諾貝爾文學獎看的是莫言作品的全部。當然,也不能說一點關係也沒有,張藝謀的電影,擴大了莫言在文壇上的早期影響,這一點,誰也不會否認。

  • 2 # 哈魯的花花世界

    我覺得有很大的關係,張藝謀給莫言打開了知名度,讓中國和世界知道了莫言的存在,知名度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文學也是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領域啊,尤其是現代。

  • 3 # 兩言三語

    文學作品獲個外國獎不稀罕,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大,獲獎不過是更多的迎合了西方文化品味而已。

    張藝謀的文藝片子拍得好不好,取決於劇本的50%。商業片上,他是個失敗者,我就不看!因為廣告的力度忍不住看過幾個片子,至今後悔莫及!

    藝術這東西,一方面取決以藝術家的造詣,更大的取決於藝術家的故事。有故事的作品總是更吸引人關注,而事實上,藝術總是更多的在權貴們中間流行,普通人看到的大多是博物館的仿品和臨摹。

    這是個作秀的時代。輕鬆愉快的同事關係,和諧美滿的家庭生活,幸福快樂的日子,沒有壓力的人生……想一想,有多少東西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糧?

    有錢人吃頓飯,我們都拿流量給他買單,有錢人捐點錢我們就興奮的不合眼,事實上,你得到他們的饋贈了嗎?

    我崇敬那些從事傳統文學創作的人,畢竟他們嘔心瀝血,只是為了表達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商業文學作品我卻最愛看,借他們意淫一下,緩解生活工作的壓力,放鬆一下。

    你應該關注的是作品能看不能看,而不是張藝謀生了幾個小孩,他跟莫言有什麼關係,或者是誰成就了誰…其實,咱讀者和觀眾成就了他們!

  • 4 # 寒江垂綸

    莫言之所以得獎是有必然性的,因為他相對真實地記錄、提煉、敘述了他所瞭解和認知的一段中國歷史。當這一型別的作品被現實需要並發展的時候,得獎就是必然的。

  • 5 # 菠蘿影視廳

    說起國內的電影導演,不得不提張藝謀,從上世紀80年代初,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藝謀在短短的時間內,便完成了從電影攝影師到電影演員,再從電影演員到電影導演的華麗轉身。1950年出生的張藝謀,可謂是大器晚成,由於年代的特殊原因,在28歲的時候,張藝謀依然是一名工廠工人,在當時,張藝謀最大的夢想便是當上工廠的攝影幹事。據說為了攝影愛好,當年張藝謀還透過賣血來購買攝影器材,正是憑藉著人生的逆境中,有如此執拗的堅持,張藝謀才一步步實現並突破自己的夢想。

    1978年,張藝謀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攝影系,和他同一屆的,還有國內第五代導演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陳凱歌。不同的是,當年陳凱歌就讀的是導演系。在剛畢業的幾年,張藝謀和陳凱歌還有過幾次合作經歷,他們合作完成的《黃土地》被稱為第五代導演的扛鼎之作。在一次次完成華麗轉身之後,張藝謀對電影的野心已經不再僅限於此,後來他從廣西電影製片廠跳槽到老家的西安電影製片廠,而這個過程中,西安電影製片廠廠長吳天明開出的讓張藝謀當導演的諾言,是“誘使”張藝謀跳槽的核心條件。

    在跳槽到西安電影製片廠第一年的時候,張藝謀先是以攝影和演員的身份參與創作了電影《老井》,這部影片讓張藝謀獲得了金雞獎的最佳男主角。正當很多人為張藝謀的成就歡呼雀躍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僅僅是他作為電影傳奇騰飛的一個開胃小菜。在1987年的時候,張藝謀開始以導演的身份,著手將莫言的小說《紅高粱》搬上大銀幕。這是一項極富有挑戰的工作,不要說當年莫言的知名度,即便是現在,很多人對莫言的印象也僅僅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很少有人看過他的小說。所以當年《紅高粱》這部小說的流傳度很低,而改變這樣的一個作品,本身並沒有太多的受眾基礎,而這個作品吸引張藝謀的地方,正是這部小說中,所蘊含的蓬勃生命力。

    為了創作好這部作為導演的處女作,張藝謀聯絡到了原著小說作者莫言擔任電影的編劇之一,並發動演員海選。據電影的副導演楊鳳良後來回憶說,當時選演員只有一個標準,就是要符合角色的形象。當時選演員並沒有任何的功利心,目的很單純,也沒有炒作的想法。即便是影片的男主角姜文,雖然已經憑藉《芙蓉鎮》有了名氣,但是依然要經過面試,而面試姜文的人,則儘量的不去看《芙蓉鎮》中姜文的表演。為的依然是演員和角色外形與氣質的符合性。

    在選女主角時,鞏俐讓大家有了猶豫,因為鞏俐的外形偏瘦,不太符合大家心目中“九兒”也就是“我奶奶”的形象。但是在試鏡,試妝之後,鞏俐身上獨特的氣質吸引到了眾人,特別是張藝謀,他再略微猶豫後,確定鞏俐就是自己要找的“九兒”。後來莫言第一次見到鞏俐時,也擔心張藝謀看走了眼。但是當影片上映後,鞏俐不僅征服了張藝謀,還征服了世界觀眾。

