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天空雲朵19

    “劉慈欣在這篇文章中把儒家的“道”具象化為現代社會的科學真理。事實上人人都有不同的追求,追求金錢和追求真理並沒有孰高孰低的分別,但是對個體而言就有巨大的差異,是泰山和鴻毛的差別。科學家追求了一輩子真理,把科學當做全部的人生意義,這些是普通人無法理解的,因為這個社會上大部分人追求的還是金錢...”

  • 2 # 神座天下

    《朝聞道》不只是劉慈欣,這也是眾多科幻作家,眾多科學研究者一貫表達的宇宙美學: 這個宇宙空曠浩渺,人類在地球上第一次抬起頭看星星,第一次使用火,到蒸汽機,再到宇宙艦隊,每一步都讓人類增進理解,獲得好奇心的滿足。

    劉慈欣透過《朝聞道》和《山》中的人物說:

    朝聞道,夕死可矣 。為什麼要登山? —— 因為山就在那裡

    俄羅斯火箭專家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 但人類絕不會永遠躺在這個搖籃裡,而會不斷探索新的天體和空間。 人類首先將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然後再去征服太陽系空間。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魯迅在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時也說過

    在昔人智未闢,天然擅權,積山長波,皆足為阻。 遞有刳木剡木之智,乃胎交通;而槳而帆,日益衍進。 惟遙望重洋,水天相接,則猶魄悸體慄,謝不敏也。既而驅鐵使汽,車艦風馳,人治日張,天行自遜,五州同室,交貽文明,以成今日之世界。

    ...

    還有無數人說過

    以上這些,用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中的一段話來做個總結:

    此外,還存在第三階段的宗教體驗,儘管鮮有完全純粹的形式。 我想將其稱作宇宙宗教情懷。

  • 3 # 李昆嘵嘵

    看到問題的時候想回答,耽擱了一下,發現了你的回答,果斷放棄了!說的挺好的。只能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種精神值得敬佩。

  • 4 # 喬豆與馬呆

    作者看來不懂數學。我覺得什麼哥德巴赫猜想肯定是排到後面的,肯定比黎曼猜想後,這些問題的最大價值不是它們的對錯本身,而是證明它們的方法幾乎必然是一個新的牛逼的領域。這一點才是重要的,你能想象一個人一小時不到就學完了全新的理論?那一般來說這理論本身就沒啥價值。很多民科的愚蠢就是不明白數學家不使用初等數學的方法是因為他們的目標之一是發展理論本身。當然了,這不是說他的小說就不好什麼的,如果這小說這些細節更加真實一點就好了,這情節看得我齣戲無比。

  • 5 # 左朔右李

    屬於大劉作品中不算成熟完美但是很有個性的一個作品。

    從主題上說,人類的存在價值是什麼?人類中一小部分精華的存在價值又是什麼?為了找尋真理或者找到懸而未決的答案犧牲自我是否值得?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一種偉大的情懷和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

    正因為有這樣的作品,才能讓大劉一步一步完成《三體》的創作。

  • 6 # 鄺斌3

    有時候這類方向的書看看就可。。。

    有時候自己有能力時,遇見一個這方面追求的下屬時,能想起自己曾看過這類書,然後喟然一嘆,仍留下這個廢物在公司待著吧。。。

  • 7 # sosogo影視

    《朝聞道》是劉慈欣在雜誌《科幻世界》上發表的一篇科幻題材的小說。一經發表,便得到無數科幻迷的追捧,該作品也得到了科幻小說領域極高的評價,得到了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的榮譽。

    故事梗概

    《朝聞道》講述了人類探索宇宙即將迎來重大突破,世界上最大的例子加速器-愛因斯坦赤道即將啟動為全人類揭露宇宙大一統模型之際,遭到了宇宙排險者的阻止,所謂排險者,顧名思義就是阻止任何一切對宇宙可能產生破壞的行為。排險者們認為人類的行為可能會對宇宙造成大破壞,於是將愛因斯坦赤道直接蒸發掉了,將人類的探索之路成功阻斷。

    科學家們眼看著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卻被告知他們的行為不得不終止。為了得知宇宙大一統真相,科學家不得不求助於排險者,然而因為“知識密封準則”的存在,他們無法向科學家們揭露真相。

    出於對真相的渴望,科學家們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宇宙大一統真相的告知,於是和排險者約定,一旦科學家們得知真相,就選擇立刻死亡。排險者在戈壁灘製造了一個大型“真理祭壇”,科學家們成功知曉了宇宙終極奧秘,卻也付出生命的代價。

    小結

    劉慈欣作為中國科幻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備受中國科幻迷們的關注,得到了讀者們的一致好評。劉慈欣最著名的作品當屬“三體三部曲”,號稱中國科幻小說的里程碑之作,透過三體,中國的科幻小說成功走出國門,抵達世界級別的高度。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人類對知識的渴望,可以付出生命的代價。《朝聞道》一書也完美詮釋了“夕死可矣”的內涵,科學家們對宇宙真相的求知慾,不是死亡所能阻礙的。無數科學家們,在探索宇宙,探索知識的道路上,前仆後繼,為了探索真相不斷付出生命。

    數學家們拿生命換取費爾馬和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生物學家為得知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化為灰燼,物理學家們想得知宇宙大一統模型的真相,最終如願以償,也付出了生命。人類的求知慾是無止境的,為了真相可以選擇赴湯蹈火,在他們眼裡,真理永遠比生命更加重要。

    科學家們的選擇也代表著人類的選擇,人類對宇宙的探知只會勇往直前,不會因為死亡而選擇退縮。真理只會不斷被揭曉,人類文明也之只會不斷在進步,相信終有一日,宇宙的終極奧秘會被人類所知曉。

  • 8 # 天劫剪輯

    本文的故事一點也不曲折,但是離奇無比。唯一的轉折就是愛因斯坦赤道的消失,但是之後立刻用虛構出的人物進行了解釋。全文的主題也都集中在人類與排險者的對話中。我所瞭解過的一些文學寫作正規化幾乎被他全盤摧毀,這簡直不是小說,而是一篇議論文。不過在科幻迷心中,也許這就是硬科幻該有的樣子。

    不過這又不是一篇將重點集中於科技和腦洞之上的作品,而是一部矛盾衝突激烈,思想性突出的文章,其中所折射的哲學思辨甚至超出了科幻小說的範疇,進行了普遍性的思考——人生的意義,甚至更為宏大的,文明的意義。

    他在文中直截了當地表示,人類及所有智慧文明存在的意義,那就是不斷去尋找最終極的真理,在這個意義面前,人類以往珍貴的東西,道德,生命,親情,愛情,自由,全都只是渺小無比的東西。在這個終極真理面前,一切皆可拋。

    這篇文章,可能是大劉對自己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終極解答,所以可以理解,為什麼大劉總在寫丁儀,或者各種丁儀式的人物,或許正是因為當初寫下這篇文章之後,窺見了人生的真諦吧。

    《朝聞道》所帶給我的思考深度是也前所未有的。

    前兩篇書評,都是在最近閱讀之後寫就的,而朝聞道,我早在一年前就已經拜讀過了,讀完之後,很長時間都沒有去看大劉的其他小說。因為這篇文章,它會終結你的一切妄想,而指給你的,是一個個冷冰冰的,又難以拒絕的未來。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也是擋在讀者與作者之間最大的一道天塹。他的多數文章都透露著這種冷冷的俯視感,因為他直面生死的勇氣,他的作品中有滲透人心的力量,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得住這份力量。

    總之,如果你不能接受朝聞道中所提出的觀點,你就很大程度上難以理解大劉所描寫的人物,所勾畫的未來,那樣,自然讀不進去他的作品。當然,這並不是說大劉就一定是對的,但這至少是一種可能,大劉以此進行寫作,是沒有問題的。

    現實生活中,所謂的道,宇宙的終極真理究竟存在不存在呢?我們還說不清楚,不過至少在今天,我們還根本看不到真理的影子,所以也沒有哪個科學家真的面臨丁儀的選擇,那麼,這篇文章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呢?