    《紅高粱》這部電影的主演除了鞏俐飾演的“我奶奶”九兒和姜文飾演的“我爺爺”餘佔鰲,還有另外一位特別的“主演”,那便是百餘畝青殺口的野高粱。當年拍電影時,張藝謀執意要到莫言的老家高密東北鄉實景拍攝。這讓莫言有些摸不著頭腦,因為莫言小說中的紅高粱,並不是莫言親眼所見,那只是他心中故鄉的傳說,是他的神話。而那個時候的高密,也早沒有百餘畝的高粱地了。所以要拍,就還得重新種高粱。張藝謀倒是不覺得艱苦,他們為了趕進度,甚至在專案沒有批下來之前,吳天明便私自下令種下了百餘畝高粱。

    可能就是這種為了電影單純的想法,讓這部影片最後擁有了超越時間和國界的藝術感染力,在拍攝這部影片之前,張藝謀雖然在電影圈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這次卻是張藝謀第一次做導演。但是張藝謀並沒有想太多,他當時只是單純的要拍攝一部心中想要的電影。為了更加契合自己內心的想法,張藝謀對原著小說的故事情節做了大量改動。因為是現代的寫作手法,所以《紅高粱》原著小說中,很多寫作手法比較超前。而對於自己的小說被改編,莫言倒是表現得很大度。

    “我對張藝謀沒有任何要求,我說我不是魯迅,也不是茅盾,改編他們的作品要忠於原著,改編莫言的作品愛怎麼改怎麼改。你要“我爺爺”、“我奶奶”在高粱地裡實驗原子彈也與我無關。非但無關,我還要歡呼你的好勇氣。拍好了是你張藝謀的光榮,拍砸了也不是我的恥辱。”在談到小說被改編時,莫言如是說。

    正是有了這樣的“特權”,也使得張藝謀可以放手去做,大膽去改。事後電影的效果也證明,莫言沒有信錯人,張藝謀也的確不負厚望,最終不僅張藝謀獲得了光榮,莫言也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最大限度的一次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電影藝術和文學藝術看似相通,但是也的確有著很大的區別,畢竟表現內容的載體有很大的不同,電影依靠銀幕上的畫面,人物對白,配樂,等全方位的電影語言去感染觀眾,將觀眾代入到一個特定的場景中。而小說需要的是以文字的技巧,帶著觀眾放飛思想,共同去幻想那個遙遠的傳說。

    所以當拿到最終版的定稿劇本時,莫言很是感慨,定稿的劇本和他們之前確認的內容變化很大,張藝謀做了大量的刪減,僅僅保持了十幾個場景。莫言驚訝地發現,原來就這麼點內容就可以組成一部電影。但是當看到影片後,莫言才明白,拍電影和他想象的差距很大,在劇本中顛轎僅僅幾行字,但是在電影中卻足足顛了5分鐘。這便是電影直觀的魅力和衝擊力,《紅高粱》很好地發揮了電影語言的效果和渲染力。

    這種渲染力相較於小說而言更為直觀,更富有感官上的侵略性。而這也正是莫言在原著小說中所要體現的,但是《紅高粱》發表後,並沒有引起轟動,當時這本小說也僅僅是在文學圈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普通讀者中的流行程度卻很低。所以當時莫言並沒有憑藉這部小說有太大的知名度。雖然莫言並不反對將自己的小說改編為電影,但是他本人當時因為一些情況,卻對小說改編為電影並不感冒,他的父親在當時還告誡他,要保持低調。

    後來《紅高粱》參展柏林電影節,一舉獲得柏林電影節上的金熊獎,讓中國產電影在全世界揚眉吐氣,而《紅高粱》的電影票也從幾毛錢被炒到了5-10元錢。後來莫言回憶:“電影真是了不得,大半夜回到北京,還能聽到有人唱妹妹你大膽地向前走”。莫言也由此發出感慨,還是電影的影響力大。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慨,是莫言自己的書生意氣,同時也是他對電影的一次再認識。莫言也坦言銀幕上的畫面的確很震撼,非常的具有感染力。而他也慶幸張藝謀是一個值得信任的好導演。

    這部影片上映後的25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國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他的這次獲獎,更為《紅高粱》這部影片增添了傳奇色彩。這也說明張藝謀非常有眼光選到了這樣一部珍貴的作品,而張藝謀和莫言雖然分屬於兩個領域,但是他們藝術相通的力量,讓他們彼此在各自的領域中相互成就。

  • 6 # 小翊影視

    哈嘍,我是小翊,很榮幸能夠回答您的問題“當初莫言得諾獎是不是和張藝謀拍的《紅高粱》的成功關係不小?”

    作為剛脫離高中時代的我,對作家莫言有一定的瞭解,畢竟高中語文中的作文還是很重要的。同時愛追劇的我,看過不少的電視劇和電影,對電影《紅高粱》也看過兩遍!

    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作家莫言,原名管謨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從1981年的《春夜雨霏霏》到1984年的《透明的紅蘿蔔》,從1986年的《紅高粱家族》到2011年的《蛙》,再到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三十一年的寫作歷程才獲得了中國國籍的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這其中包含了莫言太多的艱辛和努力,三十年的披荊斬棘之路,換來文學獎的唯一。

    再來說一說電影《紅高粱》,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等人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上映。

    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曆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粱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夥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

    莫言在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並且《紅高粱》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再來說一下小說《紅高粱》在國內外的影響。

    國內:《紅高粱家族》在《人民文學》雜誌一經發表就引起文壇極大轟動。

    國外:1993年,由葛浩文翻譯的《紅高粱》英譯本在歐美出版,引起熱烈迴響,被《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為“1993年全球最佳小說”。

    總結上面的情況,電影《紅高粱》起到了一定輔助的作用,提高了莫言的知名度,對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一定的促進,莫言的成功,我相信更多的是源於自己的努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詩人是怎樣求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