    當然有,它至少道出了科學家的使命,科學家是當代的求道者。這告訴我們,評價科學家時,不應該總是去以其創造的價值,或為國家和社會所做貢獻進行評斷,科學家存在的真正意義是單純為了追求終極真理而努力。

    關於人物命運,丁儀的選擇究竟是對是錯呢?人生幸福與理想之間,該如何選擇?魚與熊掌,孰輕孰重?這個問題,恐怕永遠也不會有真正的答案,因為答案可能因人而異,我所期待的是,任何人,做出任何選擇,都能獲得他人的尊重與理解。

    照例,來評價一下這篇小說中的科幻元素吧,首先,在結構上,這部小說的邏輯十分嚴謹,兩個主要的科學元素融入的非常好,比之前評價的幾篇要好上很多。

    一個是愛因斯坦赤道,一個繞著北緯45度線繞地球一圈的巨大量子對撞機,建築難度難以想象,但也不是完全無法想象,畢竟幾十年前,誰能想到我們會建起幾十幾百公里直徑的加速器呢。而在很多版本中,愛因斯坦赤道也是此文的標題,可見其魅力。

    另一個,就是真空衰變的概念,雖然關於真空衰變的理論可能是正確的,但是幾個基本粒子的相撞,真的可能毀滅整個宇宙嗎?雖然去簡單的查了下資料,但是真的看不懂。我所知道的是,在目前的高能粒子對撞機中,會出現的微型黑洞也不會真的吞噬掉地球。

  • 9 # 真正鱷魚不哭

    世界就是那麼冷酷,沒那麼多溫情脈脈。

    不要想太多。

    在有能力進行星際巡航的外星生命面前,我們不比螻蟻強到哪去。外星人有興致解答問題,已經是非常平易近人了,我們真沒資格計較太多——我們曾對螻蟻做過類似事情嗎?不要說螻蟻,就是最接近我們的表親黑猩猩,我們考慮過解答他們的疑惑嗎?

    規矩是強者定的。

    至於說科學家們為了個人解惑慷慨赴死是不是有價值,那就見仁見智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不要簡單套用自己的立場要求別人。

    有人以為這麼做是放棄了自己的責任。這倒是確實,但是你想過沒有,科學家願意踏上這條不歸路,就是綜合考慮過了前因後果,克服一切心理障礙,最後做出的決斷!可以想象,他如果放棄了這個機會,終身都會處於懊悔和痛苦中。我們只強調責任,為什麼沒想過怎麼讓他們愉快的承擔責任呢?

    所以,如果真有這種事發生,我自己應該不會去,我不覺得有什麼疑惑比生命親情更重要。但我尊重別人的選擇,我會勸說身邊有這種願望的人士認真考慮前因後果,不要一時衝動。如果他主意已定,我會祝福他的,

  • 10 # 青問文化

    說不定這是個洗錢的故事啊……

    就 各國政府大量注資說是建加速器,其實就是洗個錢,最後啥也沒有,就剩一堆荒草原。對外宣稱說啊,有幫外星人來了,給我們帶來了宇宙終極的秘密,但聽了的人都死了。然後在洗錢過程中參與了的發現了蛛絲馬跡的人都被送上了『真理祭壇』。

    豈不美哉?

  • 11 # 使用者6092886654

    他是如此乾脆利落地拋棄人類文明的自戀情懷,就如同他在《三體二:黑暗森林》裡是如此乾脆利落地拋棄所謂宇宙文明之間的道德。

    我想從故事的最後開始講起,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即是圓的起點也是圓的終點,所以不管從哪裡開始講,都是一樣的。

    故事的最後,一對母女坐在草地上,女兒抬頭仰望星空,群星璀璨,她問自己的母親,“媽媽,宇宙的目的是什麼?”之後,她提出了最後一個問題,“那麼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是啊,我們活著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活著,只是為了活著嗎?

    1.

    對於這個問題而言,每個人的回答應當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作為獨立個體都不各不相同,如果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一樣,那麼這個世界也未免太過乏味了。

    但是所有蜿蜒曲折的道路,最後都通向同一個終點,劉慈欣給出了這個終點,一個任何文明所要追求的終極目標。

    人生或是文明的目的,是為了探索宇宙的真理。

    這條路的終點,很有可能為之付出了一切,也終究無法到達。

    相比之下,如果只是付出生命,就能知曉宇宙的終極之美的話,那麼似乎比前者其實幸運得多。

    朝聞道,夕死可矣。

    故事裡,數學家們希望知曉費爾馬和哥德巴赫兩個猜想的最後證明,古生物學家想要知道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物理學家想要知道宇宙大統一模型。

    他們都願意為了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付出自己的生命。

    所有涉及選擇的問題,都是價值觀的問題。

    當這些科學家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而知曉真理的時候,在他們眼裡,真理比生命更為重要。

    當然,除了這些科學家之外,其他的人們有著各自活著的原因,或者人生的目的。法國總統試圖用美好的生活誘惑這些科學家們:“在黃昏的鳥鳴中看著夜幕降臨大地,在銀色的月光下聽著懷舊的音樂,喝著美酒想著你心愛的人……這時你們就會發現,終極真理並不像你們想的那麼重要,與你們追求的虛無縹緲的宇宙和諧之美相比,這樣的美更讓人陶醉。”

    在法國總統眼中,很明顯生命與真理哪個更為重要,究竟是活著享受生活的美好還是為真理而死,二者不言而喻,他一定會選擇第一個。而他試圖挽留這些科學家的原因也很簡單,並不是因為他有多在乎這些科學家的生命,而是在乎他們的活著,能夠為人類提升生活質量,而是在乎他們的死去,會讓地球科學倒退多少年,甚至可能會直接影響將來的國際政治局面。

    美國總統總結道:“好了,不要再對牛彈琴了!您還看不出來這是一群怎樣毫無責任心的人?還看不出這是怎樣一群騙子?他們聲稱為全人類的利益而研究,其實只是拿社會的財富滿足自己的慾望,滿足他們對那種玄虛的宇宙和諧美的變態慾望,這和拿公款嫖娼有什麼區別?”

    是的,科學家追求真理的慾望,和人類的性慾是一樣的強烈和真實。

    2.

    為了這虛無縹緲的宇宙真理,科學家們付出的,是實實在在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事物,這其中不僅僅包括是自己的生命,還有其他人類文明所讚揚和珍惜的,例如愛情,例如家庭,例如親情,甚至為國犧牲的勇氣。

    劉慈欣曾經這麼評價主流文學,他說主流文學是一場人類的超級自戀,即使現代科學早已經擺脫了地心說的不切實際,而主流文學卻依然停留在地心說的時代。人類是整個宇宙的中心,所謂的文學即人學。

    我個人認為這並不是劉慈欣試圖批判主流文學,他只是在稱述一個事實,相比主流文學,科幻,或者劉慈欣本人,似乎正在試圖超越這種自戀,他們把目光從地球投到了浩瀚的宇宙之上,與整個宇宙相比,地球不過是個暗淡藍點。

    與整個宇宙相比,地球這一顆小小的行星,這顆行星上的人類文明,似乎過於渺小,不值得一提。

    我想,劉慈欣並不是在說我們不能自戀,而是在說,當我們自戀結束之後,是否可以去看一看自我之外的他物?

    一個人,總是要先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但是在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同時,也就意味著意識到了不屬於自己的存在。

    在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之後,下一步,就應該去感受他物的存在。自戀是一切文明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第一個階段,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是唯一一個階段,把目光從大地移向星空是下一個階段。

    全文中我最喜歡的片段,是排險者正在解釋他們是在什麼時候注意到地球文明的。地球上的科學家們回顧科學的發展,紛紛猜測是普朗克時代,是亞里士多德時代,但是排險者只是搖搖頭,告訴他們,一切要比這些早得太多。

    於是人們看著幾十萬年前的錄影,就在一個原始人抬頭仰望星空的那一刻,排險者的預警系統開始報警了。

    人們很是詫異,排險者解釋道:“這很難理解嗎?當生命意識到宇宙奧秘的存在時,距它最終解開這個奧秘只有一步之遙了。比如地球生命,用了40多億年才第一次意識到宇宙奧秘的存在,但那一時刻距你們建成愛因斯坦赤道只有不到40萬年時間,而這一程序最關鍵的加速期只有不到五百年時間。如果說那個原始人對宇宙的幾分鐘凝視是看到了一顆寶石,其後你們所謂的整個人類文明,不過是彎腰去拾它罷了。”

    主流文學的毛姆寫過一本書為《月亮與六便士》,奇怪的是,全文當中沒有一處提及過月亮或是六便士。譯者傅惟慈在譯本序當中提及他的一位好友,曾經寫信說道:“據毛姆說,這本小說的書名帶有開玩笑的意味。有一個評論家曾說《人性的枷鎖》的主人公(菲利普·嘉裡)像很多青年人一樣,終日仰慕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銀幣。毛姆喜歡這個說法,就用《月亮與六便士》,作為下一本小說的書名。”

    而有一句書評,點出了書名暗藏的含義: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1

    因為我們活著,並不只是為了活著。

    3.

    那麼,對於這些科學家來說,究竟是活著本身重要,還是活著之外的那個答案更加重要?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一個絕對的回答,每個人的回答在不同的階段都是不一樣的,而每個文明的回答在不同階段也是不一樣的。

    一個階段的答案,並不適用於其他階段,正如同地球文明還處在嬰兒時期,對於自身的生存更為看重,就不能硬性要求他們為了某個虛幻的宇宙之美而放棄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一切,甚至自己的文明。甚至高於人類文明的排險者文明當中,也並非所有的人都贊同為此犧牲一切。因此,他們建立排險系統,在其他文明在不知覺中毀滅世界之前阻止他們。但是他們只是在等待,等待所有的文明達到最後一個階段,等待這個宇宙中所有的世界認同這個文明的終極目標,就如同上一個宇宙中的星雲文明。

    排險者如此說道,“隨著文明的進化,像他們這樣的人會漸漸多起來的。最後,當生存問題完全解決,當愛情因個體的異化和融合而消失,當藝術因過分的精緻和晦澀而最終死亡,對宇宙終極美的追求便成為文明存在的唯一寄託,他們的這種行為方式也就符合了整個世界的基本價值觀。”

    因為對宇宙終極真理的追求,才是文明的最終目的。

    人類現在所處的宇宙,並非是第一個,而是一個已經重生過後的宇宙。上一個宇宙的所有文明一致同意,冒著真空衰變的危險進行創世能級的試驗,以探索宇宙的大統一模型。這次試驗毀滅了整個宇宙,而排險者收到了上個文明在滅亡的前一秒鐘,推匯出的大統一模型。“星雲文明掀開了宇宙的面紗,但是他們自己沒來得及向宇宙那終極的美瞥一眼就毀滅了。更為可敬的是,開始試驗前他們可能已經想到了這種可能,犧牲自己,把那些包含著宇宙終極秘密的資料傳給了遙遠未來的文明。”

    而他們,絕不會是最後一個毀滅自己的文明,因為每一個文明都會終將走向這個命運,終有一天,地球文明也會走到這一階段,這個宇宙裡的所有文明也會一同走到這一階段,一致同意,去探索更終極的目的,哪怕等待他們的是死亡,也無所畏懼。

    比如說,宇宙的目的。

    4.

    這是劉慈欣給出的一個答案,這是他把目光從地球移向宇宙所得出的結論。

    在經歷完自戀,活著只是為了活著的第一階段後,所有人,所有的生命都會走向同一個終點。

    每一個人都是要死的,每一個生命的終點都是一樣,死亡。而決定什麼時候死亡,決定為什麼而死,卻是一個生命所能做出的最偉大的決定。

    朝聞道,夕死可矣。

  • 12 # 德二先生

    要評價一部小說,我們應先從作者的寫作切點出發,透過對作者的觀察來評價一部小說的好壞。

    劉慈欣,他是本科學歷,學的是理工科,而後從事的工作是高階工程師。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劉慈欣的理科背景給予了小說一種嚴密性,一種理工科特有的邏輯性,數字的無情性。

    我們再來看一下他的朝聞道,他主要反映的是,一群科學家為了所謂的真理,拋棄妻子,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只為得到真理的故事。這種事情對於普通人來說是近乎無情的,是不能被理解的。而劉慈心卻把這種寫法當成理所當然,他的理工科背景,深深的把小說寫成一種無情的,邏輯性超強的一部東西。裡面充滿了金屬光澤,金屬性氣味。唯獨沒有人的感性這一說。朝聞道反映出這種真理之上,寧可放棄自己的生命,也要追尋至高真理的精神境界,是我們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這也充分說明了,在工業發達的時代,人們的感情變得更加冷漠,感情這一種東西正在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人們把至高真理當做生命的高度。金屬工業時代,不相信感情,他們認為只有真理,才是這個時間亙古不變的事情。你的家人朋友回離開你,甚至會背叛你,但至高真理不會。人們對於至高真理的這種追隨態度,是值得科研人員效仿的,但又不能被效仿。這種效仿不被人們認可。正是這種矛盾,以人的感性與金屬時代的無情,雙雙交雜給小說更高的高度。這才是小說的真諦。

  • 13 # 滬生泉

    從一位網友對此書的讀後感中,讓我知道:劉對人類存在的目的和意義還沒有搞清楚。

    主題:讀完了劉慈欣的《朝聞道》樓主|leeli|2019-02-27 14:01:00|只看此ID讀完了劉慈欣的《朝聞道》,在這個故事裡感覺人類/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自身的愉悅”效能讓自己愉悅,就去搞妓女(大家都認同美國總統的那個嫖娼的比喻)科學真理能讓自己愉悅,就去搞科研在 追求自身愉悅 的人生旅程裡,很多人能做到 重義輕生。我們這個世界正在走向 多元&平等當今社會,我們已經走到了,能堂而皇之的質問:“憑什麼同性戀比異性戀更low?兩者應該是平等的”“憑什麼無神論比有神論更low?兩者應該是平等的”...現在,大劉的作品裡,已經隱約在質問“憑什麼牡丹花下死比為科學獻身而死更low?不都是為了自身愉悅(多巴胺/內啡肽的分泌)嘛?兩者應該是平等的”該作品中,最後的兩個問題“宇宙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我不敢回答。“人生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作品中不是體現的很明顯麼?“就是為了讓自身多巴胺/內啡肽分泌(愉悅)最大化呀!”--修改:leeli FROM 113.91.209.*FROM 113.91.209.*1樓|eamon|2019-02-27 15:56:09|只看此ID你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要去讀劉慈欣,高中時候沒讀過弗洛伊德大學時候沒讀過榮格嗎【 在 leeli 的大作中提到: 】: : 讀完了劉慈欣的《朝聞道》,在這個故事裡 : 感覺人類/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自身的愉悅” : : 效能讓自己愉悅,就去搞妓女(大家都認同美國總統的那個嫖娼的比喻) #發自zSMTH@CLT-AL01--FROM 0.0.0.*2樓|jujue|2019-02-28 16:13:42|只看此ID不讀 被這些人汙染之後 就很難了解lcx了【 在 eamon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要去讀劉慈欣,高中時候沒讀過弗洛伊德大學時候沒讀過榮格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多地方下雪了。說說下雪天的看法或事情唄?